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群士儒,杨毅微微摇了摇头,下旨让董卓退兵?真是天真的想法,他们还以为现在的大汉是以前的大汉?
由于黄巾之乱,各地诸侯已然是拥兵自重,朝廷的威严几乎下降到了一个冰点,别说是董卓了,哪怕随便一个有着一两万大军的诸侯都不可能什么都听朝廷的。
“没想到杨毅贤侄竟有这等眼光,只是不知贤侄可有何良策?”卢植双眼闪过一丝精光,问道。
其余人也纷纷看向了杨毅,这个时候,可没有人敢在小看他了,身怀绝世武艺也就罢了,却还拥有如此远大的战略眼光,未来必定不可限量啊。
良策?
不存在的,董卓野心昭昭,手中强军二十万,谁能让他退兵?
话虽如此,杨毅还是说道“为今之计,只有两个办法!”
“杨毅贤侄快快请说!”卢植激动的问道。
士儒大臣们也是满脸震惊,连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人都没有想出个解决方法来,这年纪看上去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年居然就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第一,各路诸侯拥兵自重,可以让他们引兵入京,届时,必定会和董卓斗的头破血流,第二,那就是在董卓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用鸿门宴斩杀董卓,到时候二十万西凉大军群龙无首,不战自乱!”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纷纷震惊的看着杨毅。
“好,说的好!”卢植双眼放光,激动的说道“杨毅贤侄真乃俊杰也,大汉有你,可无忧也!”
一众士儒大臣也是争相奉承,不得不说,这两条计策在当下这种情况已经算是最好的办法了,毕竟董卓二十万铁骑,除非是神仙,否则的话你想什么办法都无法镇压。
唯有杨毅这两条计策才能行得通。
“卢大人过奖了,在下不过一平头百姓尔,随便说说而已!”杨毅拱手谦虚的说道。
其实这两个办法都是无用,董卓何许人?那可是从一个底层人员慢慢的用战功直接爬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可谓是骁勇善战,同样也非常精明。
想要用鸿门宴刺杀?成功率不到三层,因为这家伙惜身爱命,无论去哪里都会随身带着几百个精锐士兵,再加上董卓自己又是一名骁勇的武将,鸿门宴还真奈何不了他。
至于说引各路诸侯进京与董卓火并?嗯,原三国中不照样这么做了么,结果只有区区几路诸侯来了,结果全部畏惧董卓而不敢妄动分毫,而并州刺史丁原直接被杀。
不仅没有起到牵制董卓的作用,反而让董卓收编并州军团,实力大增。
而杨毅之所以把这两个主意说出来,可不是为了除掉董卓,而是为了给自己积累名气罢了。
毕竟,董卓手底下二十万铁骑,就算杨毅有那么一点先知优势,又有霸王之勇,但也不可能现在和董卓对抗,在这种皇权沦丧的时代,所有的计策都是空的,凭你再聪明,手底下没有军队也是枉然。
就算现在把诸葛亮找来,估计他也是束手无策吧。
这一点,不仅仅是杨毅知道,卢植这个汉末名帅也知道,他赞赏杨毅并不是因为杨毅的办法可以解决董卓,而是觉得杨毅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想到这两个办法,可谓是目光深远。
直白点说就是,卢植赞赏的是杨毅未来的潜力,毕竟,他岂能不知如今已经是事不可违?即便是汉初三杰都复活过来也无法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汉吧。
“杨毅贤侄莫要谦虚,如此栋梁之材,不知王允大人,贤侄可曾出仕?”卢植笑道。
王允一愣,看了杨毅一眼,说道:“这倒……没有。”
蔡邕须微笑:“如此年青俊杰,上马能杀黄巾贼,又对国事颇有见解,来日必成大汉栋梁之才,我必当为皇上举荐!”
“卢大人言之有理,杨毅栋梁之材,不为大汉所用实在是可惜!”
“对,杨毅有霸王之用,又有将帅之才,吾等必要好好在陛下面前举荐一番!”
所有的士儒大臣都跟着附和,这一幕让王允是双眼放光啊,有这么多大臣为杨毅举荐,但后日上朝之时,杨毅必定要一飞冲天的。
“嘿嘿,如此,倒是可以找个机会把蝉儿……”王允心中活跃起来,杨毅这艘大船,他必须要赶快上才行,否则的话到以后恐怕只能站在船尾了。
杨毅心里大喜,面色却很平静地道:“小子才学浅薄,尚未出仕,还请卢植大人提点。”
卢植目中掠过一丝激赏之色,笑道:“贤侄不要太过谦虚了,俗话说,国难思良将,板荡识忠臣!”
“老夫身在其位,自然要为国家择选有用的人才,各位大人等以为如何啊?”
“杨毅贤侄太过谦虚了,大汉就需要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少年来支撑呀!”
士儒大臣们看到杨毅如此谦逊有礼,心中顿时更加满意了,拥有霸王之勇,又有儒家的谦逊,亦有深远的战略目光,这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啊。
大儒蔡邕更是捋着自己的短须,一脸满意的看着杨毅,他对这个少年,非常喜欢。
在众人议论怎么给杨毅请官的时候,王允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杨毅,乃是昔年关西孔子杨震的玄孙,算上来他还是司徒杨彪的族侄呢!”。
杨震……玄孙!
这个名头一摆出来,直接将在座的大儒们都深吸一口凉气,杨震可是真正的大儒呀,大儒们被震的头皮发麻。。
“原来如此,有意思。”
卢植老眼一亮,微不可及的笑了声,看向杨毅的目光越发的感兴趣了。
年轻人,往往定力要差上一些,听到了高官厚禄就在眼前,都很难把持的住。
杨毅却能淡定自如,说明他并不把这一州刺史放在眼里。
“此子无论背景,还是能力,都绝非池中之物,当尽力结交之!”
蔡邕暗暗想道。
杨震的名头一出,所有人心里都有数了,再不提为杨毅求官的事情。
诸位大儒只有开始饮酒谈论劝阻董卓进京的对策。
说着说着,终于有了眉目。
太傅提议,在引进董卓的基础上,再拉几镇诸侯作为制衡。
坐在边角的孔融长出口气,忽然开口说道:“我等难得有此一会,国事烦扰,不如来作几首诗词?”
杨彪微微点头,道:“董卓入京,起码还有数月,此时空坐无益,就如孔大人所言吧。”
作诗吟乐,其实也是儒家子弟们爱好中的一种。
杨毅却完全摸不清这些人摇头晃脑的吟唱快感何在……
比起后世的歌曲,实在是太过呆板无趣了。
几位大儒点评往日词赋,推杯换盏,互相吹捧,也是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