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者修养文库:怎样当领导
1860000000056

第56章 注重效能 巧用时间(1)

有些同志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工怍时间超过10个小时,但却没干出什么成效。精明的领导者则不然,他们远见卓识、周密细致,工作起来紧张而有秩序,干的事情既多,又富有意义。因此,各行各业肩负领导重任的同志,应善于运筹时间,注重工作实效。

一、效率·效能·效益

效率与效能是有区别的。2000多年前的“南辕北辙”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魏国大臣季梁在大路上看见一个人正坐着马车到楚国去。季梁问他楚国在魏国的南面,你怎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季梁说,马虽然能跑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可那人说:“没关系,我的路费带得多。”季梁又提醒他说,旅费虽然带得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仍然不听,还说他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哩!季梁说,这几个条件越好,只能使你离开楚国越远罢了。这个故事说明,效率越高,如果目标方向不对头,其效能、效益越不好。

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效率=工作量/时间

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效率越高;或者同样的工作量,所需的时间越少,效率也越高。国外选择投资环境非常重视效率,怎样知道效率高低,据说从人们在街上走路的速度就可知道。有位外国专家曾对世界都市居民的步行速度进行过调查测算,发现最快的是日本大阪人,秒速为1.6米;东京、长野次之;纽约人位于第四,秒速为1.51米。还有的外国人测算深圳人走路的速度,比日本人慢O.53/秒。高速度、高节奏、高效率,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效能,对领导来说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方向,二是工作效率,用公式表示:

领导效能=目标方向×工作效率

如果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假定生产的效率很高,但产成品有三种可能:立即能销售出去;费很大劲仅能销售一半;基本销售不出去。前一种情况,效能就很高;第二种,效能不佳;后一种,效能就很不好。工厂的生产效率高低,固然与厂长领导有关,但产品方向选择正确与否,更与厂长的决策有关。

所谓效益,它反映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

效益=产出/投入

就生产企业来说,产出可用产量、产值、净值等指标表示;投入包括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具体说,效益反映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与取得的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劳动消耗小,成果大,则效益好;反之,劳动消耗大,成果小,则效益差。

领导工作的效能,也可说是领导工作的有效性。领导的有效性最终表现在效益上。这里的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包括社会效益;不仅包括局部效益,而且包括整体效益;不仅包括暂时效益,而且包括长期效益。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应是效率、效能、效益的高度统一。在目标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必须注重提高工作效益。

我们党已经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目前需要的是大干快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现在世界上,人类进步一日千里,速度非常快。科学技术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所以我们必须解决效率问题。”

据说,曾有个青年问过爱因斯坦,要他说说成功的“秘诀”,他便写了一个公式:A=X+Y+Z。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里的“艰苦劳动”即实干,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实际上是不走弯路,在单位时间内做较多的事或完成较多的工作量;“少说废话”,实质是别浪费时间。这个公式要求人们干事要追求效率,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二、在其位,谋其政

阎振乾同志著文提出有效管理八原则。这八原则是:在其位,谋其政;量其才,授其能;行其权,尽其责; 扬其长,补其短;惜其时,求其效;奖其功,惩其误;赋其值,与其荣;正其心,修其身。

这首要的一条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一切身处领导岗位的干部,都应严格按其各自岗位和层次,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领导者的责任是带领组织成员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而不能代替下级人员干具体事情,也就是说领导应做领导者应做的事情。

领导者不要颠倒工作主次关系。过去,有人曾提出:“工人身上有多少油,厂长身上也要有多少油;工人手上的茧多厚,厂长手上的茧也要多厚。”领导者深入基层,参加必要的体力劳动,有助于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加深同职工群众的感情,且可以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营养,改善领导,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不能过分提倡。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如果一个领导者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去参加体力劳动,因其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那必然没有精力、时间去筹划谋策,去出主意想办法,去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因而全盘工作就会乱了套。古人云:“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领导者必须在“谋势”上下功夫。工厂里的产品品种不适销对路,质量又不好,效益很差,厂长干活再多,手上的茧再厚,这样的厂长也是百分之百的不合格。

