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500000058

第58章 珍禽异兽(2)

绣眼鸟喜欢吃昆虫和水果,因消化道短、食物通过快,适于供给甜的易于消化的高营养饲料。一般以磨细的玉米面(或鸡用混合料面)和熟鸡蛋黄(或生花生米粉)各半,加5%的食糖搓(或研)匀作为常备饲料,适当补充一些活的昆虫、幼虫、蛹及水果类和熟的甘薯。水果宜切成大块喂,便于及时取出,防止鸟吃变质的碎渣。

新捕的鸟,可把常备粉料在食抹中加水和成粥状,上边放上几条活的面粉虫引食,或者在切开的熟甘薯、水果上边撒上粉料。生鸟认食后,也还要喂相当长时间的粥状粉料。

绣眼鸟不甚怕人,生鸟不必“捆膀”,只要罩上笼套就不会乱撞。待认食后打开门帘,手拿虫子饲喂,慢慢就能安居下来。

绣眼鸟多吃软食、常涮嘴,食罐、水罐、食抹要每天刷洗一次。笼底1~2天清一次。每周彻底刷一次笼子,此时应把鸟串入另一笼,避免用手捉。绣眼鸟非常喜欢水浴,但又怕冷,因此水浴时注意天气,水浴后立即进行日光浴使羽毛干松。为了防止鸟在水罐中水浴,可在水罐中放一小块海绵。

为使绣眼鸟在灯下歌唱,白天可不打开笼套。它的鸣叫有高、中、低三种音调,“歌词”有多种,带水音、有虫鸣,特别是叫“伏天”(一种蝉鸣)的被认为是上品。日本有绣眼鸟鸣叫比赛,评分标准多依据一次鸣啭的长短、音韵、音调,或者在一定时间内鸣啭的次数。

在北方的冬季,绣眼鸟需要在室内饲养,保持室温10℃左右,并争取多晒太阳。

上述笼养饲养方法适用于暗绿绣眼鸟、灰腹绣眼鸟及其他绣眼鸟科的鸟,部分啄花鸟科的鸟。

画眉

画眉,也有人叫虎鸫、金画眉。画眉属雀形目画眉科。识别特点是全身黄褐色而腹面略显浅淡,眼周围有白环,往后延伸呈细长的眉纹状,故名画眉。尾羽面有黑色横纹。

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台湾地区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

百灵、云雀、绣眼、金翅、芙蓉、相思鸟和画眉都是着名的歌唱型笼鸟。画眉的得名来自古代吴越春秋时期。传说西施和范蠡隐居在浙江省德清的蠡山时,一次西施在溪边浣纱,有许多鸟儿在她身边欢歌鸣唱。范蠡问:“这是什么鸟,叫得如此动听?”西施笑答:“你看它们都有一双美丽的白眉,就像用粉笔画上去似的,就叫它们为画眉吧。”于是画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画眉之美,首先是眉美。它的白色眉羽又阔又长,颜色纯白,极其显眼。其次是形美。鸟体匀称俊秀,黄褐色的羽毛细腻而富有光泽。三是声美,也是人们对它最钟情之处。它的叫声脆亮,婉转多变,富于韵味,并且还能仿效多种鸣禽的叫声,因此博得许多诗人的赞叹。欧阳修有一首题为“画眉鸟”的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相金笼听,不及同林自在啼。”诗人不但写出了画眉丰富多彩的歌调,鸣唱时在花树丛中飞腾跳跃的风采,还觉察到笼养的鸟音与同林中的迥然不同,作者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该鸟为普遍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浓密灌木林中,喜欢在晨昏时于枝头上鸣唱,是自然界内保护农林业的益鸟。画眉性格隐匿、胆小,领域性极强,雄鸟性凶好斗。平时只有在秋季才会三五成群的出现,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饲养而成为笼鸟。

由于画眉雄鸟好斗,不少地方都有人训练其打斗观赏,甚至赌博。画眉鸟食性杂,以水果,浆果,种子及昆虫为主食,笼养画眉的饲料主要是蛋炒米和适当的菜叶和昆虫。

每年春夏季节开始繁衍后代,一窝约产3~6枚卵。画眉鸟在世界各地都广受爱鸟人士的喜爱。

各地捕捉和出售画眉的情况比较普遍,数量庞大,应加强对画眉的保护的宣传,以防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相关连接:画眉的调教方法

