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月梦惊杀
18335500000013

第13章 端王爷的局(下)(3)

世间有很多局,也许饭局最复杂,最让人又爱又恨。将人情刀锋掩饰在觥筹交错里,只一个恍惚,便已三杯吐然诺,杯酒释兵权。

由古至今,中国的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据传,“饭局”一词乃宋人所创,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把“饭”与“局”连成一体,玄妙尽显。对于商人来说,吃饭是个严肃的社交游戏。

在中国,饭局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情、财富、身份、地位。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着,识人用人,洞察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首先,饭局是识人用人最佳场所。

但凡能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识人方法,虽各有妙招,但不外乎以小见大、见微知着。“饭局”,作为平时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当然是识人用人的最佳场所。

譬如,前朝丞相徐枫岫认为,在集团内要成为一个总领,就要懂得带兵、带心。而如何看出一个总领有没有这种特质,他认为可以从饭桌上观察出来。

徐相说,和下属去吃饭时,会观察下属的吃饭行为。如果八个人去吃,刚好有一道菜是八块肉,这时,如果有一个下属只顾自己,一直吃眼前这道菜,忘了别人还没吃到,在徐相眼里,这个下属的表现如何呢?答案是:这种人,即便能力再强,最多只能当副职,不可能当总领,他没有分享的概念。徐相说,自己会从细处观察一个人,因为这种时间最不会伪装。

不同的人,对“饭局”有侧重不同的分析。

已故李老将军喜欢从选座位识人。如果吃饭时,有哪位喜欢选上级身边的位置坐,他觉得此人过于积极,心术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却偏偏不喜欢坐在上级身边,老是挑离上级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他也不看好。

被誉为“当世窦半城【2】”的汪右却很注意吃什么。据闻,早年,一位想和他合作的老板请他吃饭,那人介绍说猴子非常聪明,人若吃了它的脑汁大补。于是,老板让人牵来一只猴子,抡起铁锤向猴子脑袋砸去。一声惨叫,猴子死了,脑袋被砸开,只见那老板拿起勺子掏猴子脑汁便吃。汪右被此人的残忍震惊,看着这个没有善心的人,认定与他合作肯定是极其危险的,便没有与他合作。后来,这位老板果然在与别人合作时卷款而逃。

廿四坊乐坊坊主董妔(音同“坑”,意为美女;或音同“航”,为古女子人名用字)很在乎吃相。她不喜欢女子吃东西不注意形象,比如在路上看到有烤红薯,买了就吃。还有的人吃东西,咬得碎碎的,再吐到桌上,她看见就会摇头。对于不注意形象的人,她是不会重用的。

饭局应酬,酒不可少,也不能少。所谓“酒品即人品”,“饭局”常常简化为“酒局”,“饭桌”就是“酒桌”,作为餐桌文化的附属,“酒文化”同样深奥无比,玄妙无穷,古往今来,多少合作、合谋,都是成就于传杯弄盏之间。

饭局上,怎样喝酒才可以放心重用?老江湖们同样有心得。户部侍郎潘凤有一次想挑一人打理财务,本来看中了一个小伙子。可是一次吃饭时,他发现那小伙看到桌上有名酒,便很主动地给别人敬酒。不过由于很多人不饮酒,于是他一杯接着一杯地饮,直到饭局结束后,酒还剩下不少,他就把剩下的酒提着带走了。就这样,潘凤否定了此人。

礼部尚书曹爽喜欢吃饭时非常清醒的人。早年有一次他招募人才,四个年轻人都很优秀,让他难以定夺,于是他便请四个人去吃饺子,佐了些小酒。吃的时候,他与大家谈笑风生,饭后他问四个人吃了几个饺子,其中三个人都说不知道,只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了廿四个。于是,这个人被录用了。

酒,最能暴露人的本性。所谓“酒后吐真言”,很多人看着“人模狗样”,几杯酒下肚,原形毕露,“禽兽不如”。“四大钱庄”之一的“天狐钱庄”庄主冯无法就喜欢看人在饭桌上喝酒的表现:“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我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我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

饭局从点菜开始就一直潜藏着“尔虞我诈”。商战中尤为明显,生活中的饭局同样不可小觑。以现今为例,当男男女女开始交往,饭馆酒楼就成了他们的第一战场。乱中取静,静中有埋伏,便于观察又便于隐藏观察。一顿饭工夫,足够让他和她暴露1/3的价值观。点菜通常从女方开始。既然是战场,点菜就好比火力探查:女方看着菜单,男方看着窗外———实际上也在看着菜单。这一刻,女方千万不要点便宜菜,点便宜菜不等于她贤惠善良,只能说明她不懂他的世界。当然也不能点昂贵的菜。最忌讳点“随便”,他从这句话里听不出随和却发现了她的无主见。

她必须选择价格中庸的、貌似清秀的、有点儿诗意的、造型纤美的。男人都渴望对面坐着的是个婉约派。点菜,真的能命名一个或完美或闪失的开局,也能预示或开花结果或中途夭折的后续,所以请务必慎重之。

饭局中的潜规则是:吃饭事小,出局事大。

有时,商人之间的合作可以轻描淡写:“就是一块吃顿饭喝喝茶,也不用多说,事情就谈成了。”

饭局向来在社交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一圈人有机会团坐席间,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一种“自己人”的感觉让彼此顿时比平时亲近三分,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在推杯换盏中,许多在办公室里无法搞定的事情,在酒酣耳热之际就会轻松搞定。饭局的意义在哪里?吃饭事小,出局事大。一个人的饭局很多,意味着几个潜台词:他是有很多朋友的人;他是重要的人;他是受欢迎的人;他是事业有成的人。没人带你玩,是一种比失业、失恋和失明更令人恐惧的事,这意味着你成了社会的弃儿,圈子外边的人。

注:

2.窦半城:根据宋人编的《太平广记》,唐德宗时期一个叫窦乂的房地产大亨。这窦乂是个商业神童,以他的社会关系,走仕途并非难事,但他的偶像是子贡——一个靠经商而“富可敌国”、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富豪。窦乂13岁那年,他舅舅从安州回乡,带了一车安州特产丝鞋作礼物,大家一哄而上,挑拣自己合意的鞋子。窦乂站在一旁淡定地看着,等大家都挑好了,他对舅舅说,剩下都给我吧。窦乂把鞋子拉到集市上卖掉,得了五百钱,小小年纪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窦乂用这些钱买了两把铲子挖土种榆树,五年成林卖掉,大赚一笔,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又用这笔钱投资手工业,制造一种新型燃料“法烛”,赚了个盆满钵溢,拥有了80万钱身家,开始投资房地产。

窦乂在长安城南低价买下一块污水横流的闲置土地,雇人填平,盖了20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很快形成一个名叫“窦家店”的市场,连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火得一铺难求。有人为了弄到铺面,不惜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找到皇宫里弄条子,窦乂每天有几千钱的租金进账。窦乂谙熟“政商之道”,知道商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更需要政治来撑腰。他听说太尉李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打探到李太尉喜欢打马球,便投其所好,不惜血本买地皮建造,总共花了100万钱,将一个漂亮的马球场送给李晟作健身之用。于是,窦乂在李晟的保驾护航下,在商业上开疆拓土,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