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变通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836600000004

第4章 善变大师十一大精神(4)

1938年3月,德国闪电般地吞并了奥地利。张伯伦政府对德国这一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表示了卑屈的软弱立场,丘吉尔对张伯伦此举大为不满。他坚决要求英国政府响应3月1日苏联政府倡导的关于举行国际会议,商讨共同对付希特勒对策的建议,指出“只有成立法英苏的联盟,才有可能、有希望制止**的疯狂进犯”。

1938年慕尼黑会议(即有名的慕尼黑阴谋)前后,丘吉尔坚决反对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为代价向希特勒乞求和平。9月21日,丘吉尔向新闻界发表了有关捷克危机的声明,他明确指出如果在**的军事威胁下屈服的话,不仅不会给英法两国带来安全与和平,反而会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加的危险,他说:“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换得安全的看法实属误见。”慕尼黑协定正式签订后,当张伯伦正在热烈侈谈“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时,丘吉尔对这个协定进行了无情的谴责,认为英国在慕尼黑会议上“遭到了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指出这无疑将会是“一次欧洲最大的灾祸”,他还尖锐地说:“这不过是算账的开始,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酒中的第一口。”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丘吉尔所料,希特勒的欲壑难平。1939年3月,他公然撕毁了墨迹未干的慕尼黑协定,出兵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捷克的灭亡,彻底破坏了中欧刚刚持续了十几年的政治稳定。这时,焦急的丘吉尔进一步呼吁政府要赶快加强战备,并和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对敌。他一再在议会辩论中指出,“如果没有强大的东方战线,我们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西欧的利益;而如果没有俄国,也就不能有强大的东方战线。”英法苏三国莫斯科谈判开始后,丘吉尔不断批评英法政府对敌的消极态度,力促英法政府放弃宿怨,根据平等的条件同苏联“订立最广泛的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般人侵吞并波兰,英法政府被迫对德宣战。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彻底破产了。此时,一贯主战的丘吉尔声名大振,进入改组后的张伯伦内阁,并再次出任海军大臣。从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的几个月期间,英法两国政府宣而不战,西方战线出现了“静坐战”的奇怪局面。英国政府中甚至有些人主张同德国议和。丘吉尔对此软弱举动坚决反对。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与**德国议和,无异于向德国投降,他主张“把战争进行到底,消灭希特勒,彻底粉碎***主义”。同时,在他领导下的海军,在大西洋对**德国进行了认真的战斗。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突然调兵西进,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和法国发动突然袭击。当天,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一片责难声中下台,丘吉尔接替他出任首相兼国防大臣。时隔不久,前线战局就由于**的强大攻势而急转直下,5月底,英国远征军仓皇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6月22日,法国向德投降。**德国的势力迅速席卷整个西欧,还扬言要攻占英国本土。紧接着,**空军就对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英国处于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身为首相的丘吉尔临危不惧,坚定地鼓励他的臣民们说:“我们的政府将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战争是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前进的道路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胜利,我们就不能生存。”丘吉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所谓“和平”建议,领导英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保卫英伦三岛的战斗。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又大举入侵苏联。丘吉尔立即表示英国将同苏联联合向德作战,并在当天晚上发表广播讲话呼吁建立反***统一战线。1941年7月12日,英苏两国正式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丘吉尔又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芬兰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苏德战争爆发两个月以后,长期以来屡遭挫折的国际反***统一战线终于初步形成了,丘吉尔在这一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二战过程中,丘吉尔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出席了苏、美、英三国领袖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多次重要会晤,继续为争取世界反***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

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最后结束,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遭到失败,丘吉尔也随之丢掉了首相职务。对于在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被赶下台是令人百感交集的,丘吉尔很悲伤,也很无奈。可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始终认为自己最有资格统治英国。下台以后,他在美国历届政府的支持下一直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为能够实现再一次主宰英国做准备。

1951年,已有77岁高龄的丘吉尔又一次出任英国首相。后因心力交瘁,又主动辞职。从而彻底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7.只有彻底抛开恐惧,你才可以真正轻装上路

如果你认为丘吉尔他们距离我们太过遥远,那么现在我介绍两个距离我们很近的人。这其中之一就是世界汽车行业风光无限的人物——李·亚柯卡。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而曾有过显赫成就的美国工业则呈现出明显的衰落态势,以至于不得不频频举起“保护主义”免战牌来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在这种民族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美国企业家脱颖而出。他就是那位曾自称“从灰烬中起来”的美国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李·亚柯卡。

亚柯卡在上小学时,曾因自己的移民身份遭受到同学们的歧视,但他内心深处却继承了父母那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亚柯卡在校期间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很优秀。他和很多美国小孩子一样,在课余时间,经常去附近的市场进行服务,或者到水果店打短工,以赚取一点零用钱。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5岁时他竟然接受别人建议,开始致力于汽车生意。如果让我们现在去做进一步的探究的话,也许,他和汽车的缘分还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他的父亲尼古拉就酷爱汽车,不仅经营过车队,而且对汽车的构造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平日里只要有功夫就设法改进其中的某一部分,这种耳濡目染,使得亚柯卡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汽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尼古拉平时不许儿子骑自行车,但当儿子年满16岁时,他却慷慨地使儿子成为整个艾伦顿市第一个拥有一辆福特汽车的小伙子。

