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500000004

第4章 动物的基本常识(3)

每年刺猬妈妈都会产一窝崽,每窝3~6只,多时达8只。刺猬妈妈与幼崽片刻不离,即使外出活动时,小刺猬也会跟在妈妈的身边。

动物的沟通行为

动物在一个群体中生活,有着与其他个体非常密切的联系,随时需要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其实,动物有着很丰富的语言。那么,动物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呢?动物的行为、声音和气味等都是动物的语言,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特别有规律。蚂蚁先派出“侦察兵”去寻找食物。“侦察兵”找到食物后,再回去报信。遇到同巢的成员时,先用触角互相碰撞几下,然后再用触角“闻”几下地面,通过这些气味信息传递食物的体积、所在的方向和位置等信息。接着,同巢的蚂蚁们就会一起去搬运食物。

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也独特。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彼此之间却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示蜜源的方向和位置等许多信息。当有一只蜜蜂找到花群之后,就会以“8”字舞或圆形舞两种方式向同伴们传达信息。一般来说如果蜜源不太远,它们就会表演圆形舞,而如果蜜源离得远,它们就会跳起“8”字舞。跳舞时头部朝上,则表示蜜源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如果头部朝下,则表示蜜源是背着太阳的方向。

狼的“语言”很丰富,互相轻轻撕咬颈项表示尊敬,特级警报用皱鼻表示,还有很多不同的联络信号用长短、高低不同的嚎叫声来传递。狼还用嚎叫声告诉同伴自己的位置。一群狼聚在一起嚎叫,则是为了显示集体的威力以警告敌人或其他狼群休要前来侵犯。

黑猩猩在进食、捋毛及成群黑猩猩和睦友好地彼此挨近时,它们都会用一连串的“呼呼”声来交流信息。这些声音里常伴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并且时高时低。此外,它们的脸部还有一些奇特的表情来配合这些声音。

南美洲有一种吼猴,它们下颌很宽阔,围住一个膨大的喉头,喉头里有一个由舌骨形成的“共振箱”。当一只吼猴在吼叫时,其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共振箱”变得十分洪亮,可以在近5千米的范围内听到吼猴的叫声。实际上,吼猴的吼叫并非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它们向其他猴群发出的一种虚张声势的“示威”,宣布“这里是我们的领土,不要进犯”!即使像蟒蛇那样的劲敌,只要听到吼猴群的合力吼叫,也会心惊胆战的。

狐狸体内分泌的“狐臭”是它们很有用的武器。它们可以用这种气味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还可以通过对方留下来的气味来识别其他狐狸的性别、地位等级和确定的位置。而且这种气味在逃命的时候也能成为令其他动物窒息的武器。

动物的学习行为

有些动物生下来的形状就和成年以后完全一样,但也有些生下来发育得不够完全的动物。许多昆虫和两栖动物都要经历一个叫做“变态”的过程,就是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经过变态这个过程,变成成虫。而各种动物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须要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这样它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

幼狮从一出生就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长大。妈妈为了幼狮的安全,总是经常更换住所。等幼狮长到十周大时,再由妈妈带回狮群,和其他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小丹顶鹤刚出生的时候,全身都长着褐黄色的绒毛,样子像只丑小鸭。几天后,它们就能在浅水草丛中自己找些昆虫、小鱼和植物等来吃。它们3个月大,便学会了飞翔。等到入秋后,它们便能随群南迁越冬。

猩猩出生不久,四肢就很发达,它们会紧紧攀住妈妈的腹部,几个星期后便能在妈妈身上爬来爬去,再过几个月便开始学习站立和爬树。它们会在树上、丛林间穿梭玩耍,进行特技表演,来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

