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300000119

第119章 清朝(7)

在浙江连失三城,清军相继失利的情况下,清政府又急忙派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率兵救援浙江,并从江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省调集军队。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奕经及各省军队陆续到达绍兴前线。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奕经命令部队从绍兴分兵三路,冒雨向宁波、镇海、定海出发,希望同时收复三城。因事机不密,英军早有准备,清军大败,奕经撤到广州,从此畏战议和,不敢再战。道光皇帝闻知奕经惨败,从此便停止调兵,一意求和,并派盛京将军耆英带同伊里布到浙江与英军议和,要他们千万不能失去议和的良机。然而,英军对耆英等人的求和活动不予理睬,进一步对清军进行攻击,要彻底压服清政府,不许清政府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五月,英军又攻占了江、浙海防重镇乍浦。六月,英国又从印度派来援兵,进攻长江口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奋起抗击,力竭牺牲,上海、宝山相继陷落。而后,英军又进犯镇江,副都统海龄率领军民殊死奋战,重伤英军,最后镇江失守。八月初,英军到达南京江面。二十九日,耆英与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皋华号上,按照英国提出的全部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虎门销烟

十九世纪开始,鸦片大量涌人中国。面对着烟毒泛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廷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形成驰禁派和严禁派之争。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太常寺卿许乃济上奏折,提出放弃禁烟政策。驰禁派的主张受到一部分开明官员的反对。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的种种危害,提出严禁的主张。提出以“重治吸食”的办法,抵制鸦片的输入。道光皇帝把他的奏折发给各省将军及督抚大军复议。七月,林则徐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赞成黄爵滋的主张,他同时在两湖地区切实执行禁烟措施,成绩显着。九月,他又上《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一折,进一步指出鸦片的祸害。面对鸦片造成的“兵弱银涸”的严重形势,道光皇帝倾向了严禁派的主张,决定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十日,林则徐到达广州,经过调查,确定禁烟应先断绝鸦片的来源,所以一面与邓廷祯和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加紧整顿海防,一面严拿烟贩,并缉拿颠地,惩处受贿买放的水师官弁,并调查了解鸦片屯户、小贩的活动以及贩卖内幕。十八日,林则徐召集行商,宣布禁烟政策,传令烟贩三日内从速将存放的鸦片尽数缴出,造具清册,经点检后毁掉。并要他们保证以后永远不再带鸦片,如有重犯,一经查出,全部没收,人即正法。林则徐还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日。”表示了禁绝鸦片的决心。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接到通知后,便想方设法抗拒禁烟,唆使英商拒交鸦片。英国方面还用威胁手段相对抗,令珠江口外英船开到香港,悬挂英国国旗,由英军舰调度,作出战斗态势;又抗议中国在广州设防,准备迫令英国侨民撤离广州。二十四日,义律经澳门潜入广州洋馆,指使烟贩颠地乘夜逃走。为此,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并派兵封锁洋馆,撤出仆役,断绝了广州与澳门的交通。义律得知这些情况后,觉得无法用直接抵抗办法来保护鸦片贸易,便想利用缴烟一事引起中英两国的直接冲突,以此来破坏林则徐的禁烟。于是他命令英商交出鸦片,并保证其所受损失由英政府赔偿,同时为联合美国共同侵华,也让美商交出鸦片,损失将来也由英国政府负责赔偿。英美烟贩在得到义律的保证后,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合计2376000余斤。义律交出烟后,林则徐立即下令恢复中英贸易。

六月三日至二十五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海滩高处用树栅围起,开池漫卤,然后投进石灰,倾刻间池内沸腾。最后打开池前涵洞,被烧毁的鸦片,随潮冲人大海。整个销烟过程,准许外国人观看。前去现场观看的中国百姓熙熙嚷嚷,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虎门销烟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是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一项重大胜利。

东南沿海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期间,在广州,城外有名的十三行被英军洗劫一空;在乍浦,平民百姓惨遭杀害;在镇江,房屋被毁,盐艘巨舶焚烧一空。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英军占据广州城外炮台后,经常到附近村落奸淫掳掠,甚至盗掘坟墓,窃取祭物,从而激起民愤。五月二十九日,三元里附近各乡农民、丝织工人和打石工人等方面的代表在牛栏冈举行会议,决定联合起来,抗敌自卫,“每乡设大旗一面,上书乡名,大锣数面,倘有缓急,一乡鸣锣,众乡皆出”。就在这一天,一小股英军闯到三元里抢劫行凶,调戏妇女,村民奋起搏斗,菜农韦绍光等当场打死英兵八人,其余英兵狼狈逃走。事后三元里村民料定英军不会甘心,齐集村北三元古庙,决心保卫村庄,相约以庙内的三星旗做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后又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共商对敌之策。这支队伍中有贫苦农民,有纺织、打石和烧炭工人,有渔民、有秘密会党成员,也有爱国士绅。

