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用心学“婴语”:轻松养育0:2岁宝宝
18678400000001

第1章 解读宝宝的肢体语言(1)

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建立自己的语言系统。新妈妈们面对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宝宝,难免会手足无措,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的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个不停?究竟为什么手舞足蹈?究竟为什么左顾右盼?以前积累的种种与人交流的经验,对宝宝们统统不管用,新妈妈能做的,就是从头开始,学习听懂宝宝的“话”。

不满周岁的宝宝不会说话,却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宝宝的瘪嘴、撅嘴、红脸和啼哭,都是他们独有的语言表达。宝宝们一般要到一岁左右才开始发声,学习说话,在此之前,爸爸妈妈要想和宝宝交流,就必须熟悉宝宝的肢体语言。周岁之后,宝宝们的肢体语言依旧很重要,它不仅能够表达宝宝的真实情感,还能够让父母们更深入更确切地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况。因此,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尤为重要。

第一节 半岁以下宝宝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人类外在表现的一部分。在婴幼儿时期,宝宝通过哭喊、微笑、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宝宝的肢体语言在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沟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开始,宝宝的肢体语言并不是有意的,他们也不能对这些肢体语言进行自主控制。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学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向爸爸妈妈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宝宝的肢体语言,爸爸妈妈们可以看到宝宝在身体、情感和认知等各方面的成长。爸爸妈妈了解了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和宝宝沟通,更好地照顾宝宝。

正因为宝宝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成年人往往会低估宝宝的能力。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宝宝的肢体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爸爸妈妈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宝宝的肢体语言,了解宝宝的“婴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宝宝进行交流、沟通,做了解宝宝、理解宝宝意的好妈妈、好爸爸。

1.宝宝为什么爱吮手指

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吮吸手指。吸吮是人类最原始也最简单的进食方式。

婴儿时期,宝宝用“吮吸”来表达自己的食欲,所以宝宝吮吸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

宝宝刚出生就会吮吸,嘴唇接触到妈妈的乳房,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是一种生理性的吸吮反射。

因此,婴幼儿时期,妈妈们不必要求宝宝放弃吮吸手指,这是宝宝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吸吮手指对宝宝来说很重要,它会让他们体味到吃奶时的快乐,想起妈妈,心里感到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吮吸行为会自然消失。

宝宝吮吸手指有不同的原因,分别表达宝宝不同的需求。

第一种原因:宝宝的本能

刚出生的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然的需要,如果没能在妈妈身上得到这种满足,宝宝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即吸吮手指,这是人类自发的行为替代和自我安慰。宝宝出生后,嘴唇接触到妈妈的乳房,会自发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吸吮反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为了满足天然的吮吸需求,会逐渐形成吮吸手指的习惯。

如何满足宝宝吮吸需求?

这就需要新妈妈尽可能地用母乳喂养宝宝,这样就能让宝宝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

妈妈还应根据宝宝的需求随时哺乳,每次哺乳既不能过于匆忙,也不能过于强调定时定量,既要满足宝宝的吮吸需求,又要保证让宝宝吃饱。如果要添加辅食和配方奶,也要使用可以吮吸的小奶瓶,满足宝宝的吮吸需求。

第二种原因:喂养方式不当

当妈妈在喂奶时,由于抱孩子的姿势不当,宝宝躺在臂弯里感到不舒服,或者喂奶的方法不正确,喂食的速度太快,没有满足宝宝吸吮的欲望。即使宝宝吃饱了肚子,生理上得到了满足,但是在心理上还没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便会通过吸吮手指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这就要妈妈在喂奶的时候不要心急,等宝宝主动吐出乳头,把头转向一边不在吃奶的时候再离开。边喂奶边观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种心理满足感,并且用胳膊来体会孩子幼小的身体反映,看他躺得是不是舒服。

第三种原因:睡眠习惯不良

有些婴儿并不爱整天睡觉,如果在宝宝没有睡意的情况下,把他放到床上等待睡意的到来,他会把手指或者小脚丫放在嘴里吮吸,或抓住被子的一角含在嘴里玩。宝宝睡醒后,也不要让他在床上停留过久,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因为无聊逐渐养成吸吮手指的习惯。

这时候妈妈就要给宝宝的小嘴找个依靠。当宝宝吮吸手指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也可以用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洁和消毒。)或者睡前给宝宝讲一个轻松愉快的小故事,读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宝宝愉快安心地入睡,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

第四种原因:周围环境单调

有的宝宝吮吸手指是由于周围环境太单调,爸爸妈妈或看护人很少和宝宝肌肤相亲,很少陪宝宝说话、做游戏等等,他们把吮吸手指作为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多抱抱、多陪伴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多陪宝宝说话或者拿一些小的玩具让宝宝转移注意力。

第五种原因: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你知道吗?半岁以下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为了能够认知这个世界,他们必须找到一个使自己身体和情绪安静下来的方法。吮吸自己的手指,就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

在宝宝独自耍玩一段时间后,出现吮吸手指的行为,妈妈应及时把宝宝抱在怀里,用手轻轻抚摸孩宝宝的后背,并轻声细语和宝宝进行对话交流,这样会给宝宝带来亲切和愉快的感觉。

贴心指导:如何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

半岁以下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如饥饿,焦躁不安,无聊,需要父母关爱时吮吸手指的行为。因此,肢体语言成为宝宝和父母沟通的桥梁,父母要通过宝宝的肢体语言来发现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宝宝也要学习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

1.半岁以下的宝宝目光会追随镜子的移动而移动。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在镜子前做一些动作,把宝宝的小手举起,摸摸嘴巴,再摸摸鼻子。开始宝宝会觉得很奇怪,几次之后宝宝就会对镜子中的小人感兴趣,也会去模仿这些动作。

