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1838400000038

第38章 做人重于做事,人格是最大的品牌(4)

据白广基先生撰文披露,在《明报》刊登四分之一版广告,要9600多港元,两则便要1.9万元。西茜凰是当官的,薪水自然不会太高,这个情人节的大礼物花她大半的薪水,绝对是高消费爱情。

去年,西茜凰的《魅力才子心》出版,她公告各方好友,说超人已向她买了500本留念,希望好友们也帮一把。

但据闻超人并没有购买,只是她一厢情愿自掏腰包送赠。可见才女是何等的痴情,对她所“爱”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超人愿做一切。

西小姐如此露骨泼辣的示爱,超人退避三舍,没有任何反应。故舆论界称,才女单相思没意思,花开终不见果落地。

我们自然不会轻信李嘉诚的所谓“绯闻”,根据以往的经验,颇多流言蜚语,经时间和事实证明,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做人难,做名人难,做有钱的名人更难——李嘉诚对此有深刻体会,但是他坚持洁身自好,不管别人怎么说。因为在他心目中,保持清名并不只是一个名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品格问题,他绝不允许自己在品格上有污点。

5、对己节俭忌奢,对人慷慨大方

对自己节俭对他人慷慨大度,是做人的一条准则,更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体现。尤其是对一个企业家而言,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把企业干好,把事业干大。

犹太民族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帮助另外一个人而没有帮,那么他就违反了这样一条戒律:“你见邻居流血而袖手旁观,那你就是残忍的刽子手。”这是犹太人处世的一条格言。

犹太民族是一个慷慨的民族,他们并不把施舍当作一种“行善积德”,而认为这是在履行一项“公共义务”。

现今全球有2600多万犹太人,虽然他们不都是富翁,但至少不会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只要是犹太人,哪怕身无分文来到异国他乡,如果当地有犹太人社团,一旦找到他们,也能马上解决吃饭住宿问题。

当然,犹太社团不是慈善机构,不能永远提供免费吃喝,如果这样,再多的钱也支撑不起,这也不符合犹太人精于理财的传统。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愿意帮助落难者的犹太商人。

现在,在任何一个城市里,只要有较大规模的犹太人共同体,人们都能够找到以犹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机构,诸如医院、诊所、图书馆、音乐厅以及福利院和文化设施等。甚至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世界著名大学里,也各有一个“伊沙克·沃夫森学院”。显然,这是一个犹太人名字。

被赞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的伊沙克·沃夫森,是个土生土长的苏格兰犹太人,1946年起担任英国“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大宇宙百货公司”是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它拥有约3000家零售商店,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水陆运输业。

沃夫森在1955年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他一共为基金会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其中主要是教育机构。

沃夫森经常津津乐道地向人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人向沃夫森打听:“听说有个叫沃夫森的家伙,既是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又是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和剑桥大学的法学博士,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这个博士,那所大学的那个博士,不知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他是给人写东西的。”

“写东西?他给人写了些什么?”

“支票。”

听了这个故事,犹太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似乎是挥金如土的“冤大头”,其实并不然,他们也同样精于理财,也同样有节俭的一面,只不过他们把这一面留给了自己,把慷慨大度的一面送给了他人。

案例一:

慷慨背后是回报

胡雪岩常说,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据史料记载,胡雪岩的一生的确做了许多好事。有些善事对他来说好像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战乱时期,为了解决难民的吃饭问题,他给杭州难民布置粥场,给他们发米票;天气寒冷的时候,他又给那些贫困人家施舍一些棉袄;在杭州城里修建义渡码头并出资修造了几艘大型渡船……他为了别人不断地慷慨解囊,以致在江浙一带人们称他为“胡大善人”,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好名声。

有人说,付出总会有回报,对工作付出了努力,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慷慨解囊,付出了自己的财富,也会得到回报,不管这回报是不是来自于受恩于你的人。比如胡雪岩捐米给杭州这件事。战后的杭州非常缺粮,且杭州人又常处于太平军包围之中,因为饥饿,人吃人的事情已屡见不鲜。有了米以后,人们不再因生计问题而恐慌,心也渐渐安定了,市面随之安定下来,胡雪岩的生意也就好做了。献出一些大米,救了地方,也救了胡雪岩自己。假如没有人出面捐米的话,杭州的人民会因谋生而远走他乡,社会将动荡不安,杭州的市面不能稳定下来,商人就无法把自己的生意做好,挣不上钱。

再比如胡雪岩修建码头并造船这件事。当时,杭州的钱塘江上是没有桥梁的,钱塘江对岸“上八府”的人要到杭州城里,必须从西兴摆渡,到了杭州的望江门后再上岸进城。从西兴摆渡过江,不管是到乘船处的渡口,还是下船后的进城,陆路都要绕道而行,而从西兴到望江门码头,水路航程长,风浪大,很容易出事。表面上看,胡雪岩好像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可是深入地想想,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药号处在杭州城里河坊街大井巷,码头修建前光顾药店的大都是杭嘉湖一带的顾客。码头修建后,从义渡码头进到杭州城里,必须经过河坊街。建义渡码头和建造渡船不仅为江对岸的人提供了便利,而且在胡雪岩得以扬名的同时,也为“上八府”的人到胡庆余堂购药创造了条件,无形之中已经扩大了自己的市场。

如今,很多商人也做了许多善事,比如捐款给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等,他们在帮助社会的同时,不但扬了名,而且在政府面前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为个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二:

节俭留自己,慷慨赠他人

现在功成名就的王永庆,在台湾商界有着“经营之神”的美称,虽然早已是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超级富豪,但他仍然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他始终不忘自己13岁便辍学去当碾米工的艰难历程,因而一直坚持节俭持家。

