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中举不就,贩私盐。875年,响应王仙芝起事。王仙芝战死,被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南下渡江淮,经江西、两浙,开仙霞岭七百里山路直入福建,攻占广州。880年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884年撤出长安,屡战失利。在泰山虎狼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自杀。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他举了若干例子,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王仙芝、黄巢。王仙芝、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王仙芝很快就失败了,和他一起的黄巢就成为领袖。黄巢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使它的统治名存而实亡。
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向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生作《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讲演时,就介绍了陈胜吴广、黄巢、李白成、张献忠和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这是现在所知道的毛泽东谈及黄巢的最早记录。毛泽东谈论黄巢颇为详细的一次,是在1929年福建上杭。那年秋天,他在上杭临江楼上,与傅柏翠谈完工作后,想到重阳佳节来临,毛泽东面对楼里摆设的十几盆菊花,说:黄巢有一首吟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又说:黄金甲,黄金甲,黄巢把菊花瓣设想为战士盔甲,语气双关,既形容菊花秀色,又展示了菊花英姿。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说明起义要拿下长安,主宰京都。何等气势,这是封建文人们想也不敢想的!毛泽东还说,黄巢还有一首题菊诗: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在寒秋里开放,蜂蝶不来,唯有孤芳自赏,生不逢时。黄巢感叹不已,他要做司春之神,让菊花在春天开放,与万花争艳,想得多么浪漫。有人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是向帝王挑战的叛逆思想。这诗好就好在想别人所不敢想,说别人所不敢说的。他如果想获得政权,给平民百姓带来幸福生活,有何不可。还有人说这诗是黄巢五岁时写的,自然是胡扯。若说他早有叛逆思想那就对了。毛泽东谈及苏区食盐被禁止运人时,又特别提到了黄巢。他说:在苏区未扩大到产盐地前,我们都要靠私盐贩子运来盐巴。黄巢若生长在今天,我们当请他助一臂一力!
毛泽东熟悉黄巢,经常用黄巢故事作比喻。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有人要毛泽东注意安全,毛泽东诙谐地说道:我的头,不值钱,连三百张钞票也不值!他又引用《黄巢传》说,今有历史明文鉴戒,举事实作证,以黄巢为例。《旧唐书》说“林言斩巢”,《新唐书》又说“太原博野军杀言,与巢首俱上溥(时溥,为追杀黄巢的唐军指挥官)。”看来,林言拿黄巢的头请赏,连个铜钱也没有搞到手,反而赔上了自己的头,岂不哀哉?所以我不怕哪个壮士把我斩首!
见于史载黄巢自杀,从来多有疑点,好学深思的毛泽东就此也有认同。建国后,他在读《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平河北盗》,就明朝中期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失败被俘杀事表示怀疑,批注有:“吾疑赵风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倚栏杆看落晖。得毋像黄巢吗?”(《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34页)看来他是认为黄巢当时未死,得以遁走的。爱屋及乌。毛泽东对这首托名黄巢的七绝也颇欣赏。1963年12月《吊罗荣桓》七律的首句也就借用了此诗的第一句:“记得当年草上飞。”
因为注意唐史中所记载的黄巢军事活动,五十年代,毛泽东读史,还据史传勾划黄巢主力行军路线,且绘了一幅示意图。这是我们目前所仅见到的他读史所绘的历史地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