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起兵书
1889500000017

第17章 治兵篇(4)

联想认为,企业有血型,符合这个血型的人,成为联想的员工;不符合这个血型的人,联想与之无缘。联想管理学院就是培养出具有联想血型的人。联想需要三种血型的人:能独立做一摊事情的人;能够带领一帮人做事情的人;能审时度势,一眼看到底的领军人物。

联想的企业培训有两种架构,一种是直线型,企业培训部统管企业所有的培训,各部门要培训,就给培训部提需求,整个企业的培训只有培训部输出。这种模式便于管理培训,费用上好控制,弊端是供需之间经常有矛盾,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培训需求。另一种是事业部体制,集团总部有培训部,各分公司也有培训部。集团培训部不负责整个企业培训,只是负责企业文化的灌输。各事业部的培训部负责工作技能培训,更小的部门都设有培训接口,小部门和大部门都能够进行培训,培训覆盖面比较大,可以进行需求小的专业技术培训。这样的架构使培训更加贴近员工,缺点是重复培训导致资源浪费。联想的培训正是这种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培训组织渗透到公司的业务部门。

联想企业文化的培训在公司总部的管理学院进行,下面子公司的文化称之为企业亚文化。员工除了在集团总部接受公司文化培训,在各子公司还要接受亚文化培训。联想电脑公司的培训部负责电脑公司亚文化培训,还要对电脑公司文化进行提炼,另一项重要职责是做新员工入职培训。在电脑公司下面的事业部,例如台式电脑事业部、笔记本电脑事业部等都有培训接口人。

企业培训是一种演练。联想不断去演练那些大家认为没有新鲜感的历史,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真正从这些简单和直白得有些“土”的道理中,焕发出一种精神和行动,这样的人,就具备了联想血型。

六因材施教,知人善任

【原文】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辨,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注释】

厮养:厮、养都是指从事炊事等杂役的役卒,泛指勤务兵。

比:并排、挨着。这里指编在一起。

什伍:古代军队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是军队里最小的战斗编组。

严辨:辨同办,指严整装束。

【译文】

吴起说:“教练士卒学习作战的规则是:身材矮的用矛戟,身材高的操弓弩,强壮的举军旗,勇敢的鸣金击鼓,体质弱的从事杂役,聪明有智慧的出谋策划。此外,同乡的编在一起,什伍各相联保。指挥信号是: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二通鼓,练习伫列;打三通鼓,迅速早餐;打四通鼓,整顿装束;打五通鼓,站队入列。而听到鼓声齐响就举旗出发。”

【心得】

延续上段话题,吴起进一步指出,训练兵士的原则必须因人而异,应因材施教,因材用人。同时,吴起还指出训练兵士必须强调纪律,要统一指挥,令行禁止。

军事上,调兵遣将,讲究“量才而用”。若大才小用,则才必不为所用。韩信当初也曾处在项羽麾下,因项羽不识其才,遂投奔刘邦。反之,若小才大用,则必致失败,如赵括、马谡,本来就是无法独当大任之才,用之而有“长平之败”、“街亭之失”。

治国者,要文、武并重,善于运用人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遵循“量才而用”的原则。如唐太宗的大臣中李勣善治兵,长孙无忌善治国,两人配合可保唐王朝江山。然而,李勣不易驾驭,长孙无忌又有嫉贤之短,只有设法让其扬长避短才会天下太平。唐太宗非常清楚这一点,而且让他们尽情发挥各自的才能。

的确,用人之道犹如用兵。将善御兵则可制胜,君善用臣国则富强。秦始皇善用人而得天下,刘邦善将而汉兴,太宗善用人则唐富强。反之,楚怀王有屈原而不用,以致兵败,客死异乡;玄宗后期不善用张九龄而招致“安史之乱”,国势衰颓;满清政府不善用林则徐等人而受列强欺侮,生灵涂炭。

由此可知,古人所谓“废兴之道”,不在“兵强地广,人殷国富”,而在“得贤之用”,其见解是颇为精辟的。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借唐太宗的说法,用人若以历史为鉴,则可明用人之道。

同时,用人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如果“务其多学而舍其偏技”,的确“非良术”。

例如一场战争,由于会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所以自然需要得到各方面之偏才的帮助才能取胜。既要有能征善战、巧于布置的将领,也要有能够驰骋沙场的勇士。战前刺探敌情,靠的是情报人员;辟山开道,需要工程兵;向敌方下战书扬示我方威势,需要辩士;要了解地形、地势,以及险阻曲折的具体位置则离不开向导。