我国有位著名企业家说:“成功的企业家每天必须有80%的时间,处理与眼前生产无关的事情。”相反,一个厂长、经理如果每天把绝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都用于处理日常琐碎事务,那么就说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正常,需要你投入全部精力;二是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即下面的职能机构要么不健全,要么不得力,必须由领导亲自去管。

领导者不要包揽下一层次的事。这是被古今中外大量管理事实所证明了的一条成规。美国四次当选总统,政绩斐然的罗斯福提出:“一位最佳领导者,是一位知人善任者,而在下属甘心从事于其职守时,领导要有自我约束力量,而不可随意插手干涉他们。”领导者如果任意干预下一层次的工作,其不良后果是严重的:一是领导者过多分散自己的精力,疏于自己的领导职守。二是束缚下级人员的手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你干预过多,他们就会事事向你请示报告,办事情就烦琐、难办起来。三是影响下级领导人员的威信,他们也难以开展工作。时间一长,由消极情绪、事事向上推,逐渐产生调离的念头。英国通用食品公司的管理条例中明文作了如下规定:“上级领导不得撇开职工的直接领导,向该职工直接发布命令,擢升和惩戒等。”下面,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一个例子。

汉文帝当政时,一次问左丞相陈平,全国一年判决罪犯和钱粮收支的情况。陈平回答:“决狱”之事问“廷尉”,“钱谷”之事问“治粟内史”。文帝反问,照此什么都有人管,还要你这个丞相干什么?陈平说:丞相的工作是“上佐天子理阴阳,明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听了这番话,文帝十分满意。

在这一点上,三国时代,任西蜀丞相的诸葛亮就不一定赶上陈平。对此,王亚平在《领导科学》中写道:诸葛亮虽然高风亮节,谋事如神,堪称后世楷模,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此,诸葛亮解释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于是,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夙夜忧叹”。最后,这颗智慧之星只活到54岁就陨落了。人们在赞誉他运筹帷幄的超人才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忘我精神之余,则又对他事必躬亲的作风不胜惋惜。

事必躬亲是小生产的传统,应消除掉,它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三、领导者提高工作效能的途径

(一)科学运筹工作

领导者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对全盘工作的运筹上,不能抓了芝麻而丢掉了西瓜。首先对整个组织系统要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如本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情况,系统外部环境的新的变化及其对本单位的影响等,都要了如指掌。其次,明确组织的近期与远期目标,目标不明确,必然造成运筹上的混乱。如产品发展方向不对头,即使使劲再大,效能、效益都会不好。再次,统筹安排,注意发挥系统整体效能。前面曾介绍过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的例子。法国军队的整体效应就大于其个体简单的算术之和,这也就是重视发挥组织的1+1>2的系统效应。复次,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分工清楚,搞好上下左右之间的协调关系。最后,运用统筹法、ABC管理法等科学方法,对各项任务在时间顺序上合理进行安排。

(二)人尽其才,事得其人

领导者要根据每一个人特点、长处、能力尽量安排适当工作,做到因才施用,使人能尽其才,事能尽其功。西方国家有人提出使用人力应遵循能级相称原则。这一原则是把人才管理看做一个“管理场”,每一个岗位都处于一定的能级水平。人才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别。智能水平或表现的能量就是人才自身的“能级”。人才的科学管理,应该按“管理场”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能级要求选配适当的工作人员,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一个企业来说,上层领导者应有较高的智慧、见识和战略决策能力;中层管理者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具有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基层管理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现场组织指挥能力。

不仅工作岗位安排适当,而且确定合理的工作量。工作量过大,就会使人们心理受到压抑,甚至感到望尘莫及;工作量过小,又会使人们感到唾手可得。这两种倾向都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潜力。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法和科学的劳动定额,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和确定工作量。

(三)提高效率三原则

这是美国企业唐纳德·C·伯纳姆所著的《提高生产率》一书中提出的。当人们处理任何工作时,必须自问:(1)能不能取消它?(2)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3)能不能用更简便的东西代替它?

