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就想做班主任
18837600000002

第2章 教育很美好 道路很艰难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教育人生,不仅仅教学生,还有学生背后复杂的家庭,你是否还有勇气做个班主任?我们的教育缺的不是完美的理想的教育理念,也不缺高科技的教学条件,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我为什么要做班主任?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班主任了,又忙又累又烦不说,现在又增加了个高风险。风一起,能逃离的都逃离了。像我这样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做的偏还乐此不疲地在做的,估计不多。

于是人们问我:为什么?

仔细想想,原因真多。

家风的传承

我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历史的原因,大家族完全被毁灭。唯有“做个读书人,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的家训一路传了下来。我亲眼看见过北京大学毕业的父亲白天挑粪晚上看书的样子,那一刻,他全然忘记了白天的苦累,沉浸在宁静平和幸福的精神世界里。

我在很小的时候,读的书就是父亲从图书馆借来的大书,《译林》《啄木鸟》《收获》《钟山》《十月》,很多字句囫囵吞枣,却在日渐长大中慢慢知晓其意。这个阅读的过程贯穿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书读得多了,心是安定的,书中人经历的一切苦痛与幸福,当降临到我自己头上的时候,我是不慌张的,世间万事书中早已经说透,一切荣辱得失,只在字里行间随着岁月远走高飞。

我学会了不抱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更加明白世间得失的平衡,人也变得从容淡定。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是从小到大一直很喜欢看书的,可是我可以肯定地说:那些读了很多书的老师如果做了班主任,应该不会糟糕到哪里去。看过了书中云起云涌,感悟过书中的云卷云舒,心态自然和极少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

而“右派”身份平反后,父亲做了高中数学老师,他原本是力学专业,却把数学教得风生水起,以至于我自己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被介绍是“于劭的女儿”,仿佛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一般。连着两节高三数学课后,他写粉笔的右手瘫软到无力举起,却对我说:“教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你以后要是做了老师也能体会到的。”

他那时也做班主任,因为数学教得好,学生们对他很是爱戴。得悉他被上调到市里教书,几个男生夜里来到我家跪在地上哭泣不已,父亲也摘了眼镜来回擦拭,油灯下的这一幕被年幼的我正好看到,此生永难忘记。

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了复读学校,我的好多比我年长的同事们都曾经是我父亲的学生。“于劭是我的老师”,他们说起的时候满脸骄傲自豪的样子总是让我胆战心惊,检讨自己是否不够努力辱没了父亲的美名。

记得有一次我去父亲的复读学校玩,看见他的学生们一个个埋头看书,而他竟拿了个扫帚在打扫班级的卫生角,学生们视而不见的样子让我义愤填膺,等父亲离开教室后,我拿了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写道:“下次再让我看到是我父亲在打扫班级卫生,你们就不是人!”写完满脸是泪,对着愕然的学生们狠狠一跺脚我就跑了。

父亲后来一直笑我这件事情,他说:“你不懂的,他们就要参加高考了,让他们静静地看会儿书,我这个班主任为他们做一点点事情,让教室里的环境舒心一点,我心里反而是高兴的。”

当我现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心情。今天是我的学生参加中考的第二天,他们静静地复习,我默默地做着陪伴和后勤工作,我是心甘情愿的。

也许,看父亲做老师做班主任,我看到的是笃定、平和与美好,从小到大潜移默化,是可以让我比较深刻地感悟到这个工作的本质与价值的。

集我师之大成

我是幸运的,从幼儿园到高中,做我班主任的都是极为优秀的老师。那一代插队青年、中师生、大学生,真的是知识分子里的脊梁。

他们身上有共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走进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都是平和的,脸上或端庄或微笑;他们又极具个性,完全没有雷同的教育方式。因为我的父亲是老师是班主任,所以我观察这些老师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对比,在这一点上,也许我和别的学生是有所不同的,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我更多会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

记得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矮矮的个头,精神却很好,当她拉着我的小手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她的有力的臂膀。我随手在课堂上乱涂乱画的东西,她却当宝贝一样收着。当我毕业时看见她收着的那一堆纸片时,心中的惊讶无异于看到自己刚出生时的一双小鞋或者是一片尿布。

老师热爱生活,坚强乐观。记得她丈夫是个盲人,我们常常看见他们搀扶着慢慢地散步,夕阳下的小路上开满金黄的油菜花,老师轻轻地告诉丈夫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总是微笑着,平静地生活。

那时,老师的家离学校很近,早来的孩子看见教室的门锁着,就会到老师住的小楼下喊:“胡老师……”老师听见了,就从二楼的窗口探出头来,对孩子说:“给,钥匙,接着。”这一幕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原来老师和学生,就像母亲和孩子。

读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徐英老师是一个上海插队知青,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那时总觉得她本领很大,语文教完了,下一堂课走进来还是她,边弹风琴,边教唱歌,甚至还教美术,有时一个上午都是她在教课,却不让人觉得厌烦,她仿佛无所不能。她的镇定自若的气质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的眼睛会说话。

三年级的时候,终于有个男老师做了我的班主任,我们很顽皮,他却体弱多病。我们装模作样去医院看开了刀的他,却没想到他病好后来上班送给我们每人一支钢笔,说是我们能去看他,他很感动,觉得我们还是很懂事的,他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我一直记得那一刻班级里很安静,也记得后来班级里似乎一直很安静,我们仿佛一天之内长大了。

四、五年级的班主任是陈凤琳老师。我常想,也许我身上这种宁静淡定的气质是她潜移默化中教给我的。每天中午,我们总是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她写毛笔字。很多的学生都慢慢开始学习工整写字,那个班级里再也没有人写潦草的字。她又是那样的热心肠,常常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贫困家庭的孩子穿。她信任学生,有一次放暑假,把心爱的金鱼托给我养,结果全死了。我还了个空空的鱼缸给她,她只是笑笑,还摸摸我的头,宽慰我。

进入初中,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班主任,钱桂琴老师。她仿佛一个心理学家,透过我的内向的表面,看到了我好强执着的一面,她说:“喏,这是教学参考书,这是我的备课笔记,你自己再去钻研钻研,给我们上一堂课吧。”那堂课上,她像个学生一样坐在我的位置上,听得认真极了,有时还举手发言。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我没有辜负她的希望,我上了一堂成功的课,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的最后一个字也正好说完。她在我耳边悄悄说:以后做个老师吧。

高中的班主任吴老师年纪很轻,我们全班都吃到了他结婚的喜糖。那时的我迷上了写作和看英语原版书,常常在各种课上干这两件事情,也许是他没有发现,也许是他发现了也装作不知道,总之,我在无人干扰的状态下保留下来了这两大爱好,对于我后来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而我的少年时代是生活在一个教师大院里的,许多的老师做着班主任,他们或严肃或慈爱,或爽朗或矜持,或勤劳能干或多才多艺,我的象棋等才艺都是他们和我玩耍的时候教我的,他们让我明白班主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人,而不是古板迂腐道貌岸然的扑克牌脸。他们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盏明亮的灯,一缕缕温暖的春风,言传与身教,在我的眼里,他们是这样的完美。

他们让我深深明白,我的一言一行将会对我的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也许很小,也许很大,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工作第一年,我来到自己初中的母校昆山市一中,而我的初中班主任钱桂琴老师已经是办公室主任,她对我说:“你必须要做班主任,不然你根本不知道做老师的乐趣。”无知无畏的我就这样开始了班主任生涯,而那时,班级里年龄最大的留级生只比我小两三岁而已。

和我一个办公室的老师都是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年龄基本接近四五十岁,他们处理学生问题的风格迥异,有的三言两语干脆利落,完了拍拍学生肩膀表示鼓励;有的苦口婆心,连番说教直到学生举手投降;有的冷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没有任何人担任我的班主任导师,却让我每天观察到什么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什么是无用功。我像一块海绵,吸收着各种各样我认为有用的养分。

第一届学生在艰难曲折中终于顺利毕业,成绩也排在年级前列,我还得到了学校设置的给优秀教师的奖励金。

当年浑然不觉,只是每天度日如年般熬过三年,到第二届学生的时候,就渐渐发现原来学生的问题就是上一届的那些,而当你第二次接触那些问题的时候,你的心里比第一次坦然多了,笃定多了。

在带班比较好的情况下,学校要提拔我做个小领导,我父亲的老朋友陈汝德老师在市一中做中层领导,他对我说:“我觉得对你最好的培养就是让你做班主任再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进行教学比照,而不是把你的精力分散到其他杂事上去。”他说话时的诚恳与慈祥,我至今难忘。这对我后来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我对你父亲说,于洁已经超越你了。”他这样微笑着对我说,我以为他是开玩笑,后来父亲把他的话转告给我的时候,父亲的欣慰与怅然让我暗自窃喜很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个年轻教师有幸能和一批热爱教育又有不同教育风格的老班主任同行,少接触负能量,多一些正能量的推进,那么成长是很迅速的。

带第一届学生时有过一个小插曲:我有机会离开昆山到异地生活,心里犹豫拿不定主意,一个周末的傍晚,我从那个异地回家,楼底下聚集了我的全班学生,一个个眼泪汪汪地说老师别走。那一刻,仿佛幼年时代油灯下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一幕再次出现,我瞬间泪流满面。

这是我人生中很大的一次抉择,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师生之间难以预测的深情。而这个,只有做班主任才能有所体会。

我是在一开始不久就尝到过做班主任的甜蜜的人。就算后来吃过苦有过痛,我也是定心的。一个登过山顶的人,是不会在半山腰打道回府的;一个看过外面世界的人是不会允许自己成为一只井底之蛙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时常感慨,上天对我的培养真是用心良苦。我经历过一个学生有可能经历的所有苦痛。

小时候,得了软骨病,医生说我先天不足后天难养,个子矮小,很是自卑。走在路上,一群鹅把我团团围住,它们高高的头颈在我的头顶上方一伸一缩,我无法突围,那一刻的绝望让我连哭泣都不敢有声音。

我的身高直到高三才有所突破,深深的自卑也一直伴随到我考上大学。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那些自卑的学生。自卑的理由各种各样,或是身高,或是青春痘,或是一个胎记,或是成绩不好,或肥胖或者瘦弱……甚至有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眼睛长得小。

我在虚两岁的时候失母,与父亲和祖母生活。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我总是默默无语。我把祖母当成了自己的母亲一样依恋,甚至和她睡一张床直到我读大学。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名字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没有去看,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地待在教室里。而每次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心中总是五味杂陈,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我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有勇气搂着我的儿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那些因为家庭原因失去母亲或者父亲的学生,他们的心情我全都明白,所以做他们的班主任时,我知道如何闭口不谈又悄悄爱护。我在班级里组织包馄饨的亲子活动,规定一个学生只能带一个家长来,一起包一起吃,完了再包好一些馄饨带回家给没来的爹或妈或者老人吃。我这样的规定,就是不动声色地照顾了班级里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甚至连语文书上一篇写一个单亲家庭孩子悲惨遭遇的课文,也被我完全忽略掉,坚决不教。

11岁的时候我有了继母,她和父亲时常吵架打架,后来我又有了与我同父异母的弟弟,我和祖母成了继母的眼中钉。父亲懦弱,除了委屈我和祖母,别无他法,我被继母骂得狗血喷头是常有的事情。

这样的经历让我知道有些家庭无奈的状况,有些学生深受其害,成绩差,行为习惯差,我知道对一些怨妇或者暴父懒父赌父无法指望,我不会以此为借口而对学生不闻不问,我关心他们的吃喝,告诉他们人生是一个人的事情,无人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我以一个亲人的身份出现在单亲家庭学生的身边,让他们在我这里能够得到些许宁静与安慰。

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曾经文理全优,也曾经偏爱理科,后来又偏爱文科,多次发生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这门功课,因为讨厌一个老师就讨厌这门功课的情况,所以我深深明白,在未成年的时候,一切的变化都有可能,有些原因当事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白。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就像写诗,跳跃性极大。有些原因,外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自己却觉得理所当然。

所以,我理解那些把头发弄得像鸡窝一样的男孩,理解那些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情说爱的女孩,理解那些片刻不停四处惹祸的学生。一切都不是错,是他们的痛无处表达。

所以,当我做班主任的时候,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保持了耐心与沉默,我知道这不是人品问题,这是一种无处宣泄的表达。我静静地等待着时机的出现。

而这样的理解与慈悲,从小到大家庭和睦温暖长大起来的一些班主任,是很难明白的。他们很容易地就消磨了耐心,认定了这是一个个品质恶劣的学生。

19岁的时候,我失去了最爱我的祖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像个游魂飘来荡去,无所依托。

我理解那些失去亲人的学生,定会有一段时间,精神上四处寻找停歇的港湾,也许是网络,也许是恋人,也许是某个陌生人,也许对世界充满了恐慌与不确定。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给他们一个不大坚实的肩膀去依靠一下。

我的继母50多岁时因病离开人世,去世的那天,和我说了很多话,愧悔自己这些年来对我的所作所为,她说:“我对你的祖母不好,现在她来索我的命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咽气以后是我为她擦身更衣,那一天,我原谅了她对我所作的种种恶行。

经历了这么多,我已经比同龄人具备了更宽阔的胸襟,这样一个伤害了我20多年的人我尚且能够原谅,何况对那些未成年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所经历的种种,都让我对世界和人性有了更深的体味,也让我能够站到学生的立场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酸楚。

共情,是一个班主任的最大智慧。而我,上天让我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已经具备。这也是我做班主任比较轻松也不容易动怒的很重要的原因。

记得一个年轻班主任对我说:“真是不可思议,做数学难题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我有时候一个题目怎么也做不出来,半夜突然有灵感,爬起来就写,那种兴奋哦,恨不得高呼万岁。可是我的学生们为什么连做简单的题目都有气没力?”我默默无语,我知道,一个从小到大的尖子生,是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差生的。

有一种心态叫豁然开朗

我当然也有愁眉苦脸的时候的,尤其是带第一届学生做班主任的时候,拼尽全力,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稀里糊涂被派去听一个讲座。讲课的是一个苏州市名优班主任,我羡慕而崇拜地看着头发灰白的这个女子。

突然发现她讲的都是自己班级的问题学生,这个逃学到北京,那个争风吃醋把恋爱搞得全校轰动;这个对着老师怒吼,那个成绩都是个位数……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她微笑的脸,她平静地叙述着她和学生之间的智斗,时而自己忍不住笑出声来。我突然发现原来优秀的班主任带的班级不一定是平安无事的,甚至还是大浪滔天的,而他们的优秀,是用心用情去耐心等待一朵朵花开。情如此深,他们还是孩子,我们是大人;心如此平静,他们总会长大,我们总会老去。

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最后都会成为回忆,与学生相处的过程,应该是发现美好创造美好的过程。

