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1838400000020

第20章 提高团队修养,打造团队精神(1)

一支团队能不能高效运转,要看这支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必然是一支有朝气、能干事、会干事的队伍。

1、用知识武装头脑,为成功做准备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即使前方道路坎坷,也要努力向前,这样生活才能充满生机,事业才能达到顶峰。

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励志大师卡耐基一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的学识却令人钦佩,这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好学。当他用知识赢得了财富以后,又为故乡兴办了多项福利事业,如:建立图书馆、设立卡耐基联合王国基金会用于改善公共福利事业等,这充分说明了他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他希望家乡人都能成为饱学之士,因为他知道知识对成功起着积极作用。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学历无用”说法,无论是求知还是自己创业都被经验束缚着,有人认为:“有学历不如有经验”,这种认识似乎有些偏激,虽然经验在人们工作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学历作用是决定性的。它是敲开职场大门的钥匙,是获得职位的重要依据。由此看来,应该说学历是经验的基础,经验是学历的表现形式。

有人认为,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人士并非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也没有多么高的学历,可他们却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正是说明知识无用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许多成功人士并没有较高的学历,但他们必定拥有过强、过硬的专业知识,他们善于积累知识,用知识充实自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不但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业务水平、扩大人的知识面,还可以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性格,甚至造就成功的人生。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往往等到双方正面交锋时,胜负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修为和领悟(即学习与创新)而决雌雄定乾坤。因此说竞争早就开始了,双方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

这种积累准备,泛泛的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具体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成功的人生,应该像河流。无论多少艰难险阻,始终矢志不渝,不断学习,不断吸收,不断积累,不断准备,最终会漫溢而出、破决而出。

案例一:

用知识打造人才

在办理洋务事业中,盛宣怀深深体验到新式人才的重要。他认为,要想办好新事业,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否则将一事无成。而聘用洋人只能是暂时的、短期的,所以,从长远来看,应当自己培养新式人才,因此,盛宣怀主张办新式学堂。

盛宣怀深感办理洋务的艰难,他认识到懂外语的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而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那些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用处。所以,他认为,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这样才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于是,盛宣怀开始着手培养新式人才。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这些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也为洋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比较注重实用性,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却不够扎实,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随着洋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式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天津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条件便利,1892年,在盛宣怀就任天津海关道时,他决心利用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条件,在此办一所正规的新式学堂,来培养一批高级专业人才。

当时,有一位美国人丁家立在天津自办中西书院,盛宣怀与其关系密切,二人经常研讨办学之事。盛宣怀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丁家立先生,经细致研究,两人将办学章程、办法、实施计划草拟定,并将《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报送北洋大臣王文韶。王文韶将这一章程上奏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十分赞同,御批准奏,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学堂校址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博文书院(今海河中学一带),学堂初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次年改称“北洋大学堂”,就这样,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成立了。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教育模式与美国的大学模式很相似。学堂用英文授课,旨在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例如,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外,其余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师担任,这就要求学生外语基础好;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也增强了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主要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从学制来看,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学制各为四年。这样算来,一名合格的人才就要经过八年的培养。从专业设置来看,头等学堂分设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四学科,既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自然科学学科,这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诞生,就与国家经济、政治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务实性。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在当时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学堂的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与授课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等,为其他各地兴办新式大学做了很好的榜样,也成为后来各地办学的主要模式。盛宣怀对新式教育有自己的方法。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员定了严格的校规,最突出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专研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他认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很重要,学员一定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决不可浅尝辄止。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学无次序。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他提出学员不要单纯地学习外语,他认为外语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来学习外语。

由于受阶级影响,盛宣怀办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虽然没有触动封建的伦理纲常,但是,盛宣怀是洋务派中首先创办新式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一。他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学堂,是第一个按照西方办学的形式,在中国建立起的第一所新式大学。

他在兴办教育上虽受初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但有所突破,而积极采纳“西学体用”,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的模式。为青年探索西方科学技术打开了通道,促进了中国人放开眼光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并导致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为以后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源泉。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直到1895年,中国笫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堂才宣告建立,天津成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北洋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影响,发挥了进步作用,居于建立新式高等教育的率先地位,北洋大学堂就是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

包玉刚常说,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止”字,没有“人”字,“企”就成为“止”字。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人才,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他把人才视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企业发展的根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案例二:

促进企业发展,强化事业教育

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兴办实业过程中,非常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并逐渐形成了“实业教育互相为用”的思想体系。这为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主张的“父教育而母实业”已成企业管理中的一条纲领,值得每位企业经营者仔细斟酌。张謇把教育与发展实业放在同一等级上,把教育与国家的繁荣复兴联系起来。他认为教育能改变全民素养,促进事业发展,进而使国家强大起来,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技术一直落后于外国,近年来才得以发展。起初,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就面临着生产技术落后的困境,事事都依赖洋人。为了组装机械设备,他请来英国随机工程师汤姆斯带洋机匠戈纳,可是洋机匠戈纳的态度十分傲慢,对接待者百般挑剔,不是这做的不好,就是那里不满意,这让张謇伤透了脑筋。办厂时,资金不足是他面临的一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张謇还拿出一部分资金特地为洋机匠戈纳建造一幢小洋楼,从长江客轮上雇来西餐厨师,每个月还要为洋机匠发高达400两白银的工资,张謇对此大为伤感,在资金方面本来已捉襟见肘的他还要承担“供奉”洋工匠的责任,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但是,自己技术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发展事业必须依靠洋工匠们的支持,所以他只得忍耐了。凡是工厂内有关生产的大小事务,都得听命于洋工程师,所用料及配件全由洋工程师开单,指定由上海瑞记、怡和、地亚士三家洋行承办,可是,问题又出现了,瑞记、怡和、地亚士三家洋行所售用料价格非常高,这让张謇难以忍受,可是为了大生纱厂也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当然他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如果不按照洋工匠的意思去做,他们就以撤离大生纺纱厂要挟他。

