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阴符经》要旨探究
19052400000002

第2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阴符经》的神秘殿堂

初识《阴符经》时,它以《奇门遁甲经》的书名藏匿在街边的书摊上,封面设计颇有武林秘籍的味道,于是我就花了十块钱买了这本书,翻了翻,被里面一些用语奇特、凝练有力的话语深深地吸引了: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什么意思呢?茫茫然,不解其意。

后来我接触到道教学说,认识了更多的道教学者,对《阴符经》依然是念念不忘,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弄懂《阴符经》所蕴含的深意及其非同寻常的教化作用。从此,一有时间就反复揣摩《阴符经》里的每一句话,一有机会就向老专家请教,或是查阅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这天书一样的抽象话语,于我而言,逐渐褪去了初识它的神秘气息,继而对它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遂促成此书。

《阴符经》的书名叫法很多,如:《黄帝阴符经》《轩辕黄帝阴符经》《黄帝天机经》《奇门遁甲经》等,虽然在当今社会的国学热潮中,它的粉丝不多,但这并不表明《阴符经》不及当下被热捧的《论语》。相比之下,可能是《阴符经》晦涩难懂,容易令人望洋兴叹。再者,代表道家思想的两部本源之作《道德经》和《阴符经》,都有一个特点,其释义不像《论语》那样固定,有着很大的阐释空间,可为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提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还有不少人将其当做内丹、兵法或奇门经典进行解读。甚至,在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中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正是道家经典的迷人之处。因为其含义深沉的语言,不断挑逗着历朝历代人们探求其真义的欲望。截至清末,《阴符经》的注解本就已不下百余种,仅现存于明代的《正统道藏》就有24种。由此,我们不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是谁写出这样一本使人可以穷尽心血去探索的智慧之书,真是太伟大了!

而如今,《阴符经》的具体作者究竟是谁?仍不得而知。

相较于同宗经典之作《道德经》的出名早、影响力大,《阴符经》出名要晚很多。它为世人所知,当与唐代李筌有关。史载,李筌喜欢神仙之道,遍游天下名山,寻访得“道”之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河南嵩山虎口岩的石壁中发现了绢本《阴符经》一书。经文写在白色丝绸上面,且有朱红色的卷轴,封藏在石匣之中。封口处写着这样的文字:“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李筌如获至宝,只因年代久远,经本糜烂,经文中一些字迹也已经看不清了。回去之后,李筌赶紧抄下这本书,经常诵念,却不能彻底明了经文的玄理。后来,李筌访道天下,至陕西骊山,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母,对着眼前遗火烧树的景象,喃喃自语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惊奇地想:这不正是《阴符经》里的章句吗?于是上前恭恭敬敬地问老母:“这是《黄帝阴符经》上的文句,老母怎么知道,还诵念不止呢?”老母说:“我授此经已1800年了,少年是从哪里知道的?”李筌赶紧稽首再拜,如实具告。老母笑着说:“你这少年颧颊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月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是我弟子啊!”接着,李筌请老母给他讲述《阴符经》玄义,老母坐在大石头上,就给李筌讲授了《阴符经》的要义。讲完之后,二人肚子也饿了,老母拿出自己带的麦饭打算与李筌分享,就先递给李筌一个瓢,招呼李筌下山取水,但当李筌回来时却发现麦饭留在大石头上,老母已不见踪影。

这里,需要对李筌稍作介绍。李筌,唐代著名道教思想家,陇西(今甘肃陇西县)人,少年时代就喜欢神仙之道。唐玄宗开元年间,先后任荆南节度判官、节度副使等职。后来受丞相李林甫排挤,只好辞官入山访道,最终在陕西的骊山遇到了骊山老母。传说故事中的“老母”便是今陕西省西安市骊山老母宫所供奉的“骊山老母”。如果您来骊山老母宫游玩,还能一睹唐代遗石《骊山老母授经碑》呢。

由于古代印刷和纸张技术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经典的传播方式主要靠人工抄写,且在抄写过程中,由于人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版本的《阴符经》的文句也不尽完全一致,但很多人认为,还是应该以唐初名臣书法家褚遂良尊奉皇帝之命所写之本为准。这个版本的《阴符经》共447字,分上、中、下三篇。

现根据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原稿录文,由于传统版本绝大多数将上中下三篇依次命名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故将之合而为一体,如下:

上篇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移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中篇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疑脱一“小”字)人得之轻命。

下篇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疑脱一“害”字)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疑衍一“万”字)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疑脱一“相”字)推而变化顺矣。(疑脱“是故”二字)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