动物的伪装行为

许多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具有了高超的伪装及自我暴露的本领,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这样可以有利于躲避敌害、保护自己以及捕获猎物。有一些动物靠调整皮肤的颜色来适应环境,还有一些动物通过毒刺、毒腺、恶臭或鲜艳的色彩和斑纹来警告来犯之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变色龙是一种很会伪装的动物。变色龙生活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它们的体色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光线、温度、湿度的变化而改变。当光线很强的时候,它们的体色呈绿色;当光线阴暗时,它们的体色则会变为褐色。而且当它们受到惊吓时,体色也会随之改变。

枯叶蝶很难让人们从它们所栖息的叶子中辨认出来,因为它们看上去和枯叶一模一样——有叶脉状的翅脉,连翅膀上的斑点也像极了枯叶上的菌类斑点。

竹节虫以拟态闻名昆虫界,当它们静栖在树上时,和一段竹枝或树叶很相像。不仅如此,它们还能够慢慢地把身体颜色调整到与四周环境一致的程度,甚至它们的卵也极像一些植物的种子。

围兜蜥是一种爬行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它的颈部有一圈褶襞皮肤,褶襞上有骨头支持着。平时褶襞贴在颈子上。当遇到危险时,围兜蜥就把褶襞撑起来虚张声势,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这一办法在对付比自身大得多的敌人时很有用。

动物的防御行为

动物生存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危险,它们的天敌时常发动突然袭击。因此,它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一般来说,动物在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就是逃跑,但逃跑有时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很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练就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本领。

土拨鼠可以说是动物世界中最优秀的警报员。土拨鼠又名旱獭,和松鼠是近亲,身体肥胖,样子像鼠又像兔,是挖洞的穴居小动物。土拨鼠的警惕性特别高,每次成群出穴觅食活动时,鼠群总派遣一只土拨鼠担任“哨兵”。土拨鼠“站岗”时十分负责,常常用后脚跟站立在地面或高处,以便探察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敌害来袭时,它就立即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其他的土拨鼠听到这样的“警报”声,便立即钻人洞穴中以逃避凶险。当敌害远离时,这只放哨的土拨鼠便会发出洪亮的叫声,表示“解除警报”,其他土拨鼠便又纷纷出来觅食了。

鳄类生活在河流、湖沼里,它们遭遇危险时会立即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利牙,高声吼叫,往往吓得敌害落荒而逃。美洲的鳄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龟,它们虽然不像鳄类那样有一口利牙,但是在遇到危险时会裂开两颌使声门扩张,白色的声门与暗色的口腔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也可以吓退来犯的敌害。

北美洲的麝牛,虽然个头较大,但是时常遭到狼群的围攻。为了保护母牛和小牛,公麝牛常常牺牲自我。一群恶狼向一群麝牛袭击时,身强力壮的公麝牛们立即聚在一起,将母牛和小牛重重保护起来,形成一个保护圈,并各自将头部朝下,双角对向狼群,摆出一副反攻架势,偶尔其中一头公牛会冲出去袭扰一下狼群,然后快速返回,其他公牛也会轮流出击和返回。这种防御方法往往使狼群不易下手,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出走的公牛很可能会遭到凶残而狡猾的群狼杀害。

豪猪又名箭猪。豪猪一旦遇到敌害会立即竖起硬刺,并将硬刺相互碰撞摩擦,产生一种“刷刷刷”的威吓声,同时还会在嘴里不断地发出“噗噗噗”的吼叫声,以此来警告来犯者。这时,如果对方置之不理,继续逼近,那豪猪就会迅速地转身,用臀部或背部的一团矛枪般的硬刺朝着敌人,只要敌人扑上来,在相互接触与厮打时就有许多硬刺刺人敌人身体。

穿山甲和犰狳的体毛已演变成为坚硬的鳞片,这些鳞片像是一块块厚厚的钢盾。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就会缩成一团,把背面的鳞片露出来以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使敌害无可奈何。