2.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会用一只手抓住自己想要的玩具了,当一个手中拿着一块积木时,再给他另一块,他会用另一只手去拿,如果你手中还有第三块,他的眼睛还会盯着第三块。宝宝经常会故意把自己手中的东西扔到地上,拣起来再扔,扔了再拣,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好多次,这是孩子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能力。

2、为什么身边没有人,宝宝就会哭

半岁以下的宝宝,随着月龄的增长及大脑皮层的发育更“懂事”了,这时他们啼哭常常并不是因为饥饿,也没有什么不舒服,更多的是因为周围没有人,宝宝通过啼哭的方式来告诉人们自己希望有人来照顾,陪伴,这时往往你一抱起他他就不哭了。

我需要抱抱

依赖父母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半岁以下的宝宝更需要有人陪伴。宝宝整天躺在床上无人理睬,缺少温暖,也会引起他烦躁不安的哭。当宝宝发现周围环境过于安静,就会转动脑袋四处寻找,在看不到人时,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开始时哭声可能会比较低、哼哼唧唧的,等到有人之后哭声就会变大,用来吸引人的注意,仿佛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

所有的宝宝都喜欢被紧紧抱在怀里的感觉,怀抱对宝宝有一种镇静和抚慰作用。母亲心跳的声音和体温使宝宝有安全感。对于宝宝的哭闹父母应当尽量回应,可以轻轻地抚摸或者将宝宝抱起来,他一定会立即收声,像音响开关一样。让宝宝靠在妈妈的胸前,听妈妈的心跳和呼吸,闻闻妈妈的味道,妈妈亲亲宝宝,用温柔的语调和他讲话等,都可以让宝宝很快安静下来。

我寂寞孤独

宝宝因情绪不良而哭。宝宝有时也会感到寂寞,需要亲人的爱抚。这种哭声一般是在无声无息中开始的,常常是由几声缓慢而拖长的哭声打头阵,声音较低发自喉咙,这只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让父母把他抱起来。宝宝出生前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无时无刻不受到羊水和子宫壁的轻抚。初来人世间孤零零地独自躺在小床上,会感到害怕,而接触到亲人会让宝宝感到安慰。

父母应经常与宝宝玩耍和交流,唱歌、讲故事给他听,和他一起玩一些轻软的玩具,来消除宝宝由于寂寞而引起的哭。

我自己玩的无聊需要关注

从出生的第3周起,宝宝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现在,除了让宝宝吃好睡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和交际需要也变得重要起来了。爸爸妈妈忙时会放任宝宝自己玩耍,但是由于婴儿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宝宝玩烦躁后却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而放声啼哭。

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不妨这样做:听到宝宝发出哭声后走到他的小床旁,用手扶弄他的脸蛋儿,轻轻地拍拍他,亲切地对他微笑,用温柔的声音对他说话,或者陪宝宝一起玩耍,多数情况下宝宝都会安静下来。如果你这样做了宝宝还是一直哭,那就需要把他抱起来,给他安抚,稳定宝宝的情绪。但是注意的是不能抱太久,宝宝满足以后可以轻轻地把他放回小床上,可以在他身边守候一会,等宝宝稳定下来就可以离开了。

贴心指导:如何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

宝宝的好多肢体语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设法让宝宝多听,多看,多模仿。

1.爸爸妈妈在与宝宝一起玩耍时,可以利用宝宝喜欢的事情来教宝宝,如抱他上街,找妈妈,拿玩具等。抱孩子之前,必须向孩子伸出双臂,问他可不可以抱抱?鼓励宝宝将双臂伸向你,让他练习这个动作。

2.爸爸妈妈也可以对着宝宝做一些表情动作。比如把宝宝抱起来,在他面前做张口,吐舌头或者其他各种表情,宝宝逐渐会模仿这些面部表情。

3.在宝宝啼哭时,妈妈也可以学着宝宝的哭声发出相同的声音,正在哭闹的宝宝就会因为好奇而停下哭泣看着妈妈,多次以后宝宝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的这个能力,并且会逐渐运用自己的能力。

3、宝宝的轻度疼痛用表情表达,中度疼痛用哭声诉说

宝宝的轻度疼痛用表情表达

对于宝宝来说,由于身体较弱经常会因为一些小的碰触或身体的不适而感到疼痛。婴儿还不具备自理能力,因此当他感到不舒服的时候,通常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般来说,宝宝在对一些轻微的疼痛时,基本不会大哭,他们经常用非常明显的表情来表达自己受到了伤害,感到疼痛。

对于小婴儿来说,轻微的疼痛经常发生,比如,当他们的小脚丫被衣服里的细线缠住时,他们娇嫩的皮肤会感到疼痛。当妈妈的指甲盖不小心划过宝宝的皮肤时,会让他们感到明显的刺痛。这样的疼痛对宝宝来说是可以忍受的,他们一般会用奇怪的表情来表达他们的不舒服。

对于轻微的痛感来说,宝宝是怎样用表情表达的呢?我观察过不少婴儿,我发现,宝宝疼痛感的表情表达是非常直接的。由于他们皮肤细嫩,稍微一点疼痛,就会让他们的脸部皮肤变红(有些皮肤黑的宝宝不是很明显,必须细心观察),如果疼痛继续,宝宝可能会做出一些明显的表情,如皱眉、努嘴,有时拳头也会随之攥起来,以表达他们的痛感或者缓解这种小小的、却不容忽视的疼痛。

中度疼痛用哭声诉说

当疼痛上升时,有些宝宝因为忍受不住会哭出声来,有些宝宝会用轻声的抽噎来表达痛感,还有些坚强的宝宝可以忍住,仍然用表情表达痛感。可遇到像打针这样的疼痛时,大部分宝宝都会用哭声来提醒周围的人自己忍受不了这种程度的疼痛。

