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200000065

第65章 高原(1)

喜马拉雅山脉8000米以上的高峰

喜马拉雅山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东止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为界,南濒印度恒河平原。东西长2400余千米,南北宽200~350千米。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银色万里长城,迄立在亚洲的中部——横空出世的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喜马拉雅山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因为它的最高部分(主脊带)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汇集于此。

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00米),第五高峰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9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

所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汪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一万至二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50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10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

根据近十几年来的考察研究,作为古地中海一部分的喜马拉雅海(或称特提斯海)海水退出以后,这里还是一片逶迤起伏的年轻陆地。在距今一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喜马拉雅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在吉隆盆地发现的这个时期的欧螺型恒河螺化石说明,当时西藏同南亚水系是相通的,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像三趾马一类的动物在森林、草原中奔驰。喜马拉雅地区是一片兴旺的自然景象;到200万年前,由于不断上升,喜马拉雅山开始出现了冰川。

1967年,我国着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指出:在定日苏日开始出现了距今40万至50万年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它们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同属一个时代;1966年科学工作者在聂拉木县亚里发现的石器更精致,它们是距今7000~10000年前原始社会后期的人类使用的,同时发现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化石表明,当时这里的环境温暖,杜鹃、柳树成林,适于人类生存。然而目前这里已经上升到4300米,周围一片高寒景象。从发现的化石证明,在3160年前,羊卓雍湖一带还生长着大量的松树、栎树和棹树,而不像现在这样高寒、荒凉。

喜马拉雅山北坡的一系列湖泊如泊古湖、戳错龙湖、多钦湖、羊卓雍湖等,过去并不是在现在的位置上,而在它的南边;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支流不太相同,南岸短北岸长。这是由于山脉主脊带上升速度快而北面上升速度慢造成的,因此地质学家们确定喜马拉雅山仍然在不断上升中。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着。解放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每年05~1厘米。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也不会停歇。

喜马拉雅山系有多少自然气候带

“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意为住屋或家乡,原意即为“雪的故乡”。它全长2400千米,宽200~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6200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最奇特的景观就是垂直分布的自然带,其中包涵的问题非常复杂,正因为这样,这里才成为中外学者和探险家最为钟情的地方。

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洛子峰(8510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和希夏邦马峰(8012米)。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着,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惊叹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森林苍郁,有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以及杂色噪鹏、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动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做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飘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海拔5200~5500米)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000~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平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地鸦等。海拔5000~56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苹、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和以蚤缀等组成的座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岩羊和藏仓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线(6000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一格的图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的喜马拉雅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

在高原范围内共有1000余处地热区。以西藏南部的地热带为最强盛。雄伟的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山脚下,常常见到山峰白雪皑皑,山脚热气腾腾,蓝天雪峰的背景与冉冉升起的白色汽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之丰富,类型之复杂,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全球罕见。

南起喜马拉雅山,北抵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从西陲阿里向东经过藏南延伸至横断山脉折向南迄于云南西部的强大地热带的形成,和年轻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我国科学工作者把它叫做喜马拉雅地热带。在这条地热带内有热水湖、热水沼泽、热泉、沸泉、汽泉和各种泉华等地热显示类型,还有世界上罕见的水热爆炸和间歇喷泉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呢?

水热爆炸是一种极其猛烈的水热活动现象,爆炸后地表留下一个漏斗状的爆炸穴,穴口周围组成的环形垣体堆积物逐渐流散,穴体内壁也被淀积的泉华衬砌起来,泉口涌水量慢慢减少,水质渐清,水温降低。水热爆炸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兆不明显,过程也很短促,约在10分钟以内,因此只有少数人碰巧亲睹过这种奇特的地热现象。

有人认为,水热爆炸属于火山活动的范畴,这是因为目前仅有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意大利等少数国家发现过水热爆炸,但几乎都出现在近代火山区内。然而,青藏高原上的水热爆炸活动和现代火山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它是在以岩浆热源为背景的浅层含热水层中,当高温热水的温度超过了与压力相适应的沸点而骤然汽化,体积膨胀数百倍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掀开了上面的盖层而发生的爆炸。高原上水热爆炸的规模较小,但同一地点发生水热爆炸的频率却较高。如苦玛每年四五次,有的年分则多达20余次。这种罕见的高频水热爆炸活动说明,下覆热源的热能传递速率大,爆炸点的热量积累快。从地热带内其他各种迹象判断,这个热源可能是十分年轻的岩浆侵入体。19世纪末叶以来,涉足高原的任何外国探险考察家都没有报道过这里的水热爆炸活动,已经发现的水热爆炸活动大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们形成的垣体中也不见泉华碎块,这不仅说明这些水热区形成的年代新,而且还暗示这里作为热源的壳内岩浆体很年轻,正处在初期阶段。