或许仅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却不可缺。

以体育竞赛而言,一个长于田径的选手,或许就不善于球类比赛。若让围棋高手聂卫平与篮球巨星乔丹相比,看谁对体育事业的贡献大,是难有定论的,因为他们都各有所长。

自古以来,尽管也有不少博学多才的大学者,但毕竟只有一技之长的偏才更为普遍。巴尔扎克是小说家,却不善做生意;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科学家,却不善于处理生活琐事。有济世经邦本领的姜太公,却不善作为小贩。鉴于此,自古以来真正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应准确掌握其下属的特长,并创造条件让其得以充分发挥所长,从而取得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巨大成功。诚如汉高祖刘邦正是发挥了张良、韩信、萧何之特长,才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孔子是从学无止境的角度来强调不断学习的重要性;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显然韩愈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从另一角度去理解孔子、韩愈的话,就会深悟“术业有专攻”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中国古人很重视“专”,其中首推以养士而闻名于诸侯的战国四公子。就以孟尝君来说,门下食客3千,自然不可能个个都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个个都如冯谖一样能帮助孟尝君做到“为政数十年而无纤芥之过”。史载孟尝君曾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而逃脱险境。“鸡鸣狗盗之徒”的才可谓偏才,然而在关键的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冯谖的“狡兔三窟之计”。

古人说过:“善士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正是强调“偏技”之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道理是多么深刻啊!

现代文明优于古代之处就在于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而分工愈细就更需“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若废弃“专”而求“博”,或许终其一生也难具备“博”才了。虽然我们应该提倡“博”,提倡努力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杂家”,但就现代社会的需要而言,更应强调的是“专”。

此外,对敌作战既要有训练有素的军队,也要求将领具备临阵能灵活指挥的才能,如此才能取得胜利。训练有素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极重要的因素,否则,士兵在战场上不会听从将令,形同乌合之众,将不堪一击。

战争胜利还取决于将领能否根据实战情况作灵活调整。“奇正皆得”的将才算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孙子·谋攻》称“将能而君不豫者胜”。真正能担当大任的将领,常常会在实战中体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作战原则。如战无不胜的韩信,又何曾听过刘邦战前所作的安排?而成吉思汗时代,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就在于成吉思汗把全权交给了指挥作战的将领。

古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这样的感慨是有其道理的。

七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原文】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注释】

无当:不要在……

青龙:为天上星座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的总称,在方位上代表“东”,又称苍龙。这里指军旗名,青色,上绘龙,一般为左军的旗帜。

白虎:为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总称,在方位上代表“西”。这里指军旗名,白色,上绘熊虎,一般为右军的旗帜。

朱雀:为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总称,在方位上代表“南”。这里指军旗名,红色,上绘鸟像,一般为前军的旗帜。

玄武: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在方位上代表“北”。这里指军旗名,黑色,上绘龟蛇,一般为后军的旗帜。

招摇:北斗七星勺端的星宿,在方位上代表“中央”,有指挥的意思。这里指军旗名,黄色,上绘北斗七星,一般为中军的旗帜。

【译文】

武侯问道:“军队前进、停止,有一定的原则吗?”

吴起回答说:“不要在‘天灶’扎营,不要在‘龙头’驻兵。所谓‘天灶’,就是大山谷的谷口;所谓‘龙头’,就是大山的顶端。指挥军队,左军必用青龙旗,右军必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而中军用招摇旗在上方指挥,部队在下面跟着信号行动。临战前,还要观测风向,顺风时乘势鼓噪而进,逆风时就坚守阵地,待机破敌。”

【心得】

本段主要讲述临敌作战的战术问题。吴起认为军队必须慎选驻扎的营地,尽量不要给敌方可乘之机,同时还应注意指挥作战的信号。

在吴起看来,驻地地形的选择极为重要。“无当天灶”,即不要在大山谷的谷口扎营,以免遭敌军居高临下攻击,或放水淹灌;“无当龙头”,即不要在大山的顶端驻扎军队,以免受敌人围困,水草不利。与吴起这一谋略相同,孙子也认为:凡配置军队,判断敌情,必须依据下列原则:横过山脊,必须靠近山谷。占领山地要选择居高向阳的地方,而且要背靠高地不要面向高地。

明朝刘伯温《百战奇略·谷战》亦云:“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

靠近山谷但并非在谷底,如在谷底,虽利水草,但是难防敌人以水淹灌。靠近山谷之利是:第一,水草便利;第二,凭恃险固;第三,敌处谷底或大山谷的谷口,有利于我军放水淹灌或俯冲攻击;第四,敌处大山的顶端上,我可断其水草粮食与弹药之援济。

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山顶居高临下,攻击力强,防御力也强,但是水草不便;在谷底,水草便利,但是难防水淹,且不便指挥和观察,也不便进攻、不易扼守。所以,舍其两端用其中,靠近山谷恰好克服山顶和谷底之弊而得其利。