一般来说,打针时针头扎进宝宝手臂或屁股的一刹那,宝宝的痛感会升级,会引起宝宝的放声大哭。有时宝宝肠胃不适时,也会让宝宝痛感升级,引起宝宝的哭闹。

在医生给宝宝打预防针时,选用的都是比较细的针管,以尽量少地刺激宝宝皮肤的痛感神经。然而这种疼痛仍然是宝宝承受不了的,因此他们选择大哭来舒缓这种疼痛或引起父母的注意让这种疼痛不再继续下去。

宝宝过多承受疼痛的后果

如果宝宝小时候经历的疼痛过多,哪怕是最轻微的疼痛,而父母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对此不闻不问,宝宝的大脑中很可能会因此留下“疼痛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念头,这很有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

研究发现,宝宝在半岁以前,大脑基本不会形成长久而深刻的记忆,但这不代表他们的经历会被遗忘。一般来说,宝宝半岁以前的经历不会被大脑保存为鲜明的画面,而会变成潜意识,深深地影响他们长大以后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一些无法解释的行为,这很可能源于他们婴儿时期的某次特殊经历。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

因此,父母应该密切注意宝宝的表情变化,一旦发现宝宝有疼痛的感觉,就应该放下手中的事情立刻寻找疼痛原因,而且要给宝宝适当的安抚,如温柔的话语,温暖的拥抱等,来缓解宝宝的疼痛感。如果是宝宝身体出现问题引起的疼痛就要立刻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如果只是轻微的疼痛,那么应该不是什么生理问题,从宝宝所接触的外界就可以找到原因的,比如,妈妈抱孩子的动作过大,妈妈的指甲划到了宝宝娇嫩的皮肤,爸爸的胡子扎到了宝宝的小脸蛋等。

贴心指导:如何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

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爸爸妈妈在教宝宝学习使用肢体语言时参考:

1、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环境:宝宝在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中,会乐于表达自己。

2、寻找宝宝肢体语言的原因:对于宝宝咬人、抓人、丢东西等行为,要先了解原因,体察他的情绪,再教导他不会伤害到自己和爸爸妈妈的表达方式。

4、为什么竖着抱,宝宝就不哭了

找寻哭泣的原因

刚呱呱坠地的小宝宝在妈妈陪着睡觉或是抱抱的时候,就已经和妈妈进行交流了。小宝宝被妈妈抱在怀中后,和妈妈的身体紧密接触,更容易和妈妈进行眼神交流,或者更容易的接受来自妈妈的肢体语言信息。大多数妈妈在这个时期都是把宝宝横着抱在怀里,让妈妈柔软而温暖的怀抱给予宝宝安心。但是有时候宝宝在妈妈怀里却一直哭泣,怎么哄也哄不好。排除饥饿、困倦、不舒服等原因后,仍然没找到宝宝哭的理由是什么,就这样妈妈把宝宝抱在怀中不知如何是好……

竖着抱,宝宝不哭了

叹着气,妈妈无意中把宝宝的脖子扶起来,竖起来抱着,结果……宝宝竟然不哭了。然而要让宝宝的身体竖直起来,必须用力支撑起宝宝还没有力气保持这种姿势的脖子。妈妈把宝宝竖着抱起来以后,宝宝将周围的环境看得更清楚,新奇的姿势让宝宝停止哭闹,睁开眼睛环视四周,“嗯,好像看见什么了……”宝宝的注意力被周围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心情改变不想再哭下去了。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当宝宝因为无聊寂寞而哭泣时,哪怕是毛绒玩具,放到宝宝面前,宝宝也毫不关心。或者,当挥动哗啷棒时,宝宝会用视线追随着它,但等它从视野中消失,宝宝也就不再关心继续哭闹……但是,当妈妈把宝宝竖着抱起来,宝宝的脖子依靠外力挺直起来,宝宝就可以自己转动脖子,也就可以用视线追随感兴趣的东西了。视野变得广阔,各种各样的东西映在宝宝的眼睛里,“那是什么”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宝宝就会把哭泣的原因给忘记,去追逐新的世界了。“因为想看而用视线追随,因为可以用视线追随,所以关心度更高。”就是这样,妈妈这种竖着抱的动作引起了宝宝对周围新奇事物的更高关注度。

妈妈可以试一试

当宝宝放声大哭,父母仍然拘泥于寻找哭泣的原因,就会非常辛苦。“肚子饿了吗?”“想小便?还是大便?”“想睡觉吗?”要是这样考虑仍然没有找出答案,并且横着抱宝宝也不能制止宝宝的哭泣的话,不妨试试竖着抱一抱宝宝。

贴心指导:如何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

肢体语言所表达出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还更为真实。半岁以下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只能够用肢体语言表达,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捶拳踢腿,难过时嚎啕大哭,因此,肢体语言成为幼儿在能够用语言表达以前,一种与人沟通的工具。

肢体语言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学习的。怎样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呢?

1、他人刻意的教导

当小宝宝的身体发展到某一程度,手肢能够灵活运用后,成人或较大的孩子,都会教他做一些可爱逗趣的动作,通常是配合语言的教导,比如说:“拍手!拍手!”或者教小宝宝摇动身体,挥舞双手,比如说“跳舞!跳舞!”

