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800000002

第2章

小蔡锷智斗刁太守

蔡锷将军小时候聪明好学,文思敏捷,12岁就考进了湖南邵阳城里的县学。

一天课余,他和几个同学在城头上放风筝,不料被风吹断线,风筝晃晃悠悠直落到太守府的花园里。

太守正在花园散步,命人收了风筝。小蔡锷上前行过礼,要求讨回风筝,太守斥责孩子们不该放风筝。

小蔡锷不慌不忙道:“孔圣人还叫沉重驾车射箭,我童生课余放风筝又有何错。”

太守一时语塞便说:“那你我对对,对出了,还你风筝;对不出,我教人将你打出府去。”小蔡锷毫不畏惧,他说:“请大人一试。”

太守想了想说:“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小蔡锷一笑,立即接口:“太守二千石,只有公……”他突然停住不说了。

太守追问:“还差一个字,怎么不说?”小蔡锷说:“这个字可不好对,如果太守还我风筝,我就对个‘廉’字;不还,只好对‘贪’字了。”

太守气得山羊胡子直翘,但却毫无办法,只得将风筝退还小蔡锷。

智难时迁

梁山泊好汉鼓上蚤时迁,在刚到梁山时,自以为技艺超群,竟然妄自尊大,军师吴用决定想法子教训教训他。

这天,聚义堂上,众兄弟宴会。大家开怀畅饮,吴用站起来说:“时迁兄弟,今天兄弟们都很高兴,咱俩给大伙助助兴吧!”

时迁早就对吴用不服气,认为只凭一张嘴一支笔,就坐上了交椅,也想趁此煞煞他的威风,于是,满口答应。

吴用说:“今天咱俩不比别的武艺,只比坐,只要你能坐在等一会儿我坐的地方上面,你就赢了。”

时迁想:吴用既不会上梁,也不会钻地,而自己有一身超群的轻功,怕他何来,于是满口应承。

吴用便叫时迁坐好看着,然后自己找一个地方坐了上去。时迁看了目瞪口呆。自己果真不能再坐上去了,只好服输。

吴用是坐在时迁的腿上。

巧诛小安子

太监安得海因为深得慈禧的欢心,贪赃索贿,无恶不作。在宫里闹够了,他就想到外边去转悠。慈禧也有意要派个心腹出去结纳外臣,加强自己的势力。当时慈禧、慈安两宫垂帘听政,明争暗斗。慈禧嘱咐安得海悄悄出去,暗暗回来。

哪知安得海骄横惯了,出京没几天,他就命在船上升起大旗,大肆张扬,让沿途官吏纷纷接驾、送礼,所到之处,鸡犬不宁。

船入山东德州境内,德州知府前去拜接,送上银子二百两,安得海嫌少,重重打了知府几个耳光,限他三天之内交足五千两银子,否则休想活命。

德州知府捂着脸一时没了主意,忽然想到他的上司——山东巡抚丁宝桢。此人为官清廉,且有胆略,便连夜赴济南向丁巡抚哭诉。丁巡抚问知府见到圣旨没有?知府说没看到。“好!”丁巡抚一拍巴掌,命德州知府立即回去将安得海一行捉来。知府一听吓了一跳:“大人,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丁宝桢哈哈大笑:“一切由老夫承担。”

原来,清宫历来有条祖训:“内监不许私离京城四十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正是抓住了这一条,要治一治不可一世的大宦官。他想,这安得海虽然没奉明诏,但一定得了西太后的暗许,西太后不降明旨,说明东、西两太后有矛盾,安得海是西太后的人,我何不向东宫请旨发落!主意打定,立刻派亲信飞马入京送奏章。

德州知府将安得海一伙儿押来济南,并报走漏了一人,可能回京报信去了。丁宝桢正为此紧张,东太后的懿旨降下来了:令丁宝桢将安得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正准备将安得海推出斩首,忽听一声:“西太后懿旨到!”这可把安得海高兴死了,他从地上蹦起来:“姓丁的,这回看你小子怎么收场!”不料,丁宝桢却大声吩咐:“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果然,西太后叫火速将安得海押解回京。丁宝桢接旨后说:“下官遵东宫太后旨意将安得海斩首了。”

李白戏权贵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官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倘不送礼,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得落第。李白偏偏一文不送。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交了头卷。杨国忠一看卷头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便将李白推出考场。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那里识得半个?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勃然大怒:“枉有你们这班文武,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为我分忧。这书认不得,如何发落番使?限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认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后来,有人推荐李白。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说:“番国要大唐割让高丽一百七十六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玄宗一听,急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无奈,玄宗转向李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我再答番书,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拜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宫中。

第二天,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押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意气才高,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磨墨,然后捧砚侍立。骄横的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脱靴,捧着跪在一旁。

元帅与打铁匠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有一位地位显赫的伯爵,力大无穷,任陆军元帅要职。有一天,他为了炫耀自己的神力,有意带领几位朋友,走进一家专门打马蹄铁的铺子里。

