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变通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836600000010

第10章 领悟通变策略(1)

做事讲究事半功倍:在应变学中,什么时候该变,什么情况下保持不变,怎样赢得变化优势,如何再创造变化机遇就是通变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应变的条件不具备时就要养精蓄锐,以不变应万变,韬光养晦,暂避锋芒,积极储备应主力量。在养精蓄锐阶段还要通过实际工作充实自己,演习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变化刚刚出现倪端还不太明显时,就要静待旁观,顺其自然,从容应对,以获渔翁之利。

27.积蓄应变力量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要取胜就必须使自己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势。而这种优秀和优势不是随心所欲、临时发挥的,它是长期储备、自我修炼的结果。每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应对情况变化,适应所需,必须有养精蓄锐的意识,有储备应变力量的习惯,增加成功的资本。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运用养精蓄锐之术,在群雄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平定天下。他巧用“养士”的策略,把一大批知识分子团结在自己周围,为己所用。“养士”给朱元璋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 “养士”可以削弱敌人。假如“士”不为我所用,势必要跑到敌人方面去或者自行纠集起来,结果对自己不利;其次,“养士”可以安民,儒士大都知识渊博,在地方上有声望,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地位,朱元璋用“士”,对于民心的向背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养士”有利于地方行政管理,在经济上,儒士处于中小地主地位,拥有许多佃户,“士”归民归,“士”顺民顺。在攻下徽州时,老儒生朱升告诉朱元璋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建议对朱元璋的事业影响极大。朱元璋按此建议,养精蓄锐。第一巩固后方,保存实力。他在军事上通盘调度,统一指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并使之由点成面。第二,发展生产,兵民结合。为了发展生产,他想了许多办法,如设立营田使,实行屯田养兵;还设立“万户府”,加强民兵建设,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二为一。第三,缩小目标,从长计议。他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当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群雄并立时,朱元璋却实行“缓称王”之计。当先称王者在与元军厮战双双元气大伤时,朱元璋方挥师南征北战,同时并进,最终统一了中国。

□韬光养晦暂避锋芒

韬光养晦是指暂时掩藏自己的才能,隐匿踪迹,等待时机。韬光,即把才华掩藏起来;晦,隐晦,即瞒人耳目,不让人知道踪迹。

三国时期,刘备在沛城被吕布打败后,没有了栖身之地,只好投靠曹操。刘备既不甘居于人下,又害怕曹操谋害自己,因此装成胸无大志的样子,还在住处后院开了一块菜地,亲自浇灌。一天曹操邀请刘备小酌,煮酒论英雄。酒至半酣,曹操说:“方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与我。”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里一惊,手中的匙箸都掉在地上。正巧当时霹雳响雷,大雨骤至,刘备随机应变说:“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及至于此。”曹操听后说:“雷及天地阴阳击博之声,何为惊怕?”刘备接着说:“我自幼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便只恨无处躲藏。”曹操听罢,一声冷笑,认为刘备是个无胆识、无眼光、无用之人,从此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刘备用韬光养晦之计,栖身曹操之下。又躲过了曹操的猜忌,平安脱险,最终成了三国鼎立之中的大英雄。

凡事时机没有成熟,条件不成熟或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准备,不如突然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人要想建功立业。取得出色的成就,就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反之,如果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就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这也是韬光养晦在应变中的积极意义。

不露锋芒,并不是消蚀锋芒,不是改变操履,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尽量使个人更容易被社会、被他人所接受。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人生旅途的表现。

□心神宁静享受生活乐趣

心神宁静忙闲有度,是在变化时机尚未成熟时充分享受生活乐趣的最佳时机。获得成功是人生的追求,幸福生活也是人生的追求,因此在你应变之初,要通过忙闲适度来调整心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储备应变力量。

在现实生话中,有人起早贪黑,东奔西走,只争朝夕,惟恐自己落在别人后边。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时间无比宝贵,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了自己的前途,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但是,人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动物。也是一个追求精神满足的动物。在追求金钱、事业等物质财富的同时,切莫忘了我们的精神需求。

