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国青青果
18463700000019

第19章 府试

从府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每场考卷不再是统一的,都是由主管或主考的官员从诸多题目中随机抽取几道,再随机对应相应区域。也就是说备选考卷十道,考试划分五个区域,那么需要抽取五道考题再打乱分配道相应区域。考生在进场前都是检查完毕应考文碟后再在箱子里面随即抽取自己的座位牌。这样就可以避免考题遭到泄露以后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将有些人为的影响降到最低。由此可见,大周朝对于科考的重视。这一套制度让涂林也叹为观止,即使你有路子花钱打通关节,知晓部分题目,指不定轮不到你来考。

验罢应考文文牒,这个应考文牒就作废了,如果考中,会给你发放新的应考文牒。

照例还是要搜身的,涂林这次没带圣旨,觉得有些招摇,还是低调点好,老实让搜完身,又按要求抽取了座位牌,乙字横三纵四。待众考生都坐下,华扬太守出来照例说了几句为国选才勉励学子的话,就抽取了试卷对应分发。

考试时间是十个时辰,在此期间吃喝拉撒都在这里,出去不得,还要在此过一夜,中间会有清水烧饼供应。

第一题依然是填空题,只不过出题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诸子百家所有的经典,并包括一部分后世的经典注解。这对涂林来说,依然不难,只是一百道填空,就算是填了也填个把时辰。

接下来依然是策论,策论要写三篇。一篇写儒家经典的解题,关于大学之道的。一篇关于黄河如何治水,涂林怀疑这道题是工部的官员出的,还有一道就容易了,关于大周这几朝以来,国家赋税日减,土地兼并,如何应对。

儒家经典的策论对涂林来说是最难的,涂林想了很久就把大学之道写成了关于自己对于科举入仕后的思考,围绕入仕是想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世人的观点,辅之以道家佛家入世修行的目的,进行了一番对比论证,得出了一个结论,学子科举入仕和国家科举取士其实是有目的差异的,两者并没有共同目标,只不过在科考时有点交集罢了。

关于黄河治水那就更简单了,大天朝的凡是读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都可以说个所以然出来,黄河之所以称黄,主要在于沙,治水的关键在于治沙。涂林思索一番,顷刻间就写了出来。

最后一道策论关于国家赋税,土地兼并的问题,涂林响了想,也有了对应之策。涂林暗暗得意,并非自己比时下的人们都聪明,只是拘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客观性,现在的人不可能站在历史的潮流上去宏观上想这个问题。但是涂林能,自思自己穿越过来,唯一的卓越的本事就是自己的眼光,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有无数的前辈先哲的摸索经验,这道题并不难。

国家赋税首先是单一过于依靠农业税,其次土地兼并是农业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只不过要分开来看,土地兼并好坏各半,坏处在于造成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激化,好处在于可以解放出很多生产力,只是这些生产力没有得到好的处置,以致构成了王朝不稳定的因素。

想到这些,涂林落笔成文,把这些分析一番,写出了应对之策。

最后还是要应题作诗,以田间农作为题,赋诗一首。涂林回想一会,有了,抄了白居易的观刈麦,改了两个字应景。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年收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做完答卷,天渐渐黑了,很多学子已经不答题了,开始休息,差役送来了清水和烧饼,都是冷的。涂林也不挑,肚子真饿了烧饼吃着也香。

吃完举了恭牌,去了个出恭入敬之所,回来就开始埋头就睡。

涂林入睡之际,依稀听得有人还在研磨,眼睛都睁不开,心里却暗暗佩服,我若不占些便宜,只怕也在埋头苦思。由不得又想起来后世一位学子写的一句诗,关于喻蚕的,搜肠刮肚精神苦,抽丝剥茧性命差。

这应考还真的要命呢。

天亮了,此时是卯时三刻,辰时三刻就可以交卷了。涂林想到再熬个把时辰就可以出去了,不由得身上一轻。

此时一个纸团丢将过来到涂林桌上,只见旁边一位壮硕学子,桌子上研了一盆了,还在研磨。

兄台与我一首诗,万谢,如不允,弟有墨一盆拜谢。

涂林看了那一盆墨都映照出那位学子的峥嵘之色,哭笑不得,这事竟让自己遇上了,随即思索一番,把那首悯农丢了过去。

那学子抄毕神色不动,张口吃掉纸条,也不喝口水,伸出两指作拜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