装死是许多弱小动物使用的逃生技能。这种方法很实用,因为很多肉食性动物只吃活的猎物,如果猎物不再运动了,它们的捕食行为便会随着停止。蛇和松鼠都会使用这种方法逃生。

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如黄鼬、臭鼬、白鼬、灵猫等,当遇到危险时会放出臭气或臭液来吓退敌害。其中以美洲的臭鼬最为典型。当它受到敌害攻击时,会立即高高地翘起尾巴,从尾部放射出臭液。这种臭液不仅能令敌人退却,同时还具有麻痹作用。如果这种臭液喷射到人的脸上,会使人立即昏厥,许久才能苏醒过来。因此,在百兽群栖的美洲森林里,臭鼬是比较安全的。

动物的求偶行为

动物也有爱情,为了获取爱情,动物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求偶行为。它们的求偶行为方式很多,或是向异性炫耀自己的美丽,或是为异性跳优美的舞蹈,或是唱起动听的歌曲……总之是花样翻新。

岩栖伞鸟是一种色彩亮丽,体态优雅的伞鸟。雌岩栖伞鸟是黑色的,雄岩栖伞鸟则是亮丽的橘黄色。在繁殖季节,雄岩栖伞鸟在传统的求偶场地聚集,“举行”求偶表演。雌岩栖伞鸟观赏表演,最后挑选最能打动自己的异性。

动物界里,最奇妙的求偶炫耀行为要属座头鲸的歌声了。每只座头鲸都唱着它们自己独创的歌曲,这种歌由一系列的长音符组成,并且能不停地重复演唱下去。座头鲸的歌声非常洪亮,旋律奇异而美妙。

白鹭的求偶行为是极有趣的。雄鹭为求得雌鹭的欢心,会频频展开头部、胸部、背部的靓丽长羽,跳跃着围着雌鹭旋转,还不时地伸长脖子吻颈或爱抚对方。

螃蟹的求爱最为直接,它们认为“洞房”才是头等重要的。因此雄蟹在繁殖季节会花上1个小时在沙滩上挖出一个60平方厘米的螺旋状的“洞房”。“洞房”建完之后,雄蟹便在洞口开始等待“新娘”的光临了。

蝉总是在夏日中不断地鸣叫,这些会叫的蝉都是雄性,它们以高声鸣叫来吸引雌蝉前来交配;在生殖季节里,青蛙叫得也很起劲,这也是为了吸引异性,使异性伙伴能寻声而来,进行交配。

西非冕鹤中的雄性到了繁殖期会互相恶斗一场,胜者独占交配权。为了获取雌鸟的芳心,雄鸟要不停地追逐雌鸟,并舞起“芭蕾”。舞姿轻柔曼妙,富有浪漫情调,甚至连人类都自叹不如。

动物的共生行为

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存在其中一方受益较多,一方受益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共栖”。大多数“共栖”动物之间都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千鸟不但可以在凶猛的鳄鱼身上寻找小虫吃,还能进入鳄鱼的口腔中找东西吃,有时鳄鱼会不小心突然把嘴闭上,千鸟被关在里面,但千鸟只要轻轻用喙击打鳄鱼的上下颚,鳄鱼就会立即张开大嘴,让千鸟飞出来。这种共生互助关系让千鸟获得了食物,也让鳄鱼清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牙齿。

向导鱼总是与爱吃小鱼的鲨鱼形影不离。鲨鱼经常会把一些食物赏赐给向导鱼食用,遇到危险时,大鲨鱼的嘴就是它们的避难所。同时,向导鱼也会帮助大鲨鱼清洁皮肤,除掉它们身上的残渣脏物。

犀牛鸟是犀牛的好朋友。犀牛的皮肤非常娇嫩,因为它们有很多皱褶,神经、血管密布其间,加上它喜欢在水泽泥沼中生活,时间一长,皱褶里就会滋生各种寄生虫,寄生虫叮咬它的皮肤,使犀牛疼痒难忍。停歇在犀牛背上的犀牛鸟就成了犀牛的家庭医生,犀牛鸟总是成群地在犀牛背上跳来跳去,并在犀牛的皮肤皱褶处觅食小虫,甚至毫不客气地在犀牛的嘴巴或鼻尖上跳跃、玩耍。

