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600000014

第14章 对历史的探索(1)

秦始皇身世探索

人们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更有人拿他的身世大做文章,有关他身世的传言,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版本。

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吗

秦始皇是即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据说曾是吕不韦的爱姬,后被献予子楚,封为王后。所以,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谁,一直都是后人争议不休的话题。

吕不韦是河南濮阳远近闻名的大商人。他野心勃勃,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于是,他来到赵国首都邯郸,精心策划将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太子异人过继给正受宠的华阳夫人,后来,异人被立为嫡嗣,更名子楚,当上了皇太孙。不久秦昭王、孝文王相继原因不明地死去,子楚登上王位,吕不韦被封为丞相。可是子楚在位仅三年就神秘死去,于是他的儿子嬴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封他为文信侯并让他代替自己掌管全国政事,家中奴仆万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大人物。

论证观点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据分析有四种可能:

其一,如果嬴政真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他就不是秦皇室的后代。那么当时反秦的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骄就“造反有理”了。

其二,如果嬴政真是吕不韦之子,那就有可能是吕不韦有意公开自己是“仲父”的真相,吕不韦想除掉他的死对头——势力强大的太后派的长信侯,就必须争取秦始皇支持。泄露自己与秦始皇的父子关系,说不定后者念及骨肉之情,会对自己多加照顾。

其三,如果嬴政确系吕不韦之子,那么就不是六国被秦所统一,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了。

其四,如果嬴政确系吕不韦之子,那么,灭秦的汉代之人,似乎就是替天行道,伸张正义了。

后人的观点

后人大都不认同上述观点。

其一,吕不韦并未策划过秦始皇由出生到登基的一连串阴谋。他们认为,秦昭王在位时,就想方设法让子楚(异人)当皇孙,已经够反常了,何况把希望寄托在尚在赵姬腹中的胎儿“太玄孙”(嬴政)身上,也太渺茫了。下这么大的赌注,不是神仙就是傻瓜!而吕不韦既非神仙也不是傻瓜,唯一能说通的理由,就是断无此事。

其二,有人认为,如果说赵姬是吕不韦献给秦子楚(异人)的,那么她在宫中子楚身边,过门之后孩子是不及期而生的,甚至十二月之后过期而生,子楚又怎么能不知晓呢?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不是吕不韦。

其三,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如果赵姬果真出身豪门,她怎么能先作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作异人之妻呢?如果赵姬是“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中一名出色的优伶,她又哪儿来的那么多仇家?

到底秦始皇是谁的儿子,这段个人隐私,竟成了千古探索,无人能解。

“阿房宫”探索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王朝后,为了树立皇帝的至高权威,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峻法严刑。他极端残暴的统治使国家哀鸿遍野,百姓怨声载道。

秦始皇的残暴

秦始皇征战途中每灭一国,就命人把该国宫殿绘制成图样,然后按图样在咸阳仿造。统一六国后,他曾打算扩建苑囿,西起雍、陈仓(今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东至承谷关(今河南灵宝北),面积广阔,东西千里。秦始皇身边的近臣婉言进谏:“好极了!这么大的苑囿,多放些凶禽猛兽,有强盗从东方进犯,让麋鹿出动就能把他们顶跑了。”秦始皇听后大笑,才作罢。不过,他虽然没有扩建苑囿,却到处建造离宫别馆,仅首都咸阳四周100千米内就有宫殿270座,关中行宫300座,关外行宫400多座。

走进阿房宫

在秦始皇兴修的众多宫殿中,规模最大的非阿房宫莫属了。阿房宫究竟有多大是难以确估的。据载,阿房宫殿堂,东西宽500步(秦制6尺为一步,相当于1.38米,500步即为690米),南北长83步,殿内可以容纳1万人。殿前矗立8步2尺高即11.5米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12万千克。以磁石为门,有怀刃隐甲的人入宫,即被吸住。周围建阁道以连通各宫室,其阁道又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房宫的大门,又造复道,从阿房宫通达渭水北岸,连接咸阳,以此象征天极紫薇宫后十七星横越云汉,达于宫室(二十八宿之一)的天庭。

