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隐学画愿作奴仆】我国五代南唐画家钟隐,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家里请了好几个老师教他画画,他又聪颖好学,因此在年轻时便出了名。一次,他听说郭乾晖擅长画花鸟,他便登门求教,谁知郭老先生的性格有点孤僻古怪,不但作画时躲着人,就是已画好的作品也不肯随便拿出来给人看,唯恐自己的技法被人知道学了去。钟隐求教未成,听说郭家要买个家奴,于是便改名换姓,卖入郭家当奴仆,心想长期侍侯郭乾晖,总会有机会看到作画的。可是,郭乾晖作画,连奴仆也不让呆在身旁,总是关门闭窗,独自作画。然而,钟隐这么一个名人,突然不知去向,别人哪有不打听的呢?不久,郭乾晖也知道身边的这个“奴仆”就是钟隐,极为感动,对钟隐说:“相公为了学画,不惜屈身为奴,老夫实在愧不敢当。你的意思,我也知道。不过世上像你这样谦逊好学的人实在不多,凭这一点,你必定是前途无量。老夫不才,就破例收你当个门生吧。”于是郭乾晖把自己的技艺全部传授给钟隐。■/参摘许嘉利等《名人轶闻600篇》
【程门立雪】宋代著名学者杨时,从小聪明好学,常对人说:“学习对我像饮食一样,是出于我内心的需要,所以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松学习。”他20多岁就中进士,但他辞官不做,慕名到当时很有名望的学者程颢处求教。在程颢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当他学成回故乡南剑(今属福建省)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叹地说:“我的思想学识从此往南京去了!”程颢死后,为了进一步深造,年已40的杨时又来到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有一天,他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老师请教,正碰上程颐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杨时和游酢为了不打扰老师,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那天正下大雪,等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元·脱脱等《宋史·杨时传》:时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第十节 崇高理想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2岁那年,进奉天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中,有的回答:“是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干脆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众答纷纭,校长都不满意。最后,校长指着坐在后排的周恩来提问说:“周恩来,你来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周恩来站起来,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南方口音,校长听不清,又要他重复一遍。周恩来又重新庄重而琅声地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非常满意,热情地赞扬周恩来的远大抱负。■/摘自许嘉利等《名人轶闻600篇》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1889~1927),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青少年时代就把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的事业,渴望“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24岁时东渡日本去学习考察。他学习、他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崇高理想。■/摘自方秀龙《中外名人轶事》
【吴玉章东渡求救国真理】吴玉章(1878~196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从小就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影响,立志要做一个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吴玉章毅然跟随二哥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当所乘的船经过三峡时,写下了“莫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这样东游述志的诗句。在途经上海时,又满怀激情地抒发了“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崇高的情怀,展现了一个革命者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伟大品格。■/摘自方秀龙《中外名人轶事》
【要懂得“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俄国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唯物主义哲学家、诗人,莫斯科大学的创办人——罗蒙诺索夫,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要懂得“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于是他在19岁时就瞒着家里,到1000公里外的莫斯科求学。因他不是贵族子弟,被一些学校拒之门外,但他决不灰心,后来,他想法进了一所教会学校,这所学校用拉丁文讲课,因他不识拉丁文,老师就叫他坐在最后一排,但他以非凡的毅力克服了不认识拉丁文的困难,坐位也由最后一排逐步前移,终于坐到第一排的位置上。他因成绩优异而被送往彼得堡科学院,又被派往德国留学。在德国,他把一切钱都用在学习上,买了大量的书籍,而衣服破了却无法更换。有个讲究衣着的德国人挖苦他说:“在这衣服的破洞里,我看到了你那博学的肌肉。”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但是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愚蠢!”■/参摘周鼎安《名人治学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