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5年中国年度散文
18855900000012

第12章 到中产阶级家里做客

毕淑敏

我父母是无产阶级,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被子和几件衣服是属于自家的,桌椅板凳床都是公家配的,人走了要交回去。印象中,中国的中产阶级,大约是指1949年以前的富农和小资本家小业主吧?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阶级已不复存在。

在南非旅行,一天傍晚,汗水涔涔步履蹒跚。导游胡子大叔说,您就这样去赴晚宴吗?

晚上的安排是到当地人家里吃饭。我说,旅人在外,也顾不得太讲究了。胡子大叔迟疑了一下,斟酌后终于说出来。预备请您的那家人,会穿礼服迎接。

他接着说,下一个景点,没有3个小时,你走不过来。看1个小时和看3个小时是不同的,但看1小时和不看差不多。

我被这绕口令似的话搞得糊涂,思谋后方明白,只得忍痛放弃了一处景观,赶回酒店把预备乘坐“非洲之傲”列车,吃维多利亚时代晚餐的正式服装,提前披挂出来。

车驶入郊区,七拐八扭到一片门前有小院的平房群。不是别墅区,有点像中国农户自建的民房。院前铁门紧闭,此地治安恐非良好。走进一家,约有100多平米。女主人50多岁,盛装相迎。在座的还有她的女儿女婿、儿子和媳妇加上一位邻居。

寒暄过后,直奔主题。餐桌摆在客厅,先是香喷喷的奶油浓汤,我连喝两碗。既有逢迎女主人厨艺的愿望在内,也和我整天颠沛流离有关。女主人十分开心。她说这个汤需要熬煮4小时,手艺是从逝去的妈妈那里学来的。

内心感动。属于妈妈的手艺在女儿身上传承,妈妈就不曾远去。

其后的菜肴让人饱受惊吓。先是扑面而来一大盘炸鸡翅,约略估计,大概有30只鸡丧失了上臂。紧接着是大钵红烧猪肘,最少有4只猪因此低位截肢。浩浩荡荡的煎鱼前赴后继,牛肋排羊肋排匍匐而来……见我惊诧莫名,女主人很得意,说为了预备这桌丰盛的晚餐,一家人从早上忙到晚,烤箱未曾凉过。

我叹息说,从昨天开始的采买和腌制,也很费心力。

女主人马上跷起大拇指,认可我有家庭妇女的资历。

接下来的时间,焦香四溢,噼啪作响。女主人问我,您在中国可否经常能吃到这些美味?

我说,前些年大家吃得很多,近些年慢慢少了。

哦?主人阵营集体表示极度关切,面露同情之色。

我忙解释,膏粱厚味吃得太多,会造成营养过剩,对身体不好。中国人现在认识到这一点,就主动吃清淡了。

中国现在有多少人呢?儿子问。他是公务员。

我说,13亿多。

众人惊呼起来,中国人是南非5000万人口的26倍!如果在街上走,连着碰到26个中国人之后,才会碰到1个南非人,然后又是26个中国人迎面走来……

女儿是教师。问,中国有多少种官方语言呢?

这还真难住了我。记得一位维吾尔族校长对我说过,“汉语”这个提法,会让人觉得这只是汉族人使用的语言,应当把汉语上升到中国官方语言的高度,只要是中国人,就要学习汉语,不妨改叫“中语”。

中国推广普通话,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它是官方语言。我说,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是平等的。

他们做恍然大悟状道,说原来中国的官方语言有56种。我们除英语外,还有荷兰裔使用的阿菲力卡语,当地土著使用的祖鲁语、科萨语、斯佩迪语、茨瓦纳语、索托语、聪加语、斯威士语、文达语和恩德贝勒语,共11种。原以为南非的官方语言很多,却不想你们比我们更多。

我只有笑笑算作回答。他们又问道,中国人现在非常喜欢学英语,而英语是我们的官方语言,所以我们都可以到中国去教英语。

这个话题,自我到非洲之后常常遇到。一定有个传说像野火般蔓延——非洲人只要会说一点英语就行了,就能到中国赚钱啦!

我说,中国人学习英语很有热情,对英语的要求也很高。一个好的外籍教员,要有资格许可,他应该也懂汉语,懂得中国人的文化和传统,这样的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他们听了,面面相觑。估计发现原以为探囊索物般容易的事儿,却也不那样简单。

因为一进门就被热情包围,我这才找机会拿出带来的礼物——真丝头巾,略表心意。

普天下所有的女人都是喜欢丝绸的,喜欢它柔软贴切,喜欢它光华灼灼。丝巾在女主人手中抖动着,金色和碧色相缠,如同拧干一束彩虹。

回酒店的路上,胡子叔问:吃得不错吧?

我说,那么多肉啊。

胡子叔说,就是要让你们看一看南非中产阶级的生活。女士是个会计,有不错的固定收入。女儿儿子生活也很好,那所房子也是她自己的。

我问,您心目中的中产阶级是怎样的呢?

胡子叔说,就是这样的啊。你还想怎样呢?

我说,那您认为自己是什么阶级呢?

他很骄傲地说,虽然这辆车是老板的,但我还是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有了稳定的中产阶级,社会就有希望。

“中产阶级”这个词的兴起,来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一般来说包括商人和工厂主,再加上律师、医生、工程师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他们通常遵守规则敬业守时,身着整洁的衣服,精干称职,有温柔安定的家庭环境,独立自尊爱慕体贴,为人一丝不苟并怀揣美好理想。

胡子叔是工薪阶级,受雇于旅游公司,每天到酒店接我时,都会从前台的水果篮里顺手牵羊捞走一个青苹果,似乎并不很宽裕。起码,我认为真正的中产阶级大致不会如此。

我狐疑地问,您认为在南非,有多少人属于中产阶级呢?

胡子大叔一边灵活地打着方向盘,一边说,大约80%吧。

看来中产阶级的确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稀罕。也许因为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我们都是一边倒地以无产阶级为荣。人人都想留在这个阵营中,哪怕已经有了资产也赖在这圈子里不走,感觉安全。也许胡子大叔是对的,尽管他在打工,但他有房子,有固定的收入,过上了自认为体面的生活,就是中产阶级了。

想起老祖宗的教诲,《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翻译成白话文,是说: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恒产恒心,都是好东西。恒产居然先于恒心,可见它的重要。

美国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是——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可入围。按照这个尺度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属于中产阶级。据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就连不断坠毁飞机的马来西亚,他们估计中产阶级大约也占到总人口的60%。

中国中产阶级的指标是——1000万元以上的资产,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按此标准,现阶段中国的中产阶级约占5%。

这标准有点苛刻了。

现在中国,有房子的人不在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在少数,有正规职业有固定收入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这几条你都已具备,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一员,这不是危险和耻辱的事情,而应该像胡子大叔那样,引为自豪。

然而就算很多人在经济范畴上可以入围中产阶级,那这个阶级享有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有多少人有意识地具备了呢?他们恒心何在?有多少人能怀抱理想主义的希冀,义无反顾地不推卸历史的重担呢?

炫耀资产,当然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和来自他人的侧目。不过只有实事求是,才能铁肩荷起道义。中产阶级们不必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风云变幻中,你推脱不了干系,只有勇于承担。

不管怎么说,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未来需要更多的中产阶级,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在南半球的南十字星下,胡子大叔问我,您是中产阶级吗?

刊于《文汇报》201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