画眉之所以受到广大养鸟爱好者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鸣声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但是,要调教出一只鸣声悦耳的画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野生的画眉入笼后,经过初步的驯养后,虽然基本恢复鸣叫,但是却始终是不及在大自然中那么动听,但是,以科学的合理的手段,仍可使画眉如同林中一样鸣叫动听。

当雏鸟的尾羽开始长出来的时候,已有低鸣的能力。如果可以以收音机给予音乐的刺激,即可看到雄鸟的喉部一起一伏地鼓动,似乎欲鸣的样子;也可以用其他的乐器刺激雄鸟的喉部鼓动。最适合的学习时间是在第一次换羽开始。在山林中捕捉回来的雏鸟,在训练的时候必须环境清静,而且最好用雏鸟喜欢吃的饲料给予鼓励。

画眉的饲养者,多数是以叫口好或者是优秀的老画眉作为教鸟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让接受调教鸟与鸟师笼放在一起,听鸟师鸣叫,边听边学,这样子可以使画眉的叫口比较准确,声音婉转。调教的画眉从开口到大开口鸣叫一般要2~3年。因此,必须耐心地调教。如果是要模仿其他鸟的鸣叫声,可能时间要更加长一些。使用这种鸟师带的方法,切忌与其他的鸟放在一起。

相关链接:画眉的角斗训练

许多鸟类在繁殖的过程中养成了强烈的排他性,画眉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因为这种排他性,使画眉雄鸟十分好斗。

选择斗鸟除了要选择排他性强的鸟以外,还要选择那些性烈难服的个体,只有性烈难服的鸟,才能培养成善斗的“将军”。

斗鸟在饲养上也应该有所不同。笼要比较大的,食物要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减少脂肪的含量,多喂活食,如蹦蹦跳跳的蝗虫等,以便训练其捕捉攻击的敏捷性。

斗鸟的训练应该从幼鸟开始的,在幼鸟羽毛长齐后,便可以将两只雄鸟的笼门靠近,进行“靠笼斗”。让其格斗一会儿,并给予食物奖励,注意不要让鸟严重受伤,斗鸟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随着鸟龄的增加,斗鸟的时间可以适当加长,并由“靠笼斗”逐渐改为直接在一个笼里格斗,并要注意立即将鸟分开,以免严重受伤,受伤的部位涂以消炎药以防感染。斗鸟次数不能太多,应待鸟伤好,体力恢复以后再斗一次。对于赢鸟应该给予奖励,对于斗输的鸟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可让它与斗架能力不及自己的鸟斗,培养其自信心。为了使其不在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中受伤,可以将陪练鸟的嘴爪修钝。

经过细心的饲养和多次打斗训练,一只善斗凶猛的斗鸟就会成长起来。

黄雀

黄雀又被称为黄鸟、金雀、芦花黄雀。属于雀形目,雀科鸟类。主要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繁殖,迁徙时经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在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越冬。

黄雀体长约12厘米。大体呈绿黄色,具褐黑色羽干纹,翅有鲜黄色花斑。雄鸟头顶大部黑色,颏部及喉中央黑色。

黄雀在山区、平原均可见到。山区多见于松、杉等针叶树上,平原则多栖大柳树、榆树、白杨等树冠,常结群活动、觅食。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

黄雀的巢呈深杯状,由蜘蛛网、苔藓、野蚕茧及一些嫩草茎、草根、各种植物纤维缠绕而成,内衬兽毛、散絮、羽毛等柔软物质。每巢4~6卵。呈浅蓝白色,缀以褐色、紫色斑,多集中在钝端。雌鸟孵卵,雄鸟喂雌,孵化期12~14天。雌雄共同育雏,但以雌鸟为主。

相关链接:黄雀的饲养方法

黄雀是北方笼鸟,尤其是北京地区,饲养得很多。因为它容易驯熟,省事,除换羽期外,整天鸣叫,每年歌唱可长达8个月。一般认为,嘴尖细、身腰长、尾长的健美且善鸣叫的较好。也有的依下体羽色选择,有青色、白色、黄色之分。还有人喜欢红脚(俗称“红爪”)或头、颈、胸染红的。实际上这些颜色与食物有关,一般自然界的黄雀都是黑脚的。经人工养一段时期就变成肉色的,春季迁徙过的黄雀羽毛常呈红色,但一换羽红色就消失了,其原因尚不清楚。

