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18859100000012

第12章 “张王会”几个细节的深度解读

举世瞩目的“张王会”已圆满落幕,但关于“张王会”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议论还远未停止,特别是“张王会”之后是否会有“习马会”,世人更为关注。其实,这次会面及其成果所开启的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本身就值得津津乐道,而“张王会”中的几个细节,也颇耐人寻味。

“中华民国”与“那段历史”

2月12日上午,台湾“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在中山陵博爱广场讲话中谈及“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已经103年了”,对此,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当天应询表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尊敬。他103年前领导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社会变革的那段历史,其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晓光所言“载入史册”可谓意味深长。表面看,王郁琦讲的是“中华民国”,马晓光讲的是孙中山103年前领导辛亥革命“那段历史”,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马晓光弦外之音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国”已成为历史,并已经翻过那一页了。当下,我们需要的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团结一致向前看,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49年以后,国民党“政府”退缩台湾岛,尽管此后蒋介石一直“毋忘在莒”,并企图“反攻大陆”,但终为南柯一梦。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马英九上台后,经常讲“互不否认治权,互不承认主权”,并处处要求与大陆“对等”;在两岸统一问题上,常常拿“两德”说事。其实,无论从历史成因,还是现实状况看,“两岸”无法“对等”,也无法与“两德”画等号。总之,历史就是历史,用《汉语词典》解释,所谓“历史”,就是已过去的事实,是社会的发展进程、沿着、来历,是已过去的经历。

王郁琦曾表示,在适当时机、以适当身份、相关条件都能充分配合下,希望双方能以主委、主任的职衔相称,否则就“相见不如不见”。在本次会晤中,王郁琦与张志军互以职务称呼,王郁琦称张志军为“张主任”,张志军则先称“王郁琦主委”,又再称“郁琦主委”。

或许是由于张志军长王郁琦16岁的缘故,王郁琦称张志军为“张主任”,张志军称王郁琦为“郁琦主委”,此称呼彰显“大哥”与“小弟”的兄弟关系。无论是两人第一次在巴厘岛见面,还是这次“张王会”,儒雅的张志军其兄长风范尽显。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张王会”互称官衔,但仅止于“过过嘴瘾”。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称王郁琦为“郁琦主委”,但在手册、会议资料或文件和新闻稿上,仍以“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称之,可谓“桃花青衣两相宜”。同样,在对台湾称谓方面,称之为“台湾方面”,没有出现“中华民国”或“行政院”,甚至王郁琦拜谒中山陵敬献的花圈上,署名写着“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郁琦暨全体同仁敬献”,并未提及“中华民国”或“行政院”。这或许解决了下一步“习马会”称谓的难题。

“外滩闲聊”与“习马会”

如果说南京上演的“张王会”,场面正式且严谨,那么,2月13日晚上海外滩和平饭店的“张王会”,就显得比较随意且放松。张志军和王郁琦13日晚上在上海外滩和平饭店的茶叙,地点选择可谓非常微妙。和平饭店的8楼是16年前“汪辜会晤”所在地。当年的汪辜两位先辈已作古,但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当天上午张志军到上海市青浦向长眠在福寿园的海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敬献花篮,既表达了深切缅怀,也表达了以汪道涵为榜样,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16年后张王站立在于4年前装修一新的和平饭店9楼,实际上是在继续先辈未竟伟业。两人长聊达140分钟之久,离开饭店已是入夜10点20分。这场没有对媒体开放的“张王会”,究竟聊了些什么?外界“必须有一点想象力”才能窥见一二。

其中众所瞩目的“习马会”,王郁琦表示在“闲聊中有各自表达既有立场”。此前王郁琦曾表示不会主动提及“习马会”,马英九也“没有特别的交代”。但从马英九近期表现看,“习马会”显然是此次“张王会”不可回避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不对媒体开放的“闲聊”其实并不“闲”,“在闲聊中有各自表达既有立场”,或许比正式场合表达得更充分、更具体,取得的共识也可能更多,只是时机未到,“不足为外人道也”。

(原载于2014年2月18日《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