2、他人无意的示范

曾经有位母亲,有天乍见自己的宝宝皱着眉头,一脸不满,才惊觉原来自己平常就是这个样子对待丈夫和公婆。而有个爸爸,下班回家后,常躺在沙发上,跷着脚,一派悠闲地看着电视,他未满周岁的宝宝,也常常跷着脚,悠闲自得,让人看了忍不住开怀大笑。

别小看半岁以下的宝宝,虽然他们还不懂得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但是他们会自发地学习表达自己,甚至有些肢体语言,就是天生的,只是需要爸爸妈妈在看到孩子的肢体语言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5、宝宝为什么做鬼脸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表情会逐渐丰富起来,妈妈们会发现,宝宝们开始做鬼脸了,撅嘴、瞪眼、咧嘴、微笑、横眉,宝宝为什么要做鬼脸呢?

其实,半岁以前的宝宝,所有的鬼脸,基本上都是生理反应的表现,属于条件反射,如果妈妈们能够很好地解读这些鬼脸,就能够更好地照顾宝宝,对即将发生的“状况”,提前做好准备。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鬼脸都代表什么含义吧!

第一种鬼脸:瘪嘴皱眉

宝宝瘪起小嘴,皱起眉头,好像受到委屈,这是啼哭的先兆,接下来就该啼哭了。

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赶紧想想,是不是宝宝饿了、渴了,还是宝宝需要妈妈抱,还是宝宝长时间一个姿势,感觉不舒服,需要妈妈帮助翻身,抑或宝宝想要出去看风景、想要妈妈给自己做运动?

细心的妈妈,要根据宝宝撇嘴皱眉的表情,来确定宝宝的需求,要是不能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就会哭起来了!

第二种鬼脸:抿嘴微笑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一出生,就能微笑,这称为“自发性的微笑”,是婴儿一种本能的情绪活动,也是身体舒适的反应。

宝宝在2个月后,开始对妈妈的爱抚、爸爸的逗乐做出反应,抿嘴微笑是一种最常见的表情,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还能够和颜悦色地和宝宝说话,轻声给宝宝唱歌,宝宝就会手舞足蹈,兴奋愉快。这种反应,是婴儿一种初步的交际形式。

俗话说,”娃娃脸说变就变”,的确,宝宝的微笑常常是突发的,短暂而快速,嘴角上扬,笑容骤现,又是还会眼睛眯起,两手晃动。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够笑脸相迎,并且用手轻抚宝宝的面颊,或在宝宝的面颊上轻轻地亲一下,宝宝的微笑就会持续下去。

这样愉快的心情,会对宝宝的身体很有好处,还会对宝宝的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种鬼脸:撅嘴、咧嘴和咬唇

宝宝出生三个月后,开始学会撅嘴和咬唇,男孩多撅嘴,女孩多咬唇,这是什么意思呢?

作为新妈妈,你可能会对宝宝这样的鬼脸感到困惑,事实上,男孩撅嘴,表示他要小便,女孩则用咧嘴或者咬唇,来表示她要小便。

新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鬼脸,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也才能更加了解宝宝的小便规律,然后慢慢加以引导,并逐步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和良好习惯。

第四种鬼脸:红脸横眉

宝宝最让妈妈担心的鬼脸,就是宝宝的眉筋突暴,脸红发呆,看到宝宝这样的表情,新妈妈难免会着急,不知所措。

事实上,宝宝红脸横眉,说明要便便!妈妈要赶紧注意了,要么,把宝宝抱到卫生间把便便,要么,就准备换尿布!

第五种鬼脸:吐舌头、吹气泡

如果没人和宝宝说话,如果妈妈没有抱着宝宝,躺在婴儿床或者大床上的宝宝,有时候会自己吐舌头、吹气泡,妈妈不用奇怪,这不过是宝宝在自娱自乐。

宝宝越早学会自娱自乐,就越早脱离对妈妈的依赖,宝宝如果正在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和舌头,吐气泡等,妈妈们就不要打扰宝宝,让他自己玩个够。

第六种鬼脸:垂头丧气

宝宝的眼睛应该总是浅蓝色的,宝宝的眼神应该总是亮晶晶的,宝宝的眼球应该总是灵活自如的,如果宝宝的目光呆滞、眼睛浑浊,那妈妈们一定要小心了,宝宝可能在对你说,“妈妈,我很累,妈妈,我不舒服,妈妈,我生病了!”

这个时候,妈妈就要仔细检查宝宝的皮肤、身体,有必要就抱宝宝去医院做个检查,当然,如果仅仅是宝宝玩累了,需要休息,那么让宝宝好好睡一觉就好了。

贴心指导:如何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

半岁以下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身的需求,这就需要新手爸妈们通过教宝宝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教导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细节,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供新手爸爸妈妈们参考。

1、给予想像力的发挥:给宝宝看一些人不同表情、姿势的图片或照片,尽管一岁以下的宝宝记忆力和辨别力还比较差,但是依旧会对不同的照片做出不同的反应,并且有所记忆。

2、适时的鼓励与赞美:当宝宝表达方式合适或有进步时,应给予增强的鼓励。

3、爸爸妈妈们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爸爸妈妈们说话时,切勿用手指指点点,也不要两臂交叉抱在胸前,这样不恰当的肢体语言,被宝宝看见了,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

6、宝宝常打哈欠,可能是缺氧预警

人类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在医院,护士经常把观察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打哈欠的状况当做一项检查身体是否正常的指标。如果刚出生的婴儿经常打哈欠,那可以证明他正在逐渐适应这个刚刚来到的新世界,生理上正在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宝宝在满月以后还经常打哈欠的话,那情况恐怕就不太乐观了。

打哈欠的作用

打哈欠有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供氧量的作用,它能有效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人体在消耗能量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哈欠就是将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并重新吸入更多的氧气,从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人困乏的时候往往是哈欠不断,以提醒人体,表示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所以打哈欠也是一种催眠的方法。当人即将进入紧张工作之前,也常会哈欠连连,这可能是人体借助深吸气使血液中增加更多的氧气,提高大脑的活动能力。这是人体自我调节能力强的表现。