成年黄雀雌、雄很容易区分。雄鸟身体的黄绿色较浓,羽干纹少,头顶或颏部有黑斑。但刚离巢不久的雄性幼鸟与雌性成鸟较难辨别。这种幼黄雀俗称“麻鸟”,是养鸟者最珍爱的。价格要比雄性成鸟高2~3倍。一方面由于幼鸟易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刚离巢不久,还未学会老鸟的鸣叫,即没有“野口”。

黄雀每年春、秋两次迁徙时途经我国北方,常可捕获,容易饲养和驯熟。黄雀笼有多种多样,但比较讲究的是漆竹圆笼,宜为封闭底,内铺薄布垫,因为其主食粉料或干粉料,粪便少而干,不易污湿笼底。还应有较高底圈,防止粒料壳乱飞以及鸟糟踏食物。为教以技艺,或做“囿子”,有的人把雌黄雀用架养,多数为直架。

黄雀在野外主吃针叶树种子,故在家养情况下喜欢吃苏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种子。新捕来的黄雀可用苏子诱食,但不能长期饲喂,否则容易过肥。一般是改喂谷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苏子的混合物。黄雀吃食时,常拣苏子吃,其他种子全剔出,造成浪费,不如喂混合粉料好。可把玉米、花生米、苏子(3∶1∶1)研磨成粉状,再加少量砂粒,并经常给些叶菜(白菜、菠菜、油菜、马齿苋)。另外,也有喂鸡蛋小米的,但冬季需加喂些油料作物的籽实。

笼鸟中,饲养黄雀是最省事的,管理只要保证食水充足、新鲜,每周清理1~2次笼子就可以了。秋、冬、春三季常让黄雀晒太阳,夏季将笼子挂在凉爽地方。换羽期多给叶菜、补充些苏子。黄雀羽毛换得快,“开叫”早,羽毛闪银灰色光,显得十分漂亮。

北京地区对黄雀的鸣叫要求很严格。讲究“三大口”,即叫喜鹊、油葫芦。如杂有其他鸟的叫声,常被认为是“杂口”,特别忌讳有太平鸟、金翅雀、燕雀的叫声。因而培养一只真正“三大口”的黄雀是很困难的,除能得到“麻鸟”并严格隔离外,须经常早起窜入小笼到有灰喜鹊栖息的树林中去遛。途中要藏在书包里,听到灰喜鹊叫时再拿出,并打开笼套。如此经过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学会。让其学油葫芦叫口,一般是在自家养油葫芦,晚上油葫芦喜鸣,就把黄雀置灯下听。

至于黄雀的技艺,无非是“叫远”、“撞钟”、“抽签”(过去算命先生常用)等简单动作,全是用苏子引诱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黄雀在人工饲养下的繁殖问题,应引起养鸟爱好者的广泛注意。人工繁殖能得到满意的“麻鸟”,不必去野外捕捉,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界的种群。日内已有繁殖成功的,须先在大笼中饲养几对,细心观察,发现有亲密成对的,放进繁殖笼内,安上草巢,就有可能产卵。

大苇莺

大苇莺又被称为苇串儿、芦稿鸟、剖苇。属雀彤目,莺(亚)科。繁殖于中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印度;夏季繁殖于中国南方,越冬至东南亚、菲律宾北部、马来诸岛、苏拉威西岛以及澳大利亚。

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尾长,扁纹近白;上体全橄榄褐色;下体近白,两肋及尾下覆羽浅黄褐。与大苇莺的区别在腰、尾及尾上覆羽较多棕色,下体色淡。与东方大苇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嘴较细尖而强悍,喉部无深色纵纹,尾较大且尾端无浅色。

栖于芦苇地及近水灌丛。在芦苇地笨拙地移动,常把芦苇茎弄得乱糟糟。在地面时似鸫类,飞行时尾羽扇开。十分机警,常突然飞向更远的地方。

在繁殖时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芦苇顶端及树枝上,高声鸣叫。告警时作沙哑的chack或churr声;鸣声甜美,间杂较高而尖的嘎嘎声及特征性的ro-dc-peck-kiss短句。通常于夜间鸣叫。