王永庆从来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及款式,他的穿着大方整洁。他生平最喜欢收藏名人字画,并且经常听戏,常年坚持跑步锻炼身体。王永庆的子女并没有感觉到父亲是一个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富豪。

王永庆的招待费用相对其他私营企业来说,是相当寒酸的。有一次,台塑公司的4位主管,因为公务请3位客人吃饭。结果,一顿西餐下来共花掉了2万多元。王永庆知道这件事后,把4位主管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叫他们以节俭为本,并处罚了他们。

在大多数情况下,王永庆都是在台塑自己办的招待所内请客。招待所内设有厨师、女侍,王永庆之所以在这里请客,除了这里卫生、可口等优点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节省。

每当王永庆宴客时,他要求专业厨师必须准备二十道丰盛的佳肴应席,对于菜式的要求,王永庆定了一个四字标准:精致可口。

第一道菜往往是“自助式”寿司,要求客人自己动手,把那些鱼松、小黄瓜、海苔之类的材料用米饭卷成寿司。如此采用“自助”的方式,客人可依据自己的食量量力而食,从而避免了食物的浪费。

宴席上所有的菜,都是根据王永庆提出的“精致”标准制作的,分量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菜上桌之后,王永庆喜欢采用“中菜西吃”的方式,大家围在圆桌旁,每人端一个盘子,由侍者分别分菜,每人一份,吃完再加,这种做法避免了吃掉小部分倒掉大部分的情况出现。

在员工方面,台塑集团要求所有的员工食堂都采用自助餐的形式,饭和菜都按各人食量自取。王永庆订了一条规矩——员工吃多少都可以,但是盛到餐盘中的饭莱必须吃完,不能剩下或者倒掉,否则就要受处罚。正是由于台塑企业的伙食团养成了节约的习惯,没有浪费食物,在相同资金的预算下,他们的伙食办得比别人好得多。

王永庆非常注重节省能源,他经常提醒厨师:“汤煮滚了,应即刻将火关小,滚汤温度达到沸点100度后,继续用火烧,那只是浪费瓦斯而已。”王永庆不仅在“吃饭”问题上精打细算,而且在员工的交通、差旅以及企业日常的必要开支等方面,也是很节俭的,从不多花钱。王永庆说,虽然台塑员工生产上不如日本人,但是台塑在营销方面的成本相当节省。所以,与日本的工厂比较,成本差距非常小,因此也就不会丧失竞争能力。

作为一个商人,力求俭约,争取使消耗降到最低限度是值得提倡的。

看到这里,人们对王永庆似乎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他对员工的要求过于苛刻,不关爱员工。其实,并非如此,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节俭。王永庆在对待个人及经营公司的开销上本着节俭原则,但是对于“外人”却本着慷慨的原则处事。

1973年,台塑公司为了扩建厂房,需要大笔资金,只得办理现金增资,并口头承诺增资股将以每股250元的价格抛出。听到这一消息,股民们非常高兴,他们认为买进台塑的股票一定会有很大的收益。于是,纷纷掏出腰包,买进了台塑的股票。

世事难料,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台塑的股价开始下跌。第二年,股价已经跌到每股241元。股东们认为台塑占了很大的便宜。在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股民要求台塑补足承诺价和市价之间的差额。

投资股票本就是有风险的事,股东们的要求也不是十分合理。

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王永庆不仅不认为股东们的要求不合理,而且再次做出承诺,假如6月30日的收盘价格超不过244元,台塑将以这一天的收盘价作为标准,补足差价。

然而,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6月30日的收盘价每股仅207元。王永庆毫不犹豫,决定兑现诺言,每股退给股东43元。这样,他一共损失了4000多万元台币,开创了股市上前所未有的先例。

当王永庆决定兑现承诺时就有人劝他,也有人笑他傻,说他在白白地浪费金钱。许多人认为这种口头式的承诺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使是打官司,王永庆也能获胜的,还能保住这4000万。但王永庆说:“做生意,不能光盯着钱看,应该把眼光放远点。台塑损失了4000万,但换来的是千金难买的信誉。”其实王永庆得到的岂止是信誉,慷慨大方的形象也摆在了“外人”面前。

王永庆兑现承诺的美名,不仅在台湾商界及民众中广为传颂,而且在国外也声名远播。一位外国银行的高级主管曾这样说:“王永庆的英文签名,就是信誉的保证,可以提供无限的长期贷款。”也有人说:“王永庆的为人值得人们信任,他对内节俭忌奢对外却慷慨大方,这样的人怎能不赢得他人的尊敬呢?”

事实证明,王永庆这4000多万花得非常值得!

1978年,当王永庆准备继续扩大台塑公司生产规模,引进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需要巨额外汇资金时,英国的建利百联银行、运通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以很低的利息联合向台塑公司贷款1500万美元,而外资银行贷款的惟一条件既不是让台湾当局做担保,也不是用台塑公司的资产做抵押,而是要王永庆签下“王永庆”这三个字。他们的共识是:王永庆是值得信赖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股市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幅上扬,几年间,股价平均加权指数从2000多点狂升到最高时的12000多点。

台塑集团市场声誉好,旗下的台塑、南亚、台化三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了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因此大获其利。1990年3月10日,台塑公司股价一度升至130元,但是,到4月中旬,台塑股价猛跌至80元,下跌38%,让投资人个个伤心落泪。

虽然台塑的股票有涨有落,但是股民们并未对台塑企业和王永庆丧失信心,他们仍看好台塑的股票,股民人数有增无减。

“得民心者得天下”,王永庆凭借着诚信经营,不断地得到股民们的有力支持,使其成为台塑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过王永庆恩惠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慷慨大方的人,殊不知,他对自己的公司以及个人开支都本着“节流”的原则,这种行为与他的乐善好施、热心助人、时刻考虑他人利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