造大的修建工程

为修建这一庞大的宫殿,秦始皇下令征调隐宫(施宫刑之所。宫刑畏风,须入隐室,故名。)罪人与刑徒70余万分工劳作(其中一部分被派往修骊山陵墓),北山(今陕西礼泉、泾阳、三原与淳化境内)石料,蜀楚木材,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

阿房宫建制占地的范围,从咸阳到临潼以东,以西至雍冲(陕西凤翔南),以南抵于终南山,以北达于咸阳北坂,纵横150多千米。此外,从咸阳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南)以西,有朝宫300余所,函谷关以东也有400余所。众多的宫殿一律施以雕刻,涂以丹青,五彩斑斓,富丽堂皇,气势雄伟。

阿房宫耗资极大,劳民伤财。到秦始皇死时,宫殿仍未落成,由秦二世继续营建。

秦二世继续营建

秦二世深居宫中,他认为,先帝一定是觉得咸阳的朝廷小,所以营建阿房宫。前殿还未竣工,正赶上先帝驾崩,只好停工,抽调人力去骊山修陵,现在骊山修陵工程完毕,若不继续营建阿房宫,不就等于宣布先帝的兴建工程是错误的吗?于是便下令继续营建阿房宫,并继续修筑直道、驰道、骊山墓等各项工程。同时,征调5万精兵屯卫咸阳,演习射猎;命各地郡县向咸阳转运粮草,转运者自带食物,不得食用咸阳150千米以内的谷物。赋敛日益沉重,徭役越来越多,这样肆无忌惮地狂征滥调,导致民力枯竭,渐渐地使国家到了无人可征的程度。

秦二世统治不久,秦朝便灭亡了。楚汉战争时,项羽入关,火烧秦宫室,大火一连烧了100天而不熄。阿房宫这组秦朝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随之化为灰烬。留给后人的,只有遗址和感叹。

“秦兵马俑”四大未解探索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的一片荒原上,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它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军阵结构严整,气势恢弘,再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霸气和雄风。

这些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依次排列在3个俑坑中,共8000件。陶俑身材高大,约1.8米,容貌不一,神态各异,仿佛整装待发;陶马昂首肃立,肌肉丰满,装备齐全,栩栩如生。此外还有130多辆战车、大量的铜兵器及金、铜、石饰品等。这些陶人陶马和青铜兵器的精良和完美令世人叹服!它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却也为今天的人们带来了许多难解探索。

兵马俑为何没有统帅俑

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都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三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虎符正掌握在秦始皇手中,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统帅。还有人认为,秦始皇就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当然,这两种说法都只是猜测而已,并无定论。

兵马俑为何被焚毁

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1、2号俑坑的木制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陶俑和陶马耳上的彩绘颜色经火烤大都已经脱落,有的青灰色被烧成了红色。俑坑经火焚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全部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总之,完整的很少。

让人费解的是,俑坑的火是谁放的呢?后人推测有三种可能,一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但是,如果真的是因为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1、2号坑,而不烧3号坑呢?而且如果真的是秦人自己烧的,那么从建成到焚毁的间隔时间肯定不会太久。可是据考古发掘来看,俑坑下面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的淤泥层,这种淤泥层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

二是秦兵马俑可能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因而,把烧兵马俑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也只是后人的猜测罢了。

三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造成的。但是,在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什么只烧了1、2号坑,而3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学根据。

陶俑制作探索

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和陶马均是泥制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经观察,并没有发现模制迹象,肯定是一个个地雕塑而成。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都绘有鲜艳的颜色,但因俑坑被毁,加上长期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现在从局部残留的颜色仍可窥见其种类的繁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牛黄、橘黄、纯白、灰白、赭石等。各种色调的和谐艳丽,更增添了整个军阵的威武雄壮。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二十多个世纪博,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等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其中一些制陶大师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它的技术、配方都失传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大的损失。