东汉建武十一年,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任陇西太守。羌人叛乱,杀汉长吏。马援率军4000余人平乱,抵达氏道县。羌在山上,汉军据平地。马援断绝羌人水草,不去仰攻,羌遂穷困,万余人投降,数10万户逃到塞外。这一战,羌人因违背了“绝山依谷”的谋略所以失败,这正好证明了吴起“无当天灶,无当龙头”的谋略正确。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于公元228年伐魏。魏大将司马懿率兵迎敌,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率兵2.5万防守街亭。街亭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街亭若失,蜀军必败。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扎营要靠山近水,小心谨慎,以保万无一失。但是马谡到了街亭后,因轻敌而违背了诸葛亮的训戒,又不听王平的劝谏,反其道而行,扎营在远离水源的孤山顶上。魏将司马懿率军赶到,立即切断水源,四面紧围。蜀军缺水少粮,饥渴交加,司马懿趁机猛烈围攻。蜀军惨败,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军。

在这段论述中,吴起还间接地提出一种军事策略,那即是断绝敌军粮道,以克敌制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中军队不可无粮,因而高明的指挥者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不仅要准备充足的粮食,而且还须千方百计地确保粮食囤积地的安全及输粮道路的畅通。

所谓断绝其粮道,就是在战争中封锁敌方的粮食运输通道,或坚壁固守拖住敌方使之粮尽,或销毁敌方囤积的粮食。这是战争中运用最广的一种军事谋略。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平定七王之乱,派周亚夫率军东攻吴、楚。周亚夫见吴、楚联军兵势强大,一时难以取胜,就采取了“以梁委之,绝其粮道”的谋略。于是进驻昌邑,坚壁不出,避而不战,听任吴、楚联军进攻梁军,以便利用梁地拖住敌人。后周亚夫的军队进攻下邑,仍深沟高垒,坚壁固守。等到吴、楚联军兵疲粮尽而不得不撤退时,周亚夫才率军乘胜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在军事作战中,围攻敌人以断绝粮草供应,使敌方军心动摇的军事策略运用得较多。如公元前202年韩信与项羽的垓下大战,韩信就将项羽军队包围在伏击圈内,然后轮番作战,使楚兵得不到食宿且马无草料,终致消耗殆尽,陷入四面楚歌之中,最后项羽兵败自杀。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记载:陈宫向吕布献“绝操粮道”之谋,曰:“近闻操军粮少,遣人往许都去取,早晚将至。将军可引精兵往断其粮道,此计大妙”,但吕布恋妻不纳陈宫之计。又如官渡之战中许攸先向袁绍献计,主张“乘曹军粮草已尽的机会,两路包抄夹击曹军”之计,遭到拒绝,后他又投奔曹营,建议曹操突袭袁军军粮辎重囤积之地乌巢,烧其粮草。曹操接受建议,领5000兵马偷袭乌巢,将袁军粮草尽皆烧绝。此为后来曹操大败袁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吴起所指出“无当天灶,无当龙头”的观念,不仅是驻扎营地要看地形的策略,还揭示了作战必须考虑地形的战术原则。

司马昭初握重权之际,西蜀大将姜维、夏侯霸等人引兵数万进攻曹魏的陇西。姜维引兵5万,望枹罕进发。兵至洮水,守边军士报知魏雍州剌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王经便先起兵迎战姜维。

姜维引大军背洮水列阵,王经来战,大败,遂仓忙引败兵百骑杀出,往狄道城而走。姜维乘胜引兵追击,将狄道团团包围。狄道形势危急,陈泰正欲起兵报王经兵败之仇的时候,兖州刺吏邓艾也领兵来到。陈泰问计于邓艾,邓艾说:“敌人洮水得胜,如果勾引羌人,东争关陇,则此处四郡大概都会被姜维所得。这样的话,我们的麻烦就大了。不过狄道城垣坚固,王经高壁深垒,不与敌战,敌人急攻只是劳兵费力罢了!所以,我军应占据高岭要害之地,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蜀兵必破无疑,而狄道之围可解。”陈泰于是先拨20队兵,带着旗旌、鼓角、烽火之类日夜伏行,去狄道城东南高山深谷中埋伏,专候蜀兵到来。而陈泰、邓艾随后亦各引2万兵士相继前往。

大军一到,于高山之上多举烽火,击鼓鸣角,告诉城中救兵已至,城中兵将士气大振。而姜维见对方救兵猝至,出乎意料,军中上下震惊。姜维引兵来战陈泰,因地势不利而退。后来,陈泰又密谋截断姜维的退兵之路。姜维闻声后,连忙引兵遁走,狄道之围获解,姜维没有占到一点好处。

行军作战,军事统帅必须懂得侦察、了解地形,以因地制宜。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同样要有很强的地理观念。古人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库不盈”,这是说自然条件对经营的影响。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各种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因素,对于各种经营之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可能的条件下,经济活动都要尽量运用地利。不管是设厂或开店,首项要务就是选择理想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