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5年中国年度散文
18855900000006

第6章 包容与守望

——闽行散记

王巨才

在福建,有媒体问,对福建的地域文化,你有何感想和认识。面对唐突而来的镜头,我惶然不知所措。对这个足可做博士论文的题目,真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好在,一则刚刚听来的故事帮我解脱了困局。

话说唐代垂拱年间,有高僧匡一到泉州,相中一片桑园,想建寺弘法,桑园主人黄守恭问,占地多大?法师答,朗朗乾坤,只一袈裟。见主人已然允诺,法师脱下法袍凌空一抛,那袈裟的阴影正好笼罩了整个桑园。这让主人大感意外,正犹豫间,记起夜间的一个奇异梦境,便试探说,待桑树开花,愿悉数相让。想不到第二天到桑园一看,那大大小小的桑树上,果然开满莹润洁白的莲花,方知乃是神谕,遂捐出桑园,资助建寺。

这寺便是泉州的开元寺。一棵千年古桑枝叶纷披,浓荫匝地。

大殿廊柱上,有宋代理学泰斗朱熹的题词镌刻:“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隐喻。桑树,中国古老树种,轩辕时期就有种植;莲花,佛教吉祥、光明、圣洁的象征,印度国花。或是灵光一现,我猛然觉得,福建文化正如这传说中的桑莲,它扎根八闽大地,吸收传统文化的丰沛营养,根深柢固;又嫁接异域文化的精华,花繁叶茂。因而它是博大的,丰赡的,是本土的,又是多元的,具有独特魅力,焕发着沉雄葳蕤的生命气象。

福建自古“舟行四海,货通天下”。宋元时期,泉州、福州已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其商贸文化之繁荣,让这位游历世界、见多识广的马可~波罗先生都觉得“的确难以想象”。而真正让福建彪炳中外交通史册的,当属明代永乐年间三保太监统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的壮举。在郑和七下西洋始发地长乐南山的纪念馆,我们见到由郑和亲自撰写的碑记,当诵读那些“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以及“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重,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非逮,敢不竭忠以事国,尽诚于神明乎”的文字时,能不为前人不避艰险、勇闯天下的豪迈风神气度所激动,为我们民族素来具有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精神而自豪?!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数以千万计的闽籍华侨华人陆续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为当地带去中国黄金、铁器、茶叶、瓷器、丝绸、棉麻及先进工艺与农耕技术,展示了勤劳智慧和睦邻修好的良好形象,唤起沿线各国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大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客商、学者、宗教人士纷纷来到福建,在从事互惠互利的商贸活动的同时,也带来新鲜的异质文化信息,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参照,注入新的活力。近代以来福建涌现那么多“放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和仁人志士,原因不止一端,但想来与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启迪不无关系。福建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与包容,赢得世人尊敬和赞誉。时至今日,我们在泉州各地,仍能感受到世界几乎所有宗教和谐共处的融洽氛围。那些糅合中西文化符号的寺庙、教堂、塔桥、墓园和其他各式风格的建筑,无不记载着这个城市“华洋共处、主客同和”的昔日辉煌,彰显着福建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与化育能力。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东亚文化之都”,乃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福建人是开放的,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善于取精用宏,博采众长。福建人又是笃定的,庄敬守正,和而不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充满自信,执着坚守。这种自信与坚守,体现在古往今来众多贤达之士的卓越见识和治学实践中,更渗透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中。

福建崇文重教自古已然。行走各地,书院、书坊、考棚、试馆遗址随处可遇。2000年夏天,应《福建文学》约请到著名的红色根据地连城采访,在峰峦耸峙的冠豸山风景区,最引人盘桓流连的恰是那些古代先贤开坛讲学或潜心苦读的书院书室。仅书院,记得的即有“二丘书院”“樵唱山房”“修竹书院”“东山草堂”“五贤书院”等十多处。满山遍野的书卷气,氤氲弥漫,让一行人如沐春风,交口赞叹。而在同是崇山峻岭间的四堡镇,满街古风犹存、多不胜数的书坊、书肆也让我们大开眼界。这里的雕版印刷业自宋代发轫,清代达于全盛,出版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小说、天文地理、幼学启蒙、医药养生无所不有,除行销本省外,还通过北线、西线、南线三个通道,运往湖广、川陕、山东等十三个省份百余州县及东南亚各国。若非耳闻目睹,真想不到这区区一隅,曾为弘扬中华文明起到过如此重要作用,产生过那么大影响。

近读朱熹《福州州学经师阁记》,讲到福州府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常数百人。但一段时间因教养无方,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后自临邛教授常浚孙掌校,“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试课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唯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于是他又借题发挥:“为学之本,在乎操持存守之力,使吾方寸之间,清明纯一,而后宏其规,密其度,使天下之理尽其纤悉而一以贯之,异时所以措诸事业者,亦将有本而无穷矣。”反之,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训诂记诵,钓名声,干利禄,则“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辞章愈丽议论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朱老夫子的这些为学之道,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被视作学林圭臬。福建学术风气之盛与教育质量之高向为外界称道,名师高徒,层出不穷,原是其来有自。