巢营于稠密的芦苇丛中,距地面或水面约1米。巢呈深杯形,连接在3~4棵苇草上,以干燥的枯草、枯穗、草根等构成。每产3~6枚卵,通常4枚,呈蓝绿色,而杂以浓淡不等的污褐色乃至紫褐色斑点。

大苇莺食物有蚁类、豆娘、甲虫、水牛昆虫以及蜘蛛、蜗中等,也吃水生植物种子。

相关链接:大苇莺的饲养方法

野生成年大苇莺较难适应人工环境和饲料,成活率较低,即使有活下来的也很少鸣叫,因而一般应捕获当年幼鸟饲养。

大苇莺为中型食虫笼鸟,点颏笼饲养较好,也可用画眉笼。

大苇莺是典型食虫鸟,而且主食细小昆虫,因而对人工饲料要求较高。通常喂的粉料要比点颏的粉料细,更富营养和易于消化。配比为绿豆面、黄豆面、熟鸡蛋黄、淡水龟粉按4:2:3:1的比例。昆虫宜为较嫩的幼虫及蛹,如刚脱皮的黄粉幼虫及蛹、玉米螟幼虫、皮虫之类。粉料为常备饲料,每天喂一食抹细肉沫、昆虫幼虫拌粉料。

新掳获的大苇莺幼鸟须“捆膀”后放到有笼罩的黑暗笼中。用较稀的软料和活的昆虫幼虫诱食。待鸟认食后再逐渐增加软料的浓度,至能吃干粉料才算真的成活。在可能条件下尽量让鸟水浴,浴后立即把水盘取出,笼垫经常更换,保持清洁,以防腐蚀鸟足趾。

灰喜鹊

灰喜鹊又被称为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鹊、鸢喜鹊、长尾巴郎。属雀形同鸦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灰喜鹊的头、颈黑色并带有蓝色光泽;背面青灰色;翅和尾羽青蓝色,尾长于翅,尤以中央一对尾羽更长,常随鸣叫而同时上翘;喉白色,胸部以下青灰色。

灰喜鹊是平原和低山鸟类,常见于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园和风景区的稀疏树林中,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不甚畏人,遇惊吓时一哄而散。

灰喜鹊是食性杂的鸟类,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步行甲、金针虫、金花虫、金龟甲,鳞翅目的螟蛾、枯叶蛾、夜蛾,膜翅目的蚂蚁、胡蜂,双翅目的家蝇、花蝇等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4~6月繁殖,营巢在杨、松、柏等的树杈上,巢距地面7~15米,呈平台状,由细枝、麻线、纤维、兽毛等做成。产4~6枚卵,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孵化期17~18天,育雏期约18天。

曾有人目睹数百只灰喜鹊在一只死鹊上方低飞盘旋,然后聚集枝头悲鸣不止,哀声遍野,整个“悼念”仪式延续了近4小时,引人动容!这一现象,或许表明灰喜鹊也像人类一样,具有它自己的“社会和生活”。

灰喜鹊是鸦鸟类中相当漂亮的一族,体形比喜鹊略小,众多灰喜鹊在林中飞行窜翔,或伫立枝头。此起彼伏地发出“ger”“ger-jiji”和“ger-zi’声,尽管合唱的歌声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它的神情,却显得自我感觉挺良好呢。它们在纵情嬉戏的同时,丝毫不在意近在咫尺观赏的人群,可能是在人、鹊长期和睦相处中,灰喜鹊感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友善态度吧!

相关链接:灰喜鹊的饲养方法

灰喜鹊喜食松毛虫、避债蛾、黄刺蛾、地老虎等数十种农林害虫。据统计,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松毛虫15000条右,可以保护一亩松林免受危害。因此,目前在许多林区盛行饲养、驯养、繁殖和招引灰喜鹊,以抑制林业害虫的发展。笼鸟爱好者调养灰喜鹊多用它作教师鸟,让其他歌鸟学它的叫口,俗称“呷鸟”。在北方,养鸟爱好者把灰喜鹊叫口列为百灵、画眉、黄雀、云雀、沙百灵等鸣叫中不可缺少的“口”,主要的音是灰喜鹃那“嘎-唧唧唧唧!嘎-唧!嘎-”等清脆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