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300000025

第25章 三国(4)

刘备首先派遣吴班、冯习率先头部队,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击败吴军,占领了秭归。治中从事黄权劝说刘备应坐镇后方,刘备不听,以黄权为镇北将军,驻扎长江北岸,自己亲率大军继续向长江南岸进发。同时,刘备还派侍中马良到武陵,联络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助作战。

吴军大都督陆逊虽然年轻,但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他认真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地形等情况,认为刘备率军东下,锐气正盛,求胜心切,而且居高守险,难以立即攻破,吴军应该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当时,吴军将领们都不理解陆逊的意图,认为陆逊年轻胆小,十分不满。在陆逊的耐心劝说下,终于说服了众将。陆逊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数百里的山地留给了蜀军,把军队后撤到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等待蜀军的到来。

章武二年(222)正月,吴班、陈式的水军已进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区,在长江两岸驻扎。刘备没有料到陆逊会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不得已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的土地上设立了数十座营寨,犯了兵家大忌。从正月到六月,双方相持不决。刘备为求速战,派人到阵前骂阵,陆逊毫不理睬。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刘备又派吴班率数千兵马在平地扎营,还在山谷中埋伏了8000人马。吴军将领纷纷要求出兵,陆逊识破了刘备的计策,稳住军心,仍然坚守不战。此时正值暑热季节,蜀军将士酷热难耐,加之兵力分散,运粮困难,军心开始涣散。刘备无奈,只得将水军转移陆上,在深山密林中扎营,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此时,陆逊认为反攻的时机到了。陆逊首先向蜀军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进攻,虽然没有取胜,陆逊却从中找到了击败蜀军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火攻。

一天夜里,天气像往常一样,依然潮湿闷热。疲惫不堪的蜀军懒散地沉入梦乡。刘备在大营中烦躁不安,久久难以入睡。他不知道,灾难正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陆逊命令士卒们每人各带茅草一把,乘着沉沉的夜色,做好放火焚烧蜀军营寨的一切准备。一声令下,所有到达蜀军营寨的吴兵一齐点火。刹那间,火借风势,蜀军营寨被熊熊烈火吞噬了。数百里的联营变成了一条火蛇,拼命地挣扎着。陆逊乘蜀军大乱之际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朱然率军率先突破蜀军前锋,与韩当所部切断蜀军退路。潘璋率兵击败蜀军冯习率领的军队。诸葛瑾、骆统、周胤等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吴军连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张南、冯习和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投降了吴军。

刘备仓皇逃遁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部署军队,凭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从四面围攻,蜀军再次被杀得大败,车船、器械及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数万将士喋血沙场。刘备乘夜突围,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暂避一时。镇北将军黄权在长江北岸防御魏军,刘备战败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率众降曹。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陆逊顾忌曹魏乘机偷袭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下令撤兵。

建兴元年(223),兵败白帝城的刘备由于在夷陵之战中遭到重创,一病不起。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托付后事。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

夷陵之战,以吴军取胜告终。由于刘备的固执,葬送了自己和数万将士的性命,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孙刘联盟,葬送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三国鼎立局面,也为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敲响了丧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四月,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正是从这时起,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诸葛亮牢记先帝的临终嘱托,忠心辅佐刘禅,治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并积极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的兴兵伐吴,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对蜀汉的发展极为不利。刘禅即位后,蜀国国力薄弱,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并巩固孙刘联盟,以抵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依法治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法检》、《科令》、《军令》、《蜀科》等就是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同时,还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诸葛亮还对蜀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整顿,精简了吏员,节省了国家开支。在农业方面,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员不要耽误农时,妨碍农民作业,同时还要减轻赋税。他鼓励农民种植,还在汉中一带推广屯田,以解决北伐所需的军粮供应。在水利事业方面,派专人对蜀国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在诸葛亮手工业政策的引导下,蜀国的盐铁业和织锦业都非常发达。当时蜀国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用火井煮盐,钢铁冶炼也非常先进。在织锦业中,锦江、锦里都因织锦而得名。诸葛亮鼓励桑蚕事业,蜀锦成为当时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国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与魏、吴对峙,继续延续了40年的时光。

