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800000018

第18章

周亚夫将部队集结在荥阳。当时,吴军正在攻打梁国,梁国非常危急,请周亚夫派兵救援。但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进发,在昌邑(山东金乡县西北)深沟高垒,修筑起坚固的防御阵地,准备坚守。梁国天天派使者去请求发兵,周亚夫按照既定的策略,没有同意。梁王为此上书景帝,景帝派使者去给周亚夫下达命令,要他率兵救梁。周亚夫没有听从这样的瞎指挥,仍然坚守营垒不肯发兵。但是,他派弓高侯韩颓当率领轻装骑兵去断绝吴、楚军队的粮道。吴军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予理睬。有一天夜间,军中发生惊乱,有些人打作一团,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营帐旁边,周亚夫仍镇定如一,睡在床上都没有起来。过了一会儿,就自然安定下来了。后来,吴军把部队调到汉军营垒的东南角,周亚夫却在营垒的西北角加强戒备。不久,吴国的精锐部队果然扑到西北角发起猛攻,可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进去。吴军因为饥饿,不得已引军撤退。周亚夫于是立即派精锐部队追击,将吴军打得大败。吴王刘濞丢弃了自己的军队,带着几千名将士逃到长江以南的丹徒县(江苏丹徒)进行防守。周亚夫在乘胜追击中全部俘虏了吴国的将士,并悬赏黄金千斤捉拿吴王。一个多月后,越地的人杀了吴王,割下他的头前来报告请赏。前后只三个月,就平定了吴、楚七国的叛乱,将领们都认为周亚夫的战略是对的。

这次叛乱的规模相当大。主谋和首领是吴王濞。他倚仗吴国地方辽阔,拥有五十三城,而且还具有冶铜、铸钱、煮盐等优越条件,早已蓄谋夺取皇位。他在发难之初,对国内人民发出命令:“我今年62岁了,还亲自担任将军,统率军队;我的小儿子才14岁,也身先士卒,参加作战。因此,全国凡是年长与我相等,年轻和我小儿子一样的,都要参加出征。”这样,吴王共征发了二十多万人。他渡过淮河,汇合了楚国的军队以后,派使者以书信的方式通告各国诸侯。书信中宣称他国内的精锐部队达到五十万,南越还可以支持他三十万,如果再加上其他六国的部队,那力量算不小了。由于周亚夫善于用兵,治军严谨,很快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再一次维护了西汉王朝的集中统一,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从此以后,诸侯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单位。

从囚犯到相国

齐国和鲁国是邻居,后来两国又成了亲戚,齐襄公(齐僖公的儿子)的妹妹嫁给鲁桓公(鲁隐公的弟弟)为妻。按道理说,两国的关系应当很好。可是齐襄公做事十分荒唐,居然勾搭上妹妹,把鲁桓公杀了。

那是在一年春天,鲁桓公带着妻子到齐国访问。齐襄公装着很热情的样子,设宴招待,把他灌醉了,然后叫大力士彭生抱着他上车,趁机把他掐死。为了遮人耳目,齐襄公对外宣称鲁桓公是喝醉了酒得急病死的。

国君死得不明不白,鲁国人当然要追问。齐襄公怕露馅,就把责任全推到彭生身上,说彭生没有照顾好鲁桓公,使他丧了性命,然后又耍了个杀人灭口的手段,把彭生杀掉了。这样一来,鲁国和齐国结下了冤仇。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大的叫公子纠,小的叫公子白。公子纠的老师,一个名叫管仲,一个名叫召忽。小白的老师名叫鲍叔牙。他们见齐襄公这样为非作歹,知道早晚要出乱子,就离开齐国跑了。管仲、召忽领着公子纠投奔鲁国,鲍叔牙领着小白投莒国(今山东莒县)。

后来,齐国果然乱了起来,根子就在齐襄公身上。

一年夏天,正是瓜熟的时候,齐襄公派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去守卫葵丘(今山东临淄),说“等明年瓜熟时,我派人换你们回来。”可是到了第二年,他早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连称和管至父见一年时间已到,便请求国君派人来替换。谁知齐襄公翻脸不认账,不同意替换。这两个人憋了一肚子气,心里产生怨恨,就秘密商量要把齐襄公杀掉,立他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当国君。

为了杀死齐襄公,首先就要掌握他的活动情况,然后找机会下手。连称有个妹妹,在王宫里伺候齐襄公,但是不受宠爱。公孙无知就到王宫里去找她,要她监视齐襄公的行动,对她许愿说:“事成之后,我当了国君,一定让你当夫人。”她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下来。因为有这条内线,所以连称、管至父他们对齐襄公的一举一动都了解得十分清楚。

一年冬天,齐襄公到野外去打猎。他看见一头野猪,正想拿起弓箭去射。旁边有个随从十分痛恨这个国君,冷不防地大喊一声:“那不是野猪,是彭生。”