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坚持

我很幸运,几乎每七八年就能换一所学校工作,换一批生源研究,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的强大力量。

17年坚持做家校联系单。

1999年我在一个民办寄宿制学校工作,创建了半月刊家校联系手册——《桥》。那时候我教着三个班级的语文,做着一个班的班主任,兼着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桌子上散放着《桥》的初稿的每一个版面,利用课间时间每天充实一部分内容,每隔10天送去印刷厂,到第11天的时候校对清样,第12天成品拿到手,在《班主任寄语》一栏一次次写下对每个学生的半月评价,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7年;后来换到公办民营的寄宿制学校,没有了《桥》,学生一周回家一次,为了密切家校联系,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平台,我只能每个学生一个练习本,用4天的时间在上面写下一周的评价,周五带回家,周一返回给我;再后来有了电脑,打字快了,就改版成为家校联系单,又是整整7年;现在在葛江中学3年,家校联系单坚持到了今天。

一件坚持了17年的事情,自然已经成为我教育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更何况,从手写到打字,从一个本子到一张纸,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17年的积累,经验自然是多的,也就没什么觉得可怕的了。最难的当然是1999年刚开始的时候,那一年熬过来了,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10年的教育博客记录更新。

2006年,教育博客如同雨后春笋,10年过去了,还有多少博客坚持着更新?有的转移了阵地,从博客到QQ空间到微信,从长文到短文到照片;有的疏于打理,彻底荒芜。

确实有点难,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繁忙生活中抽空记录、慢慢整理,拍照的工具从普通照相机到数码照相机到手机,从随身带着数据线到无线传送,从1分钟打字20多个到100多个,一路摸索着各种技巧到熟练掌握打理博客的各项技术,整整10年,一届一届学生流水而过,却留下深深脚印。而我博客日志的分类也渐渐从单一的记录学生日常生活,到开设各种专栏,从自言自语式的记录到与学生、家长、同行的交流,这10年,1800多篇博文日志,10000多张照片,将近500万的点击量不是一蹴而就的,撰写博客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记录的何止是教育,更是我美好的青春年华与中年时光,是我一路攀登人生高山的层层台阶。

制作印刷7本学生成长纪念册。

因为有过7年编辑家校联系册《桥》的经验,后来又年年为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昆山分校制作年刊,与印刷厂时时打交道,我积累了封面设计、排版设计、插图设计的经验,以至于乡镇印刷小厂的老板都会来求我帮忙设计封面。所以,我要制作学生的成长纪念册,自然驾轻就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年似锦》《光影札记》《轻舞盛夏》《栀子花开》《缘分天空》,用一两年的时间积累素材分类保存,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编辑排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与印刷厂你来我往网上沟通修改,7本学生成长纪念册,《荷风》《莲韵》2本工作室刊物,轻轻松松诞生。

坚持给学生写书信四十多万字。

这届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在他们参加中考前,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六七百字的书信,全班50多个人,手写4万多字,手指起泡磨破又起茧子,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一届届学生陆陆续续收到我的书信,近10年我写了40多万字,我看到学生收到信时的激动万分,看到他们之后的默默变化,由此看到文字强大的力量。我的教育方法不是只有口头说教或是给家长打电话,我还有书信这一招看家本领。

坚持在学校里完成所有的分内工作。

我要让任课老师能够在中午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充沛的体力,所以,我包揽了每天中午的自习课看班。在这段无人打扰的时间里,我可以坐在教室门口发呆,也可以备课和批改作文,还可以找学生谈心。我静静地思考着自己的工作,整理着下一步的头绪。我规定自己在学校里完成所有的分内工作,包括博客的撰写。忙碌的时间关闭QQ和网络,手机调成静音;空闲的时候和同事聊天绕操场散步;居然练出来了一边说话一边打字写文章的本事。每天回家后,吃完晚饭先睡上一个半小时,再起来做做家务活写些散文随笔看看电视剧,吃吃喝喝玩玩,到十一点之前就睡觉,充沛的体力也就保持下来了。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有的。我不愿意做苦行僧,也不愿意做蜡烛,我愿做有电源的灯,唯有生命有质量,教育的路才可能走得长久。

这些别人也许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一路坚持下来了,自然而然,不是刻意,也不做作,旁人以为我苦,其实我很幸福。

因为,它们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鼻子和眼睛。我呼吸到了更多新鲜的空气,看到了更多美好的风景。

梁启超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份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我对于他的这段话,深有同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而要领略出趣味,非要长期坚持做下去,浅尝辄止,感受到的也许只是艰辛与苦痛,因为万事开头难,你只做了个开头,哪里能够体会到后来的无限风光在险峰?

与志同道合者同行

整整三年,每周三晚上一个班主任主题沙龙。一开始是何等艰难!以为人多就好,谁知道七嘴八舌简直乱了套;以为话题越多越好,结果一个还没说透彻另一个已经开始了,简直是乱七八糟;以为讨论完了就好,哪里知道整理起来一地鸡毛。如今回想刚开始的半年,一把辛酸泪。教训多了就是经验,经验多了就有技巧。如今的沙龙层层深入,条理分明,受到各大杂志、微信公众号的欢迎。沙龙成员们也已经养成了每周二等待话题,每周三热烈讨论并且抢着撰写整理稿的习惯。沙龙的成员以江苏地区为主,重点研究江苏地区的班主任工作,也有江西、湖北、广西等地班主任参与,大量的是一线班主任和分管学校德育的德育主任和副校长,也有师范大学教授与教育主管部门分管德育的领导。

讨论的都是班主任工作,所有的疑难杂症到了这里都不是事了,群策群力,心态辅导,方法建议,你再不是一个举步维艰的独行侠,你的身后是一个力量强大的团队。

在群里你可以哭可以笑,还可以稍微发发牢骚,完了以后你就会信心百倍。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一群人可以抱团取暖。一群人可以借助同伴翅膀扇动的气流飞得轻松看得宽广。

兴趣广泛做了个杂家

我什么都喜欢,称得上雅俗共赏。看的杂书实在太多,看似无用,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在一曲《春到湘江》里我成了一个怎么也搞不定的学生的知音,在一个学生上课连连打嗝时我拍了他的穴位嗝声立止,我和学生能下象棋,也能在下雨的体育课上播放动漫。

我把课堂变成了娱乐节目现场:《一飞冲天》《一站到底》《江南美食》《非你莫属》《跟着于老师走天下》《今天我要表扬谁》《今天我是演员》《班级好声音》《最美四班人》……

带着学生去踏青,联系商家搞亲子活动包馄饨,寒假作业是买菜炒菜……

生活的杂家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潜移默化中传染给学生。

这样做班主任,工作是不枯燥的,课堂是生动的。我站在所谓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工作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学生对我的爱是汪洋大海

我想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水循环。班主任是源头活水,涓涓细流,细水长流,渐渐在学生心里汇聚成江河湖海。

25年的班主任生涯,我不得不说,学生对我的爱是汪洋大海,良好的水循环使我心头永远充满一泓清泉。

“你,还好吗?心中的百转千回,万语千言到落笔时竟只化为一句寻常问候,怪我笔拙,一时间都不知道写些什么好。其实,我只是想和你说:我想念你了。想念那个长发及腰的你,想念那个笑靥如花的你,想念那个如水温柔的你,想念那个说要去洛阳看牡丹的你,想念那个坚定地告诉我们要自信的你……”短暂的离别在他们笔下变得如此伤悲。

当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博客上得知我接手了“赫赫有名”的差班时,这些学长学姐写来了长达4页的书信给我的学生,殷殷叮嘱。“陌生的初二(4)班,遇到她是福气,是运气。替我们对她好,多让她笑,不可以让她的眼泪掉到地上。她的身体比较弱,上课如果坐在了凳子上就是一个信号。她累了容易上火,嘴角起泡泡,替我们为她准备好绿豆汤。她喜欢有气质的人,你们要学做有气质的人……其实她就是个孩子,需要我们一起来照顾她,关心她,爱她。”

刚毕业了几天的他们用书信这样表达想念之情:“这些天,我一直都在回味你教我的初三这一年,最美的这一年。我也一直想念起你代课的那一个月,最美的那一个月。这一年一月的好时光。还有你的笑,你掌心的温度,你的裙子。最美的那一天,给了这一年一月一个艳红色的结尾。”

高中里的他们写周记起名,为我起名“天使教师”:“她说话总是轻轻柔柔的,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未生过气,更没有面红耳赤,无论碰到多么棘手的事,写一封信总会解决。写信是她的爱好,她会写信给每一位同学,诉说她的期望。我第一次收到她的信时,激动万分。第一次有老师在信中表扬我欣赏我。她是我接触的主课老师中唯一一个不布置课后笔头作业的老师。她的教学方式很独特,上课总让我们跟着她说,渐渐的知识已经刻入了脑中。她总是让我们尽量多花时间给别的科目,从而成就了我们班级的好成绩。现在,唯一能看到她的方式就是关注她的博客,看到了她的新学生们。我们在一起只有短短的九个月,而我们却如此相爱。”

看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卡片里、作文里表达对我这个班主任的深刻理解:

“她是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悉心呵护。她也像天边那片云,淡泊、宁静,用人格魅力感化了轻狂的少年,不经意间,桃李天下。”

“您常常为我们写信,来鼓励某个人,让他知道他的进步您看到了。同时您的生活作息、习惯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您热爱大自然、热爱摄影,常常会去外面走走,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用相机来记下那一刻的美丽风光。有时在中午自习的时候,您会与我们一起分享您记录下的美好,您用您的一言一行来改变我们,让我们在学习之余也能拥有轻松快乐的心情。”

“你是个用心的人。每周的家校联系单,你都细细地一项项罗列出每一个孩子一周的情况。有时还将教学感受也附带其中,那字里行间渗着的都是你的关爱,一字一句,都是对我们的鼓励与期待。似乎每一个孩子在你心中都是一颗奇迹的种子,你等的只是时机,只要时机到来,我们便自然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昂首挺胸,大步踏向前。”

“你是个细心的人,似乎任何一个细节你都不肯放过,你便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篇随笔,记在本上。应该是本太小,而你的心又太大了吧,本记不下了。于是你开通了博客,叫‘三年的缘’。在那儿,每周一篇,一直都没有变过,一直可以找到很久很久以前。你长发旁的学生换了又换,而你,仍旧用心在为我们记录着点滴。”

“难怪妈妈们都成了你的粉丝,原来那里记录的都是真挚与温情。”

“你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文,您更像是人生的导师,在未来那条迷茫曲折的人生路上,您先给我们亮起一盏明灯,我们也便不怕了。您教给我们女孩最重要的是气质,男孩要挺拔、有担当、有责任,我们都会记得!”

读了高中的他们还像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对我深深依恋:

“早上来到班级,以为会见到你;午睡醒来,以为会见到你;晚上放学,习惯性地想和你说再见。看窗外的树,随四季的变化,那是光阴的翅膀,带走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美好,乘着风,四散飘零。我想你了,请你听首歌《真的爱你》。岁月静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愿你能在忙碌的间隙偶尔想想我。”

前两天收到已经读高二的一个学生来信:

“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你是懂的,我们是心意相通的母女,就让我这个女儿为你、为(4)班做一点事,尽一点小小的心意。”

她竟然根据我博客里描述出来的我每个学生的情况,给我现在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每人写了一张励志卡片。

“你给我的初中阶段的温暖细节,很好地保护和滋润了我的心灵,使我能在即使苦恼的生活里依然不麻木,可以有勇气与魄力,拼搏与担当,怀念与憧憬。”已经高三的这个女孩子像个专家教授一般提炼出来了我对她的深刻影响不在于一时,而是一生。

我想,我做班主任是幸福的。记得俞敏洪说过:“那些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明确答案和坚定信念的人,是幸福的。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想要找到一个毋庸置疑和自始至终的答案,十分困难。很多时候,答案只是临时性的:我们得到答案的同时,就又失去了答案。”

而我,是已经找到永久答案的人,所以: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这就是对我为什么已经做了25年班主任却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最好回答。

像老郭种树一样做教育

老郭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里的人物,因为背驼得像骆驼,所以被人叫“橐驼”,老郭丝毫不生气,反而就让别人叫他这个绰号了。老郭是个善良大气的人啊,很丑很温柔,一心只想着种好自己的树,别的不去多想啦。

老郭的树种得好,长得粗壮,结的果子很多。老郭总结原因时说:“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让它的树根舒展,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

老郭要是做老师,采用这些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一定很优秀。树木、树人,相通的。

1

让树根舒展,让孩子们在大空间里生长。

现在很多学校规模很大,动辄占地上百亩,操场、艺体馆、实验室一应俱全,却鲜少看到学生每日的活动。学生们基本逼仄在教室里,看一个个老师轮流登场。

我记得从前幼儿园吃好饭后,孩子们排着队,由老师带着在马路上走一圈再回到幼儿园,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走走路晒晒太阳看看热闹的街景,是最大化地贴近生活。现在因为安全的缘故,已经取消,只是在幼儿园的小空间里兜兜圈子。

我记得从前小学、初中一下课校园里就像炸开了锅,跳橡皮筋、踢毽子、掷沙包、提脚嬷嬷(单腿斗鸡)……成绩差的学生在课间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荣耀。现在的校园有点太安静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在渐渐消失,“宅”学生越来越多。课间缩在教室座位上发呆,节假日缩在家里玩手机游戏。“双差”(成绩差、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增多了。

一条鱼在小鱼缸里翻个身都困难,它自然就选择了不动;若它到了大鱼缸里,自然就能撒欢。

一棵树的树根能够伸展,就能汲取更多的养分,枝干就能粗壮。

一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自如、丰富多样,人就有舒适感、幸福感并且充满创意。

学校,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场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以及他的“生生农场”,是极好的范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什么能比自由舒适更好的呢?

拘着它、束着它,你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反抗力。若是学时学、玩时玩,课堂上全神贯注、课后生龙活虎,那才是最好的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2

培土要平匀,不能过紧或者太松。

给树培土相当于给人立规矩,应当松紧适宜。若是太松,根基不稳,容易长得歪斜,也经不起风雨;若是太紧,压得透不过气来,就会对生长不利同时引发抵触与反抗。

教育学生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太多,手足无措。

原则性问题要坚持,其他问题可以有弹性。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缺一不可。停止争论到底是要挫折教育还是要快乐教育,这样的关于常识性的争论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是一种折磨。人生本来就是快乐和挫折齐头并进的路程,该有的都要有。

3

树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最初看老郭种树,感觉重点当然落在教师培养学生要像老郭种树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警惕自己不要打着爱学生的旗号而扰学生甚至伤学生。后来才发现,“其土欲故”是一直被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忽然想起游子离开家乡时会带走一包家乡的泥土,那些远行的人若是在异国他乡水土不服,把家乡的土在水里冲泡了服下,就好了。

什么是我们的学生根下原来的土呢?