诸葛亮在治蜀的同时,还南征北战,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图恢复汉室基业。

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乘刘备新亡,蜀汉政权不稳之时发动了叛乱。首先是益州地方豪帅雍闿的叛乱,他杀死了益州太守正昂,气焰嚣张。诸葛亮又任命张裔为益州太守,却被雍闿抓起来送往东吴,孙权任雍闿为永昌太守。随后,雍闿又与同郡人孟获等人煽动当地少数民族起兵叛乱,牂牁太守、越巂夷王等也纷纷起兵响应,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蜀汉政权。

诸葛亮首先试探性地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给雍闿写信,劝他停止叛乱,但遭到了雍闿的拒绝。随后,诸葛亮决定通过武力平定叛乱。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亲率蜀军,兵分三路,开进南中。蜀军很快平定了越巂郡和牂牁郡,五月,蜀军渡过泸水,进入了益州郡。此时,雍闿被杀,孟获代替他继续领导叛军。诸葛亮命令军士对孟获只擒不杀,要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收服了孟获。孟获率部来降,并答应南人永不反叛。七月,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彻底平息。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如增加郡的数量,任用当地官吏管理当地事务,还让一些有威望的少数民族豪酋到蜀汉中央任职,对改善蜀汉与少数族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又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黄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第二年春天,他亲率大军开始了第一次伐魏战争。着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的。诸葛亮首先在汉中驻扎,建兴六年(228),他决定出兵伐曹。很快,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陆续降蜀,诸葛亮还在天水收降了姜维,使蜀军如虎添翼,整个战争形势对蜀军非常有利。但由于蜀将马谡轻敌自傲,致使重要军事据点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书刘禅,自贬三级。这年冬天,诸葛亮乘魏吴交战之机,再次伐魏,包围陈仓。但由于蜀军粮草不足,诸葛亮下令撤军,返回了汉中。

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由于连续阴雨,阻碍了蜀军的前进,使得蜀军被迫撤退。建兴九年(231)春,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与魏将司马懿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比试。正在势均力敌之时,刘禅突然要求诸葛亮撤兵,诸葛亮急忙撤回汉中,却被告知并不是刘禅下令撤军,而是负责运粮的李严失职,假传圣旨。诸葛亮虽然上书刘禅将李严治罪,却丧失了战胜魏军的大好时机。

为了解决军粮辎重的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为战争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后援补给。经过了三年的修养生息,魏、蜀双方的实力都有所增长,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军兵出斜谷口,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继续对峙。但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倒在前线,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曹魏所灭。

刘禅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做出的丰功伟绩,将其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称诸葛亮的祠庙为“武侯祠”。

曹丕代汉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采取了稳定自己后方的战略,不敢再轻易南下。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为魏王。十月,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代汉称帝,曹魏建立。

曹丕称帝后,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施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措施。他下令减轻刑罚,为百姓提供更为宽松的生活环境。在大灾时节,他多次颁布诏书,开仓赈恤灾民。他非常重视人才,曾几次下诏地方推荐人才。他曾下诏禁止厚葬和淫祀,还在病重的时候,释放后宫的部分宫女回家。鉴于前朝的教训,他禁止妇人、宦官和外戚干政。曹丕对诸王限制得非常严,当时,诸侯国有名无实,与汉代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曹丕在位的六年期间,曹魏政权稳定,文治算是较为成功,而武功却远不及其父。曹丕曾经多次出兵伐吴,但都没有成功。他曾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慨叹道:“我虽然拥有上万铁骑,却毫无用武之地,看起来我是没有办法战胜吴国了!”曹丕最终没有伐吴成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的父亲。