宝宝打哈欠的原因

美国纽约大学的儿科医生经过研究发现,在经常打哈欠的宝宝中,60%的宝宝都是常年住在通风效果不好或者是不通风的卧室里。如果在宝宝所处的卧室里,二氧化碳积聚量过大,可能会导致宝宝哈欠连连。

有人认为,宝宝常打哈欠是大脑疲倦需要休息的表现,其实对半岁以下的宝宝来说,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4个小时以上,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在浅睡眠,但即使是浅睡眠也不会让他们感到特别疲倦。所以说,宝宝打哈欠和成年人因为困乏而打哈欠不同,他们的哈欠是在表达另一种意思。

宝宝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在这期间宝宝的耳朵听不见声音,眼睛大概也是闭着的,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松弛,他完全是在用感觉触摸这个世界。因此,很多儿科专家认为,打哈欠能使宝宝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对宝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宝宝“心理饥渴”的表现,这说明宝宝需要来自爸爸妈妈的更多关爱,否则他的生理和心理无法完全放松。

据专家研究发现,宝宝在感冒前最喜欢打哈欠,这时他感到呼吸系统开始不通畅了,多打几个哈欠,还有通络血流和体液的作用。但只要你是母乳喂养,在宝宝半岁以前,母乳具备一定的免疫功能,宝宝患感冒的几率并不大,你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寻找宝宝打哈欠的原因。

宝宝打哈欠时,妈妈怎样做呢?

当宝宝因为室内不通风而打哈欠时,妈妈应该把宝宝抱到另一个房间,或用被子把他盖好(防止宝宝着凉),然后把窗户打开,让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保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

在通风的卧室里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宝宝打哈欠。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在四个月大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打哈欠,她试了很多种方法:每天为宝宝的卧室开窗通气,尽量延长宝宝的睡眠时间,一有时间就抱着宝宝……结果没有一种奏效。宝宝丝毫不领妈妈的情,这厢哈欠还是照打不误。排除了一切可能的原因后,我的朋友移走了儿子房间里两盆和人抢氧气的花,没想到,宝宝打哈欠的毛病不治自愈了,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在小床上安安稳稳的睡大觉,看来移走植物以后宝宝吸入体内的氧气量是足够多了。

贴心指导:如何教半岁以下的宝宝,懂得用肢体语言表达

刚睡醒的宝宝似乎心情不错,妈妈抱着宝宝,有时候会把脸靠拢过去,撅嘴逗弄宝宝。宝宝不动地凝视妈妈的脸,然后,像妈妈一样撅起了嘴。半岁以下的宝宝也懂得模仿够厉害的吧,因此宝宝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一些简单地模仿游戏。

1.妈妈可以对着宝宝吐舌头,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跟着学习。

2.妈妈也可以做一些肢体动作让宝宝学习,比如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要配上一些挥手再见,鼓掌的肢体语言,宝宝不仅会更高兴而且也会模仿你的简单的肢体动作。

第二节 半岁到一岁的宝宝,肢体语言更丰富

1、宝宝在表达感情时,父母一定要有回应

6个月以后的宝宝,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都会有较大的发展,除了会用面部表情来表示自己的意愿之外,还会用各种动作和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

要做一个好妈妈,一个好爸爸,就一定要对宝宝的肢体语言做出回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宝宝更好地进行亲子互动,才能够尽快与宝宝建立亲密的关系。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回应宝宝的表达。

宝宝的第一种表达:张开双臂

如果宝宝朝妈妈张开双臂,就表示宝宝想要妈妈抱。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拍拍宝宝的身体,也可以将宝宝抱起,如果妈妈是双手都有东西,不方便触碰宝宝,也可以把脸伸过去,给宝宝一个飞吻,这样,宝宝就能感触到妈妈的回应。

宝宝的第二种表达:转头避开

宝宝也有记忆,如果宝宝在妈妈或者爸爸看自己的时候,或者拥抱自己的时候,将小脑袋转向另一侧,拒绝看妈妈爸爸,或者避开父母的目光,那就说明宝宝对上次妈妈的冷落,或者爸爸的胡子记忆犹新,不愿意妈妈爸爸抱自己。

这个时候,妈妈爸爸一定不要走开,可以和颜悦色地跟宝宝说话,也可以抱起宝宝,哄它一会儿,还可以用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只要跟宝宝多说一会儿话,多玩一会儿,它就不会在拒绝爸爸妈妈了。

宝宝的第三种表达:拍手微笑

七个月到八个月的宝宝,就会用拍手表示高兴了,对于宝宝这样的表达比如宝宝在接受喜爱的糖果时,教宝宝学会拍手表示感谢;在喂宝宝吃饭的时候,教宝宝学会点头表示好吃;在送给宝宝新玩具的时候,教宝宝学会拍手表示欢迎。

宝宝的第四种表达:用手指点

九个月到十个月的宝宝,就已经会指东西了,宝宝用指点,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者需求。

妈妈们可以利用宝宝的这种表达,教宝宝开始辨识东西,比如宝宝指着水杯,表示要喝水,妈妈就可以对宝宝说“水”、“水”,宝宝渐渐地就会跟妈妈说“水”,虽然宝宝一开始都发不出完整的音节。妈妈们还可以利用宝宝的这种表达,来了解宝宝的需求,比如宝宝指着奶粉罐子,就表示宝宝饿了,宝宝指着奶奶,就表示想要奶奶来陪它玩。而宝宝如果用小手拍拍头,则可能表示,要求大人给它戴帽子,带它出去玩。