事实上,并不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勤奋工作才能创造更大价值,才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没有卷入应变大潮中的人们应充分享受平静生活带来的乐趣,也建议那些忙得不可开交的工作者也抽出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思维方式,享受心神宁静给你带来的快乐。

在变化没有来临之前,或发展条件不够成熟时,你要尽量保持平衡的心态。

△自信地生活。以一个积极的形象看待自己,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要自惭形秽,每个人各有自己的长处,要鼓起生活的信心。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短处,用长处鼓舞自己的信心,用短处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也不要因短处自卑。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主宰命运,能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要切记,自信是以脚踏实地的努力为起点,只有以学识为基础,自信才能释放出巨大能量。

△平静地生活。心情平静即没有不安或动荡,静如湖水。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实际生活中激荡心情的事情时时存在,关键是在心情受到冲击后能否做到自我调节,不去自找烦恼。以自律、自恃、自足戒勉自己,平静地生活就容易了。

△有条理地生活。能做到生活安排得很有条理,这对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颇有益处。生活秩序被打乱通常是个人所为,因为困扰、混乱使心态失去平衡。心态保持平衡是思想成熟的表现。若你习惯于急性的生活方式时,可能你办事的效率高,但在待人处事上受“急性子”的支配,常常表现态度不冷静,以个人标准要求别人,甚至火爆,这样,既收不到好的效果,也表现了介入思想的不成熟。当然,也影响了你的魅力和有条理的生活。

尽量使自己每天的生活达到如下要求:

1.我要尽可能地愉快。

2.我要对别人更加友善。

3.我对他人要少苛求,对他们的错误、失败、过错要多加容忍,对他们的行动要寻求可能的最佳解释。

4.在可能的范围内,我的行为方式要表现得仿佛成功实果垂手可得,而且我现在的个性就是我所希望的个性,一切的行为与感觉要朝着这个新个性加以练习。

5.我不让我的观念将事实染上一层悲观或否定的色彩。

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微笑三次。

7.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的反应要尽可能地镇定明智。

8.对于无法改变的悲观与否定的“事实”,永远不去想。

一个人只有在宁静平和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同样,一个人不为物欲所迷惑,在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像庄子所说的“恬以养志”,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说明了“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的道理。一个人真正的潜力大都在这种心境下发现的。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

大家都明白,应对变化、创业经营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外,还要在实践生活中锻炼。要把你的理想变为现实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应变做好准备,你的本职工作就是你最好的实验场地,同时本职工作还能充实你的生活,磨炼你的意志。

阿赛姆是夏威夷王族的后裔,他是一个大公司在夏威夷办事处的销售经理。阿赛姆接受了自己的工作,因为他对他的工作既了解,又掌握了熟练的技能。当然在工作中他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所以阿赛姆经常阅读励志自助的书籍。并且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到了三个很重要的原则:

1.使用自我激励警句,控制自己的心态。

2.确立目标比没有目标更使你易于认识那些能帮助你达到这个目标的事物。

3.在任何事情上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必要懂得那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并了解如何应用这种规律,还有必要定期从事建设性的思考、研究、学习和计划。

阿赛姆相信这些原则,并亲自实践这些原则。他研究他的公司的销售手册,并且实习他在实际销售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确定了他的高目标并力争达到。每天早晨他都对自己说:“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他的确是健康、愉快和大有作为的,而他的销售结果也的确很可观。

当阿赛姆确信他对销售工作熟练的时候,他就把一群销售员召集到自己的身边,把他所学到的经验教给他们,并且从他公司的训练手册中提出最新、最好的销售方法训练他们,让他们树立高销售目标,并用积极的心态去达到这个目标。