亚柯卡从有名的利海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在20家公司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福特公司。挑剔的福特公司也看中了这位不平凡的小伙子。但恰在此时,普林斯顿大学为亚柯卡提供了研究生奖学金,亚柯卡放弃进福特公司的第一次机会,入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了政治课和塑料课。1946年8月,爱惜人才的福特公司再次为这位踌躇满志的小伙子敞开了大门,亚柯卡作为一名见习工程师,迈出了他传奇生涯的关键一步。

亚柯卡在学校时学的是工程学,但是就在福特公司接受全过程培训的时候,他却猛然发现自己原本对工程学毫无兴趣,于是他主动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二步。他选择了到汽车销售部门工作,他那旺盛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使他很快地就掌握了汽车销售工作的规律。不久,他就被提拔成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勒的地区经理,从此开始了他在福特公司平步青云的上升时期。

在那段日子里,亚柯卡从福特公司东海岸地区经理查利·比彻姆那里学到了很多管理方法上的东西。尽管在50年代初由于全美经济萧条而导致公司裁员,亚柯卡也在此被无缘由地降了一级,但过了没多久,他就又被提升为费城地区销售副经理。

1958年,福特汽车受众多汽车公司的冲击,销路不佳。亚柯卡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给56年新车付56美元”的分期付款销售办法,并且大获成功。这一办法也很快被福特公司定为全国性销售策略的一部分。亚柯卡也为此连获提升。1960年,亚柯卡接任公司副总裁和福特部总经理的职位,时年仅36岁。

在福特部的几年,亚柯卡的才华得以全面展示。他根据前任的经营教训,经常组织手下年轻有为的员工分析预测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最后把目光对准年轻的消费者,并于1964一年4月推出一款名为“野马”的新型轿车,“野马”很快就以其优良的性能、质量和出人意外的低价格在美国消费者中引起轰动,全国几百家报刊都对此作了热情洋溢的报道。“野马”展出之日,福特公司在各地的经销部门被挤得水泄不通,一时间,市场供不应求,福特公司不得不为此再开两个工厂专门生产“野马”。“野马”的推出为福特公司带来了11亿美元的纯利润,亚柯卡也因此被人戏称为“野马之父”。在进入福特公司24年之后,也就是在1970年12月10日,亚柯卡以自己的努力和非凡的成就,毫无争议地走马上任这个举世闻名的美国第二大汽车企业的总裁。

作为一个一步步从基层上来的头脑清醒的年轻总裁,亚柯卡不仅非常了解整个公司的基本情况,而且有改革其弊端的迫切感。他一上任就撤销了近20个亏损单位,大大压缩了公司的管理费用。他以自己的骄人政绩,赢得了下属的普遍尊敬。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随着亚柯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特别是越来越为董事会成员所赞赏时,他也就越来越受到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的猜忌与戒备。

在经营管理上,亚柯卡和亨利经常发生分歧。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1973年的中东战争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福特公司针对这种情况,决定发展节能省油的小型车。在这其中,亚柯卡和日本本田公司谈成了一笔发动机生意。但这笔原本非常合算的生意却让不喜欢日本人的董事长亨利轻而易举地否定了,这让亚柯卡非常恼火,但又无可奈何。此外,公司一些必须有的管理例会也遭到亨利的无理反对。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董事长的所作所为,使亚柯卡处处感到掣肘,但又有苦说不出。

实际上,真正引起福特担忧与戒备的,并不是经营上的问题,那只不过是发泄的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冲突在于家族的利益。可以说福特公司是美国最后一个带有家族色彩的大型企业。尤其到了1975年,亨利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这使他更加担心身后大权旁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亚柯卡在公司的威信之高便成为亨利的一块最大心病。但亨利又没有任何理由去解雇亚柯卡。于是他便经常无缘无故地清除亚柯卡身边的助手。后来为了降低亚柯卡在公司的威信和权力,亨利竟然平白无故地增加了一些虚职,把总裁在公司的地位降到第四位。在这种尴尬的公司气氛中,亚柯卡为了心爱的汽车事业,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董事会成员大多数人都对亨利的做法十分反感,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亚柯卡的厄运的到来。

命运的安排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1978年10月15日,就在亚柯卡庆祝自己54岁生目的时候,他终于被早已迫不及待的福特一脚踢开。亚柯卡用“从珠穆朗玛峰一头栽下”来形容这次巨大的变故。

亚柯卡被福特公司解职,引起整个美国舆论的轰动,不少人发表文章支持他,福特公司在各地的经销商们甚至联名上书要求亨利恢复他的职务。但是,亚柯卡原来在福特的朋友们,却害怕被牵连而开始有意疏远他。朋友们的疏远使被解职后即被赶到一问仓库上班的亚柯卡备感痛苦。巨大的耻辱也使他痛不欲生。

他没有想到,厄运给他带来了机会。

不久,正面临重重困境,前景暗淡的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约翰·里卡多亲自约见了亚柯卡。在会见中,里卡多主动提出辞去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的职务,由亚柯卡出任克莱斯勒公司一把手,以拯救正在下沉的克莱斯勒。里卡多真诚的牺牲深深感动了饱尝世态炎凉的亚柯卡,不久他便入主克莱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