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果(1197—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亡之前,曾任偃师令,为官清正。后入元,官至参知政事。擅长作乐府诗,结集为《西庵集》。贯云石曾在《阳春白雪序》中以“平熟”二字论其曲。现存小令十一首,套数五套。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其一)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1],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注释】
[1]若耶: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山下的一条小溪,传说是西施浣纱的地方,因而又称浣纱溪。
【解析】
前半部分对男子情意的描述显得精致、婉约,具有文人含蓄委婉的表意特征;后半部分对女子的描写则显得鲜活、生动,更倾向于民间率直活泼的传情特点。这种文字风格上的差异,也隐隐透露出两人身份上的差异,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贞,也暗含她对男子的怀疑和嘲讽。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其二)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解析】
作者曾亲身经历金朝灭亡,由亡国的痛楚,阐发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从采莲歌联想到南朝旧曲,由乐曲联想到哀音,作者的思绪经历了很大的跨越,但这种跨越产生了很丰富的审美效应,使曲作的思想容量变得更大。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其三)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解析】
此曲在前人基础上多有创新,且文笔细腻,用语清新,感情真挚,将女主人公的一腔思念和复杂心绪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首先为女主人公的相思设置了一个很美的场景。女主人公在“采莲湖”中,触目所及,只有一片凋零殆尽的残荷,可是远方的人仍旧“无消息”。弹琵琶本是为了转移思念之情,谁知却带来了更深的愁绪,以致她落下“数行泪”。末三句又回到“采莲湖上”这一具体场景中,描述女主人公所见之景并以此作结,将无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