宝宝的第五种表达:摇头哭喊

很多宝宝,在妈妈喂自己吃不爱吃的东西,或者给自己不想要的玩具时,都会摇头哭喊,这是宝宝表示厌烦的一种方式。

这种情况下,妈妈就不要强宝迫宝接受了,即便是非吃不可的东西,比如药,妈妈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喂给宝宝,比如碾成药面,冲进奶粉里。如果非要强迫哭喊的宝宝吞咽,有可能呛到宝宝。

,妈妈一定要表示鼓励。

贴心指导:如何训练半岁到一岁的宝宝使用肢体语言

有学者认为宝宝学习手语有助于其语言智力发展,但是也有心理学家表示怀疑。不管宝宝学习手语能否帮助其语言智力发展,但最起码在宝宝表达能力有限时教他用手语表达需求、感受,能使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交流更顺畅。因此,爸爸妈妈可以教宝宝做一些简单的手语来进行彼此间的沟通。在教宝宝手语时,要就地取材地施教,重复示范。

1.宝宝要喝牛奶,爸爸妈妈可以示范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

2.宝宝摔倒的时候,可以教他用食指画出疼痛的区域,做疼痛表情。

3.当宝宝感到饥饿时,可以用食指触碰嘴巴。

4.要换尿布时,轻拍自己的臀部。

2、让宝宝学会独处,它就会更早地学会肢体语言

对半岁到一岁之间的宝宝来说,学习我们博大优美的语言并不容易!宝宝要学会说话,他们的肢体动作是要经受考验的。在掌握语言之前,宝宝们先要学会用肢体语言对妈妈表达自己的需要。

宝宝已经开始独自思考

宝宝长到6个月左右时,面对新鲜事物,就不仅仅是注视那么简单了。在半岁以下时,宝宝的注视只是一种表面的学习过程,在那时候,他脑子里浮现的,只是简单的实物构造图:这个东西会不会动?颜色是艳丽还是素雅?这个人漂亮还是不漂亮?但半岁以后,宝宝的观察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他已经能搭建几个“为什么”在脑海里了。比如,我躺的这辆车为什么会走动?为什么外面的景色那么漂亮?为什么这个玩具会发出声响?

现代人普遍缺乏耐心,生活浮躁,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幼童人格”。经过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成年人的耐心与幼儿时期的成长有很大关系。从小喜欢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有比较好的耐心,他们的脾气也会比一般人好。不要小看“好脾气”,好脾气会让孩子在青春期时少一些叛逆,也会让他们在成年后拥有更好的耐心。

有一个国外的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妈妈要给孩子报那么多“特长班”?上午学画画,下午学钢琴,晚上学英语,刚刚学到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大脑就被新的知识侵占了,这样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边学着钢琴谱,一边想着早上画的画还要不要在润色一下,这样的环境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耐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宝宝在思考时,爸爸妈妈要怎样做

因此,从宝宝学会观察事物的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应该留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一旦你发现他对某个东西产生兴趣,就应该停止说话,不要再去打扰他,更不要在他旁边自作聪明地提醒。习惯了在安静环境中观察思考的宝宝,往往能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耐心。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们认为男孩子的观察时间要比女孩子长。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男孩子就习惯于“单轨思维”,而女孩子则习惯“多轨思维”。这也是长大后为什么男人往往只专注于一件事情而女人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原因。这种说法只是人们的一种推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证明在一岁以前,男宝宝和女宝宝观察时间的长短有何差异,但是现在我们关注的事实是:宝宝的观察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让宝宝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要比让他三心二意的观察事物好得多。

贴心指导:如何训练半岁到一岁的宝宝使用肢体语言

宝宝在6个月到12个月的时候开始喊第一声爸爸妈妈,这时的宝宝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初期,他的词汇仅仅有三四个,因此所传递的信息相对不足。就如一个象声词一样不能让人清晰易懂,宝宝在爸爸妈妈耳边轻声带过的 “唔呀”学语声,也是想要表达好多地意思。如果此时宝宝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还要”或者是“奶瓶”等意思,宝宝的信息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补充。

为了使宝宝学会这种肢体语言,我们就要细心耐心地引入这些手势:先学两个,然后三个,再然后四个。开始的时候,我们要使用那些像“睡觉”或“吃饭”等不断使用并易于被宝宝接受的手势,反复地刺激他。当这几个常用并且容易学习的手势被宝宝成功运用以后,在您教授其他手势时,只需要利用每次合适的机会,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应用即可。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的交流融合是需要时间的,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导,不要以为会在两天之内就能和您的宝宝围着奶瓶用肢体语言进行对话!

3、用玩具吸引宝宝学习肢体语言

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眼睛常常被人们喻为心灵的窗户,而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部分则是双手。眼睛和手紧密相连,在很早之前中国就有十指连心之说,由此可见,手眼协调能力是宝宝感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宝用眼睛去追寻活动的物体

宝宝很早就开始用眼睛去搜寻那些活动的物体,无论是光和影的变化,还是随风舞动的窗帘,一切都能引起他的兴趣。一般来说,宝宝出生3—4个月后就能辨认眼前目标;6—7个月时可以用稚嫩的小手去抓握他想要的东西;到了7—8个月,宝宝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眼前的物体,并慢慢将身体移向他感兴趣的东西。这说明,宝宝的身体正在慢慢地被眼睛所掌控。所以建议在宝宝的小床上挂一些能活动的东西,这样能让宝宝的眼睛一直可以追逐某种活动的物体。如果他的视线中没有物体在活动,他会自己通过左右转动他的脑袋来制造,或者宝宝以他们的方式来看待周围事物的更替变化,这反过来等同于一种运动。