现在,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阴符经》的神秘殿堂。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阴符经”三字的含义。对此古人的解读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在这里,我选用李筌的解读:“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从李筌的解读中可知,“阴”,即“肉眼无法看见的”、“隐藏”着的。隐藏的是什么呢?通过研读《阴符经》全文后方可看出,隐藏的是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这在《阴符经》的原文里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如“禽之制在气”,意思是,禽鸟之所以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在于它能够控制和驾驭身边上升的气流。这句话背后引申的含义则是:一切现象的发生就像禽鸟飞翔一样,我们很容易看到、听到,但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前因后果,却像那被禽鸟驾驭、推动禽鸟飞翔的气流一样,是无形的。因此,“阴”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却包含着事物的自然运行规律。因而,这里的“阴”暗含了“意识”、“精神世界”的内容,是相对于看得见的“物质”而言的。《阴符经》里的“符”,并不是电影《捉妖记》里为了给小妖王上锁,贴的那张带有闪电标志的符,或是暗含各种咒语的“符”,而是契合的意思。也就是表面现象与背后的规律相契合。

笔者冒昧地认为:《阴符经》的主旨是要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根据事物规律做人做事。所以,《阴符经》开篇就直奔主题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执天之行”而言,《阴符经》作者让我们观察和探究的“天之道”,在自然方面,如“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是说,天地间明明白白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只有认识并懂得利用,人类社会才能够正常地繁荣昌盛;在观人方法上,如“人心,机也”。这是科学的观人之法,通过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而做到洞察人心、知人善任;在行为准则上,如“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这是说,只有掌握和根据天道及自然运行规律,才能稳定和满足人类生育、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养生和适应社会方面,如“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是说,只要饮食有规,起居有常,人身的四肢百骸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只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适合的时机开始行动,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就会平安顺利。

这样看来,《阴符经》并不是那么神秘,它是一本教人们怎样面对这个世界的书,暗含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普通。但是,想象一下,在生产力极端低下、以鬼神巫术为主流的古代早期社会,《阴符经》的作者如同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社会一样,大胆地、反其道而行之地提出这样的思想理论,对当时的人而言,是多么的振聋发聩、难能可贵。

至于对《阴符经》书名之前冠以“黄帝”二字,有人以为是轩辕黄帝时期的作品,但我认为:冠以“黄帝”二字不是要说明是黄帝的作品、黄帝时代的作品,或者要假托黄帝威名以吓唬俗人,而是作者为了借用“黄帝”的盛名以引起世人的注意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阴符经》中的“神仙抱一演道章”,“神仙”二字,很多人将其理解为那些能够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万千、全知全能的“神仙”,这种理解犹如管中窥豹。道教的神,不同于西方宗教的神,我们看到西方的一些神,那基本都是万能的,是外在于人间的。但是,道教的神是人间的至人和英雄人物,被人奉为神。比如药王神,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唐代孙思邈,比如骊山老母神的原形,是上古母系社会带领人民抗洪救灾的女英雄女娲,还有将“忠义”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关公,掌握木工核心技术的鲁班等,这些人都被称为“神仙”。往小了说,你所处行业里那些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即是《阴符经》里所谓的“神仙”,其实就是被神化了的杰出人物,他们其实距离现实并不遥远。

是什么让这些人能够成为“神仙”?原因就是他们能始终做到“抱一”。

“一”是什么?当然不是“1+1+2”的那个“一”,我们可以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求答案,《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是这样描述“一”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家思想中的“一”,其实是“道”的形象比喻。“抱一”就是坚持根本、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专注一个领域,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追求达到最高的境界。他们的这种作为既是抱一,也是演道。

明白了以上“神仙”和“抱一”的意思,就能够进一步探知“治国安民演法章”和“强兵战胜演术章”中的“法”和“术”的隐喻之意,“法”与“术”都是指“道”的,也就是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

《阴符经》文辞艰涩难懂,像刷微博那样流星般浏览经文,是无法深入理解领悟的。所以,需要深入细致地去研读、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去理解。在精读的同时,不能光从表面文字上去解读,而是要融入时代思想来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找找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如《阴符经》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单从字面上看,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这是在讲用兵的方法。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瞽者”的眼睛瞎了,只有全心全意地用耳朵来听,日久月深,他的耳朵就非常灵敏;“聋者”因为耳朵聋了,只有聚精会神地用眼睛来看事物,久而久之,他的视觉就非常明亮。比如,在学习上,假若能够全神贯注于所从事的学业或事业,就能产生胜于雄师十倍的功效,也就是“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假若再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心无旁骛地反复研读,就能够收到胜于雄师万倍的成果,取得意想不到的可喜成效。正所谓,把一个简单的事反复研究学习,就成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专家’。如此,便是“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但是,《阴符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它的要旨到底是什么?由于我的道行不深,本书所论权且作为引璞玉之砖石,所以希望各位读者仁者以仁见、智者以智出,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可领悟到《阴符经》的真谛,进而帮助自己成为所在行业中的“神仙”级人物。

下面,是编著者对《阴符经》全文逐句进行的注释、白话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