青铜剑铸造探索

从2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19把青铜剑,误差都不到毫米。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都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毫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是一种刚刚在近代被人们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了这种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而且它只有在一整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能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也是异常惊人的。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千克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在场的所有研究人员瞠目结舌。

围绕兵马俑的谜团不胜枚举。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考古的深入,这些谜团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秦始皇陵”探索

在今西安东20千米处有一座山势高耸,青翠秀丽的山峰,这就是骊山。在骊山脚下,人们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巍峨皇陵——秦始皇陵。2000多年过去了,陵上辉煌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众多的谜团仍充斥着人们的脑海。当时的地宫到底什么样?装秦始皇尸体的棺椁是否可以移动?秦始皇陵为什么没有皇后陵陪伴……如此众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但谁都没有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建筑结构探索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在浩瀚的史籍中多有记载。从汉代的司马迁到北魏的郦道元,从有据可查的正史到真假难辨的野史,都对秦始皇陵及地下宫殿有过或多或少的描述。但这些饶有兴味的材料,内容庞杂且神秘莫测。经过考古学家精心的研究,现在已经对秦陵地宫的规模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秦始皇陵冢经过漫长的历史巨变,其高度已由原来的115米缩减到46米,周长由原来的2087.6米缩小到现在的1390米,但仍然可见当时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咸阳宫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国家和享乐的地方,陵墓则是他灵魂的最终归宿地,秦始皇希望自己归天之后,也能拥有在咸阳宫时的霸气和快乐,所以地宫的建筑结构也是模仿咸阳宫设计的。据考古专家推断:秦始皇陵墓室底的平面形状类似于一个长方形,底面积19200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的篮球场。地宫有斜坡式墓道,垒石做墓基,中心部位放有棺椁,象征着咸阳宫,四周置一些回环相连的隧道和别室、耳室,象征咸阳宫周围的离宫别馆。墓顶上绘着天文星象图,墓底下凿江河湖海并灌之以水银。各种金玉珠宝分藏在各室中。这些推断已较多地被考古工作者证实,如勘探发现的斜坡墓道、封土中心区的强汞异常含量等。

秦始皇棺椁探索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千古一帝”的棺椁又是什么样的呢?关于秦始皇棺椁的样式,杨先民先生曾在美国出版的《地理杂志》上用一幅颇为生动的图画来描述:一条用水银聚成的河流中飘着一只龙舟,龙舟上承载着装有秦始皇尸体的棺椁。对于这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有研究者认为,在摹拟的宫殿和山岳之间,有水银做成的河流穿绕是有根据的。但秦始皇的棺椁是否可游移,还值得商榷,因为《史记》在记述地宫用水银做百川、江河、大海时,还用了“机相灌输”的字样,说明设计者是想通过机械推动水银流动,再用“灌输”的力量反过来推动机械运动。如此往复不已,以期达到水银流动不辍。但事实证明这只是设计者的一相情愿,地宫中的“水银河”无法也不可能长期流动,它只能在机械的推动下缓缓地流动一段时间,然后进入枯竭状态。“水银河”不能流动,那上面承载的棺椁就更不可能移动了。而地宫中的“水银河”是否流动?推动“水银河”流动的神奇机械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谜。

陵墓长明灯探索

古代陵墓大都装有长明灯,秦始皇陵地宫也不例外,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明确记载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人鱼膏烛”就是用鲸鱼的油脂做成的烛,秦始皇希望他的地宫如同白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隔绝空气,任何烛都不可能燃烧。所以秦始皇地宫内的“长明灯”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熄灭了。

马王堆汉墓女尸千年不朽曾使人们产生联想:秦始皇的尸体是否依然如故?史书记载,秦陵地宫已穿越了“三泉”,地宫内部肯定有堵塞或排除地下水的设施。有的专家推断,秦陵地宫的地下水是先用冶钢锢其内,再塞以纹石,其次涂漆,最后涂丹,从而堵塞了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渗入地宫内。这种推断固然有道理,但仅凭这样的办法能否彻底堵住地宫内的渗水还未有定论。

皇后棺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