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1904900000001

第1章 写在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制度似乎并没有引起后世修史者的关心,但诸多历史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在解析古代上层权力结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就是“太上皇”制度。

从历史来看,最早的太上皇制度大约滥觞于赵武灵王自称“主父”,传位于王子何。虽然,这时还没有“太上皇”一说,但实质上,赵武灵王本人就是太上皇。关于“太上皇”的来历,据说出自秦始皇之口,这位一统天下,功与天高的人先给自己冠了“皇帝”。他又想让自己的帝业世世代代传下去,故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为“最早的皇帝”,后世呢,用数来记,称作“二世”、“三世”、“四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按照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要求,在自己和后代尊贵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长辈也要高人一等。所以,他就追尊他已死去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但是这种给死人“太上皇”的称号没有任何意义,真正让“太上皇”实至名归的是汉高祖刘邦。而“太上皇”则是的他父亲刘太公。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本是一村夫,在楚汉之争时为楚霸王项羽所俘,苦头没少吃。所以,刘邦一统天下后对这位老父亲很是尊敬。但作为皇帝,就必须有一套天子威仪,他让手下人制作礼仪,可但回到家中,又不能不做出孝子的模样,每五天看望老父一次,行拜见礼,然而心上却极不痛快。这位流氓皇帝想:我是天下之尊,却要朝见老头子,朝臣如何看我呢?我可是天的儿子,无缘无故多了一个爹,不成体统,威严何立?

刘邦本是喜形于色的人,几次给老爹行礼后,就被老爹的管家看破了。管家找到刘太公,语重心长地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也不能有两个皇帝并立。今上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天下万民之主;您尽管是皇帝的父亲,然而也还是个臣子。您现在以人臣的身份接受皇帝的礼拜,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威又怎能确立呢!”

刘太公一听这话,先是觉得对,后来就觉得不妙了。他可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当初,项羽要杀他吃肉,刘邦可是想要分点的。所以,当刘邦再来看望他时,他立刻拿起扫帚,跑到门口,接着向后倒退,既象是仆人迎接主子,又表示对儿子屈尊来临的不敢当。

刘邦一见老爹这样,有些惶恐,从车上跳下来搀扶老爹。这时刘太公又参照管家的话,说道:“皇帝,你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参拜于我,坏了国家大法。”

刘邦听了这话,真是欣喜异常,于是称乃父为太上皇。

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太上皇”解释道:“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说,它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极端尊贵的称号。正是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帝制时代中,“皇帝”前后递嬗,纷杳而至数百人,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却寥寥数人。

原因很简单,皇帝宝座的诱惑力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一个人一旦坐上这个宝座,轻易就不肯下来。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只有三种结果,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可最后一种结果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但一旦出现,里面就必有问题。任何一个皇帝都怕在活着的时候丧失掉皇权,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非他们所愿。

这是一种上层权力极不情愿的转移,一种无可奈何的交接。有些皇帝是因为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时才去当太上皇。有些皇帝是受到了武力胁迫,不得不称太上皇。又有些是因为厌倦了权力斗争,这种厌倦表现在他无法解决面临的政治问题,出于某种考虑,只好让出皇帝之位,退居二线。本书中所罗列的十位太上皇虽然情况各异,但其形成原因绝不出上述三种分析。这些太上皇,由于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其境遇也各不一样。好一点的仍操秉朝政,差一些的悠游林泉,颐养天年,而景况凄惨的则与阶下囚一般无二。

我们从这些太上皇身上,看到了帝制时代上层权力的变迁有多么的艰难,中国的“仁义礼孝”在这种权力变迁中显得苍白无力,一种看似和平方式的权力交接其实都是血与血的大杂烩。它完全不同于改朝换代的权力转移,也不同于权力的自然(皇帝的死亡)传承,它是一种权力变迁。所谓变迁,就是太上皇与新任皇帝之间必要有变迁的原因与过程和结果。原因是复杂的,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可料的。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权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转移。在上层权力的变迁中,他们何以把握不住,从而沦为“死皇帝”——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