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历代名人情感揭秘
1846700000013

第13章 终生“钻石王老五”诺贝尔

诺贝尔奖不设数学项与女人有关?

诺贝尔在巴黎邂逅了一位法国姑娘,并向她倾诉了自己所有的烦恼:相貌难看、动作笨拙、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担心别人会瞧不起他。那女郎非但没有小瞧他,反而一再鼓励他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曾极大地激励了诺贝尔,令他对那女郎产生了恋情。他们之后约会了多次,每次会面都给诺贝尔带来无穷的愉悦。但不久那位姑娘却断绝了与他的来往,这令诺贝尔伤感了许久。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1833~1896年),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世界著名的“炸药大王”,诺贝尔奖金创立人。他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发明数百项,获355项专利,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曾获得瑞典国王颁发的科学勋章和法国大勋章。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有兄弟3人,他居中。他从小体弱多病,但意志顽强,不甘落后。母亲娅赛是发现淋巴系统(1653年)的著名博物学家奥洛夫·鲁德伯克的后裔,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性格爽朗,聪明善良,乐观而又有自信心,经常带孩子从事劳动。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圣彼得堡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在俄国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他还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大锻锤,并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破例授予他勋章。

诺贝尔始终受到父亲巨大的影响,从他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像他一样具有发明才能。他们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诺贝尔终生未读过大学,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教育,16岁就成了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语言。1850年他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他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厂破产为止。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和父亲等人在斯德哥尔摩市郊海伦坡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酸汞管,并开始制造由意大利人苏伯莱罗在1847年发明的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当然他们受到的家庭和社会压力很大,但百折不挠的诺贝尔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太过危险,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马拉湖里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1865年他在温特维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他经过反复的试验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并据此于1867年制造了安全炸药。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黄色炸药在英国和美国取得专利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他又研制出了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直到今天,在军事工业中普遍使用的火药都属于这一类型。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

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建造了大型托拉斯,包括至少11个特大工厂,这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因此他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自己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又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轶闻趣事。有一次,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要辞职回去结婚,诺贝尔问她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什么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一天究竟能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自己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也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她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1890年,由于受法国人迫害,诺贝尔不得不离开居住了18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园,在当地创立研究所,最后终老于此。

除了炸药发明,诺贝尔知识丰富,兴趣广泛,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对电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都相当了解,时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加以思索。晚年他还做过人造丝和人造橡胶的试验。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文学与科学是他毕生的两大精神支柱。他喜欢文学名著,特别钟爱英国诗人雪莱的作品,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如自传体长诗《一则谜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吸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后人还在其遗稿中发现了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笔调清新,词句优美,独具一格。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生命垂危的时候,其唯一的一部剧作《复仇的女神》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3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其它语言,包括英语。

诺贝尔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均十分慷慨;他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其1895年的遗嘱存放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确定死后将其920万美元遗产作为基金,以年息(当时为每年20万美元)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晚年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他却不予理睬直到去世。诺贝尔逝世于意大利的圣利摩。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却为全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他的墓地非常朴素,每一个知道他的人站在这里,都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诺贝尔的爱情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甚至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但他又是位世界级的大富翁,所以堪称终生“钻石王老五”了。在其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

诺贝尔事业兴旺,情场失意。他的爱情是悲剧,曾经至少有4个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拒绝,一个衷情他人,一个无知而负心,结果都失败了。有人说这是因为他骨子里极浓的自卑情结。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1852年他19岁),情窦初开的诺贝尔曾与一位在药房工作的瑞典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他把自己炽热的情感都献给了他。不幸的是,正当他们对未来充满幸福的憧憬时,那位姑娘不久便猝然病逝了。突如其来的噩耗给诺贝尔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只得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了圣彼得堡,郁郁多日。

几年后诺贝尔在巴黎邂逅了一位法国姑娘,并向她倾诉了自己所有的烦恼:相貌难看、动作笨拙、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担心别人会瞧不起他。那女郎非但没有小瞧他,反而一再鼓励他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曾极大地激励了诺贝尔,令他对那女郎产生了恋情。他们之后约会了多次,每次会面都给诺贝尔带来无穷的愉悦。但不久那位姑娘却断绝了与他的来往,这令诺贝尔伤感了许久。失恋的他写诗道:“芸芸众生的欢愉我不再分享,美人的青睐,多情的泪水不再使我动情。”

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诺贝尔再也无心移情别的女性。他因发明炸药而声誉鹊起、财富积聚,而在生活上、精神上却仍孓然一身。直到1876年43岁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刊出了一则措词相当含蓄的广告:“一位十分富有且受过高等教育、渐近老年的男士欲寻找一位中年女性,条件是能讲多种语言、能胜任秘书业务、能承担家务劳动。”

不久,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贝尔塔(1843~1914年,昵称伯莎,其实就是著名的苏特纳夫人,著有长篇小说《放下武器》,1905年成为第一个女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前来巴黎应聘。诺贝尔对气质卓然不凡、作风干练利落的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已心有所属,很快便匆匆离去,另嫁他人。这两人虽无缘缔结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了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诺贝尔也基于她的原因而开始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

1876年秋诺贝尔在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一家花店(一说是巴登疗养院)里结识了比他小20来岁的卖花女索菲·赫斯。她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简朴的家庭,继母对她不好,因而从家里跑了出来。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度希望她成为自己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区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言行举止粗俗浅薄不堪,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挥霍放荡,常以“诺贝尔夫人”的身份同诺贝尔的所谓崇拜者鬼混,使渴望有一个气氛轻松、整齐舒适的家庭的他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早已溜之大吉的索菲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和骑手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但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从此诺贝尔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一说是每年给她50万克朗),这在当时是一笔数目很大的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瑞典工程师、诺贝尔的科学实验研究助手、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她威胁说,如果不给自己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他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诈。

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奖章

诺贝尔遗嘱设立诺贝尔奖,曾多年在瑞典国内引起争论纷纷。经过遗嘱执行人索尔曼等人的不懈努力,1898年5月瑞典国王宣布该遗嘱生效,1900年6月瑞典国会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章程规定,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该奖颁发给本年底全世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其中经济学是1969年由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的)等6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人或多人,和平奖还可以颁发给某一组织和机构。从1901年开始,该奖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人们对诺贝尔奖有许多争议点,其中包括不设立重要的数学奖。这是为什么呢?民间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个是,此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有关。他的妻子(因为诺贝尔终生未婚,应该是女友,一说就是索菲)曾与一位名叫米泰·莱弗勒的瑞典数学家有外遇,两人频频约会、同居,后来甚至私奔过;而且,他曾多次向此小姐求婚,而她因为莱弗勒的缘故,始终态度暧昧,模棱两可。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临终立遗嘱时强烈要求不设置诺贝尔数学奖。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史学家和科学家们现在更多地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时就终止了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只是从一位俄罗斯有机化学家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诺贝尔不愧是19世纪一位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和非凡的创造力,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知识,其数学知识可能还没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在19世纪下半叶,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诺贝尔去世以后。他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再则,诺贝尔对数学或理论科学没有特殊兴趣,他认为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所以他在遗嘱中提到,这些奖项要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具有巨大实现利益的“发明或发现”。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陈省身教授2002年时说过,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立数学奖也许是件好事,它让数学家们能够不为名利所惑,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

虽然没有人知道诺贝尔不设数学奖的确切原因,虽然没有诺贝尔数学奖,但20世纪以来数学研究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