是家,是家人,是家风,是亲情。是日日桌上一餐热腾腾的饭,是夜夜身下一张柔软软的床。是靠在老人身边听他们唠叨,是挽着父母的手走在热闹的大街上。

家庭才是孩子扎根的土壤,唯有根深才能叶茂。

有多少孩子在幼年时代或是少年时代,去了寄宿制学校?父母爱孩子,想要孩子接受最高质量的教育,想要孩子从小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

是啊,我们看过太多励志鸡汤了。

“当小鹰长大一些的时候,老鹰会把小鹰的翅膀折断,老鹰把它们带到一片悬崖上,未等小鹰站稳便一下子把它们推下去。小鹰为了生存,只好拼命地扇动翅膀,可是小鹰总是飞出不远,就跌到山涧里,老鹰便把它们抓上来,重新进行练习,就这样,小鹰在吃尽苦头后,终于学会了自由自在地飞翔。做父母要像老鹰,就该把小鹰推下悬崖,放手也是爱。”

有多少人误解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里是在写老鹰把小鹰推下悬崖,逼迫小鹰自己飞翔,但是绝对不是老鹰把小鹰推下悬崖让别人教小鹰飞翔,老鹰一直是陪伴在小鹰的身边的,直到它独立飞翔,这是放手的爱,可也是全程陪伴的爱,有多少家长只看到了放手,却没有看到陪伴?

你若上网搜索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定会看到这样的句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开始得越早越好,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始终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家长们没有看完全文,已经做出了快速的概括性解读:送孩子去寄宿制学校,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好方法。

唉,于是我教到过一个幼儿园就寄宿在贵族学校的学生,到了初中时,已经成为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自己有了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自理独立和家长的温暖陪伴从来不是矛盾的。傅雷的儿子傅聪20岁出国深造,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的信成为著名的《傅雷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就算傅聪身在异国他乡,他扎根的土依然是家,是父母,是亲情。

与之相反的是现在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后,就让孩子彻底长在了新的土壤上。经历了最初一两个月的不适应之后,孩子似乎能习惯宿舍生活了,于是父母松了一口气,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周末孩子放学回家,父母问问“学习怎么样啊?考了几分呀?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同学关系怎么样?”时间长了以后,父母发现孩子似乎和自己话越来越少,和同学关系越来越亲时,父母从小小的失落变成了大大的欣慰,嗯,不错,独立能力终于培养起来了。

唉,有个女生说:“他们多省力啊,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又不用给我做饭做菜,二人世界溜得很,每天晚上打麻将,每个星期三傍晚来看我一次,其实就是借着吃了晚饭散步顺便来一下。我感恩他们什么呢?好吧,这里要交很贵的学费。谢谢他们了。”

其实,不寄宿在学校里每天回家的孩子有很多也好不到哪里去。父母忙于生计,一日三餐太过匆忙;孩子忙于功课,周六周日都是在各种补习班里度过的。

草长莺飞的春天里,天空没有父母和孩子放飞风筝的欢声笑语;枫叶荻花的秋风里,水边山间没有父母和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惬意;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窝在空调房里,一人一个手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

每年搞感恩父母的活动时,孩子和父母一起蒙上眼睛,听演讲者声情并茂讲述父母恩情时,我发现哭泣的父母很多,哭泣的孩子很多,但是真正采访孩子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却是很冷静的一句话:“演讲者把我讲哭了。”“大家都在哭,我受感染了。”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恩情是要借助于别人的煽情才能潸然泪下,而不是自己由内而外感悟到的,那真是令人感慨了。

作文中,孩子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已经只剩下下雨送伞、生病送医院了。而父亲的形象,只存在于教自行车,或者教教游泳。

我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文字里、言语里,努力地寻找着父亲母亲们的身影,寻找着家的存在。那是孩子们的根生长的地方,是给予孩子们终身安全感的土壤,是人这一辈子未来发展的基础。

有时在网上看到某个学生又跳楼了,真是心惊。难道世界上一点点值得留恋的东西都没有了吗?在高楼的边沿,一丝一毫都没有想起自己的父母吗?是什么样的痛苦能够把自己这棵树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树根与土壤就那么浅浅的一点点覆盖与牵绊吗?

郭橐驼种树成功,顺应的自然规律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了“旧土”。我们要树人,要顺应人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孩子们有家有家人有家风有亲情的陪伴,那是他们成长的土壤,是他们要深深扎根的地方。

扎根的土壤越深厚,这世界才越值得留恋。

由此,推广到更深远的层面,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根要深深扎入更大的家——国家,我们赖以生存和受滋养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扎根的土壤。这是一棵树茁壮成长的基础,是一个人三观正确不歪的基础。

4

捣土要结实,用脚踏实。

人的根基一定要稳。什么是人的根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能仅仅立足于学科教学传授学科知识。三观的树立,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通过文学。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能唤醒灵魂的是什么?我想,是文学。

我们用什么捣土使其结实?是阅读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以及教师本人三观正确的言传身教。

老郭说:其他人给树根换生土,培土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关爱太深,担忧过多,早晨去看,晚上又去摸,甚至抓破它的树皮来检验它是死是活,摇动它的树根看土是松是紧。表面看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

于教育而言,老郭是在提醒我们给孩子们一片宁静自然的生长环境,给学校一个宁静自然的教育环境,少干扰,少浮躁,少喧嚣。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是树木的本性,也是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适应自然,从而保护了树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像老郭一样做个善良的人,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顺乎学生天性。

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都要熟知《种树郭橐驼传》,家长们必须明确:家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根基,尤其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深才能叶茂,立德才能树人。顺乎自然才能一切而然。

这是老郭种树告诉我们的道理。

班主任工作是度人度己

永远记得工作的第一年(1991年)做班主任,从9月1日开始就煎熬着度过每一天。我是个不大愿意把心里苦恼表露出来的人,可是面对班级的纪律问题、学生在校外和社会小流氓混在一起的问题以及班级里各种鸡零狗碎的问题(比如东西被偷、考试作弊),我的心里时常处于一种焦虑与无力交织的绝望情绪中。

第一个寒假到来,缓解了我绷了几个月的神经,快要开学前,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于是带着一种兴奋与期待,在学生报到的前一天,我虽然因为骑车摔断了右手手腕,还是进了教室,想亲自打扫好卫生,用一种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我的学生们。

站在教室的门口,我目瞪口呆。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所有的课桌椅都被集中到了教室中央,一直堆叠到天花板上。如果我今天不来教室看一下,明天学生来报到时是怎样的情形?我无法想象。

比较好玩的是,因为如此出乎意料,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当时的心情竟然是好奇多于愤怒。他们是怎么堆叠起来的?我小心翼翼地绕着这一大堆的桌子凳子走了一圈,依然无解。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念头升腾而起:臭东西们,不就是想明天看我的笑话吗?哼!看我的。

我站在教室门口,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快速地奔到教室中央,冲着一张桌子的腿狠狠地踹了一脚,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到教室门外。只听得教室里面轰隆隆一阵响,等声音安静下来,我走进去,用左手把所有桌椅一一排列整齐,又在黑板上写好“欢迎回家,一切重新开始”。

至今还记得写字的时候,心情很平静,写完退到教室最后一排,看着整齐的桌椅、欢迎的标语,这一刻,我首先感动了我自己。

“他们还是孩子,我才不跟他们计较呢。”我对自己说,“明天哪几个结了伴大清早来报到的,就是叠桌椅的人,我要看看他们失望的样子。”这么想着,忽然觉得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了。

第二天很轻松地就知道了是哪几个调皮蛋,当他们悄悄聚在教室后门那里惊讶地小声议论着是怎么回事时,我喊了他们一声:“过来!”

终究是孩子,被我吓得够呛。

“我手断了,你们是男孩子,要照顾好女生的。记住,男的不要给女的添麻烦,不然就不是男子汉!从今天开始,我不干活了,都是你们干了,自己去分工,我不管了。男子汉,少说废话,多干实事。”我笑眯眯地说。

他们脸上的表情真是一言难尽,最后变成了认真干活的样子。

这一件事情,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至关重要。我放过了他们,更放过了我自己。如果我通过各种途径绞尽脑汁查找到了叠桌椅的肇事者,然后大光其火,把学生家长找来,或者让他们“吃”个处分,那么从此班级里多了一群永远的对立者,我自己呢,除了发泄怒气之外,得到了什么?

山穷处,云起;水尽头,风来。班主任工作是什么?有时候就是先平静了自己的内心,再平和地教育学生。平静平和,才能跳出愤怒与焦虑,看到教育的一点点有趣与诗意。

也清晰地记得那个小龙,我的第一届学生,个子虽小能量却大,产生种种劣迹后学校政教处通知我要处分他,我转告了他和他的父亲。那个夜晚,他老实巴交的父亲和垂头丧气的他一起给我送来了一袋新米,我很坚定地回绝了他们。白天的时候政教处领导已经很严肃地告诉我处分决定不可更改,学校管理需要杀鸡儆猴。那个夜晚,看着父子两个黯淡的背影,我的心中千般滋味涌起,“你从此改了吧,再不要像从前那样。”我心里默默地说。

更清晰地记得处分布告下来后,办公室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班主任随口说了一声:“这小孩以后不能当兵了。”这淡淡轻微的一声,于我却如晴天霹雳。什么?年轻的我涉世未深的我稀里糊涂的我,被惊得目瞪口呆。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处分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处分了要记入学生档案也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新兵入伍要从初中阶段开始政审却是我完全没有概念的事情。

一年后,班级里一个男生小松因为偷窃放在教师办公室里的奖品(软面抄笔记本)再次被学校政教处通知要处分,我用最快的速度通知了孩子的父亲让他想办法赶快转学去别的学校(那时候从市里转学到农村学校还是比较容易的),转学了就不会再处分了,更不会记入档案了,我这个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是无法让学校改变处分决定的,只能让他转学离开。这样做,只因为我在他的作文中看到过一句话:我将来想要当兵。

他后来果然当兵了,在部队里给我寄过一张教师节的贺卡,写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为没有他部队的地址,我没有回信,心中却是百感交集,这八个字,那时候的我是无论如何配不上的。

很多年后,我遇到小龙的表姐,她告诉我小龙因为初中“吃”过处分而政审不合格无法当兵,我心里很难过。如果当年的我能够多懂一些常识,能够替他转圜争取一下不处分,多好啊!

从前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是个好学生,总觉得“差生”犯错后被处分是咎由自取,自己种的苦果就该自己尝。但是经历过小龙和小松的事情后,原本稚气未脱的我(刚工作时我只比班级里的几个多次留级的学生大三四岁)变得有些成熟起来,最大的改变是心胸和气度变大了,不再因为学生的犯错而耿耿于怀,有一种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呈现在脑海中:他们都还是孩子,还有长长的人生路要走,一切都还在可塑造阶段,不要急着一棍子打死,不要急着太早就判断他们未来的人生,更不要用无可逆转的惩罚来对待还在变化中的学生们。

吃一堑,长一智。班主任工作是什么?是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让自己拥有一颗柔软慈善悲悯大气的心,“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水载歌载舞的过程中,一次次被尖锐石头划得遍体鳞伤,你却看不出它的痛苦与伤痕,只看到它坚定地执着地耐心地包围着冲刷着石头,直到圆润呈现。这是石头变化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水修炼自身的过程?

从山顶气势豪迈地飞流而下自然好,但是仅凭蛮力却无法削去尖石的棱棱角角,莫如变为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中完成流水与石头共舞的美好。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有一件事情是令我终生难忘的。那一年,我跨年级到初二的一个班级去代课一个月,与学生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临走那天,他们关了教室门哭泣着唱起了“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令我鼻酸落泪匆匆逃离,之后他们在门缝里塞进来的信上写着“一月似锦:早晨晨跑的时候,我们突然沮丧地发现,你所关注的全部都在初三(4)班身上。你所给予我们的,仅仅只是一个背影。队伍里有不甘心的人在小声说:‘什么呀,于老师心里只有他们初三(4)班!’这句话一说,大家都沉默了。每个人都有点落寞。当我们的队伍都快要跑过你身边的时候,当大家都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你出人意料的,回了头!充满笑意的眸子在清晨新鲜阳光下格外明亮,动人心扉。大家忙不迭地说着‘于老师好’‘于老师好’,你一一点头,那双温润的眼睛里映出了我们的模样。那一眼,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你从不曾嫌弃我们倒数第一的成绩,你从不曾在意别的老师对我们(3)班不好的评价。从那一眼里,我们体会到了我们被爱着。”

因为文字篇幅有限的缘故,我只能压缩了原文,当初看到信时内心的激荡至今记忆犹新,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潮水般冲刷了工作带来的疲累,而另一种蓦然震惊也让我重新反思自己:原来学生是这样地在乎着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哪怕这个评价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越差的班级就像越差的学生一样,更加地敏感,更加地在意,如沙漠里长期缺水的草根,长期缺爱的他们如此渴望着老师真诚善意信任的滋润。

初三时我接手了这个班级,再次收到学生们的书信:“好像一切都没有变,你的音容你的笑,一如初见。当时哭哭啼啼唱歌的我们,再见你时,会意一笑相对。‘春和景明’,这几天背的古文里的一句,翻译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这样温暖的事物让我们一下子想到你带给我们的感觉,亦是如此。那种感染力,能让人着迷,令人沉醉。你是唯一给我们100%信任的老师,希望以后的日子里,与你在一起,我们能共同进步。曾经的一月似锦,未来的一年如歌,谢谢你可以陪我们到最后。”

这封信带给我极大的震动,一个老师的微笑与信任带给学生的春天般的感觉,竟然如此之美,而学生在信中提到的“共同进步”这四个字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当我们老师渴望着带领学生进步的时候,学生已经超前意识到师生是应该共同进步的,从这个角度看,真是不能小看了学生,他们只是不说,其实他们什么都懂。对于教育,他们看似是被教育者,而换一个角度看,他们何尝又不是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人的教育者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班主任工作是什么?我曾经冥思苦想久久,却没有想到答案来自于我的学生们,是信任学生,温暖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是寻找一种师生间的真情实感,心灵默契,会意一笑。

原来,在我们一直追求的“立功、立言、立德”的所谓成功背后,还有更高层次最美好的“立情”。

当我为一个每天迟到饿肚子的女孩买了整整两年早饭却依然无法改变她懒散的学习状态,是我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在高中里给这个女孩写来了一张卡片:“于老师真的很爱你,为你买了两年早饭,这些都是我没有感受过的,以后除了父母,没有人会像她一样对你好,所以,请别让她失望。”看到卡片时,我哭泣很久,我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委屈一泻千里、一散而空,原来,我的期待、我的无奈、我的委屈,都被他们深深懂得。

