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名人的金钱哲学
1831800000008

第8章 冒险使人成功

成功好像一位迷人的倩女,人人都想博得她的青睐。然而,并非个个如愿以偿。因为她十分偏心,仅仅钟爱那敢冒风险、善于竞争的勇士,仅仅把“五彩绣球”抛给那独辟蹊径、最终登上峰巅的强者。

“没有冒险精神,就干不成事业。”

人们在做某一件事之前,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到未来的全部进程和结局。如果哪个人想等到“十拿九稳”或“十拿十稳”时,才肯举步向前,那他就只配充当远远跟在开拓者之后的毫无建树的追随者。几经起落,最终反败为胜的美国汽车大王艾柯卡就直言不讳地说:“我决不能百分之百地掌握你所需要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我做事全凭勇气”,有时候“冒险是必要的”。可见,干开创性事业,需要足够的勇气,有时甚至需要冒险。

这是一种积极的“风险观”!它是以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意志力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为内核的。这种积极的“风险观”能给人以敢担风险的闯劲和不怕身败名裂的气概,能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内驱力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冲击力,使人一经踏上征程,便义无反顾,直至成功。

科学态度能给开拓者的“钻头”淬火

我们提倡担风险,目的是为了成功。然而,任何成功都不是凭运气,都不是偶然拾来的“钱包”,而是靠科学态度,是对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和运用的结果。“敢于冒险决不是对‘风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正视它、研究它、克服它、战胜它!”

一般说来,“风险”有两种形态:一是潜在的风险,即未来可能出现但目前尚未出现的险情及其后果;二是现实的风险。要战胜这两种风险,都离不开科学的求实精神。

要避免出现不利的结局,必须把敢闯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而且每前进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既敢冒险,又不铤而走险;既要大胆进击,又不孤注一掷,这样才会战胜险情,稳操胜券。

争取更多的人同舟共济,是开拓者的最佳选择。

任何一项具有风险的事业,真正敢于率先承担的往往是少数。但是,要干成一番事业,单靠少数人孤军奋战是难以成功的。

冒险者不一定是成功者;然而,成功者必定是冒险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敢冒风险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品格,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富人要具备赌徒的本性

富人不仅应是谋略家,还要是有谋略的冒险家。在生意场中,只要看准机会,就要敢于决策,像一个赌徒那样“大胆下注”。

一个成功的富人,常常会发动果敢的变革或投资行动,有时几乎是以公司命运作赌注。这些行动风险极高,有些是在公司发轫期想要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时采取的。

美国安全克伦公司总裁唐纳?布伦曼决心要使自己的公司成为全国性公司,他在18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开辟了100多条新线路,借以抢先占有全国的市场。

另一个相似的例子,是美国共同医疗系统公司的首脑詹姆?麦卡勒,他在公司创立的头两年,敢于投入资本额的90%在电脑系统方面,以巩固公司和最大客户的关系,进而建立和形成对其他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也有一些公司是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冒险下决心,改变方向。美国企业家迪米屈?狄埃拜洛夫为了促进本公司有更大的发展,投巨资吞并了合众水质公司,确立了米利坡公司在材料分离技术方面为全美最大厂商的地位。

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契尔登公司的鲍伯?契尔登总裁,他在1965年到1966年间投下850万美元,进行信用档案资料的全面电脑化。当时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与之比较起来实在很小,鲍伯愿意赌一下,因为他知道这项投资可以极大地扩充资料处理能力,使得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无法匹敌。鲍伯的赌注终于赚回来了。客户对该公司的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司的收益急剧上升。80年代初期,契尔登又一次在系统方面投入一大笔资金,花费450万美元用于程序的重新设计,大大提高了客户取得资料和操作的能力。使契尔登已成全美的消费者随时保持最新信息资料的最大档案管理机构。

大胆下注并不等于蛮干。对于一个渴望成功致富的人来说,敢冒风险的前提是明了胜算的大小。调查表明,那些敢于大胆下注的富人在决定采取冒险行动之前,无不是经过慎重的调查分析,确定周密的行动方案(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应变计划。

敢于开垦处女地

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上,企业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制造能使企业飞跃性发展的商机;但如果敢于第一个尝螃蟹,获得这种商机的机会率就要大得多。

