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19019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一观点首次承认了元曲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使之与唐诗、宋词比肩而立,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直至今日,唐诗、宋词、元曲仍被公认为中国韵文的三个高峰。

不同于唐诗宋词的辉煌夺目,在王国维之前,元曲一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为后人所珍视。究其原因,一是人们普遍认为元曲鄙俗,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二是后人对元这一少数民族政权怀有偏见,故而对元朝文学也不屑一顾;三是元曲数量不多,流传下来的更少,也未能出现如唐诗、宋词那样多的名家名篇,其影响力自然不如前二者。

但是,元曲也拥有唐诗宋词无法取代的本色魅力。诗词传情达意重含蓄,多委婉曲折;而元曲则重本色,多直露浅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元曲本是由北方的蕃曲、胡乐演化而来,充满鲜活的民间风味;虽然其曲牌对句式、字数、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但同时也允许使用衬字,允许增加句子,甚至允许转换音韵的平仄,这就使元曲的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便于容纳酣畅淋漓的思想和感情。

宋元之交,词和曲均被称为乐府,可见早期的元曲与词之间的分界尚不明显。在元军南下之后,北调开始传入各大都会,并迅速发展起来。至元灭南宋,元曲已成蔚然之势,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著名元曲作家均活跃于这一时期,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有成就突出的作品问世。初期元曲具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特色,且由于这批代表作家多为北方人,作品中多包含北方的粗犷豪放风格。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不仅写下许多有名的小令套曲,更创作杂剧达六十七部之多。其小令风格清丽,套曲则泼辣豪率,肆无忌惮;其剧作描摹世态鞭辟入里,塑造人物鲜明生动,批判社会弊端狠辣痛快。元末贾仲明增补《录鬼簿》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足见他在元代剧坛的地位。

马致远也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因散曲的出色成就而被世人称为“曲状元”,更因创作出小令《天净沙·秋思》而被赞誉为“秋思之祖”。他所作散曲既不乏语言俗白的本色之作,也有曲调、文辞和谐优美,意境明澈高远的作品,无论哪一类,都精于锤炼,却不露雕琢痕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基于此,编者从宋元、金元之交至元明之际的曲作中择取了部分篇目,尽量选择内容、形式上具有一定创新的作品,完整、详尽、真实地展现了元曲的特色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