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83100000055

第55章 《西厢记》

第3章第21节《西厢记》

王实甫生平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

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

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

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

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

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

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

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

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

《西厢记》

《西厢记》的内容

《西厢记》在思想上有着它独到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具体地体现在作品所表现的“愿天

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中。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

属”的著名的理想。《西厢记》所提出的是爱情理想,希望有情的未婚男女都如愿以偿。王

实甫把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情看作是 腋;橐龅幕。馐且恢质纸降陌槔硐搿M跏蹈?

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

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

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

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

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

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

成就。《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

生、红娘之间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

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

戏剧冲突的线索,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

前的。作者环绕作品的主线,根据主题的要求,精心组织布局,将大小事件和故事情节巧妙

地编织在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中,形成一部宏伟的整体。各本都有中心事件,各折又都有完

整的戏剧情节,各本、各折之间,连环盘结,互学因果,联递推进,使剧情沿着主线向预定

的方向发展。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

事。因此,它避免了其他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

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

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

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

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一个感情深沉、情格内向的

贵族少女。长期封建礼教的教养与母亲的严格管束,相国小姐地位,已经与尚书之子郑恒订

婚的身份,都使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欲爱不得,欲罢不

能,欲说还休。张生是中国古典戏曲人物画廊中的一个成功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张生一

出场,作者便写出了他的精神面貌;“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

,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表现

出一种明显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性格。而他对莺莺的爱情,正是他的这种性格的一部分

,被世俗之人视为“痴”、“呆”、“傻”。

张生是《西厢记》中一个成功的喜剧性的形象。在他身上集合了中国古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许

多共同的优点和弱点。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活跃的人物,也是平民百姓最喜爱的人物。

在红娘这个人物身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富有正义感的品质,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机敏巧

慧泼辣的性格。《西厢记》中红娘的智慧,不仅高出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老夫人,也高出

于张生和莺莺。她深知他们的教养和习性,因而很有预见性,能料事如神。老夫人是莺莺、

张生、红娘的对立面,但王实甫并没有把她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作为已故的相国贵孀

,她对世态炎凉也有着切身的感受,她对莺莺的爱是真心的,而她对相国家谱与名声的维护

也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在不触犯她的根本利益的时候,她可以不失为一位宽厚的长者(

让红娘陪莺莺去佛殿散心,答应长老让张生搭斋);而一旦违反了她的根本利益,她就绝不

会轻意让步,从赖婚、拷红到逼试、悔婚,她所念念不忘的就是“相国的家谱”。她不能兑

现自己的诺言,根本原因是因为张生与莺莺门不当、户不对,而她被迫默认两人的结合,并

不是发慈悲,仍然是为了相国家谱。老夫人虽然在剧中出场不多,但她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西厢记》语言的一个很值得称道的特点就是王西厢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白话,以白描的语言

状物写情。例如崔莺莺的自述性的唱词:“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

,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运用这样的口语白话,表现人物的心情,既生动活泼又

清新典雅。

同时王实甫还把前代文人的佳句同白描性口语白话熔为一炉。《西厢记》中有很多唱词是直

接吸取前人佳句的意境甚至诗句本身的。例如“碧云天、黄花地”是出自宋代词人范仲淹的

《苏幕遮》。这种大胆的吸收,贴切的引用,使王西厢的语言更显得优美而典雅,读者产生

更为广阔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由此而产生了《西厢》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 兜挠跋臁F浒姹臼恐诙?

,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

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