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本管理模式
1890400000034

第34章 建立综效协同的组织模式(4)

那些高度进化的人,即能够自我实现的人,都能够协调自私和无私的对立。别人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换句话说,他们能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自私的快乐,而这是一种无私的表现。我举个很早以前我所使用的例子,我因为喂食小孩吃樱桃而感到快乐,因为他很喜欢吃樱桃;如果我看到他吃樱桃也觉得很高兴,而当我自己吃樱桃时也会觉得很快乐。现在我要问一下,以上的行为是自私还是无私?我有牺牲任何东西吗?我是在帮助他人吗?我觉得很享受,难道这是自私吗?

显而易见,最好的解释方式是,原本相互对立排斥的自私与无私已经消失,它们已融合在一起;我的行为既有自私也有无私,自私与无私同时发生。按照我个人倾向的、更为复杂的说法,我较喜欢把它诠释为综效行为。对我小孩有益的事也会让我的小孩快乐,所有的差异都已经消散,两者已相互认同,成为一体。我们学会与心爱的妻子或丈夫合为一体,对其中一人的侮辱就是对另一个人的侮辱;其中一人的名声受损,另一人也会感同身受。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就是这样的。

这也可以解释爱情关系。也就是说,两组原本不同的需求合成单一的需求,成为全新的整体。当存在时,我本身的快乐也会使对方快乐,而对方的自我实现就如同我的自我实现一样,我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对方”和“我本身”已完全融为一体。当论述共同的财产时,就成为“我们”或“我们的”。关于爱的另一种解释是,只有另一人快乐,我才会快乐。就某种意义上而言,不同的人可以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他们的分化已消失,已成为完全的一体。

在本尼迪克特手稿的最后部分,她还举了许多民族学的例子。在我对黑脚族印第安人的研究中也出现不少类似的例子。泰迪·耶鲁夫莱是我的翻译,也是族里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曾接受两年的大学教育。当泰迪变得有钱后,整个黑脚族都因此而获益。例如,当他有足够的钱后,就可以买车。依照黑脚族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只要有需要,族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向族人借任何东西。所以事实上,那辆车是属于全族的。任何需要车的人都可以使用。泰迪自己使用的次数并不比其他人多。“所有权”的意义只是在于付油钱和其他的费用。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以泰迪为荣并认同他,就像我们会对在奥运会赢得百米短跑金牌的运动员感到光荣一样,或是为我们城市或大学的伟大哲学家、科学家感到莫大荣誉。同样的,他们都以泰迪为荣,也都很喜爱他、尊敬他,并选他为族长,视他为非正式的发言人和领导。毫无疑问,泰迪具有利他性格,我想全族人都这样认为。所有人对他的爱与尊敬让他满足,他甚至从未抱怨自己的车被别人使用。

另一个案例是每年太阳节庆典中的“赠礼”活动。过去一整年或数年,人们全心投入工作,他们己积存一笔钱,希望能表现出最大程度的慷慨,因为这样的聚会是在非常公开的场合举行的。我看到白头族长站在由全族人围起的圆圈中,在每年最神圣的时刻,族长都会发表演讲,说他多有智慧、能力多强等,然后以一种极慷慨的动作,将毯子、食物和水送给寡妇、年老的盲人、小孩和青少年等。

他赚的钱愈多,愈努力工作,就越容易成为愈优秀的工作者;他的农场经营得愈成功,就可养更多的马,对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助益就愈多。这与我们社会滋长的眼红、嫉妒、憎恨以及自尊的失落完全不同。当我叔叔突然变得富有时,他会突然失去所有亲戚的友爱,我想每一位美国人都知道其中的原因。他的财富对亲戚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点我非常清楚。他是很富有,但却从未帮助过我这个穷学生。我认为他很自私,所以和他之间也没有什么情份可言。如果我们是黑脚族印第安人,情况就大不相同。每个人的财富对其他人没有助益,因此美国人互相成为敌人而非朋友。

在我们的社会里,我认为累进税率制度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社会制度。钱赚得愈多,税就缴得愈多。当然这是非常抽象的而且非个人性的,我们也无法真正看到钱。但实际上它是遵守了综效原则。当有人创造一笔财富,就能嘉惠所有人。不过在墨西哥和拉丁美洲,情况正好相反,富人财富愈多,穷人得到的食物愈少,原因是价格高出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没有赋税制度,有钱人可以占有所赚取的每一分钱,因此有更多的钱负担较高的价格,而穷人却因此而饱受饥饿的折磨。这是一种与累进税率制度完全相反的制度,是一种反综效原则。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比较喜欢做有价值的工作胜过无价值的工作。这是人们对于价值观、了解世界赋予意义的高层需求。如果工作毫无意义,生活也变得毫无意义,甚至生命的意义也变得虚无起来。

