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24

第124章 杜甫诗是史诗,人称诗圣;以诗言志,呕心沥血

杜甫(712—770)唐朝诗人。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字子美。早年漫游吴、越、齐、赵。安史乱后,居成都浣花溪,辗转蜀中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大历三年(768)出蜀,病死于湘江舟中。诗作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

毛泽东从小就读过大量的杜甫诗。他对杜甫了若指掌。早在1913年毛泽东所记《讲堂录》中就记有:“著书存者,以其实也,无用而存,以其精,韩柳杜之诗是也。不然,浩然烟海塞天地矣。”“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1924年,他为陈子博写的挽联,就用了杜甫《蜀相》的尾句:出使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38年,毛泽东有次和来延安的朱光等人谈论书法和艺术,他熟练地背诵了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体序言的最后几句:“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然后说了:杜甫的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是相通的,是至理名言。1949年,毛泽东为女儿娇娇取学名李敏。在解释“敏”字时,也用了杜甫《不见》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作为佐证。

毛泽东相当推崇杜甫。1949年12月,毛泽东和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论了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代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杜甫的诗,代表了中国人民天才的独特风格,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的文学遗产。

可是很久以来,流传有毛泽东的“尊李贬杜”之说,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当时文化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郭沫若所著的《李白与杜甫》就持有这种观点。事实上也不尽然,毛泽东对杜甫一直就很感兴趣。1952年10月,他在山东济南视察。当来到大明湖历下亭,就指着亭柱所悬的对联:“海右此亭右;济南名士多”,对陪同者作了详细介绍说:历下亭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大诗人杜甫公元745年到齐州临邑看望其弟杜颖,而后来到济南,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等人相聚历下亭。当时杜甫挥笔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著名诗篇:

东蕃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其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费践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毛泽东在背诵全诗后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便是诗中的两句(《毛泽东与山东》第25页)。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游览了杜甫草堂。在杜诗版本展览室,浏览了宋、元两代杜诗集,对一部用雪白的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很感兴趣。在看了明清和近世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是政治诗!毛泽东又诵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诵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风趣地说:“看来,高级知识分子的住房困难问题,是古已有之的。”毛泽东还仔细看悬挂在大廨前的一副清人顾复初楹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他赞赏地说:“好!集杜句。”(吴晓梅、刘蓬《毛泽东走出红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6—57页)在此期间,他又向杜甫草堂借阅了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共十二部,一百零八本,其中有明刻本张含所选、杨慎所批点的《李杜诗选》;此外还有杜甫草堂的对联。他还选编了《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共编入唐宋诗词名家十六人,共六十四首,其中杜甫最多,有《蜀相》、《剑门》、《赠花卿》等二十五首。他对杜甫是够注重的,也掌握历代各种杜诗版本,1959年5月,还就韦君宜编的《毛主席诗词》注释本作批示时,即以杜诗注本为例指出:“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82页)可见他对杜诗版本的熟悉力度。

毛泽东能背诵很多杜甫诗。六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和复旦大学刘大杰谈论古典文学和作家。当问知刘大杰是湖南岳阳人时,毛泽东立刻朗诵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964年,他南巡后由湖南乘火车返北京,在中途暂停岳阳站,当与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谈话时曾问及岳阳楼现况,即默写了这首《登岳阳楼》。此诗手书后来刻制装嵌在新修整的岳阳楼三楼。据毛泽东生前好友周世钊说,在1971年林彪事件爆发后,毛泽东还戏改过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中的“生长明妃尚有村”句。他将“明妃”改为“林彪”,这样此诗就成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按相传王昭君是湖北秭归人,林彪是湖北黄冈人,真是两字之改,颇见贴切。1975年,毛泽东听身旁工作人员为他读杜甫七律《进艇》:“南京久客耕南笛,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因为不识“蛱”字读音,就停滞了。毛泽东立即接下背诵:“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进艇》是一篇历来不为人选的杜诗,毛泽东却能背诵如流,可见他对杜诗的熟悉力度。

毛泽东对不少杜诗还给以新的含义。据吴旭君回忆:六十年代,毛泽东曾让她背诵杜甫《前出塞》,然后说:在保卫边疆,防止入侵之敌时,要挽强弓,用长箭。这是指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极普通的话。杜甫看出了他的作用,收集起来写在诗中。这两句话表达了一种辩证法的战术思想。我们要打开中美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头头,不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谈行吗?选择决策人谁是对手,这点很重要。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不可排除的诸因素。原先中美大使级会谈,马拉松,谈了十五年,一百三十六次,只是摆摆样子,现在是到了亮牌的时候了。

当然,毛泽东更多的还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论述杜诗的,如1965年与陈毅信中所提及的,“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毛泽东诗词集》第266页)但毛泽东有时对杜诗的评价不太高,这也是事实。如毛泽东在1957年1月与臧克家、袁水拍谈话中说: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这大概同他认为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这一点有关。

建国以来毛泽东多次读杜甫诗,他抄录的杜诗就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和《登岳阳楼》等,而见于有关诗集为他圈圈的却有七十四首之多,占了今存杜诗,即北宋王洙编《杜工部集》所收的一千四百零五首的相当比重。毛泽东对杜甫生平很感兴趣。在解放战争期间,在战事倥偬之际,仍甚注意到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冯至《杜甫传》片断。建国以后,冯至《杜甫传》在《新观察》连载,又是每期必读。当《新观察》将《杜甫传》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1958年春,毛泽东在为大跃进开张的南宁会议上曾说过: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要看。有人说这是贬杜甫,其实这只是特定时代所说的特定的话。毛泽东并未有进行全面对卡十甫的贬抑,那是因为杜诗真正反映了盛唐、特别是安史乱后的社会现实、民间疾苦,凄凄凉凉与他认为的大跃进热火朝天、万马奔腾不相容的,故有此说。另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孙琴安面聆刘大杰教授所称,“毛主席之所以有扬李抑杜的想法,那是因为感到前人对杜甫的诗注家太多,号称‘千家’,李白的诗注家太少。同为大诗人,注家相差却如此悬殊,觉得有点不平。而在他看来,李白诗的成就与价值又并不在杜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