齐襄公心里有鬼,最怕人家提起彭生。那个随从本是想吓唬他一下,他却听得心惊肉跳,以为是彭生鬼魂出现,来找自己算账,吓得大叫一声,从车上摔下来,丢了鞋子伤了脚,弄得十分狼狈。随行的人七手八脚把他抬上车,送回屋里休息。

连称和管至父已经得到消息,知道齐襄公受了惊吓,就率领武士冲进他的卧室,把他杀死。几天之后,公孙无知真的成了国君,连称的妹妹也当上了国君夫人,连称和管至父都升了官。但是,齐国的局势并不稳定,还有一部分人不服。公孙无知当国君才一个月,就被人杀了。齐国没有国君,陷入了混乱之中。

齐襄公没有儿子,有资格当齐国国君的,只有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到底应该在这哥儿俩当中选谁呢?齐国的官员们意见并不一致。有的主张把小白接回来当国君,理由是小白有才能。齐国乱了这么长时间,需要有一个能力强的国君来治理。另外一些人不同意,认为公子纠是哥哥,应当按老规矩办事,年龄大的当国君才合乎道理。

在国外的小白和公子纠也十分关心齐国的局势。他们听说公孙无知被杀,都想抢先一步回到齐国,谁先到,谁就是齐国的新国君。鲍叔牙和小白从莒国借了一支军队,日夜不停地赶回齐国,一心要抢在公子纠的前面。

管仲听说这事,领着一支轻骑兵抄近路追上去截住小白,一箭射得小白“口吐鲜血”,摔倒在车内。这时候,管仲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感到一阵轻松。他以为小白肯定死了,公子纠当国君也是毫无疑问的,便不慌不忙地回到鲁国去向公子纠报告。

但是,管仲的箭没有射中。原来,小白十分机灵,躲过了一箭。为了防止管仲再射,他咬破舌头,假装吐血,骗过了管仲。后来,到底还是小白先回齐国,成了国君,他就是有名的齐桓公。

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鲁桓公的儿子)很不服气,管仲也觉得上了当。他们一核计,决定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和齐桓公争夺王位。鲁庄公还亲自带队,声势十分浩大。齐桓公当然不让,叫鲍叔牙领兵去拦截。双方的军队在乾时(今山东淄博西面)遇上了。

按照管仲的意见,小白刚当国君,内部还不稳定,齐国的军队差不多都让鲍叔牙带来了,国都一定空虚。如果鲁军绕过乾时,去袭击齐国国都,准能活捉小白。可是鲁庄公偏不采纳这个好主意,非要在乾时和齐军硬打硬拼。结果,鲁军被鲍叔牙打得大败。

这一仗,鲁国输得真惨,连鲁庄公的战车也被齐军缴去了,这位国君只好爬上旁边一辆破车,狼狈逃走。

鲍叔牙一心替齐桓公着想,要趁着打了胜仗的机会逼迫鲁国处死公子纠,免得以后再生出麻烦来。于是,他派人通知鲁庄公:“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至亲,就让鲁国代替齐国处置他吧。至于管仲和召忽,是齐国的仇人。特别是那个管仲,还用箭射过我们国君。鲁国一定要抓住他,送活回来。”

这番话的口气非常强硬,根本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鲁国打了败仗,没有办法,只得乖乖地听人家的,忍痛杀死了公子纠,并且把管仲、召忽抓起来,准备押往齐国。

召忽见公子纠已死,预料自己给押到齐国不会有好结果,还不如死在鲁国的好。想到这里,召忽一头撞死在墙上。

管仲见自己的伙伴死了,心里很难过,也打算自杀。但是转念一想,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自杀又有什么用呢?要是能活着回到齐国,说不定将来还能找机会替公子纠和召忽报仇。万一不得,再死也不晚。就这样,管仲一点也没有反抗,让人把自己关进囚车。

人们都以为,管仲这次准是死定了。谁知道后来的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管仲一到齐国,鲍叔牙就连忙给他松绑,把他从囚车里放出来,接着又带他去见齐桓公,不久,齐桓公就请管仲担任相国(相国是官员,就是宰相),把治理齐国的大权都交给他。

管仲从一囚犯成为相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胸怀大志,才能出众。鲍叔牙十分佩服,经常在齐桓公面前说:“您想使齐国富强起来,做一番大事业,就一定要想办法把管仲拉过来,提拔重用他。”

一开始,齐桓公不答应,说:“不行,管仲是我的仇人。他用箭射过我,差点儿要了我的命。我怎么能重用这样的人呢?”后来,经过鲍叔牙几次劝说,齐桓公才转过弯来,明白了重用人才的道理。