综效思考与发展模式

在这里我可以运用的一个例子,便是弗洛伊德主张个人的本能欲望是有限的。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可知,每个人都只有一定限量的爱,如果给这个多一点,给其他人的爱就变少了。例如他对自爱的主张,他觉得一个人愈爱他自己,对别人的爱就愈少。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拥有一定数量的钱,花掉的钱好比是给自己的爱,而剩下的钱好比是对别人的爱。显而易见的,这和弗洛姆、荷妮(德国女精神分析学家,但是她反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原则,她认为在人格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本能,而是他的文化及社会条件;文化及社会条件是人们产生焦虑及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以及其他人所定义的爱刚好相反。最终他们一致认为,至少在一个良好正常发展的社会下,爱会衍生出更多的爱。

也就是说,你所付出的爱愈多,将会因此创造出更多爱的财富。这就好比一对热恋中的年轻男女,如果能互相为彼此付出,真心爱对方,就有能力去爱整个世界。他愈爱他的爱人或妻子,就愈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小孩、朋友甚至全体人类。

另外是一个使用金钱的例子。如果你以前有一笔钱,必须非常小心地拥有,你尽量不去花钱,还把它藏在地底下或锁在保险柜里。但我们却忽略这样一个规律,钱应该是用来创造利润的,尽量利用、投资,而非保持它的价值。在经济王国里,应该提高钱的价值,增加钱的数量。事实上,慷慨往往能增加更多财富而不是减少财富。

就这点考虑,与南美洲人和欧洲人相比,我认为美国生意人的做法以及想法非常特别。前者比较倾向堆积大量的存货,以最高的价格卖出,以赚取最好的利润。不过,拥有比较先进思想的美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学到,周转率愈高,所能赚到的钱就愈多,即使每一次所获得的利润可能不是很好,但因为周转迅速,最后反而累积了比较多的利润和财富。反过来看,一些手头拮据、小气又小心眼的拉丁美洲的杂货店老板,可能会在一次的交易中赚到很多钱,但是却不能累积更多的财富。例如汽车大亨亨利·福特的例子,亨利·福特通过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堆积大量的财富,通过把产品的价钱降低去提升销售量,因此他能累积庞大的财富,而且变得越来越富有。

利开特所写的著作《新管理模式》中曾研究过这样一个案例——影响力,使他发展出“影响派”的理论,我引用他在57页中所写的内容:

企业或工厂中的影响力是一定的。因此可能的结果是:若部属对组织的影响力愈大,主管的影响力就愈小。企业的权限是固定的,如果某些人拥有得愈多,其他人占有的就愈少。

然后他在58页写着:

较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属下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加高生产力主管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在团体运作的情形下,你给予员工愈多的影响力和权限,你所得到的就会愈多。我们必须朝此方向发展努力,我们必须使每位员工都变成将军,而不是墨守陈旧的教条,认为只能有一位将军。在此项假设下,将军领袖就等于领导一群得到很大自主权的将军队伍。领导者赋予每位员工较大的权力,然后他将会惊讶地发现,实际上所获得的权力和影响力比原来的做法还要多出许多。因此,他付出得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科学领域中的慷慨和开放的问题。科学家最在意的是权力和科学秘密以及拥有一份安全感。但事实上,这种行为比起监控苏联科学家更能造成无可比拟的伤害。这是一种伤害我们自己而非苏联的方式,原因何在?因为科学依赖于慷慨,知识能创造更多的知识。

企业界也有类似的商业情形。当我问凯依他是如何处理商业机密时,他却说他们没有任何商业机密,唯一的秘密就是未来的运作计划,至于电压计实际生产过程的知识,都是公开的。如果有人抄袭他们的生产过程,其实并没有多大好处,因为那是他们管理制度所产生出来的结果。即使是最高明的小偷,也无法偷走创造力或良好的管理制度。

或者我们可以换用别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问题。任何发掘电压计制造秘诀的人,最终会成为一个发明者,因为他们会发现制造这种东西的方式,就是成为一个有创作力的人。如果我们让工厂自行全力运转,并将所有信息公开,对我们社会的经济体系将有很大助益。因为,企业不断地运作,就会自动培养好的工厂、好的管理者以及好的员工,而不会关门大吉或减少产量。