这就是说,可做可不做的坚决不做,自然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别的工作合并,无形之中效率就提高了。更简便的方法就包含着更高的效率。这三条贯彻了求实、创新精神,要坚持下去,就要开动脑筋,善于分析。我们有些同志却不是这样,他们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烦琐哲学,追求于搞花架子,满足于一时热热闹闹,有的人讲起话来,说不完的空话、套话、大话、废话,白白浪费了许多听众

(四)改善职工群众的情绪

人的行为往往以情绪为先导,领导者要想方设法引导职工的情绪向好的方面发展: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乐观;变抱怨为感激;变烦恼为愉快;变憋气为舒畅;变紧张为轻松;变对抗为和谐。实践证明,人们的心情好、情绪高涨时,思维敏捷,思想开阔,精力充沛、乐观自信,富于创造性,解决问题迅速;情绪好,能肩负重担,任劳任怨,勇于克服困难,因此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组织的任务。同时,心情好,也有益于身体健康。我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如果一个人长期情绪不好,会引起各种器官功能失调,降低体内免疫力,容易生病。俗话说,一笑泯怨仇,一瞪生祸端,人们的心情好,也有益团结互助。

如何改善职工的情绪,一般有四条基本途径:

(1)职工在物质上、精神上的合理需要,应创造条件尽量帮助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应耐心地真诚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群众是通情达理的。(2)设法创造并维护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平等、公正的精神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心情愉快、情绪高昂,进取向上。对于组织内部出现的矛盾、冲突、摩擦,要及时、诚意、公正地加以解决。(3)做好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崇高理想、长远利益与组织目前的工作,职工切身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组织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具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振兴中华的觉悟,又要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的觉悟提高了,也能抑制自己不健康的情绪。(4)领导者要给被领导者以良好的形象。领导者的形象是其思想、品德、素养、作风、知识、能力、业绩的集中反映。作为一个组织带头人的领导者,如果给组织成员的形象不良,就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会感到晦气、憋气、泄气。晦气是觉得倒霉,遇到这么一个不称心、不满意的带头人;憋气,是觉得和这样的领导人没有共同语言,心里话无处去说,心情受到压抑;泄气,是担心让这样的领导人负责整个组织的工作,难以出成果,对整个组织的前途和个人的发展感到担忧、失望。

如何提高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形象,国内外不少学者论述颇多.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国情,主要是以下十个方面:

1.以身作则 时时、处处以组织中的普通一员对待自己,千千万万不要特殊化,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好;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

2.观察、分析、判断、处理问题,要出以公心 出以公心,心地善良,就会一呼百应,即使做错了一件事,群众也能谅解、同情;群众会热情给以帮助,并通过他们自己的实际努力会挽回因你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

3.要廉洁奉公,绝对不能以权谋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你要变着法地多捞多得.时时、处处、事事为自己为家属打“小九九”,不论你装得怎么道貌岸然、一派正经,群众总能意识到、察觉到的,他们会心灰意冷。而这种心灰意冷的情绪互相传播、感染下去,整个组织就会涣散.到处是一片唉声叹气、怨恨、愤懑甚至叫骂的不满情绪。逐渐蔓延下去,整个组织乱得就不可收拾。这时就根本谈不上工作效率了。

4.谦虚谨慎,待人真诚实在,不虚伪,不摆架子 群众最反感那种没真情、没真话、没实意,又摆官架子、自感高人一等的干部。平平凡凡、朴朴实实,是人民公仆的本色,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受群众的欢迎、爱戴,

5.事业心强,为本组织(单位)的兴旺发展有献身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不少厂长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工厂职工深受感动,献计献策,自动加班加点,没几年工厂的产值就翻了几番。

6.多谋善断,决策科学一个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决策正确,职工们的干劲大,企业就会兴旺发达,职工也会得到实惠。反之,如果领导者或者没能力或者玩忽职守,决策老失误,给企业没带来什么好处,这样的领导人就会失去威信。

7.作风民主 领导者处理问题要尽量多听群众的意见,多与周围的干部商量。他们感到有参与权,受到尊重,工作情绪就会高涨。另外,领导者办事要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让下级人员办事,态度和蔼,不能强迫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