当我为一个上课整天睡觉不做作业回家又和父母闹矛盾赌气不肯来上学的男孩子冒着严寒去家访,而他躲进卫生间反锁了门不肯出来面对我,我的一句“我冷,你出来给我倒杯热茶吧”让他开了门出来烧水泡茶,刚坐在我身边又跳起来寻找着小毯子给我披在身上。“你的儿子真好。”我对他的母亲笑道。看着他们母子重归于好地握手拥抱,那一刻,心中的温暖与欣慰驱散了全身的寒冷。原来,不要空洞地说教,就是人与人真诚平等的相处,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就是捧着一颗真心与你面对,就好。

当我每天中午为学生们递饭盒、添饭,当我每天傍晚和每天的值日班长一起扫地拖地,当我每天放学时站在教室门边,微笑挥手与学生们一一道别,当我站在操场队伍后面跟着学生们一起做操,当我利用节假日和学生一起踏青看油菜花,当我借了馄饨店的场地搞亲子活动包馄饨……

当我叹着气说:“你啊,我拿你怎么办哦?”当我给学生整理着衣领子说:“你快点进步哦,我有点等不及了。”当我挽着学生的胳膊一起在操场边说边走的时候,当我把课堂搬到了春暖花开的操场……

拆开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信,掉出来了树叶做成的书签,那是当年我们教室楼下盛放的小蜡花的叶子,那些已经走远的岁月,忽然就近在眼前了。

站在走廊里晒一下太阳,舒活一下连上了三节课后的疲乏身体,有个男孩子喊我:“于老师,你快去上一下厕所吧。”让听到的人都愕然又憋不住笑得身子乱颤,而他后面那句话却是:“那里的玉兰花开了,很美,是你喜欢的。”那一瞬,笑在脸上,泪在眼眶打转;

那个曾经让人抓狂的男孩子做了我两年的儿子,在高中里做了班长,在我生日的时候发来手机短信说:“我有一个极其幼稚的想法:吃一颗返童药丸,变成插班生,帮您做事,分担压力。有点可笑吧,可是这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原谅我不能在您以后的教学生涯帮您做事了。学弟学妹们,请求你们好好照顾她,两年,师生,母子,一生”。

……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同样发生在师生之间。班主任工作是什么?有时候也许是一场单相思的苦恋。费力耕耘却颗粒无收,焦虑过,绝望过,也因为已经尽力而为而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再耿耿于怀;有时候是美妙的心有灵犀,看一眼,就彼此懂得。在很多年后下着小雨的午后,在淡淡茶香里想起,嘴角笑意盈盈,那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有时候平淡如水,却在细水长流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与恬淡。

“早上来到班级,以为会见到你;午睡醒来,以为会见到你;晚上放学,习惯性地想和你说再见。看窗外的树,随四季的变化,那是光阴的翅膀,带走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美好,乘着风,四散飘零。我想你了,请你听首歌《真的爱你》。岁月静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愿你能在忙碌的间隙偶尔想想我。”这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写给我的书信,珍藏在我的脑海里字字有痕。在踏着荆棘的日子里,在紫荆花开的日子里,每当想起,备感幸福。

班主任工作是什么?我想,没有比“亦师亦友、度人度己”更恰当的表达了。

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艰难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教育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题记

他的头发茂盛杂乱,上课时不停地打瞌睡,喊醒了一会儿又睡着了。

进入初一就是班级倒数第一名,初二学物理,期望他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好这门功课,谁知道第一堂物理课他就睡着了。

为了他上课睡觉的事情,我找过家长。家里住得远,每天五点多起来上学,自然容易犯困,而家长都是菜贩子,晚上基本不在家,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晚上在做什么,无人知道。起得早睡得晚,自然瞌睡连连。

“他瞌睡到不想干坏事。”老师们都这么叹着气说。

有时候,觉得他很可怜,每天放学时他会跑到班级垃圾桶那里看一下,然后把垃圾带走。这是他很主动为班级做的事情,每次我看到都会对他说谢谢。有时担心他早饭来不及吃,我也会往他手里塞一个煮熟的鸡蛋。

其他学生都知道我的心思,为他烦恼呢!于是评选感动班级人物时他也获得提名奖。可是这样的激励,依然没有办法抗衡他的瞌睡。

我们的师生关系很好,可是,却实在没有办法让他不瞌睡,让他多考几分。初二了,除了语文还能勉强及格,其他几门功课分数加起来也不满100分。也许他就要这样睡到初三毕业吧!

20年后,他会是个什么模样?我想不出来。

我安慰自己他还是很会劳动的,也许将来就接过他父母的菜摊子过完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也不错。

可是心里又叹息说:既然这样,不如现在就去学一门手艺或者直接去跟着父母做生意,也好过每天在教室里睡觉啊。

最美好的少年时代,是在瞌睡里度过的,真是让人叹气啊。

虽然教书27年了,可是,依然有这样让我产生无力感的学生存在在班级里,基础差加上家长不管再加上学习难度增加了,积木搭到一定的高度,就再也搭不上去了甚至全面垮塌了。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多想想他好的方面,不厌弃他,也心怀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某个契机出现,能让他有所改变。

而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在他的几乎都是20多分的成绩里找到一门功课让他能够学进去一点点,至少还有那么一门功课让他想考个及格,至少有那么一点点信心还存在着。

我能做的就是依然真心地善待他,一个鸡蛋,一声谢谢,一次个别辅导,一个微笑,一次善意地提醒。

如果他的一颗心全部冷了,那么也许有一天他就不想来读书了。

而这样的学生,哪个班级哪个老师手里没有那么一两个三四个呢?可能有老师还会说“我手里至少十几个呢”。

如果当年高考,能够提前了解未来所要面对的教育人生,你是否还会那么执着地要填写师范大学选择做一个老师呢?

我问群里的老师们,你现在做教育时遇到哪些艰难的事情,有老师立刻打出了三行字:

“高知”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并不那么出众时,产生焦虑、虚荣、苛求等情绪,让孩子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

“土豪”家长唯钱论,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作要求,会写名字就好;

“外来务工”家长,每日挣扎着生活在城市边缘,自顾不暇,没时间也没能力教养自己的孩子。

是啊,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学生背后的一个个各种各样的家庭。我们能做的是慢慢引导这些家长。

昆山张浦二小的徐振兴老师说:

成立一个父母沙龙吧,让他们交流互动。

高知家长会对土豪家长及外来务工家长苦口婆心表达“知识改变命运”“富不过三代”“只有用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这类知识分子才能说出的教育观念;

土豪家长会对高知家长及外来务工家长说“孩子平平安安,开心就好”“钱乃身外之物”这类心灵鸡汤;

外来务工家长会对他们说“孩子学习好不好,全靠自己自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要自个成全自个”这类自强不息的言语。

这些家长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心胸自然就开阔了。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常常会羡慕别人,然而一交流才发现其实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抱怨少了,心灵也获得了慰藉,也能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当然这是最好的状态,如果效果不明显,或者家长不配合,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秉持一个原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能力有限,顺其自然。

多好的回答。

理解家长,也提供改变他们的方法,剩下的是教师自己的心态。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教育人生,不仅仅教学生,还有学生背后复杂的家庭,你是否还有勇气做个班主任?

我想我是幸运的,少年时代生活在一个教师大院里。我清晰地看到了教育与生活的平衡。

住在我家斜对面的那个老师教我物理,上课时看到有学生睡觉就扔个粉笔头过去,真是百发百中,大家笑,被扔中的醒来了也一起笑,老师也笑。笑过了大家都精神一振,于是继续上课。

生活中的他,在井台边和老婆一起刷床单拧干了晾晒,或是在家里大声地呵斥自己的孩子。也曾见过有个老师大儿子乖巧小儿子顽皮,在一个夏日把小儿子绑在我家门前的水杉树上一个下午。

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在讲台上兢兢业业的样子,也看到他们生活中的质朴与烦恼。

我们自己读书的时候上课也曾经欺负过那个老实憨厚的数学老师,也曾经在自习课上玩得不亦乐乎,一回头看到班主任的鼻子贴在玻璃上看我们。

我自己做语文课代表的时候到老师那里背书,短短的四句诗疙疙瘩瘩背得乱七八糟的,也曾看到班级倒数第一的男孩子握着女班长的手。

刚工作的时候,隔壁班上有个男孩子成绩差还闹事还发癫痫,他的班主任烦透了,我看见他的母亲瘸着腿一次次来办公室处理儿子的事情,定睛一看,她竟是当年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那个杂货店里凶巴巴的售货员。

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不要说“高知”了,自己做老师的面对自己孩子并不那么出众时,也会产生焦虑、虚荣、苛求的情绪,让孩子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

不要说“土豪”了,当孩子生病时,半夜送孩子去医院时,哪个父母不想着只要孩子身体好就行了,其他都是次要的;

不要说“外来务工”家长了,好多高中老师每日陪伴学生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基本没有双休日,若是夫妻两个都是高中老师,哪有时间教养自己的孩子。

有个学生父母离了婚,父亲就此不再出现;母亲也对孩子不闻不问。这个学生连个早餐都无人关心,更不用说读书的事情了,自然就成了“差生”。

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事实,做老师的我根本无法去改变这样的家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她买了两年的早饭。

《无问西东》里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我想这样的话用来诠释现在的教育也是可以的。

我们的教育缺的不是完美的理想的教育理念,也不缺高科技的教学条件,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当我们指责家长们不配合老师管教孩子时,我们心里也腹诽着自己孩子的老师怎么布置了那么多手工作业,这些作业孩子几乎无法独立完成,基本都是家长帮着完成的;

当我们愤怒着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课,木愣愣地反应迟钝,却很少意识到他们从早上7点多到傍晚5点多除了上课就是在做作业,连上厕所都是匆匆忙忙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的生活两点一线何其枯燥单调,厚重的眼镜片后没有了少年人的灵气光芒;

我们在要快乐教育还是要挫折教育的争论里无所适从;我们甚至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有些不知所措,希望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又怕不提前学点儿啥会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孩子考试分数高了低了都会牵动我们的神经,影响我们的睡眠和心情;不做作业时不考试时都是母慈子孝的,一陪伴孩子做作业一考试就鸡飞狗跳的,心脏不好了;

……

如果我问你:你到底希望自己的孩子怎么样?

你说:身体好,学习好,品德好,人勤快……

你说到后来都有点不自信了,老天哪能那么厚待你,那么完美。

所以,你面前的学生,必定是各种各样的,总有缺陷的,完美的孩子少而又少,就别抱怨了;你面对的家庭,必定是各种各样的,总有问题的,幸福的家庭少而又少。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出你这个老师的珍贵。

当你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孩子,当你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家长,不迷茫,你坚信着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哪怕一个学期只改变了一个学生,只改变了一个家长;

哪怕一个学期只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点点,只改变了一个家长的一点点,也好啊,也是你的价值所在。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说的就是这样的你吧。

你看那些花儿,风把种子撒在荒郊野外,或是高山沙漠,或是峡谷角落,风霜雨雪烈日焦灼,如果提前了解了所要面对的人生,它们是否还有勇气绽放?

可是它们不管多么艰难,不管是否有人欣赏,它们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不问西东。

野百合也绽放着自己的春天,小小的草儿也结着自己的籽儿。

也许老师也是如此,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教育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那么多那么多的老师,不管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生源有差异,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不问西东。

唯有如此,才会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我不想迷惑年轻的老师们

经常有老师问我:“于老师,你怎么写得出那么多文章的?”我有点随意地回答:“因为有很多事情可以写啊,每天真实地发生在课堂里,记录下来就可以啦。”

“可是这些事情也发生在我的课堂里,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

我有点答不上来了。因为我发现,我只了解我自己,我不了解别人。我虽是旁观者,却不一定能看清别人写不出东西来的原因。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课堂里发生的这些事情;也许看见了也就是看见了,没有要写下来的意识;也许想写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么说也许还有点讲不清道理,那么我举个跑步的例子,你也许一听就明白了。

他还站在起跑线上犹豫着要不要跑步,我已经跑了十多年了,我如果对他说:“跑呀,一点也不累的,跑步的好处可多了。”他开始跑了,一两圈后累得气喘吁吁,也许再也不跑了。只有咬牙坚持到和我一样不跑会难过的时候,他才会真正明白跑步带来的愉悦感。

当我一年一本地印出来了漂亮的学生成长纪念册,当我一年一本地出版我的教育叙事,当我一天一篇地在博客上写着班级故事,当我做着班主任教着两个初三班级的语文,主持着一个工作室和每周一次沙龙还全国各地培训教师,当我忙里偷闲享受美食还发表着散文和小说……你说:“于老师,我也想像你一样。”

我不想欺骗你,不想迷惑你,我想直白地告诉你:没有20多年的积累,你不可能像我一样。不要羡慕我现时的明艳,它的背后浸透了奋斗的血泪。

走到今天,我只相信这几个字:长期坚持,熟能生巧。

工作第一年做班主任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凭着直觉,跟着感觉,加上看着老教师的做法,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我想像A老师一样每天对学生笑眯眯地,却发现她的学生安安静静地,我的学生却要把教室吵翻天;我想像B老师一样严肃着一张脸,却发现他的学生和他很亲,我的学生对我很疏远。每次走进教室我都矛盾纠结,到底该换一张怎样的脸面对我的学生。这样的我,是不是和年轻的你一样?

