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1872200000043

第43章 机遇命运类(2)

【齐白石幸遇伯乐】齐白石(1863~1957),当代国画大师,篆刻家。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贫寒的农家,入私塾不到一年,便辍学回来,15岁时拜师学木匠,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全靠自学、苦练得来。这样一个出身贫寒、没有学历的人,即使已取得卓越的成就,在旧中国也是很难得到社会承认和重视的,齐白石前60年的经历正好证明了这点;然齐白石总算有幸,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中,遇到了两位知音:一是陈师曾、二是徐悲鸿。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52幅总称为《借山图卷》的画,极为欣赏,其构思之新奇、画技之精粹,非一般画家所能及。只可惜一般人不理解,于是陈师曾决心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作宣传。1922年陈应邀去东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特意带上了齐白石的几幅花卉山水画。在这次展览会上,齐白石的画引起参观者的重视,法国人准备把他们二人的画收入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则想把他们二人的作品和生活拍成电影,许多外国人来到北京慕名去买齐白石的画,齐白石首先在国际上出了名。然这还没能改变齐白石在国内所遭到的冷遇。1929年,徐悲鸿应邀参观一个中国画展,他对大厅里的一些画并不感兴趣,而挂在角落里的齐白石的画引起了他的注意,几对虾子,生动逼真,跃然纸上,紧紧地吸引着这位画坛巨星,他匆匆离开展厅去拜访齐白石,并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名义聘齐白石为该院教授,还亲自编辑作序出版了《齐白石画集》。齐白石的处境至此才有较大的改变。■/摘自许学圣等《中华魂·求知卷·自学成才 画台巨匠》

【林耐“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赛拉西博士拿着一篇论文去找路得伯克博士,佰俩都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教授,路得伯克看完这篇根据雄蕊及雌蕊数目对植物进行分类的论文后连说:“精彩,有见识。谁写的?”赛拉西介绍说:一天,他路过校园,看见有个学生观察植物简直入迷了,便向他提了些问题,谁知这学生对答如流,准确无误。于是就要求那个学生住到他家,一面学习、一面帮助做些研究工作。不久,他就写出了这篇论文,他叫林耐。路得伯克听后,十分高兴,提出邀请林耐一起参加研究工作。林耐在两位老师的关怀下,学业大进,看到林耐的长进,路得伯克高兴地向学校提出,自己年迈体衰,要求让林耐接替他掌管学校的植物园,兼作教师。学校同意了。林耐到职不久,就作出成绩,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双名命名制”的创立者。后来,他深情地回忆道:“同赛拉西、路得伯克老师的合作,是我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摘自许嘉利等《名人轶闻600篇》

§§§第五节 战胜病魔

【身残志坚的高士其】高士其留美期间,由于一次意外的实验事故,甲型脑炎病毒侵入了他的体内,由左手至耳膜至小脑,不知不觉中,他的双手开始颤动了,脖子发硬、两腿无力、左耳也开始聋了。医生建议:马上停学。但高士其的回答是:“我要学完需要学的课程。”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了病毒的折磨,终于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学位课程。1930年,高士其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然他遇到了种种人形的病毒,科学救国理想的破灭,失业的生活重压,病情的加重,不过,这些都没有使他失去生活的信心,要继续进行细菌学的研究,显然是不大可能了,于是他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作。1935年,他的第一篇科学小品发表了。此后他不断耕耘写作,他那语言生动流畅的作品,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因此很快在读者中赢得了声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高士其在广东等地流浪,沿途的劳累和缺乏医疗条件,病情日趋恶化,这时他说话和行动都很困难,已无法执笔了,但他并没因此而放弃工作,写作中自己口述请他人代笔。解放后,高士其生活安定了,但病情却在不断恶化,后来只能吃流汁,发音也不清,但他没有灰心,没有失望,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出一篇篇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摘自李春秋等《逆境成材100例》

【色盲患者道尔顿】约翰·道尔顿出生于英国纺织工人家庭,家境贫寒,只在乡村小学读过几年书。但他勤奋自学,“午夜方眠,黎明即起”,并终身过着单身生活,把一切时间用于学习和研究学问上。道尔顿是色盲患者,七色的太阳光谱在他看来只有黄青两色,这对他从事的化学研究很不利,生理上的缺陷不仅没有征服道尔顿,反而成了他的研究课题,使他首先找到了色盲的遗传规律。因而有人认为,对色盲症的严格科学研究,是从道尔顿开始的。道尔顿一生的主要贡献,是建立科学的新原子论以及倍比定律,恩格斯就认为道尔顿是近代化的始祖,因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然这位近代化学的始祖的种种实验是在物质条件相当贫乏的情况下进行的,玻璃管上的刻度是钢笔画上去的。■/摘自李春秋等《逆境成材100例》

【张海迪与命运抗争】张海迪5岁时,不幸患硬脊膜外血管病变,先后动过4次大的手术,摘除了6块脊椎板,从第二胸椎以下,已没什么知觉了,她必须靠轮椅的扶手,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住。面对如此厄运,张海迪没有倒下,她小小的心灵里,就升起了与命运抗争、奋发进取的决心。她不能进学校,完全靠自学,先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识字、读书;接着学习针灸和医学知识,先后读完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就在跟父母下放农村时,就先后为群众治病上万人次。回城后,待业在家,她想开辟一条为人民服务的新路,先学画,后学音乐。由于不能一手拿画盘,另一手同时拿画笔,不能出去写生,不能上台演奏而作罢;但面对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海迪没有垮下,她争取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又争取到医院工作,同时又开始学习外语,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还从事翻译和创作。至于一位高位截瘫的患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如大、小便没有知觉等,这也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根据张海迪的事迹综合改写

