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生物知识
183400000101

第101章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四篇第十章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原子弹让中国人民不再受到恐吓,而他让中国人民不再挨饿;亩产800公斤的杂交水稻就像

一个神话,而制造神话的他,只是一个坦率、质朴的农民老头;他是一个富翁,手握千万经

费,却生活简朴,甘于平淡;他获过中国最高等级的科学技术奖,他被世界人民称为“杂交

水稻之父”。

他,就是袁隆平。

1930年9月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

。为了纪念次子降生于北平,袁兴烈先生按照袁氏家族“隆"字的排辈,为其取名隆平。袁

平少年时代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尤其酷爱游泳。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学业

期满,当父亲问他将来的志向时,他回答得很干脆:“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

家。"于是,他决定到重庆相辉学院去学农,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从此,袁隆平

踏上了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

毕业后,袁隆平提着简单的行李,奔向了安江农校。袁隆平是那里惟一来自大城市的教师。

早在重庆读书期间,袁隆平便接触到了当时欧美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和摩尔根创立的染色

体、基因遗传学说,知道它对良种繁殖发挥了重大作用。

坐落在湘西深山地带的安江农校,渐渐地将袁隆平熏陶出了一种庄稼味。他赤脚在稻田

里插秧、除草,以自己的肢体与土地交流,用自己的肢体揣度水田的深浅和红土壤的松粘。

袁隆平逐渐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和水稻是须臾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稻米养育

了人类。袁隆平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试验场地就设在学校分给

他的半亩自留地上。

1960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亩试验田里,把稻种播下去,他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

的成长。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得他眼前为之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俏

而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那样生动、那样鲜活地呈现在他的眼前,它是拥挤的生命中

的一位巍然挺立的俊美少年!他发现了它,如同发现了一座金矿,真是快活极了!

想不到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他将这“鹤立鸡群”的稻株结出的170粒

稻种精心收集起来,次年播种在瓦罐的培养土里,栽插在窗前的试验田里。然而,其结果

却令他大失所望,那株原本优势很明显的种苗,其后代的性状竟然发生了分离,居然没有一

株赶上其前代。袁隆平凝视着变异的稻株,突然眼前一亮,灵感顿时涌上心头:那“鹤立鸡

群"的稻株,是品种间的杂交优势现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水稻杂交有优势,这是袁隆平从实践中得到的一个突破性的结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结论

!就是这一株偶尔被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带给袁隆平灵感, 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

“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

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

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

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他的成功之路从这里开始。由此,袁隆平萌发了利用这种

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想法。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

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

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

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

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把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

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

,先后用1 000多个品种,做了3 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

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

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

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在1970年11月的一个上午,袁隆平的两位助手来到一座铁路大桥旁的一块沼泽地,发现了一

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它分蘖成三个稻穗,只见这三个正在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呈火

箭形,色泽浅黄,不开裂散粉,断定这是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后,二人怀着欣喜的心情,

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比金子更贵重的野生雄性不育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用衣服包住,带到试

验田里,同广矮3484栽植在一起。袁隆平为这棵野生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义就是野

生的雄性败育稻。“野败”的发现,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慷慨地把辛勤培育了近一

年的“野败"材料——已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的杂交F1,分送给我国有关单

,大家广泛协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为了尽快开拓一条杂交水稻的高产之路,1973年初春

季节,袁隆平亲自在海南岛南红基地配置了10公斤杂交水稻种。回长沙后,分给他的助手们

试种。由于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

科技人员的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1976年至1988年,全

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 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

人民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有位农民感慨地说说:“我们解决吃饭

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而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育水稻。他多次

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赴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19

82年的初秋季节,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

行。会议开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不久,

投影机在字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示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

水稻之父袁隆平,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一次,袁隆平身着中山装,在旧金山唐人街与当地《华侨日报》一记者相遇。开头,记者认

为他是来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当得知袁隆平是来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时,记者大为惊

讶,立即跟踪采访,并邀请袁隆平到旧金山华侨商会座谈。

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

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

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

》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

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

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

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

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

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 500公斤,且米质有

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 800余万亩

。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

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基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

究课题。朱基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 000万元人民币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

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

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小

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

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四十多年来,袁隆平在水稻田种出越来越高产的稻谷,并因此先后获得国家,国际奖项,19

91年袁隆平获得了我国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他被国际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

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

学奖",1988年获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1993年获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

奖",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1996年获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7

年获世界“先驱科学家奖",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

博士评价袁隆平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

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认为,袁隆平一旦解决了远缘杂交

水稻优势的利用,就有希望解决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

袁隆平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试验田里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

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散步累了,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说,这叫禾下

乘凉图,希望这个梦能够实现,那时中国人吃饭就不成问题了。

梦见“超级稻"的袁隆平正努力工作,希望为人类提供更充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