由于这件事张謇深感中国缺乏纺织工程方面的人才,否则不会像现在这样事事依赖洋人,这样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在这种经营体制下,企业早晚成为洋人的盘中餐,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其实是洋人赚钱的工具。因此他决定建立纺织专门学校,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及个人修养,用知识武装自身头脑,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1912年,张謇创建了南通纺织学校,并聘请了日籍和中国留美学生任教。纺织学校分为本科班和预科班,本科所招收的是中学文化水平的人,学制三年;而预科班招收的则是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学制五年。学校所授课程全部效仿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内容。

1913年,张謇又带头捐资,为南通纺织学校建立新校舍,同时还把学校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亲手为学校题词。题词的内容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为了使学校经费有个可靠的着落,张謇决定,由大生纺纱厂的各个厂按照比例承担,以确保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正常经营,顺利壮大,使纺织学校得以长盛不衰。

1914年,张謇又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增添了纺织设备,兴建了实习工厂。他一向主张:将学生培养成双项人才,不但能掌握纺纱方面的知识,还要能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量,释放在实际工作当中。此后,纺织专门学校陆续增设丝织专业班、电工专业班、机械专业班,还增设了针织技术课。截止到1917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已经有两届本科毕业生结束学业,总计50余人,这些人大部分分布到全国各纺织厂充实技术力量,其中一少部分留在大生纱厂内部,还有少数人被送往国外,继续深造,待学期满后,充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师资。

1918年,纺校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组装机器,获得成功。1921年,大生纺织厂在海门筹建三厂时,随机工程师嫌他们招待不周,转身而去,给大生三厂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正在这时,纺校毕业的学生,主动承担起排车安装任务。开车后,纱质非常好,投放市场后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而这一事实则验证了纺校学生的技术水平。

张謇创设的纺织专门学校,已成了培养纺织专业人才的摇篮,逐步壮大着我国纺织工业技术队伍,彻底打破了依靠“洋人”的格局,为我国纺织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而人才则需要知识做后盾,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由张謇兴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一事例来看,可见他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充分体现了他的“棉铁主义”思想,告诉人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强大事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2、强化修养,让企业里充满爱心

修养与爱心像一对孪生兄弟,修养是爱心的前提,以爱心对待他人是具备修养的体现。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为人处事,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关系,提升人气指数,为成功做准备。

大凡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必定具备高深的修养,不然他无法树立自己的信誉,也无法令人信服。而令人信服的惟一方法也就是以爱心去对待别人。

作为领导者,你若不能以德修身,以爱服人,一味的把员工当成“奴隶”或“工具”来使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随着“人本思想”地位的提高,如今人力资源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为顺应社会化大趋势,身为领导者的你应该以高尚的品德为员工树立榜样,真心实意地把员工“当成孩子去爱”,这样才能笼络人心,拥有一支具有超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业队伍,使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

实际上,企业家就像带兵的将帅,惟有爱护员工,才能受到员工的信任和爱戴,员工才能认为你是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领导,才能心甘情愿的跟随你。

凡是聪明的老板都懂得以爱服人就等于凝聚人心。的确,如果你能让员工百分百的相信你、爱戴你,他们一定会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为你效力,而且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始终对你忠心耿耿。

对于经营人心,只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员工微妙的心理变化,并适时说出适合当时情形的话语或采取有效的行动,就能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当员工情绪进入如下几种状态时,领导者可适时的表现一下自己:

(1)员工生病时

不管平常多么强健的人,当身体不适时,心灵总是特别脆弱的。如果此时能够发自肺腑地对其进行关心,必定会使其对关心者产生好感。

(2)为家人担忧时

家中有人生病,或是为孩子的教育等事苦恼时,一个人的心灵也是很脆弱的。这时关心一下员工,他便会对你产生感激之情。

(3)工作不顺心时

员工因工作失误或无法按规定日期完成工作时,其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这时便是关心他的最佳时机。

此外,领导者应把员工当成“知心朋友”看待,尽力使彼此间的关系朝着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极力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是领导者的责任,同时也是重视员工的表现;记住员工的名字,这是对员工的尊重;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尽量避免使脸色、抛白眼;常对员工抱以微笑,以上都是尊重员工、爱护员工的表现。

总之,领导者要有爱人之心,像衣食父母那样真正关心与爱护员工。要知道,没有爱心的老板,就是没有修养的老板,这样的人是很难驾驭他人的。老板如果不能为员工留下好印象,那么他很可能被员工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