元帅对一位正在干活的打铁匠说:“喂,伙计,有没有供我那匹好马使用的马蹄铁?”打铁匠用手指指一堆质量极佳的马蹄铁。元帅走过去,从中捡起一块,用手轻轻一掰,就把它折成两半;又把其中的一半折成五六小块。他的几位朋友看得无不为之咂舌。元帅嘴里咕哝着:“嘿,都不顶用!”说着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最后,他终于挑中了一块质地坚韧的马蹄铁。然后,将一枚银币放在铁砧上。

那位打铁匠不动声色地走过来,拿起银币,模仿元帅刚才的动作,用手稍稍一掰,就将银币折成两半,又将半块折成几个碎块,“对不起,大人,”打铁匠说,“我供应您的是头等马蹄铁,您也应该赏赐我头等的钱币才是。”

元帅见了立即说:“你说得对,我的伙计,这钱币太差了。瞧,这是一块金币,我想这该是头等的钱币了吧。”元帅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块金光闪闪的钱币,恭恭敬敬地交给了这位打铁匠。他这时才发现,这位打铁匠完全可以当他的师傅。

刘伯承巧改挽联

刘伯承15岁那年,农乡四川开县爆发了红灯会起义。起义教民除恶锄奸,劫富赈贫,一时间,威震巴山蜀水。

起义的烈火吓坏了开县的反动知县,他慌忙调遣四乡团练前往镇压。当时,开县高等小学堂有个姓邵的体育教员,满以为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便厚颜无耻地当上了反动知县的保镖和师爷,去浦江边镇压起义教民。哪知,他刚一上阵,就被教民杀死。尸体运回县城,反动知县兔死狐悲,亲自为邵师爷主祭。本县有地主、绅士、富商,纷纷送一些挽联。

消息传到高等小学堂,正在该校读书的刘伯承心里痛快极了。他与同窗好友邹靛澄、谢南诚商定,也给邵师爷送一副挽联,狠狠嘲讽这个奴才一顿。

挽联怎么写呢?邹靛澄脑子最快,脱口而出:“‘流干奴才血,效尽犬马劳。’横批是:‘死得活该’。”

刘伯承体味片刻,笑着说:“这么写虽然挺解气,但锋芒过于直露了一点,容易被官府抓住把柄。不如改成这样:‘保大清效尽犬马劳,报皇恩流尽奴才血。死得其所。’”

邹靛澄、谢南诚听罢,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真是棉里藏针啊!”

马雅可夫斯基与小偷

某天,马雅可夫斯基在大街上散步,遇到一个手拎钱袋的女人,正把许多市民聚在自己的周围,她说:“布尔什维克是土匪,是强盗。他们整天杀人、放火、抢女人……”

马雅可夫斯基当即拨开人群,厉声喊道:“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钱袋偷了!”

“你搞错了吧?”那女人惊慌失措地争辩道。

“没错。”马雅可夫斯基一本正经地对围观的人们说:“就是这个女人偷了我二十五个卢布。”

听了这话,人们纷纷讥笑她,随之散去。那妇人却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道:“上帝,你瞧瞧我吧!我可真是头一次看见你呀!”

马雅可夫斯基轻蔑地答道:“可不是嘛,太太,你才头一回看见一个布尔什维克,怎么就大谈起布尔什维克们来了,还说什么……”

那女人听了,一时呆若木鸡。

因势利导

公元前226年,赵惠文王死,太子丹立,即为孝成王。时孝成王年少,母亲赵太后掌管朝政。次年,秦国攻打赵国,一连攻占赵国三座城池,情势十分危急。赵国无奈,只好向齐国求救。齐人说:“一定要用长安君做人质,方可出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不耐烦了,明明白白地对身边的臣下说:“有人再提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老妇必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别怪我不客气!”

左师触龙说他愿见赵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来见。触龙腿脚有毛病不能快步行走,故作姿态地来到太后面前说:“臣有一个儿子名叫舒祺,他年龄最小而又偏偏不成器。臣老而无用了,内心非常怜爱他,希望能安排他当一个宫中的卫士,为保卫王宫出把力。臣想趁自己还没进棺材之前把他托付给您,亲见此事办成,就幸运得很了。”太后有所感,说:“男子汉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甚至比妇人还要厉害。”太后不示弱,说:“不,妇人更厉害。”触龙说:“我认为您爱女儿燕后甚于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如爱长安君爱得甚。”触龙说:“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应该替他们作长远打算。太后送女儿出嫁时,哭哭啼啼,这是因为想到她要离家远嫁,不觉哀怜她了。嫁过去以后,不是不想念,但是在祭祀时却祷告说,‘即使想家,也一定不要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从长远打算,希望燕后的子孙后代世世为王吗?”太后说:“是的。”

触龙接着又问:“从现在算起,赵孝成王、惠文王、武灵王以前赵国国君的子孙现在有封侯的吗?”太后肯定地说:“没有。”触龙说:“这些事实说明,他们当中遭祸早的,祸患及于自身;遭祸晚的,祸患及于子孙。岂不是国君的子孙,得到封侯并非好事,这是因他们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却仍在执掌国家的权力。今天,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多给他贵重的器物,而不趁此时让他为赵国立功,一旦太后您不在,他就无法保持自己在赵国的地位。”太后恍然大悟,说:“好!这事交给您办了,任凭您派遣他到哪儿去都行。”于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要求满足了,才出兵救赵,秦军不战而退。