乾时之战以后,鲍叔牙担心鲁国会把管仲和公子纠一起杀掉,所以用非常强硬的言辞通知鲁庄公,一定要把管仲活着交给齐国,装作一副十分痛恨管仲,非要亲手杀他不可的样子。鲁庄公信以为真,管仲这才安全地到了齐国。只是反绑双臂,关在囚车里,一路上受了不少委屈。

鲍叔牙打开囚车,放出管仲,劝他辅佐齐桓公。可管仲不肯,觉得这样做对不起公子纠和召忽。鲍叔牙就劝他:“想当年,我们俩都盼着齐国能强大起来。既然小白已经成了国君,我们就应当帮助他,这是齐国老百姓的希望。如果公子纠和召忽死后有知,也会高兴的。”这一番大道理,终于说服了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后来,他果然大显身手,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鲍叔牙让贤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他“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保卫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这一地区的安定,二百年以后,一贯反对霸道,而且还有点看不起他的孔子,在这一方面也不得不称赞他,感谢他。孔子说:“没有管仲,现在我们大概都要披着头发,穿着左边敞开衣襟的服装,受着异族的统治,成为野蛮人了。”

然而,管仲的成就,与鲍叔牙知人让贤的风格和齐桓公不记射带钩之仇的气量是分不开的。

管仲,名夷吾,和鲍叔牙年轻时就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因此,鲍叔牙了解管仲,知道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后来,鲍叔牙为齐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为齐公子纠的谋士。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争夺君位的过程中,管仲曾一箭几乎置小白于死地,幸好只是射中带钩使小白才免于难。小白即位,称为桓公,逼鲁杀公子纠,引渡管仲。鲍叔牙辅佐小白取得了君位,国相这个职务当然是非他莫属了。但是,当桓公给他任命的时候,鲍叔牙一再推让而推荐管仲。鲍叔牙说:“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对人民宽厚仁爱,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够维护国家尊严,不丧失国家主权,我不如他;团结人民,并使他们心悦诚服,我不如他;根据礼义原则制定政策,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遵守,我不如他;临阵指挥,能使将士勇往直前,我不如他。而这五个方面,正是执政者不可缺少的。”并且还着重指出:如果要建立霸业,非管仲的辅佐不可。

桓公本来是要亲自处置管仲的,但听了鲍叔牙的介绍以后,他不记一箭之仇,任命他为大夫,主持国家政事。管仲出身贫贱,朝中同一级别的贵族豪门的功臣宿将很多,他恐怕不能服众,有所顾虑,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桓公,于是,桓公加封他为上卿(百官之首)。过了一段时间,国家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桓公问他是什么原因,管仲说:“手中无钱不好办事,所以不能使国家富起来。”桓公于是把国中贸易方面的税收赏赐给他。过了一段时间,国家情况还是不见明显好转,桓公又问他是什么原因,管仲说:“我不是你的近亲,对公族的一些事情不好处理。”于是,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并且号令全国,不管什么人,都不准直呼管仲之名。管仲有了这些特权,就大胆放手干了。所以孔子说:“管仲即使有才干,如果没有这三权:号令百官之权,掌握财政之权,处置贵族之权,也是不能辅佐桓公建立霸业的。”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也知道有职有权才能办好事的重要了。

鲍叔牙对管仲一贯的照顾、关心和爱护,管仲心里是清楚的,因而也非常感激。管仲说:“我以前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红利,我总要多分一些,但鲍叔牙不以为我是贪财,他知道我家里很穷,需要钱用。我曾经帮鲍叔牙去办理事务,但每一次都没有把事情办好,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愚蠢无能,他知道是没有碰上好机会。我曾经三次做官而三次被撤职,鲍叔牙不以为我是由于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是没有遇上显示才能的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鲍叔牙不以为我是胆怯怕死,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召忽自杀,我被关押受到使人难堪的待遇,鲍叔牙不以为我是不知羞耻,他知道我是不计较小节而恨没有成就一番大的事业以名扬天下。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叔牙。”管仲的这段话如果以我们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当然问题不少,比如说,打仗开小差,能以家中有老母为理由吗?但是,这段话也可以给我们某些启示,那就是一个人不是没有缺点的,对一个人,应该看他的本质和主流。两千多年前的鲍叔牙就知道这个道理,极力推荐管仲,终于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管仲为齐的上卿以后,鲍叔牙心甘情愿地在管仲手下工作,接受管仲领导。所以当时,以及后来历史上称赞管仲才干的少,而称赞鲍叔牙能知人让贤的多,也就把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称为“管鲍”。

管仲掌权以后,积极改革内政,加强国防。他利用齐国滨海占有渔业和盐业的优势,鼓励贸易,促进生产。他还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组成一支所向无敌的战斗武装。他注意对贫困者的救济,对有才能的人尽量予以选拔录用。他还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纲纪,对人民进行教育。这样,很快就收到货畅其流、生产发展、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