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83100000060

第60章 《儒林外史》

第3章第26节《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号秦淮寓家,晚号文木老人。安徽

全椒人。吴敬梓能文善诗,尤以小说著称,传世之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小说以揭露

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为中心,展开社会批判,以讽刺的笔法刻画了上至进士翰林,下至市井

无赖的生动形象。在结构方法上,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因

而鲁迅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后世称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奠基之作。诗文有《文

木山房集》。

吴敬樟出身名门贵族,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

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经史诗赋。祖辈的科第发家和当时

的家门不振使他早年也醉心举业,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

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

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

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

: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

的人。他被乡里视为“败家子”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词)。而且他几

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

把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

豪放倜傥的生活,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甚至在没落之中,仍变卖了家产,以葺先贤祠。同

时,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

试,他也称病不去。他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过活,有时竟到了“

囊无一钱守,腹作于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程晋芳《寄怀严东有》)的地

步。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当他的好友程晋芳也陷入困境时,他感慨

地说道:“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儒林外史》大约写于他三十六岁,最晚在他四十九岁时已经完成,是吴敬梓寄居南京秦淮

时所作。

作者将寅居芜湖的儒林街、老浮桥、城隍庙、吉祥寺一带的风光

景色、人物活动、生活气息写进本书之中,据传,书中范进、牛布衣、郭铁笔等人物原型系

出自当时芜湖陶镛、朱卉和诸葛祚;《儒林外史》其名,亦爱儒林街和芜湖县儒学所在地儒

林里的启示而定名(见《芜湖古今》)。该书原本50回(据程晋芳《文木先生传》),最初

刊本(卧闲草堂本)56回,清光绪十四年(1888)石印本60回,现今流行本55回。

《儒林外史》的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

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

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

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

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

,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儒林外史》首先对科举大力抨击。在第一回“楔子”中,就借王冕之口批评因有了科举这

一条“荣身之路”,使读书人轻忽了“文行出处”——即传统儒学要求于“士”的学问、品

格和进退之道。第二回进入正文开始,又首先集中力量写了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

沉浮的经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引诱并摧残着读书人的心灵。他们原来都

是在科举中挣扎了几十年尚未出头的老“童生”,平日受尽别人的轻蔑和凌辱。而一旦中了

举成为缙绅阶层的一员,“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房子、田产、金银

、奴仆,也自有人送上来。读书人——特别是那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如何为科举而癫狂的情

状,通过这两个人物显露得极其充分而又带着一种惨厉的气氛。

作为儒林群像的画谱,《儒林外史》的锋芒并不只是停留在科举考试上。小说中所描写的士

林人物形形色色,除了周进、范进这一类型外,有张静斋、严贡生那样卑劣的乡绅,有王太

守、汤知县那样贪暴的官员 型跤窕阅茄环饨ǖ赖屡で巳诵缘那钚悴牛新矶壬?

样对八股文津津乐道而完全失去对于美的感受力的迂儒,有一大群像景兰江、赵雪斋之类面

目各异但都是奔走于官绅富豪之门的斗方名士,也有像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及杜慎卿那样

的贵公子,喜欢弄些“礼贤下士”或自命风雅的名堂,其实只是因为活得无聊。这些人

物并不能简单地一概归之为“反面角色”,但他们都从不同意义、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读书

人中普遍存在的极端空虚的精神状况,从而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萎靡状态。他们熙熙攘攘奔走

于尘世,然而他们的生命是无根蒂的。

书中还描写了一批为金钱和权势所颠倒的普通人士,他们满足于上层阶级的残汤剩水,精神

堕落沉沦。在《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中,严监生想趁他的病妻没有断气之际

,把一妾扶正,便使200两银子贿赂他的两个舅子,果然舅子们受到了银子之后主动替严监

生说话:“有我两人做主……”这一方面刻画了严监生这位以悭吝而著名的地主狡猾的面目

,另一方面也将两个贪婪无耻的秀才的面貌准确地勾捏出来。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作者成功地运

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周进撞

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等,都有着极强烈的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

的真相,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形象自身的言行构成讽刺。对哭贡院的周进,中举

发疯的范进,宣扬举业的马二先生,悭吝成性的严监生等,作者均未显出任何褒贬,做出任

何评价,但这些形象本身,无不产生了讽刺效果。《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精练,富有形象

性,常能用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真伪毕露”。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结构也很有特色。鲁迅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即指整个作品是由很多个可以独立的短篇连环而成。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

件,而是以一回或数回写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故事,自成一环;然后,这些人物退居次要地位

,新的人物又登场成为主要人物,于是,又构成新的一环。环环相扣,连成长篇。这种结构

形式,使作品兼具短篇与长篇的特点,既显示着传奇与话本的传统,又体现着作者的整体构

思的创新。

《儒林外史》问世以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尤其是其婉转、

诙谐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鲁迅先生在《 泄∷凳仿浴分兴担骸捌湮挠制?

而能谐,婉而多讽,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

林外史》者。”晚清的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受到了该

书的极大影响,但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都要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