陆稼书私访偷蛋贼

前清康熙年间,嘉定知县陆稼书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断过许多家务事。

嘉定东北乡曹王村,有一户人家,儿子出外帮店,家中只有婆媳二人。媳妇为人勤俭,烧饭洗衣,种菜织布,一天到晚忙个没完;她只知干活而不善开口讲话。婆婆年过花甲,身体衰弱,只养了几只大母鸡,天天能下二三只蛋。老婆婆按着老规矩把鸡蛋放在灶膛里,打算积满一篮后拎到市上去卖。可是怪事发生了,上一天放进灶膛的鸡蛋,到下一天就没有了。好些日子下来,鸡蛋总是积不起来。婆婆想:家里只有我和媳妇二人,难道是媳妇偷吃了!一天,她就板起面孔对媳妇说:“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养几只鸡生点蛋,自己一只也不舍得吃;你倒真会享福,年轻力壮的,却每日偷吃鸡蛋补养身体。这样的贪吃,怎么能撑得好家?”那媳妇突然听了婆婆这一顿数落,像凭空给打了个霹雳,只回了“我没有偷吃”一句,就站在一旁发呆。婆婆看看媳妇呆呆地站着,说不出话来,就断定是媳妇偷吃无疑,于是更凶狠地责骂道:“你不偷吃,难道鸡蛋会生腿跑掉?你不偷吃,难道鸡蛋会长起翅膀飞掉?你一身贼骨,偷吃了还抵赖!”媳妇听了,连气带吓,手脚发抖,更加作声不得。一时想不开,竟奔出去投了河。幸亏被人看见,把她救了起来,总算没有闹出人命。但她怕再去见婆婆,无可奈何回了娘家。她娘家只有一个老爹,女儿回家也只叫了一声“爹!”就哭成泪人一样。老爹好容易问明了缘由,心想这时就去和亲家解说等于墙头上刷白水,于是暂留女儿在家,待女婿回家后再说。

陆稼书在任,曾晓谕各乡各镇:“地方上出了非常事件,就得禀报。”所以这件事也就报到了他耳朵里了。好个陆稼书,既不因无人前来告状,又不因未出人命而不理。他只想所属婆媳不和,总是一桩心事,当天便微服改装,扮了个江湖医生,下乡去私行察访了。

他先到那媳妇娘家,假装看病,和老爹说话,暗中察看了那当事人,心里有了底后,便来到那婆家。见了那老妇,说:“婆婆,我是个走方郎中,有祖传秘方,不论什么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略收医本,穷苦人家还可送医给药,分文不取。请问你们村里,谁家有病?我可前去医治。”老妇说:“别人家不清楚,我自己就不大舒服,不知什么毛病?”陆公说:“我替你看一看。”说着就彼此坐下,按了脉,再看了舌苔。然后说:“婆婆,你可是心绪不宁,嘴里发苦,手里乏力,脚里发软?”老妇说:“一点不错,正是这样。”陆公接着又说:“你是犯了心病,是生了气引起的。”说着随手在小箱子里取出两包顺气安神的药来交给她说:“吃了就会好的。”正在这时候,那老妇的儿子听说家里出事回来了。问娘出了什么事?老妇就说:“媳妇天天偷吃鸡蛋,没脸见人,寻死觅活地回娘家去了。”说完领着儿子到灶间看放鸡蛋的灶膛,说:“这三只蛋是刚放进去的。”这时陆公也跟着进了灶间。他看明白后,便插话问:“婆婆,你媳妇偷吃鸡蛋,有赃证吗?”老妇说:“证据虽然没有,不过家里就我婆媳二人,门窗都关得好好的,看不出有外贼来过,不是她偷吃还有谁呢?”陆公说:“没有凭据,不能定论。鸡蛋天天被偷,一定是个惯窃。我今天进城,时间已晚,可否就在你家客堂借宿一宵?明日上行,说不定还能替你家把那惯贼捉到。我的药钱也不收了。”老妇对陆公看出她的病因,已经对他信服,现下又听说不要药钱,就答应了。

陆公睡在客堂,一眼就能看清灶间里面的一切。深夜了,陆公待老妇和她儿子进房去睡后,他把灶间门开直,并从灶膛到门窗、墙脚撒上白粉,然后躺上竹榻。不到半夜,只听得有轻微的“滴滴答答”的声响。陆公睁大眼睛借着月光认真细看,但见两只又大又胖的老鼠,一前一后,正由横梁靠墙的一个洞里出来,到了碗橱上,再从灶头爬进灶膛,很快,一只老鼠在前,另一只老鼠咬着它的尾巴,仰面朝天用四只脚抱着一只鸡蛋往原路回去。不一会儿,这两只大老鼠又下来了,照老样子又抱走了一只蛋。就这样,一连三次。陆公等老鼠抱走了鸡蛋,就轻手轻脚去灶膛一看,里面的三只鸡蛋已没有了。于是陆公对这鸡蛋被窃一案已完全掌握,也就安心睡他的太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