§§§第六节 不向命运低头

【卧薪尝胆】春秋时,江南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有次两国在太湖和固城(今江苏高淳县南)一带开战,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并答应吴国的条件:越王来吴国侍侯吴王。勾践把国事托交给文种,自己带着妻子和另一个大夫范蠡来到吴国。勾践小心谨慎,逆来顺受,周到地服侍吴王,3年后才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到越国,决心刻苦自励,立志复国,命文种掌管行政,范蠡训练军队,为了锻炼自己的斗志,不再过舒适的生活,床上铺的是柴草,还预备一个苦胆,饭前、睡前或休息时,总要尝一尝苦味,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出典。同时还准备以10年的时间来奖励生产、积聚财物、再用10年教育民众和训练军队,制订出一系列的复兴计划和具体措施,这也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出典。果然,不出10年,越国就恢复、发展、强大起来。勾践遇挫受辱而能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终于灭掉吴国,大会诸侯,而成为春秋末的最后一个霸主。■/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自强不息的韩愈】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然其生活和仕途的道路,极为坎坷,是在逆境中求学、成才、立业的。他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也相继离开人世,从此由长兄韩会和嫂子郑氏抚养,随韩会住所的变动而时常变更居所。然祸不单行,韩会后被贬为韶州刺史,并不久客死于此,这时韩愈才11岁。郑氏毅然率领家小,护送韩会灵柩回老家河南,又逢地方政局混乱,无法安居,迫不得已,郑氏又带他们到了宣州,仅靠韩会生前置下的一些田产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嫂子的贤良,则是韩愈不幸中的大幸,他随嫂子定居宣州以后,勤奋苦读,从不懈怠。然跟随而来的是科举的失意、仕途的坎坷。19岁那年,这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满怀信心,进京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但他怎知光凭学识还不行,无高官名流的荐举是难以考中的、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他在苦闷彷徨中打发了6年的岁月,后偶得梁肃的赏识与推荐,第四次才中了进土。按唐朝的制度,礼部考中后,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韩愈又是3年连遭失败。此时韩愈经济上已无法再在京都呆下去了,只能怀着沉痛的心情离京返乡。然这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不仅没能使他屈服,更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刚毅品格,没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依然是那么执着地读书,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宗师。■/后晋·刘晌等《旧唐书·韩愈传》: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华罗庚战胜逆境】数学家华罗庚是在战胜失学、贫困、残疾等困境后取得成功的。他出生在金坛县,父亲开一爿小店铺,童年的华罗庚天真贪玩,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也认为他愚笨而强拉着在菩萨像前跪拜,企求“求个智慧,拜个聪明”。一桩意外的事件,对他的生活道路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位即将离任的老师向新来的老师介绍说:“我们学校没有几个好学生,好学生都到省立中学去了,留在这里的都是‘鲁蛋”,这深深地刺伤了华罗庚的自尊性,立志发愤学习。然逆境不断出现:因家贫而被迫辍学,站在小柜台前协助父亲挑起生活重担;20岁那年,不幸染上伤寒,在床上整整躺了半年;在侥幸摆脱死神的魔掌之后,又因胯关节粘膜粘连,左腿残废了;他通过自学,写出的论文寄出后,得到的却是一张挖苦的退稿条:“此文算式,外国名家早已释疑,何必劳神!”此后论文稿件是屡寄屡退,直至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发表,才改变这种情况。失学、贫困、残疾和冷嘲热讽,都没使华罗庚屈服、退却,而更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决心。■/摘自许学圣等《中华魂·求知篇·业精于勤 老当益壮》

【海迪身残志坚】意志坚定、才华横溢的张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然而她总是那样朝气勃勃,不断奋进,人们简直不知道在她病残的躯体里究竟蕴藏了多大的能量!她当过医生,通过自学掌握了7门外语,还出过歌带,两次到日本参加日语演讲音乐会,主持了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的“面向世界音乐会”。她还学会了西洋绘画,先后3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她说她最后一件大事是要努力画好60多幅油画,准备到香港参加她的个人画展,然后拍卖所有作品,收入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海迪自己没能进过学校,但她愿用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海迪的文学创作也巳获得了丰收,已出版了《轮椅上的梦》、《向世界敞开窗口》等7部著作。海迪说,这些年,越奋斗越深切地感到自己是个女人,做点事是多么的不容易,别人看我坐在轮椅上谈笑风生,却不知道我一生中有许多难以启齿的事情:“你相信吗?从9岁到成人,我每次出门都要带着一叠叠尿布,并坚持不喝水。一个女人,一个残疾女人要参与社会,不这么做,怎么能行?!”一位外国博士问她:“人们总把你比作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你怎么看?”张海迪回答说:“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奋斗经历不同,我永远是中国的海迪。”■/摘自《扬于晚报》1992年12月23日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出生于波恩一个音乐之家,由于家贫,10岁时无法继续学习,决定自学。少年时代,贝多芬常为母亲的健康、父母的不睦和家庭的贫困担忧,17岁时,母亲病逝,留下3个弟妹,父亲已经堕落,他自己又得了伤寒和天花,贝多芬所遭受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在如此困境中,贝多芬没有失去信心,他以顽强的毅力一面参加工作,支撑家庭,一面坚持自学。然而厄运不断袭来,26岁时,贝多芬不幸失去了听觉,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贝多芬没有绝望,他高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大无畏的姿态,迎接厄运的挑战。他把音乐作为自己的心声,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高尚的情思、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英雄气概,他一生完成了9部交响乐、32首钢琴奏鸣曲、16部弦乐四重奏及其他重奏曲,成为德国和全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摘自李春秋等《逆境成材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