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1845200000016

第16章 箴言五:“奇”字篇——巧于借势以奇取胜(1)

出奇制胜是兵家上乘谋略,这种战略战策同样适用于商海。商海无常,谁都难以预料,但怎样才能在变幻无常的商海中捕捉住战机,靠的就是“奇”字。李嘉诚眼光犀利,不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所左右,能够准确的洞察先机,善于以势借势,以奇取胜。

1.以小博大,用十万元做百万元的生意

做生意就是要学会以小博大,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做生意。晚清的红顶商人胡雪研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是一个在钱眼里翻跟头的人。时至今日,李嘉诚把这种经营理论再度翻版。

现代资本运营理论认为,评价一位现代企业家的能力,不仅要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还要看他能调动多少财富作为资本。因为在资金回报率同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家能够调动的财富越多,他所得到的资金回报也就越多。

融资问题无论对于叱诧商场的大企业家,还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白手起家和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李嘉诚无法忘记他在创业之初,其塑胶厂资金紧张几乎倒闭的经历,也同样无法忘记事业发达之后在融资方面帮了他大忙的银行和股民。可以说,善于筹集足够的资金,是李嘉诚作为一个超级企业家的重要秘诀。

早在为适应北美市场需要,扩大塑胶花生产规模的时候,李嘉诚就为缺少必要的资金而深感苦恼。他说:“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之泉。”尽管李嘉诚通过到亲友中集资招股,解决了租赁厂房,添置设备的燃眉之急,但是从这时开始,他就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寻找突破口。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时,深深体会到了西方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更对欧洲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觉得股份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企业组织方式不仅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而且能较快地筹集到大批资本。对于想扩大规模,而又缺少资金的企业更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看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后,一方面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的人。他已经树立赶超置地的目标,以其作为竞争对手。置地是一家上市公司,长江也非得跻身股市不可。除此,长江要想拓展别无他径。

李嘉诚的决策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出于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关于香港股市在当时的发展状况,李锴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说: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己经开始。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70年代以后……

香港股市,对众多欲上市的华资企业,可望不可及。香港上市条件之苛刻,使不少条件具备的华资大企业,长期被拒之门外。

证券经纪是股市与股民间的桥梁。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只使用英语,把不谙英语的华人经纪排斥在外,这样,无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排斥在外。投资者难入市,股市自然萧条;股市萧条,投资者越发望而却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会一手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的新纪元。

时值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历大动荡后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其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

四会并存,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将长江实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的。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

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ll月1月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家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骑牛上市,备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惊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长实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并未显出特别的欣喜。

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独钟长实,而是大势的兴旺所致,其它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得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

李嘉诚还意识到: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它市场。

自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问题。

长实在港上市的同时,李嘉诚还积极谋求海外上市。

1973年初,由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代表与英国股票公司牵线搭桥,达成了协议,长实股票开始在伦敦挂牌。挂牌后,买者纷至沓来,受到了英国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1974年5月,长实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为港币5000万元,双方各付出现金资本2500万元,即各占50%的权益,积极在港拓展业务。这一联营公司的建立,对长实有重大意义,从此它可以引来大量加拿大外资,因而实力大增。

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此举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例,标志着长实在加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又跨进了一大步。

长实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益于当初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加拿大帝国银行正是这家公司的主要关系银行。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拓开了一条宽广之路,这也是他跨入超级富豪行列的关键一步。

后来,李嘉诚在股市中来回搏击,收获甚丰,显得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他从此找到了发挥专长的最佳舞台。

李嘉诚箴言:

创业是绝不容易的事,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是助我立足社会的最主要的工具,因此,虽然没有接受正规高深教育的机会,但很早己立志只要能力所及,一定支持教育和医疗的发展。

2.借鸡下蛋,用别人的钱赚钱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而且雄心很大,能力很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除招股集资之外,他还努力博得银行的支持。他的格言是: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

为了用别人的钱赚钱,李嘉诚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家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友谊。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这样一个财神爷成了李嘉诚的合作伙伴,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商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李嘉诚来。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现任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意向。

原来,早在1974年,汇丰银行已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已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旧矮小,与该地段的摩天大楼极不相称。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决定清出地基,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由于此时正处于地产高潮时期,该物业又处于黄金地段,因此地产商们闻讯后莫不跃跃欲试,除了想在这一物业中分一杯羹,更想借此搭上与汇丰银行的关系。

在地铁上盖竞投中一举中标、声誉大振的李嘉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以为会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才能取胜,没想到竞然十分顺利地如愿以偿。沈弼在接到李嘉诚的合作意向材料后,当即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

除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可见有了以上两条,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

旧华人行的拆卸工作始于1976年2月10日,谁都想与业主汇丰银行合作兴建新华人行。

华人行建于1924年,楼高九层。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礼,剪彩并发表讲话:

“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闻名于世,不管是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本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先于正式启用的3月23日长江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江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江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

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应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功不可没。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李嘉诚进行商场征战的一个要诀,那就是攀高结贵,努力借助他人特别是银行的力量。

李嘉诚箴言:

在有危机感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冷静、和谐。

3.一箭双雕,既卖人情又赚钱

三十六计中有“借刀杀人”之计,说的是要学会借力,但力怎样借,是值得人深思的,要“借力得利”并不是谁都能做的到的。

李嘉诚在九龙仓收购战中,所采取的就是“借刀杀人”之计。

那么,李嘉诚退出收购,引入角逐的“友”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

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纪录,世界十大船主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计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