除非天才,名师们有谁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有个做了20多年班主任的名师对我说起当年的经历,真是生动形象如在眼前:“我看自习课,有个家长找我,我在走廊里和家长说话,教室里开始叽里呱啦,我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一边和家长说话,一边用眼睛狠狠地盯着教室里。”我听了想笑,却又笑不出来。不是每个名师都那么实诚。站在山顶的时候,心情很好,风光无限,一路艰难坎坷埋怨牢骚和曾经试图的放弃之心,已经抛诸脑后。身轻如燕笑容满面,让人以为登山如此轻而易举。

光光是班级的纪律问题就经历过很多次的尝试和波折。抓、放、再抓、再放,终于明白一开始要培养好习惯,再慢慢逐步放手,再慢慢明白他们终究是孩子,不可能完全那么自觉,不可能人人那么自觉。

管理一个班级,没有绝对的民主,也不能绝对地集中,虚虚实实中终于慢慢掌握了一个管理的度。

短则五六年,长则十多年,若你坚持二十多年,一定不会慌里慌张,必定游刃有余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这句话用在学生身上对,用在老师身上也对。只要你一直在坚持着,一直在琢磨着努力着,渐渐就会找到事物本质和物外之趣。

记得看电影武术片,讲一个小孩成长为一个功夫大师,电影里几秒钟的功夫,孩子在春夏秋冬四季风景练功的镜头快速闪过,最后定格为一个强健的武功高手。

电影终究是电影,无法放映十多年寒来暑往的分分秒秒,无法再现岁月里流淌的汗水与泪水。

还记得庖丁解牛吗?若是放电影,该是刀唰唰唰地飞闪,转眼皮是皮、肉是肉,一副完整的牛骨架。游刃有余是因为熟能生巧,熟能生巧是因为无数次的失败与失败后的再练习。

你看大江流淌汪洋宽阔,仿佛自然而然天生这般模样,可知百川汇海连小溪也不放过;你看高树参天枝繁叶茂,仿佛轻而易举年轮圈数,可知盘根错节连水滴也如数吸收。你还要知道,成了江海,成了高树,所以更加有能力吸收,于是有了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有了绿阴如盖的皇皇风姿。

我这么说,是我想更直白地告诉你:成功从来没有捷径,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20多年前我和你一样,以为名师的班级里永远风平浪静一片祥和,后来才知道也是波涛汹涌此起彼伏,原来他只是比我多了一份淡定。他经历得多了,自然知道出了问题走什么程序,然后怎么往好的方向转变。

20多年前我和你一样,以为学生和家长会很容易地就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结果《农夫与蛇》的剧情一再上演,吃了亏以后才知道名师与家长学生和谐沟通不止有言语,还有家访与书信。

20多年前我和你一样,以为可以安安静静教书,后来才知道各种琐事令人分身乏术,手脚并用也不够,名师的做法是不发牢骚、想尽办法、统筹时间、尽力而为。

20多年前我和你一样,每天忙得像头被蒙住了眼睛拉磨的驴,一天天过去又像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的鸟。茫然中才知道文字是沙滩上的脚印,走过了回头就能看到。

我不想迷惑年轻的老师们,当你听了讲座感觉醍醐灌顶,心潮澎湃感觉浑身充满力量,准备回到班级大干一场,我很想给你泼一盆冷水;当你学了招式感觉脚步轻盈,与学生过招却被学生见招拆招,我很想给你安慰。

遭遇过教育的失败,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跋山涉水才能看到路两边的风景;吃过苦头才终于尝到了甜头。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新的感觉,只要好好活下去,就能看到从前没有的风景,感受从前没有的心情。教书也是这样啊,每一个十年都是一段历练,春天耕种,秋日收获,不能催熟,不能越季。当你看到别人随心所欲无招胜有招,捡个树叶就成了飞刀,你也该想到你还站在起跑线上,他已经历千山万水。

我不想迷惑年轻的老师们,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你觉得累,是因为你在走上坡的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第一次被嶙峋的山石割伤,第一次被湍急的水流滑倒,不要害怕,次数多了,就会熟能生巧,知道如何避开如何稳住脚步如何保持平衡。

那时,你才会真正看到名师们描绘的教育的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长叹一声:“原来他们没有骗我,真的很美。”那时,你周身疲惫烟消云散,身轻如燕想要飞翔。

可是,你不要对着山下还在苦苦攀爬的人们说:我爬上来很轻松的,一点也不累。

成功必定浸透着奋斗的血泪。

我们都不要迷惑年轻的老师们。

亲爱的老师,愿您永远芳华!

守的是一寸心,一寸地

清晨时分,乌米饭还在锅里蒸着,饭香四溢,店里还是几年前的模样,两三张桌子而已,并没有因为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扬些许。店主人江先生说,一小碗乌米饭始终没打算涨价,还是5元,也没想过开分店连锁店,怕砸了牌子。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下去,又不确定孩子将来是否愿意。上山采南烛叶、捣烂绞汁、浸泡米粒、上锅蒸煮,终究是枯燥的生活,而外面的世界精彩中充满诱惑。他说:“我只想守住一家店”。

我听了感慨。“守”的最初样子是房屋下一只紧紧攥拳的手,后来渐渐变成一个“寸”字,意思是“法度”。而我更愿意用自己的一厢情愿去会意这个“守”字,守的是一寸心,一寸地。狠狠坚持,又不贪得无厌。屋外也许是春光秋靥,也许风雨琳琅,却都动摇不了寂寞屋中这小小的一寸。

成全我们人生的,正是让我们日日忧喜的学生们

27年来,芳花芳草春自融。在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守着一群日日拔节的孩子,守着三尺讲台一亩三分地,守着为人师者期待花开之心。清代龚自珍说“弹指芳华如电”。美好的年华短暂易逝,我却在与学生的日日相守中从他们身上延续了自己的青春。

自然常有委屈之心:掏心掏肺却不被学生领情,你渴望他书海行船刻苦为桨,去实现人生价值,他却手握万金心不在焉;劳心劳力却得不到家长支持,你渴望他家校合力营造书香家园,陪伴孩子成长,他却只想着丰富物质创造更好的生活……

其实也很正常,教育本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人的先天遗传各异,成长环境各异,所历人生各异,人心自然各异。若是仅靠一厢情愿就想感动对方让他爱自己,世上爱情故事就会单一无趣很多很多。教育之美宛如恋爱之美,美在爱恨交织,美在百转千回,美在快乐与伤感、幸福与隐痛。

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我们必须是自己先成为一个值得爱的人。所以做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比一般人更快地印证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是塑造一个理想自我。成全我们的人生的,正是让我们日日忧喜的学生们。

教育,说到底,是审美

在这样一个“短平快”的年代,就连绘画也出来了“流水线”(这是我在一个乡镇的农民艺术家基地发现的),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守着寸心寸地?踏上飞驰的高铁,窗外风景很美,只是转瞬即逝,看不到一叶草上隔夜的露珠,嗅不到一朵花上隐约的芬芳。教育之美宛如山川之美,美在瞬间又永恒,美在变化又无常,美在云开雾散、自然而然。做一个老师,就该有陶渊明的采菊悠然,哪怕粗布淡茶;该有苏东坡的豁达乐观,哪怕芒鞋竹杖,一蓑烟雨。

教育,说到底,我想是审美。发现学生之美,发现自身之美,发现师生情谊之美,发现人生与世界之美,是教师带领学生,最终师生一起探索人文与科学之美。探索之路注定艰难坎坷,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一个走上教师岗位的人,都要对教育之艰之美有充分的认识,一叶障目或是盲目乐观,都会埋下隐患,在一定的时间后,引发职业的倦怠感。

爱教育的人,是要有承受委屈痛苦茫然无助的勇气的。简而言之,是心态,而我更愿意用“接纳”这个词语来表达。天地山川,并不因为你的喜与恶而有任何改变,它就这样在那里,唯有接纳、发现、享受,才能相看两不厌。对教师自己,对学生,亦如此。

教育是人生修炼,是度人度己

心态,不必非要乐观积极,平静是更大的力量。蝉鸣中懂得它四年地下、一日枝头的欣喜;枯枝间怜惜它秋风摧残、枝叶分离的忧伤。唯有平静,才可理解。

27年来,我眼见他金榜题名喜上眉梢,眼见他名落孙山黯然泪下,眼见他心怀感恩年年来谢……哪一个老师的心情不曾春夏秋冬又归于恬淡?表面上看,是教师在教书育人,根本上却是教师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发现自己、反思自己、悦纳自己再去悦纳学生的一场人生修炼,度人度己。

平静之后,是对这个职业充满感恩。

退休老教师离开教室的时候,亲吻了讲台,千言万语都浓缩在俯身这一刻。感谢教育让我保持着持久爱人的能力,感谢教育让我体味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让我在千头万绪中找到简单的快乐,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年轻时做老师,翻看教育书籍,像个书虫一样妄图在字里行间角角落落里寻到一两招技巧,恨不能一日练成降龙十八掌,耐心消失时,李逵三板斧也行。以为教育是一种雕刻,千凿万锤弄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儿,却不知因势象形而为,唯有各具情态才美。感谢一届一届的学生包容了我们的无知狂妄与不完美。

正是学生,给了我莫大的幸福

教育的路充满坎坷,有时候遇到的学生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半路接班时与小胖的艰难磨合,直到我真心地把他当成了我的儿子,“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一段话在小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一段“母子”真情将在往后的岁月中永生难忘。

小胖毕业时写给我的信:“今年中考作文,我写的就是我们‘娘俩’的事情,我是流着泪完成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作文的,格子全部写满……”

我生日时小胖在高中里发来手机短信:“……我多想回到以前,下课帮您做些事情;上课领读等着您的到来……原谅我不能在您以后的教学生涯帮您做事了。同时也希望我的‘接班人’能像我一样被您感化吧。学弟学妹们,请求你们好好照顾她……您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嗓子要注意,天凉了注意保暖……两年,师生,母子,一生。您的儿子——俞X X。”

小胖的接班人是小学里那个赫赫有名的四大金刚的首领小L,一个老师教育学生的十八般武艺他都领教过了,我能拿他如何?我只能拿出一颗真心一片真情,善待他,期待他,可我知道,要改变一个积习已久的人是多么艰难的事,每天的期待都是零起点,每天下班时都清零,每个学期一结束就清零,每天都当作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人生仿若初相见,保留这样的美好,不抱任何的希望,如此,有一点点收获都能让人欣喜。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如你。虽然假期里早有小道消息在传你可能会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可我的一颗心还是忐忑得不行。当你又带着笑意,携着语文书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舒了口气。从初二(3)班到初三(3)班,再见你时,恍如隔世。”

“无论碰到多么棘手的事,她写一封信总会解决。写信是她的爱好,她会写信给每一位同学,诉说她的期望。我第一次收到她的信时,激动万分。第一次有老师在信中表扬我欣赏我。现在,唯一能看到她的方式就是关注她的博客,看到了她的新学生们。我们在一起只有短短的九个月,而我们却如此相爱。”

“一位作家说,一件事情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而我总在不经意的罅隙中想起你。亲爱的于老师,你最近的身体还好吗?弟弟妹妹们还听话吗?你的手不能提重物,所以请一定记得有困难就找别人帮忙,不然我们会心疼。你有低血糖,所以请一定记得多吃补血益气的东西,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坐下来好好歇一歇。你容易在换季的时候感冒发烧,请一定记得要看天气预报,一定记得多喝热水。你要过得好,要过得健康,这是我心底最清浅的念想。冬天快到了,记得多穿衣服。两年长情,三生有幸,一辈子的缘。弟弟妹妹们,记得对她好,要多让她笑,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

正是我的学生们,给了我教育的莫大幸福。每当小L课间来到我的身边微笑着问我有什么要帮忙的吗,我的心头都会涌起甜蜜。正是我的学生们让我深深地明白,教育,必须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才会变得简单、快乐、幸福、诗意;教育,是亦师亦友,是度人度己。“美好而没有希望,是最干净的美好。”我深悟其意。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人生长途花香弥漫

“无情刚恨通宵雨,断送芳华又一年。”教育原本艰难,时常遭遇挫折,风吹雨打里,不再纠结于“道”与“术”,不再焦躁于“付出”与“收获”。森林之美,在于种类纷繁,高高低低俯仰生姿,春夏秋冬枯荣交替;教育之美,在于学生各个不同,花也绚烂,草也萋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方寸之间,心大如宇宙浩瀚,瞬间之时,恢复平常。

一个教师的芳华如何度过?想起了乌米饭的传承人说的“守”字,守住一颗躁动不安的心,陪伴一群来了又去了的人。

想起了一首歌里唱的词:“你拿起酒杯对自己说/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

是啊,人,总要慢慢成长。

学生这样,老师也这样。宽恕一切平凡、沮丧和迷茫。一个教师的芳华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蕴藏永不消逝的教育情怀,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人生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冰心说:“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芳华岁月里,我披蓑戴笠,辛勤耕耘,我的一亩三分地里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席慕蓉说:“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春天。”“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时光的含义,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那么,我只管去爱我的教育,用最干净的美好去做艰难又美好的教育,一个教师的芳华永远不会老去。

红玫瑰与白米饭

我时常听到年轻教师说: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和学生们斗智斗勇,工作没几年就觉得筋疲力尽,职业倦怠感如影随形。

忽然想起祖母当年每日炒菜做饭洗衣,一日辛苦还被吃者挑剔咸淡,她却总是淡淡笑着。做饭的时候她会小心地剥下锅盖上的一层饭衣给我吃,切水果的时候还会摆成一只萌猪的头像,她洗的衣服总带着好闻的清香。她把院子里的一块空地种得五颜六色一年四季都不单调,春夏秋冬热闹非凡。日子其实很苦,可她发丝不乱,她做的玫瑰花瓣蜜饯的滋味让我终生难忘。

教育就是生活,你对待教育的态度,其实就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与消极,大相径庭。

尝试着把学校要我做的事变成我自己想做的事

当我们完成着各种教学计划、完成着学校德育处布置的各种班级管理工作,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些共性的工作,而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做教育必然会带上自己的个性色彩。

完成学校布置的事情,人的内心深处总觉得是被动的,事情多了烦了就有些不情愿,想要发牢骚,但是一旦把这件事情转化为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临近期末,学校布置要开始写品德评语了,很多老师觉得痛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工作量比较大,另一方面是感觉笔端枯涩,尤其是连续带了几年的,真不知道再写点什么了。而有的老师,却能写出各种各样的品德评语。有的采用书信或者诗歌的形式,更有的丰子恺一般的图文并茂。这样的老师用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才能,来做着个性化的教育,因为擅长,所以不累;更因为用的是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所以心态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比如带班,如果不幸教到一个比较难带的班级,生源不是很好。有的老师就会牢骚满腹,觉得很倒霉,不开心。其实唉声叹气并不能解决问题,除了自己心情不好,也容易把这样的情绪带给学生和家人,负能量就像流感一样传染;如果换个心态,把生源变成自己的资源,去研究学生,研究教育,一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种很好的积累。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要把“要你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前者痛苦被动,后者快乐主动,事情还是一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心态的改变,阴雨绵绵转眼晴天丽日起来。

当我们黔驴技穷的时候,我们还有一张王牌——一颗真诚坦荡的心

似乎的确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家长也开始左挑右剔了。反反复复地谈话,恳切地提出希望,请家长到学校一起来做思想工作,一次次地家访,十八般武艺都用尽,最后哀叹一声:“油盐不进”。在一次次的拉锯战中,老师们的挫败感油然而生,渐渐地职业倦怠感像雾霾一样压抑在心头眉间。