犀牛眼睛很小,视力很差,听觉也不灵敏。所以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犀牛鸟便会立即向自己的伙伴——犀牛发出警报。先是跳到它的背上,然后飞起来,大声啼叫,并在上空盘旋。所以人们把犀牛鸟称为犀牛的“哨兵”。

海葵总是依附在寄居蟹的身上潜入海底,以捕捉到更多食物。海葵会放出像花瓣一样的触手,捕捉小动物,这样既保护了寄居蟹,又能捕到充足的食物。两个朋友总是形影不离,甚至寄居蟹在迁居时,也要把海葵搬到另一个螺壳上去。

扇贝张开贝壳时,豆蟹就趁机寻找微小生物或有机碎屑来充饥;每当贝壳闭合时,豆蟹则以扇贝的粪便为食。当强敌向扇贝袭击时,机警的豆蟹便立即搅动扇贝的身体,扇贝于是马上闭合贝壳从而脱离危险。

红螺是扇贝的天敌,它能分泌一种黄色带辣味的毒液,用来麻痹扇贝的闭壳肌,使它的双壳久久不能合拢,红螺此时便可以吃掉扇贝的肉。每逢此时,豆蟹便会扬起双螫将红螺赶走,直到扇贝从麻痹中复苏过来。豆蟹在这种场合往往充当起扇贝“保镖”的角色。

白蚁以木材为食,但它们却无法将木材纤维消化掉,这时,寄生在它们肠内的一种叫做披发虫的鞭毛虫便会出来帮助它们消化。原来,披发虫能分泌一种消化纤维素的酶。白蚁的肠内如果没有这种鞭毛虫,当它吃了大量的纤维素后,会被活活撑死。对于披发虫来说,躲在白蚁的肠内,也是最安全的。另外,白蚁肠内还有丰富的纤维素供它们分解利用,所以披发虫是不能离开白蚁的。

动物的迁徙行为

动物为了始终处在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的地方,就不断地进行迁徙。它们的迁徙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朝着固定方向行进的。

北极燕鸥在北极繁殖,却在南极过冬,它们总是在两极之间往返,一年之间往返的行程可达3万多千米。可以说北极燕鸥是所有鸟类中迁徙路线最长的。

生活在巴西近海地区的绿海龟,每年6月下旬,便会成群结队地穿越大西洋,历经两个多月,游过2000多千米,来到阿森松小岛上“旅行结婚”,繁衍下一代。之后,它们再成群结队地返回老家。

每年的五六月份,瓢虫便会集聚在一起迁移。这时,某处的海岸上便会被密密麻麻的虫体所覆盖,使海岸变成了淡红色,甚至海面上也会被这些成群的瓢虫染红,那种场面蔚为壮观。

蝗虫也要迁徙,它们的迁徙往往会给路过的农作物带来巨大危害。因为它们的食量很大,而且常常集体迁徙,每到一处就会将那里的农作物叶子吃光,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角马是草原上重要的食草动物。每年的5月份,雨季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绿草,角马会聚集成庞大的队伍大规模地迁徙。上千只蹄子踩着地面,在地上形成条条深沟,扬起大片灰尘。

龙虾一到秋天便会大规模迁徙。最初由两三只龙虾带头,首尾相接,排成纵队前进。沿途碰上的龙虾也会尾随其后,队伍于是越来越庞大,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其速度每小时可达1千米。

哺乳动物中,迁徙路程最长的要属鲸类了。白鲸在栖息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海岸之间迁徙,其行程可达18万千米。

动物的筑巢行为

动物的巢穴各式各样,或精致,或简单,或巨大,或小巧,但用途都大体相同,多用来躲避敌害、睡觉休息、繁殖后代、御寒取暖。

黑猩猩的巢非常简单。它们将树叶茂密的小树枝弯曲起来,构成了一个有弹性、温暖而舒适的巢。黑猩猩每天都要筑一个新巢,以供晚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