用双手去抓握物品

宝宝长到半岁以后,就能用双手抓住物体,或者把物体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但是这时候宝宝手指的灵活控制能力还不强。这时期的宝宝能够区分出物体的大小,并能根据物体的大小张开手。孩子非常喜欢用手去感受物体,所以尽量给孩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玩具,比如毛茸茸的小兔子,或者一些积木等。大部分宝宝喜欢用右手抓东西,走路时也先迈右脚,少数宝宝喜欢用左手抓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撇子”。

用玩具吸引宝宝练习整体肢体动作

知道了宝宝肢体的行动趋向后,我们就可以教宝宝用眼睛来引导自己身体的动向了。眼睛的运动与身体的行动具有一致性。在我们寻找一样物品时,肯定是眼睛先望过去,然后身体朝着视线所在的方向移动。如果眼睛看右边,首先头要跟着转向右边,然后是颈部,接着是上半身,最后我们会将整个身体的重心都移到右边,这就是宝宝借助于身体完成眼睛的转向的全过程。因此,适当地移动玩具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将身体移向他感兴趣的地方,对训练宝宝身体的协调性有很大好处。

除此之外,随着半岁到一岁的宝宝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加强,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抓握训练,让宝宝主动伸手去抓握东西,教宝宝如何握住玩具玩,摇动拨浪鼓,敲击积木等,也可以在宝宝面前悬挂各种物品,引导宝宝注视前面的物品玩具,并主动去抓握、碰撞,让玩具发出声音。

眼睛控制身体机能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在你看到惊悚或令你恶心的事物时,会感到全身肌肉僵硬,双腿迈不开步。如果某天,宝宝看见了一个不喜欢的人,立刻扭过头去不再看他,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得了什么病,那是宝宝在告诉你:“看见这人我就浑身难受”,这是他身体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表现。

贴心指导:如何训练半岁到一岁的宝宝使用肢体语言

宝宝的肢体语言是一种趣味学习法,它能使我们的未来演说家在婴幼儿时期就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这样我们就能明确地分辨出宝宝是饿了,困了,还是无聊想玩耍了。但这些肢体语言仍需要宝宝自己来学习!很明显,为了让他学会这种方法,强迫是毫无意义的(这同别的学习一样),一切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做到。

当宝宝长到一岁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总喜欢和你分享他的玩具,会走路的小狮子,会跑步的小运动员,不停旋转的小陀螺,这时你就可以陪他一起玩耍。爸爸妈妈有意识的训练他将手中的玩具放到大人指定的位置。刚开始时,爸爸妈妈可以手把手教宝宝怎样摆放玩具,等宝宝熟悉以后,便让其模仿,示意他把手中的玩具放到桌子上或者另一侧的墙角,反复强调,这样可以有效地训练宝宝的的肢体动作。

4、宝宝双手向上举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在半岁之前,宝宝感到害怕或被吓到时,只会把这当做一种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通常通过啼哭来提醒父母。宝宝渐渐长大后,长到1岁左右,宝宝会用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恐惧感。恐惧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对于宝宝而言,则是因为自己太幼小,缺少处理各种情境的经验,才会经常出现害怕的情绪反应。

宝宝的肢体动作

记得一次去朋友家,正好看到他的宝宝坐在自己的餐桌旁吃饭。虽然大部分的饭菜都掉在了餐桌上,但是宝宝还是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宝宝的不小心把他的小碗弄到了地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只见宝宝身体立刻绷直,同时双臂如同拥抱一样猛地张开。据朋友说有时她把宝宝放在床上,宝宝的身体也会惊动,双臂也会猛然张开。

宝宝为什么会有这些肢体动作?

这是宝宝被吓到或感到吃惊时的一种常见肢体动作。也就是所谓的“惊愕反射”。我们成年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有人从背后叫你时,也会因为吃惊而怔住,但是成人不同于婴儿,不会张开双手。这种张开双臂上举的形态是宝宝所特有的反射。“惊愕反射”在宝宝还在母体内只有3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一般认为,感到第一次胎动的时候,其实就是发生了这种“惊愕反射”。

爸爸妈妈此时应该怎样做

不过,当宝宝出现了“惊愕反射”的时候,可不要觉得这是反射而漠不关心,还是应该对宝宝说:“乖,宝宝吓到了,不怕不怕。”

很多人都建议,我们在做一些动作时要轻、稳,保证宝宝被吓到的次数。我却觉得,如果你的宝宝勇敢、爱挑战,那么就应该为他制造适度的、不伤害感情的惊愕感。

贴心指导:如何训练半岁到一岁的宝宝使用肢体语言

在宝宝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前,丰富的身体语言势必成为他的一个有力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宝宝的肢体语言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的肢体语言吧!

1.当宝宝缺乏安全感,需要靠最亲密的接触来感觉你的存在,但是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时小宝宝的动作会把你刚做好的卷发弄得一团糟,这时候千万不要气呼呼地把他扔进小床。你要做的事是温柔而坚定地抱抱他,慢慢的教导他怎样才能让妈妈理解他的心思。可以让宝宝学习抓住你的手指或者在你的胸前磨蹭几下,慢慢地宝宝就会了解怎样表达自己想要抱抱的心理了

2.半岁到一岁的宝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会把手指伸到你的嘴里,或者拉下你的眼镜,把你看个究竟。至于你身上那些漂亮的小饰品,也会成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时你的拥抱和亲密则能帮助他了解未知的世界,并给他的“冒险行为”一份安心。

5、为什么宝宝看到妈妈就会笑

在宝宝半岁以下时,无论你是谁,只要一边看着宝宝的脸一边和宝宝说话,宝宝都会对你露出甜甜的微笑。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面对着妈妈和妈妈以外的人,好像在反应上变得有所不同了。