小胖曾经带给我的无力感我记忆犹新,直到我黔驴技穷决定死心时,反而笃定起来了。也就那样了,还能糟糕成什么样?如果他是我的儿子,我也只能认命。那就真的把他当成我的儿子,让他下课时帮我做做事,预备铃响后上台领读,寻找机会为他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我有好吃的东西喊他一起来分享一下。我还能怎样呢?我只能这样真心待他。我不再纠结于能否感化他,能否改造他。我不再板着脸企图用言语来点石成金,更不再期待自己有什么本事可以触动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他的冰层有多厚,我只是明白了我用锤子使劲击打或是开水猛烫也是无用的。于是不再使用蛮力,把一颗真诚坦荡的心化作一颗暖阳,日升日落周而复始,不知不觉间融化了坚冰,看到了春天。

当你板着脸企图去教训一个学生的时候,他早已经武装好了自己,全身戒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一心为了你好,可是你却以为我要伤害你。师生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尊重和真诚要放在第一位。

也许在与学生相处时我们费尽心血终究颗粒无收,但是只要真心待他,若干年后他回忆起你时,定然没有怨恨,只有暖意。

所有的成功,必定都来自于长期的热爱与坚持

我相信每一个年轻教师在走上三尺讲台前都是踌躇满志的,他们在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心里想着:等我做了老师,一定善待学生,一定不对他们大吼大叫,一定和风细雨,一定做他们的朋友。

等要走上讲台时,他们开始纠结是微笑着还是严肃着,他们开始考虑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如何镇住学生,如何不让学生爬到自己的头上去。

渐渐地,在匆匆时光里消磨了耐心,理想的师生关系仿佛红玫瑰,久而久之,拍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梦想的师生情感仿佛白玫瑰,渐变成衣服上沾的一粒饭。当时热血满怀,豪情万丈,如今眉头紧皱,初心已忘。工作三五年后的年轻教师们,已经有了职业倦怠感。

没有办法消除职业倦怠感,它像杂草,兀自生长。唯有长期的热爱与坚持中产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杂草才没有立足之地。

厌倦了一板一眼的期末品德评语,突发奇想要给每个学生写一封信,写到十几封的时候,真是恨不得杀了自己,怎么会这样傻到作茧自缚,可是真要半途而废,看看已经写好的十几封,又不甘心,只能咬牙坚持。当五十多封信完成的时候,强烈的成就感完全淹没了手指的疼痛。而学生们和家长们看到信时的惊异与欢喜,以及学生发生的一些口头教育达不到的改变,更让我有了幸福感。我仿佛一个长久学不好某门功课的孩子突然有一次考了个九十多分,尝到了耕耘后收获的甜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着用书信与青春期的孩子们沟通,渐渐成为一种教育的常态,而在长期的坚持中,又熟能生巧,掌握了书信沟通的要领。这样的常态又成为一种独特的个性。

在长期的坚持中,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书信的撰写过程中,需要我不断地观察学生研究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有对学生深入了解,真心期待,才能笔底有情,字字入心。

年轻的教师,有创新精神,有工作的热情,也富有个性,万不可暮年沉气,了无生机。在工作中了解学生,了解自己;在工作中成就学生,也是成就自己。

在很小的切入口找到研究的要点,长期地坚持下去,就像小野二郎一辈子专心只做寿司,就会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别人看他累,他却浑然不觉,微笑着,快乐着。

热爱与坚持,专注与快乐,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种品牌,一种情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其实是可以平衡的。

“于洁沙龙”每周三晚上两个小时的讨论,坚持至今已有四年,有个沙龙成员对我说:“一天一天做着教育教学的事情,单调的,繁琐的,还有很多烦恼。可是每个周三的晚上,我在沙龙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讨论着一个个现实中的问题,我很开心,我发现我还是个有理想的人。”

年轻教师因为工作时间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见得不多,认识不深、不广,很容易产生困惑无助感,如果能够进入一个伙伴团队,就会发现,让你苦恼的一些问题别人也在苦思冥想,让你有深深挫败感的事情别人也曾经历过,那一刻,你会豁然开朗,原本以为全世界自己最倒霉,此刻才发现身边人都一样。一个优秀的教师管理的班级,也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学生永远是一群活跃的小鱼儿,跃出水面,沉入水底,钻入缝隙,你永远无法让他们排好队伍一动不动。

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每日繁杂的琐事中,能够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感受一下风在脸上停留的某一瞬间;一个有理想的人,是在每日单调的一碗白米饭边放上一枝红玫瑰;一个有理想的人,自觉地避开负能量,找到频道相同的人,一路前行。

云中谁寄锦书来?

也许童年的记忆是深入骨髓的吧。幼年时,我见过祖母写信,竖着写,一笔一画,写完了,看一遍,再添补几句话。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一种安静到成为剪影的美丽。

少年时代,我因为转学到另一个学校,出人意料地收到原来的初中班主任的手写长信,除了温情的回忆和温暖的鼓励,还有盛情的邀请,希望我放假后能和原来的初中同桌一起去班主任的家里包馄饨吃馄饨。因为我和老同桌感情很好,因为我的老同桌的学习需要我的鼓励。信的开头称呼我为“洁洁”,信的结尾署名:愚师钱桂琴。

我虽是她的课代表,却从来没有像收到信的时候那样感觉到她的平等与亲切。那一刻,她不是老师,是一个温暖的人,是一个微笑着在对我说话的朋友。

工作后收到过家里老太太(比我祖母辈分高的我们称为老太太,男太太和女太太是夫妻两个)寄给我的长信,除了家庭琐事的关照,还有亲昵的称呼和殷殷叮嘱。男太太执笔写了很多,女太太在他的下面补充了五六行小字。

写信和收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世界上最美妙的就是文字了吧,竟然能够远隔千里万里用薄薄的纸承载那么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为你千般思与想,我寄你千般感与情。只因为,我在乎你。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你若见过写信与收信的美好,你便能理解我写信给学生的做法。

初中的孩子正值叛逆期,苍白的说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疾风暴雨的责骂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何况,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做班主任的想要找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和学生聊一聊,还挺难的呢。时间、地点、语气、内容,都要左思右想。有些老师和学生聊着聊着还聊出了火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些老师和学生聊天基本属于一言堂,学生默不作声或者点头敷衍,心里盼望着快点结束谈话。其实啊,关于做人和学习的话题,一届届老师谁没有说过呀,老调重弹罢了,学生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已。

书信和字条就不一样了。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年代,谁寄锦书来?那真是瞬间穿越到古代的感觉了,以古取新,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行行字密密缝,最能走心。写信的时候因为是一字一句,所以速度快不起来,那么心情是平和宁静的。因为带着期待之心而写,信中的内容和情感先感动了教师自己,字斟句酌中营造了美好的氛围。

书信是可以保留的,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今时今日,他时他日。今时今地,他时他地,这是属于一个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的心灵交流,怎么会不美好呢?

其实,一封书信,一张字条,传递了一个最明确的信息:我很在乎你。

若没有爱,怎么会想到给学生写信呢?

写信是最需要真心真情的,不然写出来自己就觉得寡淡无味,更不用说走进学生内心了。写信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了解后才能下笔千言的,不然只能浮光掠影和矫情。写信是需要梳理头绪重新审视对方和自己的,不然只能干巴说教和指手画脚。写信是需要最平静的心情和最热切的期待的,不然只会盛气凌人字字伤人。

27万字的书信,与学生心灵交流,汇编成一本《草尖上的露珠》,朱永新教授称赞这些是“傅雷家书式的文字”,点点滴滴,没有苦心孤诣,没有斧凿的痕迹,纯净水一样,淡淡的,是生命自然的流淌。

大概美好的东西会生根发芽吧,大概美好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吧,在我写信给学生的过程中,我时常收到学生们的回信,这些平日里被称呼为“冷漠的一代”的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给了我无边的温暖。原来,他们不是冷漠,只是没有很好地表达过,而书信和字条,是最好的载体。

我的语文书、讲台、门缝、作文本成为他们写给我的字条和书信的最好渠道。

“您不在乎布置课后笔头作业,因为您认为课堂更为重要。您常常花一整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您帮我们分小组,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一起讨论一起思考。您的用心我们一直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在比赛后我们赢了,但是您更看重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您让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说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我们也没让您失望,我们更深刻地记住了古文的翻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您通过您自己的方式来让我们更努力地学习。”

“你送的那颗红豆我还留着,季X X和我高中在一个班,他也留着的。红豆终于实现了它相思豆的意义了。”

“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因为你总是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与一个有作家梦想却又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书信交流整整一个学期,连缀成25000字的《致青春》,在中考的前一天她害怕颓废的时候,我用一身红裙子,再次激发了她的信心和勇气,终于让她梦想达成,考出最好成绩。女孩子在高中里给我寄来长信《一年一月好时光的艳红色结尾》。

这些文字,若你收到一两次,职业的倦怠感一定会少很多了吧。我有个抽屉,教书27年来,装了一抽屉,一抽屉的职业幸福感。

银河清浅,却阻隔了牛郎织女,好在有鹊桥飞架;师生本是一场缘分,却偏偏常因沟通不畅闹出许多的矛盾,好在还有锦书传递。

总有一条路,走进学生心。

相隔千里之外的同行,发给我一封封求助信,若不是对着身边人有口难言,若不是内心焦虑万分,怎么可能向我这个千里万里之外的人求助呢?那是一份诚挚的信任。

而我,又如何在那些简短含糊的字里行间找出蛛丝马迹来一路寻根究底找到解决的方法呢?他们毕竟不是我的学生,更何况就算是我自己的学生,我也不是神医人人能治的。

我唯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书信安抚求助者焦躁的内心,用一个知心姐姐的姿态对他们表达理解,然后调解他们的心态,告诉他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传递一种教育的理念:竭尽全力直到你无能为力,就算没有改变也是问心无愧的。

所以我在答复的时候,尽量是手写在纸上,拍成照片发给求助者,或者同时再打成电子稿发给对方方便他们阅读。我这样做,貌似有点辛苦,但在每次的答复时,在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中,仿佛临水照花,看到从前那个一路走来的艰难又坚定的自己。与其说是我在答复对方,不如说是我在研究自己。

“发现你自己”,这句刻在神庙上的话,是世间最深刻的哲理。对求助者,我没有感觉烦累,相反是深深的感谢。

你要相信,做每件事情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在一次次写给学生的书信中,我检视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搜寻着自己的教育方法,审问着自己的教育初心。

在一次次写给同行的书信中,我回首着与他们相似的往日的自己,整理着自己教育管理的思绪,也拷问着自己的教育能力。

这不是书信,是镜子。

这不是书信,是在闷闷的老屋开一扇天窗,天晴时望星月,落雨时听流光。

是对岁月的记录,筛去沙砾,留下美好。

缺失的餐桌亲情

什么时候开始,学校有了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责任?什么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艰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的一日作息是这样的:

早晨上学,中学大概在7:30左右开始早读,中午回家吃饭,傍晚放学后回家。

21世纪开始,中学大概7:00之后开始早读,大量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傍晚放学回家。有些学校学生在学校吃好晚饭,上好晚自习后再回家,到家时间估计在晚上10点左右。

暂不管傍晚放学后的情况,只看中午时间发生的变化。

从前11:30时间一到,学生各自回家,父母也匆忙回家,若是父母是在单位忙,家里也必定有老人等着,若是连老人也没有的,一定有父母的字条等着:饭菜在锅里,自己热热再吃。

父母在的,一顿午饭热热乎乎地吃着,餐桌上说说笑笑,或者父母边吃边教育孩子,就算默默吃饭彼此不言语,但是饭菜的温度在那里,家庭的亲情在那里,温暖氤氲着小小的屋子。

吃完了呢,父母迅速地抹桌子洗碗筷洗衣服,趁着太阳晒被子,大呼小叫地喊孩子帮忙,那种阳光下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真是有声有色,与学习无关,与生活有关。孩子无形中承担了家庭的一部分家务活,承担了一部分小小的责任,而父母操持家庭的辛苦,一举一动尽在孩子眼中。

所以我们发现,那个年代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还是有血有肉的,尤其是在感恩父母这一类题材上,有真实的细节,有真实的情感。因为学生看到了父母辛苦工作与操持家务两个内容。

午饭之后,是孩子们的伙伴时分。家家户户出来的孩子,或在院子里玩耍一会儿,或是相约一起走路上学。院子里掷沙包、跳长绳、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路上行走的伙伴之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路人见到一群孩子呼啸而过,转眼欢笑的声音还在风里,人影已经消失在远处。

我时常在想,中午回家吃饭,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当一上午的学习结束以后,走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饭,稍做劳动,再和伙伴交流,再一起上学。这样的张弛有度,无论对于青少年的身还是心,都是极为有利的。

饭桌上的交流,你一句我一句,父母给孩子夹菜,或和蔼可亲或态度严肃,营造了很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的家庭是和老人一起吃饭的,老人的唠叨声也是孩子们耳边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围桌而坐,家的概念深入人心,父母的责任不言而喻。有一个叮当作响的厨房,有一顿色香味美的粗茶淡饭,在一个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相视而笑,伙伴的概念美好温馨,再内向的孩子,心也是不孤独的,成绩再不好的孩子,也是自信的,因为他有可能就是掷沙包的能手,跳长绳的高手,跳皮筋的超人。

有家有伙伴,生活是完整的,教育是完整的,完整的才会是美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老师们和学生们被规定在学校里吃饭了,速度很快地吃好了饭,离下午第一堂课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放任学生们在校园里东奔西跑打打闹闹吗?安全大于天,学校突然觉得肩头的责任沉重起来,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于是设立了中自习,老师们不休息,轮流看班。看班很吃力,学生们没事干就会吵闹,于是布置课堂作业,学生们开始埋头做作业,课堂总算是太平了。可是做了作业就要批改啊,老师们埋头在作业堆里,苦恼又劳累。

从前的作业叫回家作业,自从学生在学校吃饭后,作业有了两个名字,一个叫课堂作业,一个叫回家作业。学生和老师都跳入了题海里,开始了游泳训练。

训练的结果是出成绩了,校长们惊喜地发现,中自习效果杠杠的,他们找到了提高学生成绩的好方法:增加学习时间。老师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虽然劳累,可是敬业的老师还是选择了利用中自习讲题目或者个别辅导学生。

这就是剧场效应第一个站起来看戏的人。当他站起来的时候,原本坐着的人都被挡住了,只好也选择站起来看戏,不站起来的人就看不到戏了,于是所有人都选择了站起来看戏。

当一个学校开始让学生不回家吃饭,在学校里吃饭,让学生上中自习能够提高学习成绩,这个“好办法”很快引起了各校效仿,有的学校甚至开始不让学生回家吃晚饭,在学校里吃好晚饭后上好晚自习再回家。哇,这个效果更好,本来学生在家里做作业可能马马虎虎的,可能不会做没有人可以商量请教的,现在在学校里完成“回家作业”,有老师盯着,有老师教着,成绩怎么可能不好呢?