西藏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间歇喷泉的唯一地区,共有间歇喷泉区3处。高温间歇喷泉是自然界一种奇特而又罕见的汽水两相显示,它是在特定条件下,地下高温热水做周期性的水汽两相转化,因而泉口能够间断地喷出大量汽水混合物的一种水热活动。相邻的两次喷发之间,有着相对静止的间歇期。这种奇特的、交替变幻的喷发和休止,决定于它巧妙的地下结构和热活动过程。间歇喷泉通常位于坚固的泉华台地上,其下有体积庞大的“水室”和四周的给水系统,底部有高温热水或天然蒸汽加热,还有细长喉管直达地面的抽送系统,酷似一个完整的天然“地下锅炉”。随着水室受热升温,汽化上下蔓延,至水室内具备全面沸腾的条件时,骤然汽化所产生的膨胀压力通过抽送系统把全部汽水混合物抛掷出去构成激喷。水室排空后重又蓄水、加热,孕育着再一次喷发。

西藏地热科研所现已修建了6座地热能温室,面积共达1600平方米。隆冬季节,温室内气温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喜温作物生长非常良好。看来,西藏的地热资源可利用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许多领域。

世界上最高的煤矿在哪里

在西藏阿里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巍峨的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直插云霄,就在这个素有“神山”之称的山脚下,坐落着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煤矿——着名的门土煤矿,它的第一个平巷洞口高度是海拔5150米。

门土煤矿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的,经过有关部门的勘探、设计和施工,于1976年正式投产。它产有优质焦煤,是阿里地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力资源。在如此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的荒山峻岭之上建成这样初具规模的世界最高的煤矿,是西藏工人阶级在征服大自然战斗中的一项硕果,是西藏自治区工业发展史上的骄傲。

门土煤矿的煤产于新生代早第三系地层中,说起这些“乌金”的形成,特别是它被抬升到如今的高度,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呢。谁能想到就是这个高达5000多米以上、经常被皑皑的冰雪所覆盖的含煤岩系,早在五六千万年前竟是海拔不到一二千米的群湖密布、丛林繁茂、鸟虫云集、四季如春的温暖之乡。

据考察所采集的化石标本鉴定结果来看,那里不但有生长在炎热多雨,代表热带或亚热带的桉树、榕树、蒲桃、杨梅等植物群;还有生殖在湿热的湖滨岸边的各种蚊虫、蛾子和鸟类,等等。这些历史的见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里确实是四季如春的温暖之乡。无数树木气候湿度压力条件之下,年复日久就变成了煤层。

高寒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长在高寒草甸的植物,为了适应干冷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拥有生存的“秘密武器”。通过解读这些秘密武器,我们才可能发现高寒植物为什么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胎生繁殖是植物对生长期短,生态条件恶劣的高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常见的胎生植物有珠芽蓼、点头虎平掌、胎生早熟禾等。它们在高海拔地区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当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内萌生成幼苗,然后落地生根,在雪被的保护下安全越冬。

在终年冰雪带以下,寒冻风化作用极为强烈,山麓、山坡以至山顶到处是裸岩、碎屑、石块,宛如一片石海。岩石或石块表面生长着五颜六色的地衣,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地衣不怕风吹、雪盖、日晒和雨淋,并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来溶解和腐蚀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养料,加速岩石表面的风化,使其转化为土壤,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农类通常分布在雪线附近几百米的地段,被称为高山区域的“先锋植物”。

搬开垒叠在一起的石块,可以发现石块间积聚着许多细小的土粒,其间生长着一些高等植物。最惹人注目的是全身密布白色绒毛的雪莲。这是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雪莲又叫“雪兔子”。远远望去一株株雪莲犹如一只只白色的玉兔,用它那浓厚的绒毛抵挡着凛冽寒风的袭击,在皑皑冰雪中傲然屹立。它的根系长达1米以上,为地上部分的5~10倍。

座垫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广泛,它们是在高山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地上芽多年生草本植物。座垫植物比较矮小,植株分枝多,茎节间强烈短缩,枝条排列成流线型的垫状体,呈半球状倒覆贴于地面。它们的叶缩成鳞片状、针状或极小的叶片覆于表面,小枝间有枯叶,细土充填,具有保护生长点和越冬芽与增加热容量的作用。白天,它们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热,而散热则较慢,体内水分蒸腾也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环境”。座垫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证了地上部分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典型的垫状植物有枝叶密集的囊种草、盛开细小白花的苔状蚤缀和垫状点地梅等。在藏北高原,囊种草的根系集中分布在离地表10~50厘米内,其侧根发达,根系展布范围的直径相当于垫状体直径的7~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