黄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长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在位的十几年中,曹魏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曹叡的奢侈腐化在当时却是出了名的。他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在邺城为自己的母亲修建墓园,还在洛阳修建曹氏宗庙。他下令整修了许昌皇宫,兴建了景福殿、承光殿,并征调大量民夫,在洛阳兴建洛阳宫,修建起昭阳、太极殿,筑成高十余丈的总章观。还命令马钧监造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极尽奢华之能事。在群臣的劝说下,曹叡才略有收敛。曹叡不仅奢华,而且淫逸。他的后宫宠幸着数千美女。他选出了六名有才的美女任女尚书,让她们帮助处理群臣的奏章。他经常乘坐着指南车在宫中随意游幸,见到中意的美女,就拉她上车共度良宵。曹叡毫无节制的纵欲,使得他年纪轻轻就骨瘦如柴,疾病缠身,终生也没有生一个儿子。

曹叡36岁便去世了。曹魏政权在曹丕、曹叡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魏国还是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曹叡死后,司马氏逐渐崛起,曹魏政权岌岌可危。

高平陵惊变

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初,曹叡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遂安排后事,令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佐太子。曹叡死后葬于高平陵。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曹爽作为辅政大臣,均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行政权、军事权集于一身。司马懿这边,有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作为左膀右臂。曹爽这边,不仅有其弟曹羲、曹训、曹彦辅助,更有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为心腹,从而形成了两大政治集团。为了分散司马懿的权力,曹爽接受丁谧建议,令皇帝下诏,将司马懿的官职改为太傅,名义上是提高地位,实则夺权。此后,曹爽专擅朝政,树立党羽,频繁改易制度。司马懿无法制止,便不动声色,假装称病,不参与朝政,暗地里却与司马师、司马昭筹划,伺机反扑。

在曹芳即位的第十个年头,机会来了。嘉平元年(249),又是一年的年初,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曹芳要去高平陵祭奠先帝,曹爽陪同前往。

就在此时,司马懿集团开始了行动。司马懿首先假传皇太后的命令,关闭了洛阳城的所有城门,派兵占领了武器库和重要军事据点,并命人控制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营。随即向皇帝参奏曹爽,历数其罪。曹爽得知事发后,更是惊慌失措,不知所为。司马懿进一步发难,派人假意劝说曹爽如果认罪,处罚仅是免官而已,曹爽等人信以为真。

此时,曹爽的同乡桓范冒死来见曹爽,建议曹爽兄弟挟天子至许昌,发四方兵马以自备。曹爽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将刀掷于地上说:“我虽然被免了官,怎么着也能做一个富翁吧。”桓范听罢,失望至极,哭着说:“像曹真这样的能人,怎么生出了像你们这样的兄弟啊,真是一群蠢猪!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会落到灭族的地步啊!”心灰意懒的桓范丢开曹爽兄弟,默默地离去了。

曹爽还指望司马懿仅仅会免了自己的官就罢手,乖乖地向曹芳奏明罢免己官,然后护送曹芳回转了洛阳。曹爽兄弟一到家,司马懿便立刻派人把曹爽家包围了起来。紧接着,司马懿便开始罗织罪名,旋以谋反的罪名把曹爽下狱,夷灭三族。

高平陵政变以曹爽集团覆灭,司马懿集团胜利告终。从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曹氏的命运也将走向终结。

魏末三少帝

在曹魏末年的短短二十余年中,连续出现了三位年轻的皇帝,他们是曹芳、曹髦和曹奂。

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青龙三年(235)立为齐王。景初三年,明帝病危时立为太子,时年仅8岁。明帝死后,8岁的曹芳即位为帝,在位十五年被废,年仅23岁。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正始五年(244)封为高贵乡公。曹芳被废后,十四岁的曹髦即位为帝,在位六年被杀,年仅20岁。

曹奂是魏武帝曹操之孙。甘露三年(258)封为常道乡公。曹髦死后,十四岁的曹奂即位为帝,在位六年被废,年仅20岁。

这三位皇帝即位时还都是少年,曹芳甚至可以称为儿童,他们离开帝位时也就是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本应该享受花季少年的幸福时光,却无可奈何地卷入了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而就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始终笼罩着一道挥之不去的阴霾,那就是司马氏的控制。最终,这道阴霾将他们完全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