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800000041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当选首相,几乎都是敦刻尔克撤退的官兵。在大选时,他们大声地疾呼:“公民们,当英国在危难中的时候,你们想知道我在哪里吗?我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于是,选票便雪片一样飞了过去。

所以,历史学家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这是一次伟大的撤退,因为撤出的是整个英国的未来!

一计解敌百万兵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挥师南下。朝廷发兵阻挡,派宋忠拥兵占领怀来。朱棣见宋忠立足未稳,决定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打宋忠个措手不及。

燕军将领对主动出击心怀疑惑,他们觉得:宋忠兵多将广,我们势单力薄,很难与之争锋,应当小心防守,等敌人来进攻时,再相机而动,打败敌军。

朱棣对此不以为然,他胸有成竹地说:“用兵打仗要靠智谋取胜。你们想想,宋忠的兵卒刚刚集拢起来,军心不一,战斗力不强。宋忠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轻浮暴躁,有勇无谋。我们乘他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进攻,怎么能不稳操胜券呢?”说得将领们心悦诚服,朱棣当即点齐八千人马,日夜兼程,轻装前进,直逼宋忠的驻地。

宋忠的士兵多是北平人,他们不愿同北平来的燕军作战,宋忠见大敌当前,兵卒士气不高,便生出一条毒计。他散布谣言,欺骗将士们说:“你们的家属,都被燕王的士兵给杀了,尸体堆得满地都是……”士兵们果然被这可怕的消息激怒了,个个摩拳擦掌,发誓与燕军决一死战,宋忠见此情景,阴险地笑了。

朱棣得知此事,让宋忠士兵的家属全部出动,打着旗帜作为先锋,奔向宋忠的阵营。宋忠的军队见燕军逼近,纷纷做好奋勇冲杀的准备,要为自己的亲人报仇。两军相距越来越近,宋忠的兵卒渐渐看清执旗的人,认出了自己的家人,意外的惊喜使他们忘记了这是战场,纷纷呼叫着亲人的名字奔上前去,拉着亲人的手互相问候,等他们弄清自己受了宋忠的欺骗,怒不可遏,于是阵前哗变,倒戈攻打宋忠。

宋忠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有想到形势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混乱中忙率余下的人马仓皇列阵。阵还没有摆成,朱棣已挥师渡河,杀到阵前。只见朱棣的军队旌旗招展,鼓号齐鸣,兵士个个争先恐后,奋勇冲锋。宋忠的部队被冲得七零八落,首尾难顾,士兵们被打得落花流水,一哄而散。

朱棣得此胜利,欢欣鼓舞,继续南下。进兵河间,不料被景隆的前锋都督平安打败,夜晚收兵回营时,朱棣带三个骑兵殿后,迷失了方向,后来借助观察河流的走向才辨出东西,顺利回营。

第二天,朱棣率军渡过白沟河,和南军决战,朱棣的部将房宽在河岸上遭到景隆手下的将领瞿能、平安的拦击,死伤数百人。

景隆的部队横阵数十里,朱棣派人猛攻其中坚,几次冲锋均被打退。他又率数千精兵,突袭瞿能、平安军阵的左侧,用轻骑兵打击敌人,骑兵左冲右杀,敌人死伤严重。

景隆也小施一计,他派一支军队绕到朱棣军队背后,展开进攻。南军飞矢如雨,朱棣的坐骑三次被射中。他边战边退,箭射光了,剑砍折了,马在河堤下退步不前,眼看瞿能就要追上。朱棣急中生智,下马快步登上河堤,镇静地挥动马鞭,好像是招呼伏兵冲锋。景隆怕中埋伏,不敢贸然上堤,这时部将高熙赶来相救,朱棣才脱离险境。

