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弗兰茨皇帝和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之间的爱情,可能是19世纪欧洲王室中最凄美的故事。茜茜公主至今仍受到德国、奥地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喜爱。这些影片体现了一种高贵的欧洲气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欧洲电影。
影片中,罗密扮演的少女茜茜清新活泼,皇后茜茜高贵典雅,气质宛若天成。她以自己的纯真、坦诚和热情赢得了所有的理解,使一切隔膜甚至仇视都烟消云散。特别是她那青春迷人的微笑,像个天使,驱散了二战后奥地利人民心中的阴霾,成为医治创伤的一剂良药,带给大家重建家园的信心。
这些影片除了展示了茜茜和弗兰茨的浪漫爱情故事,还大量表现了奥地利绮丽的湖光山色、19世纪中叶奥匈帝国王公贵族的精致生活、虽小有波澜却最终风平浪静的帝国繁荣景象。奥地利人以这种独特的怀旧方式,重塑了战后一代人的新生。
《茜茜公主》讲的是美丽活泼的巴伐利亚伊丽莎白公主茜茜,在奥地利度假时邂逅年轻英俊的皇帝、表哥弗兰茨·约瑟夫,两人一见钟情。而此时国王已与茜茜的姐姐海伦定下婚约,海伦是专制的皇太后苏菲指定的皇后人选。但国王已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天真的茜茜,与她甜蜜亲吻,并最终违背母亲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为自己未来的皇后,在维也纳举行了隆重的国家婚礼。
影片中两人经典的对话:“弗兰茨:‘你恐怕什么也没钓到吧?’茜茜:‘不,我钓到了陛下。’”至今仍让许多影迷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年轻皇后》讲的是茜茜开始了她的皇后生活,倔强的茜茜和专制的皇太后苏菲之间的矛盾,在茜茜女儿出生后到达顶点。苏菲援引皇家传统,不让茜茜抚养自己女儿,而弗兰茨却顺从了母亲旨意。茜茜一气之下回到娘家,弗兰茨也追随而至,他们和好如初。返回奥地利以后,他们发现苏菲已改变了主意,同意茜茜抚养自己女儿。之后,年轻的国王夫妇访问了匈牙利,他们在人民的欢呼声中成为奥匈帝国的国王与皇后。
《皇后命运》讲的是茜茜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出色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妥善处理与婆婆的关系。但是,当她和安德森伯爵前往匈牙利安抚不愿俯首称臣的贵族时,苏菲却在散布她与伯爵关系不同寻常的谣言。茜茜出游时染上了严重的肺病,在母亲帮助下才得以康复。病愈后,她陪同弗兰茨访问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尽管那里的人民强烈反对奥地利的统治,善良、亲切的茜茜还是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心。在威尼斯市圣马克广场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上,成千上万的人们向她热情欢呼。
永远的“茜茜公主”——罗密·施奈德
罗密·施奈德(1938~1982年),本名罗丝玛丽·玛格德利娜·阿尔巴赫·雷蒂,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艺术世家。1982年5月,44岁的她孤独地离开了人世。罗密一生事业辉煌,从影29年拍摄电影58部,其中尤以《茜茜公主》系列最为著名。她把纯真美丽、活泼开朗的茜茜公主演得栩栩如生,深获各国观众喜爱。然而,现实中的罗密并不幸福,甚至是个悲剧:童年孤独,爱情未果,婚姻多变,中年丧子,多舛的命运使得她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罗密祖母是皇家歌剧院名角,父母在影坛也小有名气,家庭的熏陶使她自小喜欢表演,颇具天赋。然而,纷繁的战争和父母频繁的演出,扰乱了温馨的家庭生活。罗密7岁那年父母离异,她同母亲生活在一起,并改随母亲姓氏,更为今名。
母亲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于是,罗密11岁就进了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4年中,母亲因为常年拍电影,只来看望过女儿两、三次。冷漠的父亲则连信都不写。匮乏童年家庭温暖,影响了罗密的性格和一生,她时常在现实和自我之间寻觅,不断渴求自我,这种内心的烦乱和分裂孕育着她日后生活的不幸。
就是在这所森严的寄宿学校,罗密立志要成为一名遐迩闻名的电影演员。在母亲推荐下,1953年,15岁的罗密参加了《白丁香再度盛开》的演出,从此步入影坛。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罗密甜甜的扮相和自然稚气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又应邀参加演出《我的初恋》等两部影片,再度获得行家好评。