敢于第一个尝螃蟹需要勇气,敢于在别人都未涉足的领域投资同样需要勇气。虽然说冒险是企业家应具有的天性之一,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总是希望冒尽可能小的风险,如此一来,新市场的商机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美国的“石油巨人”,跨世纪、跨世界的石油大亨——亚蒙?哈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世界著名企业家,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在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居第二十位,列美国十大石油公司的第八位。年销售额127.5亿美元(1985年统计)。这位业绩卓著的实业家、经济强人曾是“列宁的挚友”,号称“无所不成的红色资本家”,有着“开垦处女地”的精神,敢于“到‘月球’上去探险”的“经营奇才”。

哈默的发达与一次冒险的投资息息相关。

1921年,哈默受父亲委派到莫斯科去收取药款,并和前苏联人做生意。这是在当时被认为是“发疯的举动”,是去月球上冒险。

当时苏联处在内战时期,外国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长期的战乱和灾荒,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局面。粮食极缺,伤寒病、霍乱流行,饿殍遍地,饥饿使广大人民疲惫不堪。

哈默以大无畏的探险精神毅然踏上了前苏联的土地。他考察了乌拉尔惨不忍睹的大饥荒后,发现那里的工业区各种矿产品、毛皮、宝石等资源极为丰富,而此时美国正值粮食丰收,生产过剩使粮价一跌再跌,农场主宁可把粮食烧掉扔进大海,也不愿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如果让双方交换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我可以办这件事,谁有权来签合同?”

列宁对哈默此举极为赞赏,很快发来指示:“很好,我将指示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列宁亲切会见了哈默,并送给他一张用英文题词的照片:“给阿曼德?哈默同志,弗?伊?乌里扬诺夫1921年11月10日。”

哈默热泪盈眶,深为列宁伟大的人格所感动,俩人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

他为苏联运来了100万蒲式耳小麦,并从苏联运往美国裘皮和市场上多年不见的鱼子酱。粮食缓解了苏联的饥荒,哈默在苏联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列宁给了他特许权,他是持有苏联人民银行第一个存折、在苏联第一个承租企业的美国人。12年后美国政府才承认苏联政权。

哈默担任了苏联对美国贸易的代理商。他说服了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成为在苏联经销福特产品的惟一代理人。以后哈默沟通了30多家美国公司成为对苏贸易的总代理。哈默因此获得了惊人的效益,他在苏联银行的存款相当可观。

哈默是永不满足的,他不会放过每一次发财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哈默发现莫斯科商店里单调昂贵的德国铅笔,其价格是美国铅笔的十多倍,一支铅笔在美国只需二三美分,在苏联竟卖到20多美分。他申请了生产许可证后,用重金从纽伦堡请来技术专家,加强生产的管理。1926年铅笔产量高达1亿支,物美价廉的新产品不仅满足了苏联国内的需要,而且远销十几个国家,仅此一项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

哈默是第一个前往苏联投资的美国企业家,他在要“消灭资本家”的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成功,并且还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奥纳西斯:一意孤行带来成功

闻名于世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是在一场空前经济灾难后才开始发迹成功的。

1929年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把阿根廷经济推入灾难的深渊。海上运输业也在劫难逃,首当其冲。

奥纳西斯得知,加拿大国有铁路公司为了渡过危机,准备拍卖产业,其中6艘货船,10年前价值200万美元,如今仅以每艘2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他像猎鹰发现猎物一样,极为神速地前往加拿大商谈这笔生意。

这一反常举止令同行们瞠目结舌,海运业空前萧条,1931年的海运量仅为1928年的35%,老牌海运企业家们避之犹恐不及,奥纳西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于海上运输,无异于将钞票白白抛入大海。

许多人规劝他,好心的朋友们甚至认为他丧失了理智。他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复苏和高涨终将代替眼前的萧条,危机一旦过去,物价就会从暴跌转为暴涨。如果能趁机买下便宜物,价格回升之后再抛出去,定能赚到可观的利润。海运业虽暂受冲击,也会随着经济的振兴,货物必将重新获得它应有的价值。

奥纳西斯谢绝了同事和朋友们善意的劝阻,一意孤行,果断地将这些船只全部买下。

果然不出所料,神奇的机会来临了,经济危机过后,海运业的回升振兴居各行业前列,奥纳西斯从加拿大购买的那些船只,一夜之间身价陡增。他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腰包,他的资产成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激增。1945年,他跨入希腊海运巨头的行列。

奥纳西斯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有优秀企业家的某种超前判断之素质,这就是经营中机敏过人及有冒险精神,善于抓住空档见缝插针的本领,投资投到了点子上。