每天早晨阿赛姆小组都聚会一次,热情地同声背诵:“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然后他们一起欢笑,互相拍拍背,祝贺一天好运气,然后各人干自己的活,去完成他们当天的销售定额。他们每人都定了一个目标,目标之高,以致使美洲大陆上年龄较大的经验较丰富的销售员和销售经理都感到吃惊。

每逢周末,每个销售员都递交一份销售报告,这使得阿赛姆机构的总经理和销售经理都乐得合不拢嘴。

阿赛姆正是利用他的实际工作来检验他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并且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公司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一种成就感和快乐情绪,也提高了他的业务能力。

28.寻找事半功倍的机会

□学会收渔翁之利

坐收渔翁之利是与坐山观虎斗相似的典古,大家更为熟悉,这个寓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翁的高明之处,如果他分别去捕鹬捞蚌,可能要费很大周折,收获也不一定理想。他的高明就在于能静待旁观,以不变应万变,当鹬啄蚌的肉被蚌用壳夹住鹬的嘴巴,两者争执不下时,方才下手,结果一举两得。

在历史上这种坐收渔翁之利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不在少数。《三十六计》这样解释:当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们发生暴乱,那时敌人内部反目为仇,势必自行灭亡,我方应根据敌人的变动做好准备,以柔顺的方式坐等有利结果。

《三国演义》记述了曹操在平定河北时,两次以小的代价换得大的胜利。第一次是在袁绍得病身亡后,曹军以破竹之势攻占了黎阳、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等人合力死守。曹操连日攻打,却难拿下,谋士郭嘉献计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尚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树其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曹操听从了郭嘉的计谋。果然,曹操一撤军。长子袁谭为争夺继承权,同袁尚大动干戈。互相残杀起来。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乘机出兵北进,杀死了袁谭,打败了袁尚和袁熙,很快占领了河北。

第二次是平定河北之后,当时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许多人对曹操进言:“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速往征之,辽东可得也。”曹操却笑着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当时将信将疑。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 “这也是郭嘉献的隔岸观火之计”。原来,袁绍在世的时候,常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对袁氏家族恨之入骨。这次袁氏两兄弟去投奔。公孙康存心想除掉他们。但又担心曹操引军攻打辽东,且想利用两人助一臂之力。当公孙康打听到“曹公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便立即将袁氏两兄弟斩首。曹操不动刀枪便达到了目的。

□以静制动待机出击

这里所说的“静”就是指在应对变化中保持冷静。以自己的镇静来应付对手的喧哗或浮躁不安,这就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奇效策略。

春秋时,年轻的楚庄王登基之后便宣布:“谏言者都要处以死罪。”从此不理国政,每天沉迷于酒色,日夜狂欢。

贤臣伍举忍无可忍,但碍于诏示,不敢用直言劝谏,于是用谜题来代替:

“有一只鸟站在山岗上,三年间既不飞又不叫,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回答: “这只鸟虽然三年不飞不叫,但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你想说的事情,寡人不懂得,你退下去吧!”

然而,连续过了好几个月,楚庄王不仅不收敛自己,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放纵,一些贪图功名的臣子为了迎合他,想出各种游乐的名目和他共同玩乐。但并非每位臣子都如此,其中不乏不参加游乐的人;国君耽于游乐,他们仍然尽忠职守,刚直清廉,丝毫不因局势而改变。

大夫苏从非常看不过楚庄王的行为,于是当面谏言,楚庄王问:“难道你没有看过诏示吗?”

苏从凛然回答:“臣当然知道。但如果这样能使您回心转意的话,臣死也瞑目!”

楚庄王起身下座,握着伍举、苏从的手:“你们说得好!”他宣布重用苏从、伍举,提拔那些忠于职守的官吏,而对那些取悦逢迎并和他一起玩乐的人一律免职。

原来楚庄王青年登基,很想有所作为,但此人城府极深,不愿向臣下表明心迹,所以想了这样一个投石问路的办法考验臣下的忠奸,同时也在臣僚面前树立了威望。此后,由于楚庄王任用贤才、励精图治,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