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1832300000007

第7章 曹植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诗人。现在所说的才高八斗这句成语,就是从曹植那里来的。

他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学诗诵文。他自幼聪慧伶俐,才思敏捷,性格活泼,桀骜不驯。史载小曹植在十岁时就能背诵数十万言的诗赋,而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和各种体裁的文章。

由于父亲曹操经常在外征战,很少了解三儿子曹植的学习情况,所以每次听到别人称赞曹植的智慧和才华时,总是半信半疑。这一日,曹操外出征战回到邺城,又听到有人称赞曹植,便把曹植叫来说:“不少人都在称赞你的诗文写得好,去拿些来让我瞧瞧!”曹植知道父亲的文学造诣很深厚,要求也甚严格,便立即挑选了一批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拿去。曹操看了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他想:曹植年才十二三岁,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么?说不定是抄袭来的吧?想到这里,曹操便故作动怒的样子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学会撒谎了?你这些文章,是不是别人替你作的?是谁替你作的?快快如实说来!”曹植笑着说:“父亲说哪里话,儿子作文赋诗,向来是有所思而有所就,怎么会找人替作呢?即使作品能替,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能替吗?放心吧,这些都是孩儿的作品,父亲如不相信,可当面测试嘛!”曹操见曹植回答得如此坦然自若,也就深信不疑了,他越发从内心喜欢曹植的才华。

曹植七岁那年中秋节,曹操带着妻子、儿女在后花园饮酒赏月。众人在清雅的音乐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曹操看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儿女齐聚堂前,不由一时兴起,又想出题考一下几个孩子的应变能力,便沉吟了一下对他们说:“你们说月亮与外国比,谁近谁远?”大家没想到是这样一道题,都觉得很好回答,齐声说当然是月亮远了。曹操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转过头来看着一直未做声的曹植,问:“你说呢?”只见曹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月亮近,外国远。”大家都呆住了,曹植解释道:“因为月亮看得见,外国看不见。”大家听了觉得曹植的答案很新奇,曹操也很高兴,夸曹植聪明,是可造之才。

第二年中秋,有外国使节来访,曹操也在后花园款待他们。在筵席上,酒过三巡之后,一位外国客人起身说道:“曹大人父子名声远播,大家很是仰慕,今日有幸得见,恳请曹大人父子能一展才华。”曹操当即应允。但他为了显示自己儿子的聪慧,就仍然出了去年那道题。他先问客人,客人们有说月亮远的有说外国远的,莫衷一是。于是曹操摆了摆手让曹植来回答。曹植明白父亲的心思。起身答道:“月亮远外国近。”曹操大惊,呵斥他说:“同一个月亮,你去年说近今年说远,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植回答说:“去年月亮可以看见但外国不能看见;今天月亮虽然抬头就可以看见,却可望而不可即。去年外国与我们没有来往也看不到,所以说外国远,但今年外国与我们不但有来往,还有思想交流,这样不是很近吗?”大家为只有八岁的曹植能做出这样精彩的回答而感到很惊讶,外国客人也连连夸奖他。

公元201年冬,铜雀台落成,曹操登台设宴,大会群臣。为了活跃宴会的气氛,他让武将当场比武,文官即席赋诗,各显其才。他的几个儿子以为今日父亲不会点他们的将,便放量豪饮。不料,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曹操突然对他们说:

“我现令你们几个,以台为题,各作一赋,为台增辉。”

当时曹丕等人毫无思想准备,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曹植一挥而就,呈上了一篇《铜雀台赋》。曹操看后,感到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不但构思精巧高人一筹,更以词美句绝而使他的几位兄弟望尘莫及。从此,曹操对曹植就另眼相看了。这时,曹植只有十七岁。

曹丕自立为魏王以后,为了消除曹植的势力,找了种种借口诛杀了曹植的好朋友丁仪、丁翼兄弟,凡与曹植亲近的人都受到了迫害。为此曹植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自恨无力救助朋友。一天,他在郊外看到一个少年用剑斩断罗网,救出黄雀,颇有感触,写了《野田黄雀行》抒发自己无力救助朋友们的悲愤心情。

曹植的聪明才智也一直是曹丕的后顾之忧。因此除了想方设法加害于曹植的朋友们消减曹植的势力和影响外,还处处排挤、打击、压制曹植,甚至想把他置于死地。

一天,曹植被曹丕派来的侍从急召进宫。他跨进大殿时,就觉得气氛不对。只见魏王拉长了脸端坐龙椅之上,群臣排列两旁,颇有杀气腾腾之势。曹植赶忙跪拜,行过大礼之后,便恭恭敬敬肃立在一旁。曹丕冷若冰霜地问:

“近来你作诗撰文吗?”

曹植答:“偶尔弄点笔墨,但无甚进步。”

“朝中文武百官都说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先父在世之时,你常以文章夸示于人。我一直怀疑你的诗文是由你手下的才子代作的。今天要当众请你作诗一首,以正视听。如果你能作出来,可免一死;如果你作不出来,就要从重治罪,绝不姑息宽恕!”曹丕凶狠地说。

“遵命,请出题目。”曹植依然是十分恭敬地说。

“你我是兄弟,就以兄弟之情作一首诗吧。不过有两个条件:一是诗中不准出现兄弟的字样,但又必须叙述兄弟之情;二是你只能在殿内走七步,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作。如果在七步之内完不成,便立即推出斩首!”魏王曹丕一字一句地说。

曹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奶同胞的亲哥哥会这样做,名为作诗试才,实为要他性命。一时悲愤交加,边想边走,还没有走到七步,就吟咏出一首千古不朽的名诗:

煮豆燃豆萁,波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此诗刚吟完,殿内群臣脱口称赞:“好诗!好诗!”

曹丕听到这首诗,心中也不免受到强烈的触动。因为曹植这首诗显然是在借物咏志,目的在于讽刺、抨击自己的无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豆和豆秸本来就都是同根生出来的,正如曹丕和曹植乃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如今豆萁在锅下无情地熊熊燃烧,豆子却在锅里面备受煎熬,这不正像曹丕对曹植不顾兄弟之情,逼迫兄弟作诗一样吗?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还不是豆萁烧尽,豆儿煮烂,两者同归于尽吗?

魏王的鼻子不觉一酸,流下了几滴惭愧的泪水。他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打消了杀曹植的念头。曹植名为王侯,却没有行动的自由,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发展了《古诗十九首》以来诗歌中的抒情因素,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因而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更是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他的辞赋和故文却很出色,今存辞赋四十余篇,尤以《洛神赋》最为杰出,是魏晋时期抒情小赋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