而家长们,顿时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孩子不回家吃午饭了,自己可以省力了,不用像冲锋打仗一样从单位里飞奔回家摆弄锅碗瓢盆了,孩子不回家吃饭,那就马马虎虎把自己的午饭将就一下就好了。有些家长想:要是孩子在学校吃完饭上晚自习才好呢,让老师一直盯着管着,多好呀。家长只要到晚自习结束去接一下孩子就好了。如果有住宿条件的,很多家长很愿意让孩子寄宿在学校的,这样,父母只要趁着每天傍晚散步的时候顺便去学校看看孩子就好了,终于又可以有二人世界的美好生活了。于是,很多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就早早地寄宿在学校里了。家长们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们似乎没有想到过,在孩子18岁之前,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虽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但放在家庭中,又何尝不是在提醒孩子们要看到每一餐饭每一件衣服都是父母辛苦劳动的结果。不陪伴,不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日三餐不一起吃,孩子们如何知道父母的辛劳?如果孩子对父母冷漠,没有感恩之情,真的是孩子们的问题吗?

而外卖的出现,更是让原本只有一顿晚餐可以同吃的状况雪上加霜。家里冷锅冷灶,孩子回到家里父母都不在家,让孩子随便叫个外卖打发一顿晚餐的情况也慢慢开始多起来了。

早餐也是让孩子随便买点东西打发一下就好了,这样的情况不是也很多吗?上学的时间越来越早了,大量的孩子早晨六点多钟就挤在公交车上了,他们的早餐真的是家长也一起早起然后做的各种品种的早餐吗?

缺少了一日三餐的餐桌交流,生活变得非常单调起来,父母与孩子之间互不了解,互不理解的情况越发凸显,到最后变成了最简单的对话:

“作业做好了吗?”“还没有。”

“最近考试了吗?”“没考。”

“上课认真听,不懂就问。”“嗯。”

剩下的是长长的沉默。

最有感觉的是语文老师吧,作文里写亲情的时候,文字间是何等的干巴枯涩的情感。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事例,除了下雨送伞、生病送医院,只剩下父亲教学自行车了。

而窗户外面的世界,渐渐地远离了孩子们。春天的草、夏天的树、秋天的霜、冬天的雪,都来不及看见。因为,早晨六点多就上学了,傍晚五点多甚至晚上10点多才放学了,除了堆积的作业,孩子们的眼中真的很难看见别的了,除了想倒头就睡,孩子们没有别的心情了。

那么,是什么开始代替我们的父母陪伴了我们的孩子?

不是书,不是伙伴,是手机,是电脑,是游戏,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

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的,到发现危险时,已经无力脱身,悲惨死去。家庭的亲情因为缺少了三餐饭的陪伴,渐渐地淡漠起来,到最后无话可说或者针锋相对。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最注重家庭观念的民族吗?

可是,正如剧场效应一样,大家都站起来了,如果谁坐下来,那么就是傻瓜了,会什么也看不到,只能站着,踮着脚尖站着。

现在,学生都在学校里吃午饭了,都上中自习了,家长们都习惯了不管孩子午饭了,习惯了这样轻松的生活了。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餐桌上的温馨说笑,饭香,菜香,家香。

学校觉得肩头沉甸甸的,食堂里忙得不亦乐乎,怕食品卫生出问题,于是统一采购,万一出了问题,可以减轻一些责任;

还有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几千号人在一个小小的学校里,如果自由地走来奔去,太不安全了,只有全部关在教室里才是安全的。然而,这么多人,一不小心就这个磕掉了半颗牙齿,那个摔破头了,于是家长找上门来,责怪学校管理不得力,闹个不亦乐乎,学校又担责任又不讨好,心里觉得冤枉死了。家长们,理直气壮,孩子在学校里出的事,就该学校担全责。我只能说学校活该,谁让你把应该家长管理的时间自作多情地揽在自己身上呢?

而学校呢,开始责怪家长没有做好家庭教育,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责怪家长和学校配合不默契。殊不知家长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少而又少,他们对孩子实在是因为不了解而无计可施。

其实,80后的家长们,自己就是独生子女,80后的家长很多人生了孩子就丢给老人养育,他们从孩子的幼年时代就长时间地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

学校莫名其妙地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很多本该是家长承担的责任;

家长莫名其妙地被剥夺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被剥夺的时候是很开心的,交给学校我放心,我省心。但是一旦出了点什么问题,我就很不开心。

因为没有一日三餐的陪伴,家长不了解孩子了;

因为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家长渐渐变得没有责任心了;

因为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学校变得越来越不堪重荷了……

都说习惯成自然,似乎病人送到医生那里就该被医好的,要是死了就是医生害死的;似乎学生送到学校就该归学校管的,要是出了事,就是学校的责任。这样的思维习惯一旦成了自然,真是让医生和学校有口难言了。

而家长们,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缺失的陪伴,会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孩子对父母的不了解、不理解,对亲人的冷漠,老之将至,没有了子女的陪伴,那是多么孤寂冰冷的老年时代?

是孩子的错吗?

救救我们的家庭一日三餐,救救我们的孩子,救救我们越发淡漠的亲情。

从“被当老师”到“爱当老师”——探索钱桂琴老师的教育情怀

钱桂琴老师,1947年9月出生,高中毕业后在1968年8月下乡插队做农民。1969年9月“被当老师”多年,以代课教师身份辗转于昆山地区几所学校教书。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江苏师范苏州地区师资专科班,两年后正式走上教师岗位,成为一名正式教师。1980年起先后在昆山城南中学、昆山市第一中学任教语文学科,1989年担任昆山市第一中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当了22年班主任,2002年退休。

于洁:钱老师,我和您有一段特别的缘分,您1983年到昆山市第一中学教书,我是您在市一中的第一届学生,并且担任您的语文课代表,您还是我的班主任。1991年我大学毕业,又和您成为市一中的同事。我们之间的情分,既是师生,又是母女,更是朋友。您是对我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老师。今天,我又以采访者的身份来听您讲过去的一些事情,内心非常感慨。

钱桂琴:是的,知道你要来采访我,我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一直在理头绪,一直在回想过去的那些事情。我在手机上列了一些简单的提纲,你只管问,我一定尽力而为讲给你听。

难忘的事

于洁:钱老师,我特别想知道您是怎么当上老师的。

钱桂琴:我一开始是“被当老师”的。我是1966届高中生,1968年8月18日,我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到昆山张浦岳浦大队第1生产队插队。那个地方是张浦最偏僻的地方。我当时人很瘦小,又戴着眼镜,当地农民都觉得我这样的人是干不了农活吃不了苦的,一定会想办法逃离农村的。

但是,我从小的性格就特别要强,这和我小时候吃过苦有关系。我拼命看别人是怎么干活的,自己努力学着做农活,很快地就掌握了农民干活的各种技术,就算累得筋疲力尽,我也是不吭声。干农活的时候一点也不输于当地农民,农民们对我很是惊讶。我以为我可能就这样要在农村待一辈子、做一辈子农民了。也没有多想,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心都很简单,而我更是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做好,做个农民了,我就要做个好农民。

没多久,生产队长找我,要我到大队里去一下。我步行了半个小时来到大队里,接到通知说要我去教书,当时就愣住了:我不会教书呀。

原来,我所在的生产队地处偏僻,队里的小孩子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大队里的学校上课,很不方便。大队里就决定,在2队开设一个班级,把1、2、4、7这四个小队的要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让我去教他们,等他们读三年级的时候,人已经比较大了,步行比较远的路程没有问题了,就到大队里的学校上课。

虽然心里打着鼓完全没有底气,对怎么教书两眼一抹黑,但是这是上级的命令,我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我就这样“被当老师”了。

一共十来个孩子,就我这一个老师,我在这个复式班里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课表完全按照大队里的学校的课表严格执行。我不会弹琴,就教唱歌;不会教体育,就带着学生们踢毽子、跳绳、跳方格。因为有要强的性格、认真的态度,我这个没有师范专业技术的高中生像模像样地教着书,教得还很不错,后来又被安排到周巷中学教初中。

因为要照顾我婆婆的缘故,我回到昆山,又先后在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司徒街小学、昆山中学教书。在这些学校,我就专职教语文。那时候,我的身份始终是个代课教师。

在那些年的代课过程中,我很努力地教书,内心对专业知识的渴望越发强烈,想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师的愿望,一直萦绕我心。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真真正正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这个“被当老师”到自己“想当老师”的过程,我终生难忘。

命运的大手,把我推到这样的一个职业,恰好应对了我认真好强的性格,我感觉我是适合做老师的,我愿意尽力做好一件事情,我愿意把我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我也愿意真心付出我的真情,这些正好是教师这个职业最需要的精神。因为适合,所以我越来越热爱这个职业。

幸福的事

于洁:钱老师,您教书这么多年,我知道您幸福的事情一定很多很多,假如只让您说一个,您会选择说哪一个呢?您不会是说有我这样的学生让您幸福吧?哈哈。

钱桂琴:那肯定要说到你,不过不仅仅是你这样的读书成绩好的学生,还有那些当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多年后他们也让我感到职业的幸福。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是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

你是我来到昆山市第一中学教书的第一届学生,1983年。开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考察我的学生们,我发现你虽然不爱说话,但是做事情认认真真,写的字谈不上漂亮却一个个非常端正,做事情很有条理,成绩也很好。我觉得你特别像我,认真、要强。我就让你做了我的语文课代表。这个工作岗位比较繁琐,需要做事有条理又认真的人来做才能做好,我觉得你特别合适。你就这样做了我两年的语文课代表,一直到你初三搬家转学。

你虽是我的学生,但是又是个我很心疼的小孩。记得那时候你的生母来学校找你,你死活不肯出去见她,后来你告诉了我你家里的真实情况,我了解到你两岁开始随着你祖母生活,后来继母又对你非常不好,我就特别心疼你。你把你的情况那样信任地告诉了我,我肯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你。就从那次开始,你有什么心里话都和我说。我们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母女。

你初三转学后,也是经常和我沟通你在新学校的一些事情,我们有书信沟通,那个时候,我们的关系又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周末休息的时候你还和你以前的老同桌一起来我家包馄饨吃。

于洁:是的,我后来一直在想,我现在和学生采用书信式沟通,我基本每届学生都在教学的缝隙里想方设法搞包馄饨活动,会不会是因为我和您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师生互动,潜意识里我觉得你我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幸福的,所以我也想把这样的师生情分延续到我和我的学生身上去。

您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让我走上讲台为同学们上课。我永远不会忘记上的是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那是1985年,在那个年代,教师上课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您竟然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给学生上课,而且是完整的一堂课,从现在来看都是很超前的教育理念。

钱桂琴:是啊,做老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为学生搭建舞台,你虽然是个内向的女孩,但是你因为内心的要强性格和我一模一样,所以你走上讲台完全没有怯场,你是想要上好那一堂课的。记得那次你讲完了所有的内容,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来,我心里就想你真是一个教书的好料子啊。

于洁:是的,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发誓要做个初中的语文老师。少年时代立下志向,就很难再改变了,一直走到了今天。

钱桂琴:后来高考填志愿,你的父亲和你意见不同,非要你报考英语专业,你们闹得很僵的时候,你也是第一时间来征求我的意见,在这个事情上我真的无法替你出主意,因为你的父亲肯定有他的想法,那时候外贸英语多吃香啊。你后来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读了中文系。应该还是因为少年时代找到了做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感觉。

于洁:记得第一年工作和您同事,我问您第一年要不要做班主任,您毫不犹豫地说:“肯定要做的,一个老师不做班主任是不完整的。”于是我就做到了现在,都做了26年班主任了。

钱桂琴:现在看着你一路走来,走到今天这样,我真是特别幸福。我那么多学生,做初中语文老师的就只有你一个,可以说你真的是继承了我了。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师生、同事、母女、朋友关系,记得那时候,你到延安去,千里迢迢给我快递来当地的各种粗粮,我激动又感动。你给我买的几条围巾,你们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戴着,今天你来我又戴着,你转赠给我的“最美人民教师”奖章,我拍下了照片经常拿出来看。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看到你这样认真做教育我由衷地幸福。还有韩晓燕、张芳芳、陈新刚、周宏、戴虹他们也一直来看我,我也是很幸福。

但是你不要认为我只因为有你们这样的尖子生而幸福。我教过的学生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多年后都来看我。有个学生对我说:“长大后感觉钱老师当时真的是把我当自己小孩对待的。记得那时候钱老师一直劝我好好读书,一定要拿到初中毕业证书,这样能找个工作不要荡在社会上。临毕业的时候,您开会回来,对我们说我们班级所有同学都毕业的,都有毕业证书,我当时真的高兴得要跳起来了,我那时候真是担心自己无法毕业的。隔壁班级就有学生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没有钱老师当时那样盯着我,我怎么可能毕业呢?”

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幸福。他们读书的时候,很调皮,成绩很差,在管教他们的时候,有些学生我还在周日把他们带回家给他们补课,分文不收。我总是说:“若干年后你们会感到钱老师是真心待你们的。”现在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真的感受到了我当时的真心,看到他们结伴来看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好的生活,我心里真是开心。

家长那一头,我也很有感触。记得那时候因为我教书好,很多人都托关系把孩子放进我班级。当时班级里有个女孩子喜欢打扮,心思都放在不停地换衣服上,我找她谈过很多次,要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听。后来她的母亲来找我,说女孩子打扮很正常,觉得我管得太宽了,还去我们副校长那里告状,说我一直针对她的女儿。当时副校长很支持我,说我做法没错,应该这样正确引导学生的,但是既然家长不乐意,那就不要再去多管这个女生。我当时有些郁闷的。可是没想到这个女孩毕业后,这个母亲又把自己的二女儿放进了我的班级里,说我带班级好,信得过我。当时的心情真是各种滋味都有,但是家长对我这样的信任还是让我非常幸福。

耿耿于怀的事

于洁:钱老师,您说的对,很多一线教师能够有职业的幸福感,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和家长对自己的认可,这比获得一种荣誉、得到任何一种奖励都要有成就感。

钱桂琴:所以,我最耿耿于怀的事情就在这里。我后来被学校提拔为校长办公室主任,我不做班主任了。我是一个党员,我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

这是一个事情特别多、特别繁琐的岗位,我的精力有限,主要精力就放在这个工作上,牵涉学校人事工作尤其是职称评定,一点也不能马虎。

当时的语文教研员陆老师说:“你做了校长办公室主任,我们昆山就失去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

我做了整整12年。如果我当时不做这个工作,我会收获很多知心的朋友。但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我必须不徇私情,必须铁板钉钉,当时职称评定,名额那么少,想要评的人那么多,我一板一眼依章办事,大家感觉我太一本正经,势必得罪人,就这样失去了很多朋友。

离开了一线我最擅长的工作,又失去朋友,这是我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我看到你辞去了中层工作,我打心眼里替你高兴。我们的性格都是做事很认真的人,很有原则,容易得罪人,我们适合在一线教书育人和学生打交道。我了解你,我真是怕你走我从前的路,吃我从前吃过的苦。

于洁:这么多年来,您一直是最了解我、支持我的人。我记得当时我告诉您我辞去了中层职务的时候,您是粲然一笑,拍着手说“好啊”。钱老师,您有什么想对年轻教师说的吗?您看,我今天把我的徒弟也带来了,您对您的徒孙有啥要嘱咐的呢?