探寻福建的文脉久远与传承深广,不能不去“三坊七巷”。这片福州市区面积只有零点四平方公里的建筑群里,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就走出林则徐、陈宝琛、梁章钜、沈葆桢、萨镇冰、林觉民等二百多位极大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学界巨擘泰斗,如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又留学英伦,最早翻译《天演论》《原富》并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论著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仅凭渊博的国学根底和睿智才思翻译出《巴黎茶花女遗事》等170多部外国作品的译坛奇才林琴南等。在南后街洋桥路口,我们瞻仰了辛亥烈士林觉民故居。他那封于起义前三天所写的《与妻书》已广为人知,其“泪珠与笔墨齐下”的文字与慷慨赴死的决绝,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血气偾张。林觉民牺牲后家人避居乡下,将这幢房屋卖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在《我的故乡》等文章中曾多次写到这所地方,写到院子廊柱和墙壁上那些联语字画,写到爱意融融的伦理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这位现今被尊为“文学祖母”的世纪老人,与林徽因、庐隐一起并称三位“现代美女作家”,是福建人颇以为荣耀的。

福建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这些活动既有海洋文化的印记,更多的则是赓续着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血缘基因。无论久演不衰、大受拥趸的南音及闽剧、高甲戏、布袋戏,还是逢年过节群众性的灯会、巡游等庆祝、祭祀风俗,内容多为规劝尊祖孝亲、积德向善,期盼子嗣发达、瓜瓞绵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关公、妈祖和其他神祇信仰,似乎比之内地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并没什么不好,只要引导得法,反而有利增进社会和谐安定,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情感认同。福建人的家族乡土观念较之别处也更显浓厚些,哪怕走到再偏远的乡村,那些保护完好的宗祠建筑,那些供奉在各家厅堂的祖先牌位,那些“颍川锦延”“陇西人家”的门楣以及镌刻于木石廊柱上的楹联,都在显示着福建人慎终追远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怀,令人感触良多,油然起敬。

十多年前,到泉州考察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黄昏时分上街头漫步,不经意走到一处社区文化广场,有幸身临其境地分享了神往已久的“南音”演唱。广场不大,游人也不算多,和煦的晚风中,灯光烁烁,弦歌低回,居民或相聚弈棋,或品茗聊天,或操拳健身,或摇扇养神,那份悠闲自在,直让人联想起话本小说中关于太平盛世市井风气的描写。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不大的广场周边,竟有四家南音社在同时演出,台下的茶座和条凳上,分别围坐人数不等的观众。福建人素来热情好客,见我们从外地而来,马上腾出位置,招呼入座。尽管不懂闽南方言,但近两个钟头的观赏中,演唱者优雅端庄的身姿和清纯委婉的声调,伴奏者神情专注、丝竹相和的配合,始终让大家沉浸在“如闻韶乐”的陶醉中。其间有人介绍,这样的演出天天都有,演唱者大都是教师、职员和普通居民,而那些典雅的曲牌和唱词,大多源自唐宋的宫廷音乐,已传唱千年。这次重来,知道这种被誉为东方古典音乐珍品的南音,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在全球各地的表演社团多达千余个。福建人对乡土文化的挚爱守护,于兹可见。

记不清什么时间,好像是前年的电视春节晚会上,看到一组少儿节目,一群穿着中式对襟童装的孩子,手提小橘灯,踏行在舞台的拱桥和池塘边,一板一眼、嫩声嫩气地朗诵着一则儿歌,稚态可掬,模样十分可爱。歌词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好像有“骑竹马”“过池塘”这么两句。从着装和语音看,猜想可能来自福建或广东一带。这次在福州闲聊,文联的朋友说那儿歌就出自福建,并随手写出整段歌词:“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朋友介绍,这其实是一首很古老的歌谣,唐代的《竹枝词》选本、辜鸿铭先生编辑的《幼学弦歌》都有收录,不只福建,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中也广泛流传,是教孩子们识字怀乡的启蒙歌。他还讲,福建本土和海外华侨华人普遍重视国学知识的教育,像《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读物,许多中小学生都会背诵,泉州、福州和港澳台等地,多数中小学还开设了“南音”课,组织古诗词兴趣小组和课外读经班。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中华文化的种子在一代代八闽儿女心中生根发芽,披枝散叶。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龚自珍)

这些年多次去福建,福建人眼界之开阔,待人之诚实,举止之稳重儒雅,做事之刻苦认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福建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上下正在为打造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厉兵秣马,奋力拼搏,到处热流滚滚,生气蓬勃。我想,有这样素质优良的干部群众,又有千百年来自尊自信而又开放包容的人文底蕴,则福建在新的时代机遇面前,自会创造无愧前人的业绩,会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做出新的贡献。这是确定无疑的。

而开元寺那棵法界古桑,也一定会迎着新世纪的阳光,在海风天雨的沐浴中焕发更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2015年4月

刊于《人民日报》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