在我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经过一连串的事件后,我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别人窃取。理由很简单,偷盗者是一个品质低下的人,偷走的都是最差的东西。我不再为此生气或想全力保住秘密,反而觉得他们的行为有趣、好玩,所以我也不用烦恼如何隐藏我的想法。对于想法的讨论过程,才真正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使得原本只有一打数量的点子,暴增为100个点子。抄袭或窃取就像只偷到蛋、没偷到下蛋的鸡一样。简单地说,钱必须充分被运用,心智必须充分被运用,创造力必须充分激发,而不是将其囤积起来,吝于花费,担心一使用就会减少数量。

上述的所有一切都表明,拒绝和别人分享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想法。比方说,有关兄弟姐妹之间的敌对现象就反映出利益有限的想法。每一个小孩都想一个人霸占母爱,所以对新生的弟弟或妹妹也拥有母亲的爱感到气愤,因为他认为,如果母亲把爱给了弟弟或妹妹,那么就没有多余的爱可以分给他。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他才会了解,母亲的爱其实是可以同时分给两个孩子,或4个孩子,甚至18个孩子。他还会明白母亲愈爱其中一个孩子,也就会愈爱另外的几个孩子,而不会减少对任何一个孩子的爱。

有关综效原则的另一个方面是,你享受着使别人快乐的滋味,别人快乐你也跟着快乐。或者实际一点地说,综效是指你自私地享受着让别人快乐的因素,所以你比以前更懂得去爱别人。因此综效性的经济体系应是制造无限量的更低价格的产品,而非有限数量的高利润产品。一个人如果愈慷慨、愈懂得爱、愈具综效性,他就愈喜欢赠送1000台收音机而不是100台,因为这项慷慨行为会创造更大的快乐,他也更能享受自己的慷慨。无限量的生产代表着对他人更多的关爱,更具有利他主义;有限量生产的人关心自己甚于他人,也就是倾向于利己主义。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把解决分化的问题讲得更清楚一些。荣格与达丽文强调相互冲突的好处,他们认为冲突所造成的动态影响与结果可强化个人心灵。冲突的结果有好有坏。但我所强调的是自私与无私的极性超越。也可以这么说,个人必须超越冲突,而非从中获益。我们必须认识到,过去认为自我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自私与无私是不同且相互排斥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当我们更健康,察觉更高层次的需求时,当世界更健全更富有、没有饥饿时,就会发现所有人类的利益都将统一为一个整体,对某人有益的事,也对我或其他的任何一个人有益。

从新的角度着眼,我们也可能从达成自我实现的人身上看到这种高层结合——自私和无私彼此融合,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的形态叫做健康的自私,或者也可以说是有如被虐狂的病态无私。实际上,在自我实现的人身上,我们会发现一种非常独特的特质,你无法从他们身上区别自私或不自私,他们同时自私与无私,但你也可以说他们既不自私也不无私。但这违反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亚里士多德强调A级与非A级的双向排斥。

再看一看科日布斯基(波兰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普通语义学,这是一种语言哲学体系,试图改进使用语言的方以及对语言的反应方法,提升人类传达思想的能力)等非亚里士多德学派对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的批判。他们都反映出一项事实:综效代表超越分化,而非从冲突中获益。

在有关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事实的问题上,其中有许多模糊地带很难搞清。我认为所谓的综效,是对高层真相与事实的客观感知,这些真相与事实的确存在。综效的发展就好比从眼盲变为目明的过程。当然这项假设很难用实验给予证实,但只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定义,并在务实性健全的环境下,综效的民主具有优势即可。事实上,当人们相互了解、彼此相爱,所有人类的利益就能整合在一起,不会相互排斥,所有关于幸福婚姻的分析都证实了这一点。所有关于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所有关于科学伦理的研究更证实了这一点。依此类推,对任何一位科学家有益的事,也对于我这样的科学家有益。对老师有益的事也对所有的学生有益。

这部分工作表明,非A即B的思考模式,或是二元对立、非综效的思考是轻微的心理病态的征兆。我认为,对独裁者性格结构的研究分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如果丛林世界观是成立的,唯一可能的现实就是独裁管理。如果有人认同我们过的是丛林式的生活,人都变成了丛林动物,他们都只顾自己互相排斥的利益,那么,这种想法就不疯狂,反而相当有理、有逻辑性、有概括性,甚至是非常必要的。再检测一次这里的用词,我用的是“互相排斥的利益”这个名词,这是个不错的教学沟通方式,可以让整件事更清楚、更合理、更容易沟通。

综效的概念是整体性的;而整体性愈强,综效的程度就愈高。相反,即是所谓原子式思考。一个结构体的整体性愈强,其中个人的相互依赖度就愈高,彼此的沟通就愈畅通,面对团队的影响就愈深,也就是说,社会的综效性是高度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