宝宝的笑开始有意义

其实这说明宝宝的笑已经具有一定意义。妈妈在照顾宝宝时,已经慢慢能够体会到,宝宝吃饱后舒适地睡去,睡梦中常常会出现微笑,甚至能笑出声来。有时在清醒的状态下,宝宝看到妈妈的脸,也会咯咯的笑个不停。当妈妈对着宝宝笑时,宝宝的脸上会露出欢欣的样子;当妈妈变得严肃时,宝宝会瞪着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妈妈,好像要哭了;当宝宝看到奶瓶时,他的表情也会很愉悦……这些都说明,宝宝的笑已经变得有意义了。

宝宝有了安全感

其实宝宝在半岁以后的笑容就已经开始具有意义,这时的宝宝一看到妈妈,就会自己笑出来,还会挥动手脚,开心极了。如果是其他人,宝宝会用眼睛凝视着对方,不会马上露出笑容,等到观察他一会儿,才会露出笑脸。这不是宝宝怕生而引起这样的拒绝反应,而是对于总在自己身边的“妈妈”和“其他人”之间的区别,宝宝有了一定的感觉,才会出现这种反应。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到出生后的这几个月一直是妈妈陪在自己的身边,宝宝会对妈妈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他可以感受母亲的气息。如果妈妈离开身边,宝宝就会觉得不安,反之如果妈妈在自己身边照顾,宝宝会对妈妈露出大大的笑脸,告诉妈妈我喜欢你在我身边。

随着宝宝不断长大,必须具备让自己的好奇心不断得到实现的勇气。而这勇气的来源,就是与守护自己的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宝宝会开始产生这样的信任:“只有这个人是保护我的人,那就是妈妈,我最喜欢妈妈了。”

贴心指导:如何训练半岁到一岁的宝宝使用肢体语言

半岁到一岁的宝宝能运用的语言非常有限,所以,在这个阶段肢体语言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他们用各种手势来传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是个细心的母亲,并能不断读懂他的体语,无形中就给予宝宝极大的肯定。而宝宝呢,自然也会越来越愿意和你交流。

1.10~12个月大的时候,宝宝会举起双臂,意思是“带上我出去逛逛”。

2.1岁的时候,如果妈妈对宝宝说“拜拜”,他会对你挥舞双手;当妈妈播放一段节奏欢快的音乐并做出跳舞的样子时,宝宝也会明白你所做的意思并欣然起舞。

6、宝宝的恐惧通常用眼神和嘴唇配合表达

宝宝表达恐惧的方式

一般来说,恐惧的感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在宝宝半岁以前感到害怕时,通常用哭闹来提醒父母,我感到害怕了。宝宝渐渐长大了,长到1岁左右时就会用表情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感。比如说,当爸爸妈妈生气,而宝宝并不知道自己哪儿做错了,又不敢问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这样一种极富表达力的肢体语言:鼻子和眉毛微皱,双眼微微眯着,嘴唇抿着,脸部僵硬,透露出害怕的感觉。

恐惧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美国心理研究专家发现,恐惧本来是人们企图摆脱或逃避某个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于宝宝而言,则是因为自己太幼小,缺少处理各种情境的经验,才会经常出现害怕的情绪及应。宝宝惧怕的内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有专家认为,宝宝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和恐惧接触。而且宝宝必须和恐惧接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克服恐惧。没有这些,宝宝即使长大后也是不可能完全成长到成熟的,适度的恐惧感也有利于宝宝的成长。

宝宝恐惧的原因

惧怕心理,是宝宝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行为反应,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在宝宝惧怕心理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宝宝的惧怕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外界的条件反射作用,不断学习到的,家长的大声呵斥、外界环境的刺激,都会让宝宝对某些东西产生恐惧心理。当宝宝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庞大、凶猛的动物时会感到十分害怕。尽管这时宝宝会用眼神和声音提醒父母,他现在充满了恐惧,但他还是会勇往直前地去尝试一下因为他知道父母就在他的身边。这时你就会发现,在宝宝确定自己完全安全后,适当地尝试一点恐惧感,反而能让他感到刺激和新鲜,随后可以产生小小的满足感。

当发现宝宝恐惧时,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做

很多人都认为,当宝宝感到恐惧时应该帮宝宝赶走恐惧感。我却觉得,如果你的宝宝非常地勇敢、喜欢挑战,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勇敢地克服恐惧的心理,试着做一些让宝宝感到害怕的事。比如说宝宝害怕小狗,可以逐步让他接触小狗,慢慢消除惧怕心理。如果宝宝惧怕黑暗,那么我们可以先让他在黑暗的空间里待上一会,当然要在宝宝接受范围之内。然后妈妈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一起陪他度过剩下的在黑暗中的时间。反复几次,逐渐加长他独自在黑暗中的时间,慢慢地宝宝就会克服怕黑的心理。爸爸妈妈也要适当地告诉宝宝,哪些事情可以执行,哪些事情是比较可怕的。但对于一些过分胆小的宝宝来说,还是应该为他们制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过多的恐惧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不安。

贴心指导:如何训练半岁到一岁的宝宝使用肢体语言

宝宝的手语有助于孩子语言智力发展,但是也有心理学家表示怀疑。最起码,在宝宝表达能力有限时教他用手语表达情绪、需求、感受,能促进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交流,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共享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默契暗号。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了解一下宝宝的手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宝宝:我困了,想睡觉了。

此时宝宝的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这时宝宝已经不再四处张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这说明宝宝已经累了,他想睡觉了。

宝宝:我想自己一个人呆着。

此时宝宝的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自在美好的时光,他想要一个人单独的呆一会儿,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