三十日清晨,五千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派布尔利少将带兵留守炮台,自己率领千余名官兵出来迎战。义勇按照事先商定的战术,且战且退。临近十二时,英军被诱至丘岭起伏的牛栏冈,手持刀矛锄耙的万余名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英军团团围住,进行肉搏。下午一时,天空下起大雨,英军火药受潮,枪炮失灵,不敢恋战,便开始撤退。群众奋起追击,一部分英军又陷重围。三元里数万群众又将英军分割包围,进行肉搏战,打死英军少校毕霞。直到深夜援军到达,被围的英军才撤回四方炮台。这一仗,伤毙英军近五十名,还缴获许多战利品。第二天三元里群众再次出动,围困四方炮台,番禺(今广州市附近)、南海(今广州市附近)、佛山、增城(今广东增城县)、花县(今广东等县)等地义勇也赶来支援。英军躲在炮台里,束手无策。后派出汉奸混出重围。英国全权代表义律闻讯后,向广东官府告急,并威胁说:“再有义勇相扰,则将打破议和,大举进攻”。奕山即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步向三元里绅民揖劝,代夷乞术。”由于余保纯的欺骗、威胁诱降,一部分士绅动摇后,又帮助余保纯诱骗群众撤离四方炮台,才使英军逃脱重围。六月七日,义律贴出告示进行恫吓。广州人民针锋相对加以批驳,并宣布“不用官用,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旗帜。

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等地人民,都对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福建,英军攻占厦门后,到附近各乡抢劫,遭到乡民抵抗。击毙英军数百名,打伤上千名。迫使英军不敢久驻厦门,退守鼓浪屿。晋江(今泉州附近)、惠安(今福建惠安县)、南安(今福建南安)、厦门(今厦门)各厅县群众纷纷“自相团练,各保乡村”。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十月间,英国军舰曾两次进犯台湾。在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的“自己乡邦”号召和支持下,成立自卫团体,民众达万多人。他们守本庄并听官调遣,配合清军两次击退英军进犯。

在浙江、定海三十六岙群众齐集神庙,订立盟誓,相约同心杀敌。发布《告白》,表示与守军“逢人即杀,见船无备遂烧。……一次不成,二次再举。水战不胜,陆战再图。明不得手,暗可施谋。或放虫下毒,或挟刀行刺,使彼防有所不及,备有不能行”,直到把侵略者连船带人一起消灭。他们协助守军作战,捉汉奸,破坏英军食物、淡水供应,不断袭击零星外出滋扰的英军。

镇海乡民伏击英军侦察队,俘获英军官兵。宁波人民的自卫武装组织——黑水党,广泛采用游击战术,在城内外埋伏,截杀小股英军。鄞县(今浙江奉北附近)、慈溪(今浙江宁波市慈溪镇)等县也组成团练乡勇数万,还击侵略军进犯。

在江苏,英军闯入长江以后,沿江农民、渔民、盐民和船夫等,到处奋起还击。崇明(今江东崇明)武装民众事先设下埋伏,派人诱敌上岛入埋伏圈,然后打击。太仓(今江苏太仓)、江阴农民以竿干、锄头袭击英军。妇女儿童加入战斗行列,用石块奋击。靖江(今江苏靖江)人民阻止英军抢劫,一童子从城上投砖石,击毙英军一人。英舰三艘再次来犯,靖江知县杨凤,率军千余人防守江堤,击伤敌舰一艘。

在广东,林则徐主持战争期间,人民纷纷参加他所招募的水勇和士绅组织的团练,支持配合清军作战。

东南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打响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枪。

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湖南邵阳人。青年时代随父入京,得刘逄禄、龚自珍等人指教。曾任内阁中书,在任期间,利用清朝内阁所藏丰富的文化典籍的有利条件,致力于研究历史典籍,为后来编写《海国图志》奠定基础。

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撰筹漕、筹、筹词篇、湖广水利议等;并助江苏巡抚筹办漕运、水利等事务,使他对中国社会问题了解颇多。

鸦片战争中,曾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浙江防务,对鸦片战争感触颇深,思想受到强烈刺激。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痛愤时事,完成《圣武记》,探讨清朝政治军事得失。