在公众指责中崛起的“魔鬼”默多克

从来没有谁像默多克一样,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被人们称为“魔鬼”。

默多克常常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但却使他的媒体帝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集团。

当默多克为了开拓美国的新闻事业,放弃澳大利亚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芝加哥一位专栏作家写道,默多克人生的惟一目标就是变得更加富有和更有权势,他是一个得意忘形的暴发户,一个榨取美国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一个谎话连篇的家伙。

但是,这并没有阻碍默多克获得《纽约邮报》——除了《时报》,在纽约最有影响的报纸——的所有权。就像一股黑色的旋风,他把在英格兰获得巨大成功的《太阳报》的低级趣味一夜间吹到新英格兰,大呼小叫地来到市区,“犹如一个返祖现象,一个19世纪晚期的赫斯特雕像,只是由于奇怪的时间错位而显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城”。

正当默多克被指责“围绕性、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报道强奸事实”的时候,他却在一步步建立世界性的传媒帝国,在澳洲、英国、美国、亚洲、东欧,他所操控的疆土不断扩大,而且从来没有人看到这个老头有金盆洗手的迹象,他比自己在20岁时竞选大学俱乐部秘书职位时更加生气勃勃,那时他被称为“一个性格粗俗、出色的赌徒”,在整个城市贴满了宣传自己的传单,现在他正在地球表面插满了“新闻集团”的旗帜。

被无数人诅咒、污蔑、诋毁、奉承、谄媚、敬仰之后,传媒大亨默多克已经找到了他所尊奉的哲学:作为出版商或媒体负责人,首先要绝对控制你的报纸,然后你必须具有独立精神。

从实践上,他一直履行自己的诺言:“绝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这也许就是他面对“低级小报”的指责时经常说的:面对大众没有什么错,莎士比亚也是为大众写作,他今天如果还能写文章,也许还会给美国家庭肥皂剧撰写脚本,那些东西不会太高雅。

在新闻集团内部,血雨腥风的事件也经常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目标,而默多克永远都是漩涡深处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他喜欢这样,喜欢成为舆论的焦点,喜欢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这恰恰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恐怕是最早最深刻地领悟到吸引眼球这个“媒体秘诀”的人物,他在捕捉机遇的时候是一个赌徒,懂得把一条条新闻组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个产品慢慢扩张,最终的效果是当人们觉醒的时候,发现已经无法离开他所制造的这个世界了。他深悟人类的欲望,无论精英阶层如何贬低,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理念,他把这称为“娱乐”,他的野心是创建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和娱乐王国。虽然很多人认为,默多克就是“要毁掉地球的恶魔”,早晨起来用报纸当早餐,白天再把沾满污秽的东西吐出来弄脏整个世界。

默多克的成功还在于,长久以来他在商界因为讲究信誉而赢得的尊敬。编辑和记者们可以不信任他,但经济人和银行家却把他当做朋友。每个人都愿意和他做交易,他身上似乎永远带着成功的信号。在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财政困境之后,他更加为所欲为,甚至到了他和人握一握手就可以达成交易的程度。跟随和支持他的人把他看做一个伟大的冒险者,充满激情并且正在实践一项影响全人类的事业,而且似乎注定会取得成功。这就是所谓“魔鬼”的魅力。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默多克对金钱比对竞争更有兴趣,对利润比对政治地位更感兴趣。本质上说,他是一个商人,而不是一个传教士。鲁伯特?默多克在7岁的时候,和他的姐姐海伦在自家的庄园度过幸福的童年,那时候他们常以猎捕水鼠取乐。他们把捕鼠的绳子套在低矮的树杈上,用茴香和肉糜吸引水鼠上钩,然后把被套住脖子的水鼠从水中捞上来,剥皮,再拿到市场上卖钱。鲁伯特回忆说,剥皮是一件又脏又累的活儿,每次他都让海伦去干,他则负责去卖,每张皮卖6便士,虽然海伦干了那些让人恶心的工作,而且比他大,但他每张皮只给她1便士。

默多克在70岁的时候,仍然继续他当年的营生,无数人为他工作,而且是一些被人咒骂的工作,他负责买卖,从不失手,而且越做越大。芝加哥的评论家曾说:“如果让默多克成为美国公民,而把那些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人遣返回去,那么应该把自由女神像做一点改动,拿掉火炬,让自由女神举起的手伸出一根中指。”而鲁伯特?默多克,那个曾经卖过水鼠的小男孩,在机遇无限的信息时代,正在依靠科技和市场的力量以及他的野心,让更多的人为他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