钱桂琴:一个人要有教育情怀,就要热爱教师这个工作,要认真对待工作,要坚持下去才会有职业的幸福感。我感觉最大的工作技巧就是人心换人心。

年轻教师一路往前走,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好学上进的时候,认真工作的时候,肯定也会被人背后嚼舌头,那就要定下心来,谁人背后无人说,皇帝背后都会被人说。要沉得住气,走好自己的路。

现在的年轻人很幸福,不用像我们从前一样吃很多苦,但是压力也很大,竞争也很激烈,要保持一颗干净的心。

于洁:钱老师,是您一路引导我走上教师岗位,也一路陪伴我成长,您是我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个人。虽然您退休了,但是您一直通过微信和我保持着联系,一直关注着我做教育,您永远是我生命中的老师、亲人、朋友。谢谢您!祝您永远健康快乐!

心有宏观大格局,脚踏实地做教育——探索程宏衍老师的教育情怀

程宏衍老师,1942年农历12月出生,1961年昆山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省昆山正仪中心小学、正仪南星渎五七学校、正仪中学任教小学、初中、高中,其中1970年3月至1972年7月全家落户正仪明星大队第一生产队下放劳动。

1982年9月后在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8年,在教育局基教科工作12年。43年教龄。2003年退休,退休后受聘担任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教育顾问。毕生与教育打交道。

苦不苦

于洁:程老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您在一线教书20年,做班主任,觉得苦吗?

程老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工资是35.5元一个月,“十只黄猫九只雄,十个教师九个穷”。小学男教师都找不到对象的,好多男教师找了农村妇女做老婆。不过我是例外,我爱人是大专毕业,也是老师,工资比我高一点。

兄弟姐妹五人,我老大。我小学四年级就寄宿在学校里,所以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如果从工资待遇来看,那时候做老师很苦很穷,但是我对钱看得不是很重,我更在乎的是我的学生和家长的口碑。口碑很好,我就不觉得苦,因为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

难忘的事

于洁:教书这么多年,和学生打交道,您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吗?

程老师:1968年初,我到正仪新泾村工作,一间牛棚改建的教室里,只有两张八仙桌,一个校长,一个我;9个学生,4个年级。我在教室里上课,校长在外面砍柴。主要是要普及教育,送教上门,扫除文盲。各种科目都要教。

4个年级要同时上课,难度太大了。为了更好地教学,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上午去一户人家,相对住得近的学生就集中到这个人家的堂屋里上课,另一些学生先在家里做我布置的作业,下午我就再去另一个人家把他们集中起来上课。因为方便了学生和家长,受到农民的欢迎,有些不读书的孩子也被农民送来听课。实现了真正的送教上门、循环上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一年后我调入正仪中学。

为什么这件事情让我难忘?因为当时真的很艰难,那时我很年轻,一个人这样教书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只能面对,只能想办法。办法想出来了,效果很好,我和学生以及家长都很满意,就觉得特别开心。

其实,每个年代教书都有每个年代的困难。我们那个年代教书有那个年代的困难,工资待遇低,教学条件差,尤其是在农村教书,家长基本都是农民,谈不上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孩子读读就辍学了。

现在的年代教书有现在这个年代的困难:升学压力大,教学要求高,竞争激烈。

所以,不同年代的人要互相理解。老辈人不要摆老资格,动不动就说我们当年怎样怎样;年轻人不要看不起老辈人,觉得老辈人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第二件难忘的事情是我在初中教书的时候发生的。

当时,我教初三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和我搭班的化学老师是个年轻的男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课上得特别好。但是我发现他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只管教书,不管学生。教书和育人两张皮。我当时提醒他这样不管学生,等到你想管的时候会管不了,这样下去会出事情。他当时没有听进去,后来就出事情了。

有一天,他上化学课,有个女生在他的课堂上做数学作业,他就示意那个女生不要做,把作业放好。结果十几分钟后这个女生又偷偷拿出来做数学作业。他发现后极其恼火,就在讲课的时候走向这个女生,用力一把抓住了女生正在做作业的手腕。谁知道这个女生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立即在课堂上大喊“流氓”。男教师怒火中烧,扇了女生一个耳光,打得很用力,女生脸上指印清晰可见。

这个女生冲到讲台前,拿走了老师的教案,冲出了教室,一边喊“老师打我耳光”,一边跑回家。

家长非常愤怒,要到学校打老师,校长束手无策,来和我商量,要我以班主任身份去协调这件事情。

我上门替这个老师道歉,对家长说:“我是班主任,我没有做好工作,你要打要骂都冲我来吧。”我的低姿态和真诚缓解了家长的愤怒情绪,事情终于得到解决。年轻教师延缓一年转正。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非常大,我感觉做老师不能做个“粗”人,不能粗心、粗糙、粗暴、粗鲁。

想要用简单粗暴来解决问题,最终只会使事情更加复杂难处理。

幸福的事

于洁:程老师说得太好了!不做“四粗”人,才能有职业的幸福感。程老师说说教书生涯里幸福的事情吧。

程老师:幸福的事情很多。我首先是意识到了我自身的优势、明白了自身的价值。一个人了解了自己以后是很幸福的,一个教师了解到自己的教育价值后是幸福的。

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有一句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然很有个性,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做教育的过程中,也说我走自己的路,管他学生和家长说什么,这就万万不行了。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及学生背后的家长,你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必须在乎他们是否认可你。他们如果不认可你,你自己就会觉得痛苦,他们也会觉得很不舒服。

教书20年中,我最自豪的是三点:

1.工作期间,我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一个学生;

2.对待家长从来都是平等的,从无训斥;

3.我舍得在教育教学上花时间、精力、智慧。

当一个工作一个任务让你去做的时候,不能当成任务去敷衍完成,而是要问问自己做成了做好了没有。要把任务当成问题去研究,这样才能有乐趣。

正因为我有这样的一种做事理念,所以教书生涯里幸福多多。

2015年,我50年前的学生聚会,要请我们夫妻俩参加,我爱人因病缺席,聚会后学生专门把录像送到我家里,令我们非常感动。

聚会时,学生们回忆了50年前的往事,很多事情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学生们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有个男学生当年调皮得不行,给我惹过很多事,添过很多麻烦,但是毕竟是小孩,我也是真心待他。长大后事业有成,聚会的时候见到我连连说抱歉,说当年不懂事给您添了那么多麻烦。你看,学生总有一天会懂事的。

有个贫困生当年看到别人买饼吃,馋得很,但又没有钱,只能站在那里盯着饼看,我就站在后面问他想不想吃,他说想,我就自己掏钱给他买了两个饼吃,他当时还是小孩,也不懂得说感谢的话。但是50年过去了,他却没有忘记当年我给他买过两个饼。你看,这就是孩子,你对他的好,当时他不一定有感觉,但是长大后一定会有一天想起你的好。

有个女学生,见了我对我说当年下雨的时候您驮过我走路,我已经不记得了,她却一直记得。你对学生的真心,学生是会记得的。

还有个男学生见了我就说程老师我很怕您。为什么呢?当年他是农村学生,寄宿在学校里,每个月要从家里拿米给食堂蒸饭吃。家长反映他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偷偷从家里拿米,以为他在学校吃不饱饭。我调查后了解到其实这个学生是偷偷拿了家里的米去换别的油条之类的小吃。但是我没有戳穿他,而是在课堂上说农村里是不是老鼠猖獗,不然米怎么一直会少呢?别的学生听得莫名其妙,他是听明白了,所以停止了从家里偷米。但是一个月后他又开始从家里偷米,我就在大清早守在教室门口等他进教室,他远远走过来手里正拿着油条吃呢,看见我站在教室门口,只能把没有吃完的油条扔掉再进教室,之后就没有再发生偷拿家里米的事情。这件事情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他一句话,但是确实就这样淡淡地不动声色地教育了学生。教育有的时候不该是疾言厉色、暴风骤雨,有时候不说话反而效果更好。

有个女学生现在也做老师了,很实诚地告诉我当年他们高中读书的时候,知道我只是中师毕业,隔壁班级的语文老师是本科毕业,但是他们发现那个老师教学态度散漫,我认真备课钻研,虽不是大学毕业,但是教课不错,成绩不差,很得学生心。她对我当年批改的作业印象深刻,批她作文时我写的一个眉批她至今还记得。她写“染”字多了一个点,我就写了“染坊里不卖药丸”,让她永远记住了如何正确写好这个字。教书育人时要采用各种办法,努力做到让学生印象深刻。

还有很多幸福的事情,当时不一定有感觉,但是50年后,听见当年的学生们一一回忆这些细节的时候,心里真是又感动又幸福的。

就算当年再怎么不懂事,怎么难教,学生一定会有懂事的那一天。这是一个老师必须坚定的信念。所以在教的时候,可以笃定一些,不要焦躁。

受伤的事

于洁:程老师,教书生涯里有很受伤的事情吗?

程老师:当然也有内心受伤的事情。受伤、遗憾、内疚,是教书生涯里难免的。因此教师要正确地认识教育,更要正确认识自己。你不是神,不可能彻底改变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要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在我看来,学生遭遇到不幸会让我伤心,这是外伤。比如我有个学生毕业后在煤矿工作,做工时一条手臂被机器卷入后搅烂,悲惨死去。我听到后伤心很久。

而学生变坏是最让我受伤的,属于内伤。

当年有个学生初中时劣迹斑斑,要升到高一了,没有老师愿意接收他,就放在了我班上。有一天,他把一个学生钢笔的金笔头悄悄换成了自己的铱金笔笔头。我调查发现后,他承认了自己偷换笔头的事情。我找了他家长,但是家长一味包庇,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把笔头换回来不就行了吗?半年后,这个学生因为拦路抢劫被判刑,尽管我前去说情,希望看在他还是个学生的份上从轻处理,但是依然被判了三年。这件事情每当想起,就很难过,看到学生变坏,是一个老师内心最受伤的事情。

但是遇到这样的事情,老师也要学会释然。我当年为了这个学生平时做了很多工作,每次都做好了笔记记录,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了。

我非常建议老师们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文字记录,这不仅仅是万一将来出了什么事情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更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职。政府机关里工作人员都要写工作日志的,一个老师每天做了些什么事情,不也应该有所记录吗?将来退休了,也是一个很好的回忆。要做一个有痕迹的老师。

政府机关反对“懒政”,教师队伍要反对“懒教”。那些空洞的苍白的没用的说教,就是“懒教”。

教师生涯里,我的前20年主要是和学生、家长打交道,后20年主要和教师打交道,我发现有的老师自我感觉良好,说自己对学生怎么怎么好,但是他的学生却并不觉得他好。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感觉到的好才是真正的好。而当你去向这样的老师指出时,他们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你对他们吹毛求疵,这是让我这个喜欢实话实说的人比较受伤的地方。

在和校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时常提醒他们做领导不能只布置任务,你还要去引领、指导、评价老师们的工作。做领导不能只埋头苦干,死做不抬头是不行的,不讲方向不讲格局怎么可以呢?而有的校长满嘴先进的理念却不脚踏实地做事情,夸夸其谈,拼命做宣传,这是万万不行的。学校和宣传是不一样的,不能“做宣传”,要“做了再宣传”。

对一户人家来说,孩子如果被剥夺学习的权利是最让人无望的。学习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功能作用。

对成年人来说,最受伤的是被剥夺工作的权利。两年半下放的时间,是我最受伤的时候。剥夺了我教书的权利,让我非常痛苦。所以后来再走上教育岗位,我无比珍惜。

情怀何来

于洁:这么多年来,虽然您已经退休十几年了,但是我发现您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为何这么多年您还是如此有教育情怀?年轻教师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拥有教育情怀?

程老师:我是一个中师生,无高学历,但我有丰富的经历。从教小学到教初中、高中;从单班到复合班我都教过;除了一线教师,我还有教研室和基教科工作的经历。我自己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这样的经历让我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宽度、深度、高度。

我们一直说“中国梦”,那么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昆山人的梦想和愿望是什么。我归纳起来是“书香门第”“小康人家”。这是一辈辈昆山人的梦想。

有梦想,就要有行动,要让教师增值,让学生增值,教育不能贬值,要让每个家庭幸福。

要认识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唤醒,解放无知,转向爱和善、健康、智慧。

每个教师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智慧性的服务行业。

早期专业性不被社会所认识,原因是教师本身未达到专业化的程度,现代教师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

要做一个健全完整的教师,必须既能做专任教师又能做班主任。教书育人必须完整统一。有些大学生师范毕业时觉得自己样样都会,觉得教育很简单,但是走上岗位后发现自己样样都不会了,让他做班主任就说我不会做,这怎么行呢?教书和育人不能两张皮。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老师。这是我一贯的观点。我觉得我非常适合做老师,因为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而我善于与人交往,喜爱孩子,容易相处,只有意识到自己适合做教师,才会有教育情怀。你不喜爱孩子,不爱教书,不会与孩子打交道,你怎么可能有教育情怀呢?

教育情怀还来自见贤思齐。我的教育情怀,包含着三代教育人对我的感染和熏陶。我把于洁老师视为现代教育的窗口,我把于洁老师当作现代教师的楷模。在昆山这片教育热土上,我拂面教育春风,不断汲取教育的情愫和智慧。

退休后,我自己意识到我不能边缘化、沙漠化,我依然走在校园里,心是充实的,我和年轻人打交道,心是年轻的。

我的老伴因病去世了,很多人劝我再找个对象,我笑说我找老伴的条件可高了:身体状况相似,经济条件相仿,精神世界相当。哈哈。

人啊,要好好活着,热爱生活。要有情怀,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更要如此。

还有一句话

于洁: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还有什么要对年轻教师提醒的吗?

程老师:年轻教师交友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年轻教师要和好学上进、充满正能量的人一起研究教育,否则很容易在遇到教育的艰难挫折后颓废萎靡。

于洁:这些年来,您一直很关注我如何做教育,每天阅读我的教育博客,经常和我手机短信交流教育问题,有您这样的“忘年交”是我的幸福。谢谢程老师!祝您健康,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