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1832300000001

第1章 老子

春秋中后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老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时期。于是,他发愤读书,立志要找到一种能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对读过的每本书都苦苦钻研。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重研究学问,无心求取功名。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贵族王子朝失败,带着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得到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款待。在这里,老子写成了5000字的《老子》,写完后,重新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便不知去向。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而老子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即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视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核心的局限。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即需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上即“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战略方法。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

老子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他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做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通过“损有余以补不足”。他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些,社会上的矛盾便都能解决。尽管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今人看来并非完全正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如此的见解已是极为令人敬佩的了。

老子说,道是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道即自然,自然即道。”就是说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始终客观地存在着,它的特征就是“自然”。老子把创造自然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消除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的和唯心论的基础,是哲学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的进步。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它宝贵的辩证思想。他总是提醒着人们,坏事里面可能包含着好的方面,好事里面也许隐藏着坏的因素;正常的事有可能变不正常,好事情也有可能变成坏事情。同时,老子还注意到了事物正反之间的转化,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逐步的发展过程。

直至今日,老子的“道”学说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中国人的思维。不仅如此,老子还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和推崇,《老子》一书已被译成多种语言(仅英译本就有40多种),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