魏源研究儒学经学,但认为经学之所以重要,是为了“求道”和“制事”。其目的“通经致用”,要以古代历史为借鉴,解决当时现实问题。因此,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启发下,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考察,提出学习西方,以强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江苏镇江,魏源接受林则徐嘱托,依据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写成《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刻本五十卷,出版于扬州。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增订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又扩编为一百卷,出版于扬州。

这本书较《四洲志》更充实,并有图表说明。其特点“彼皆以中士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是不知“夷情”。指出“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悉夷情。”为了解外国情形,改变对世界的无知状态,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用很大篇幅记叙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其中对英国介绍尤为详尽。魏源指出,英国远处大西洋的“夐然三岛,不过西海一卷石”,且其兴起晚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但英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认为英国能够发展,主要是发展海外贸易。以武力为后盾开拓海外殖民贸易,进而骤然致富。

魏源指出中国要想战胜英国侵略者,只靠考据、辞章、义理不够。必须“以彼长技,御彼长技”,向西方学习“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西方的坚船利炮,是“奇技”而非“淫巧”。并批评顽固派反对“师夷”的闭塞无知。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师夷”与“御夷”联系起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正是魏源编篡这部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海国图志》中指明,使西方国家富强的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学,缺一不可。魏源指出中国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造船、造炮的技术;编练近代海国舰队,并像西方国家那样管理、训练、指挥,并且,要创办民用工业,允许民间设厂造船,以富国强兵。这就是“制夷”的具体措施。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美国历史地理、政治、选举都有所议论,尤其对议会及选举等感兴趣。

《海国图志》是当时中国人编写的最详备的介绍世界史地和部分科技知识的巨着,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

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英国政府派律劳卑为驻华商务监督,并以东印度公司前驻广州大班的德庇时、罗宾臣为第二三商务监督,试图通过地方当局和清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达到增加口岸、扩大中英贸易的目的。临行前,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给律劳卑训令,要他来华后必须开辟商埠、推销鸦片、获得海军据点,以便适当时机进行武装侵略。

次年七月,律劳卑到达澳门,随即要求清政府与他进行直接联系,为此遭到两广总督卢坤的抵制。九月,律劳卑令两只英国兵船,强行驶入珠江口,轰击虎门炮台,并煽动在广州的英商支持他的行动。在此形势下卢坤下令中止中英贸易。从而使六十四家英商经济利益受到威胁。

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巴麦尊将原来驻华的三个商务监督,改为一个,并任命义律担任此职,决心用武力支持在华的商务谈判。这时,在鸦片问题上,清朝政府内驰禁派与严禁派斗争激烈。广东邓廷祯坚持禁烟主张,并在广州查禁鸦片,使义律在广州的活动受阻。于是,义律要求英国政府使用武力,得到英国政府同意。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他仑率领舰船到广州示威。

次年三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这时,在华的鸦片贩子以英商名义上书巴麦尊,要求英政府过问,采取重大措施,把对华贸易放在“安全和坚固的基础上”。英国国内伦敦等很多地方商会也一致主张对中国使用武力,迫使中国开放口岸、协定关税、赔偿烟价、割让岛屿等等,此为日后南京条约的雏形。

九月,巴麦尊接到义律关于中国禁烟情况的正式报告,当即表示动用武力对付中国。十月,密函通知义律,英国政府决定派海军“远征”中国,届时封锁广州、白河,占领舟山,拘捕中国船只。

道光二十年(1840)一月,英王维多利亚在议会上发表演说,预示英国政府发动对华战争决心。二月,巴麦尊等任命懿律、义律为对华交涉的全权代表,并具体部署对华作战步骤。同时照会清政府,要求赔偿烟款、割岛屿、偿还商欠等,并声明英国远征军费,全部由中国负担。在给义律训令中详细规定,凡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开放五口岸等项,一概包括在内。

三四月,英国议院通过对华侵略政策。六月,鸦片战争爆发。次年一月,中英签订了《穿鼻草约》,英国政府对此《草约》并不满意,认为勒索鸦片赔款太少,《草约》中对军费、商欠又一字未提,又要过早撤出舟山。于是解除了义律在华职务,以璞鼎查来代替,要以扩大战争来攫取远比《穿鼻草约》更多的利益。在璞鼎查启程来华前,巴麦尊给以详细的训令,规定抵华后的步骤,要求必须使中国全权代表无条件地接受英国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英国才停止军事活动。

八月,璞鼎查到达澳门,立即向广东当局递交了一份议和纲要。声明如果中国不派全权代表接受纲要上所列举的全部条款,就要北上进攻中国,并拒绝以广东地方官为谈判对手。接着,便进军北上,攻占了宁波,并声称将中国沿海区域并入英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