罗密的真正走红,无疑始于《茜茜公主》。1954年导演恩斯特·马利施卡挑选女主角,看中了初出茅庐的不到17岁的少女罗密,“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与奥地利历史上的希茜公主十分相像。”《茜茜公主》大获成功,罗密也一举成名,被人们盛赞为“战后欧洲第一美人”。此后她又接连主演了“茜茜系列”的两部续集,反响更为强烈。
实际上,罗密自此已经成了茜茜公主的化身。直到今天,20多年过去了,在奥地利,人们已无法分清自己喜欢的到底是罗密还是茜茜。历史画片中的茜茜端庄秀丽,含蓄忧郁。然而,提起茜茜,人们更愿意谈到的仍然是电影中的她———充满青春活力、灵气逼人的罗密。
罗密尽管已红透欧洲,但真正接受严格的演员训练还是在结识了著名导演鲁奇诺之后。在这位严师的指点下,她主演了著名戏剧家约翰福特创作的《可惜她是个妓女》,并演出了契坷夫的《海鸥》。她的演技日臻娴熟,深得许多名导赏识,片约接连不断。她也逐渐注重选择角色,影片内容大都比较严肃,格调高雅,并以质朴细腻、轻松自如的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
20世纪70年代后,罗密的高超演技得到了国际影坛承认。1975至1980年,她除了以《夜盲病人》、《一个简单的故事》等片3次荣获“法国奥斯卡”凯撒奖以外,还先后获得法国观众奖、塔奥米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德国电影金带奖。1981年,她又因主演《女银行家》被法国观众选为该年度最佳女星。
但罗密认为荣誉有时更像个枷锁。她成名后曾到欧美各国巡回游览。面对成千上万欢呼的崇拜者,她往往不知所措。她热爱生活,热爱观众,但心中总有一种无形的恐惧挥之不去,事业上的一帆风顺竟使她变得越来越脆弱。罗密在银幕上下判若两人。她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我想用哭来平复内心的痛苦时,‘茜茜’却在可爱地微笑。”
罗密演艺事业渐入颠峰状态的同时,其个人生活却屡遭失败。
首先,她与法国影星阿兰·德隆难忘的初恋,经过5年的大波大澜,仍以分手告终。
他们的初次见面,并没给彼此留下好感。1958年,当罗密为与阿兰主演《克里斯蒂娜》步下飞机时,阿兰手捧一束鲜红的玫瑰欢迎她的到来。罗密觉得这个法国青年俗气乏味;阿兰则认为对方举止做作蠢钝。他们在最初的合作中争吵不断,毫无共同语言。
直到有一天,两人一同乘车去布鲁塞尔拍摄一组舞会镜头时,罗密的母亲发现他们已陷入爱河。这突如其来的爱情让罗密陶醉,她脱下了让她头痛的假面具,卸下了伪装,把世俗社会抛到脑后,不顾一切地追随阿兰私奔巴黎,同这个“法国新浪潮骑士”订了婚,共渡良宵。罗密在给德国朋友的信中写道:“宁愿在不幸的激情中生活,也不愿在平凡的幸福中沉睡。”
可是,频繁的演出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天各一方难以相逢,性格的冲突又使他们的感情难以相谐,他们始终没有正式结婚,同居5年后便BAY-BAY了。阿兰有了新女友,罗密差点割腕自杀。
但这毕竟是一场美好的人生初恋,而阿兰又是那么帅气、优秀,罗密对他始终不能忘情,她在日记里写道:“他从来没有遗忘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出现在我身边的总是他——阿兰·德隆。”多年后,当罗密的爱子遭遇意外身亡时,阿兰及时赶到,帮助已然崩溃了的她料理后事。
“我畏惧她忧愁的皇家气质,”阿兰·德隆后来回忆说,“因为我最初认识的是银幕上的茜茜。但在真实生活中,我第一眼看见她就被迷住了,我无法抗拒她的纯真。命中注定她将是个大明星,而不是德隆夫人。德国人认为,我拐骗了这个纯洁的少女,他们说:‘这只高卢公鸡,粗鲁地占有了他的猎物。’”
1966年,罗密第一次结婚。她与德国演员、戏剧导演哈利·迈恩一见钟情。哈利比她大14岁,温文儒雅,很会体贴妻子。婚后,罗密随他定居德国,并生下了儿子大卫。为了孩子,她在一段时间内放弃了片约。她尽量留在家中,力图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角色,体味家庭的宁静与亲情。然而,时隔不久,耐不住寂寞的罗密重又全身心投入拍片生活。1975年,她与哈利离婚,把财产的一半分给他,以换取对儿子的抚养权。数年后,哈利自杀身亡。
同一年罗密再度披上婚纱,新郎是比他小11岁的秘书丹尼尔·比亚西尼,两年后女儿萨拉出世。可惜这段婚姻更加短暂,仅仅维系了6年。期间她还多次轻率地坠入情网。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罗密已42岁,女儿也跟着父亲走了,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相依为命的儿子大卫。
1981年7月,刚刚做过肾手术的罗密正在乡间疗养(一说是在巴黎录片子),突然传来爱子大卫爬公园(一说是继祖父母家)门摔下来不幸被篱笆扎死的噩耗。她痛不欲生,从此,药、烟、酒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她常常呆在儿子坟前无声地抽泣。
翌年5月的一天夜里,筋疲力尽的罗密,在巴黎住所的写字台前昏昏睡去,身体渐渐僵硬。次日清晨,男友来看他时,发现她仰面倒在沙发上,一封摊开的信只写了一半。医生在其死亡证明书上写道,“因心脏病发作而自然死亡。”但当时社会上却言传她死于自杀。毕竟她死得过于突然,以至于充满神秘,引来种种猜测。
一颗璀璨辉煌而又历经磨难的明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