南军兵马越来越多,燕军将士面有惧色。朱棣却依然从容不迫,一面从正面吸引敌军,一面派兵绕到敌后,发动前后夹击。

正在这时,大风骤起,吹断了景隆的军旗。朱棣乘着风势,放起大火,随后一阵猛攻,景隆的兵将在熊熊烈火中奔跑,在燕军的追杀中逃命,溃不成军,扔下的器械、辎重堆积如山,斩杀、烧死、淹死敌军十多万人,瞿能父子也死于阵前。

朱棣打败宋忠、景隆,都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采有谋攻的手段,克敌制胜的。他注重“伐谋”使宋忠的军队阵关倒戈,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挥鞭误敌,更称得上一计能敌百万兵。

李靖奇兵下丹阳

唐高祖李渊接到辅公柘起兵反唐的消息,顿时急得没了主意,连忙召秦王李世民入宫商讨对策。

李世民匆匆来到宫中,还没来得及拜见父皇,李渊便迫不及待地说道:“辅公柘起兵反叛,自立为帝,定都丹阳。朕打算派兵前去征讨,你看派谁去为好?”

“李孝恭、李靖可担此重任。”李世民想了想,然后回答道。

于是唐高祖下诏,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统领大军进剿辅公柘。

当时,辅公柘自守丹阳,派部将冯慧亮、陈当世率三万水军驻守博望山,并于江中布下粗铁链,封锁江面交通;又派陈正通、徐绍宗率步兵、骑兵三万驻守青林山、沿江扎营十余里,以抗拒官军。

辅公柘得知官军大兵压境,连忙召集众将议事。冯慧亮说:“唐军远道而来,必定求胜心切,力争速战速决。我军则应反其道而行,闭门坚守,以逸待劳,静观其变。等到他们的锐气消失了,我们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能取胜,扬我军威。”

众将心里害怕官军强大,本不愿意出兵迎战。冯慧亮的主意正合他们的心思,于是马上纷纷表示赞同。辅公柘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决定采取防守的战略。

李孝恭此时也同部下商讨破敌之策。一位将领说道:“冯慧亮等手握重兵,粮草充足,营栅相连,坚壁不战,分明是等待我军疲惫,不战自退。我们不如绕过他们,直取辅公柘的丹阳老巢。如果攻下丹阳,冯慧亮等自然会不战而降。”

众将都说这主意不错,李孝恭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便想采纳。

“此计不妥”李靖站出来阻止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面临的敌人水陆二军虽然精良,但辅公柘自己统率的兵马更为精良。两处都是易守难攻,并无虚实之分。更何况丹阳是石砌古城,我们如果连眼前的木栅土城都攻不下来的话,难道就能攻下丹阳的石城吗?一旦到了丹阳城下,十天半月不能攻克,冯慧亮率军攻击我军后路,我们进不得志,退有所忌,岂不陷于腹背受敌的绝境?所以,绕道攻取丹阳的计策,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绝非万全之策。”

听了李靖的这番话,众将沉思不语。

李靖看了看大家,继续说道:“冯慧亮、陈正通都是久经战阵的沙场老将,经验不能说是不丰富。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与我们交战呢?依我之见,他们无非是想以逸待劳,等我军精疲力竭之时,再攻击我军,把我们打垮。因此,我国当前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引诱敌人出战,只有把他们引出营栅来,我们才能出其不意,一举消灭他们。消灭了冯慧亮、陈正通,辅公柘就只剩下了丹阳一座孤城,自会束手就擒。”

李靖这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众将纷纷点头称是。于是李孝恭采纳了这个建议。

唐军向叛军发起了进攻。按照李靖的谋划,唐军在进攻时,故意把老弱之军放在前面,而把精兵放在后面列阵等待。老弱之军自然久攻营栅不下,只得退兵。

冯慧亮等见唐军不过如此,便开城出栅追杀出来。不料追出数里之外,遇到了唐军的精锐之师。叛军被杀死和落入江中淹死者超过万人。

李靖率部首先攻到丹阳城下,辅公柘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军这么快就突然杀到,吓得弃城而逃。不久,唐军将辅公柘、冯慧亮、陈正通等一一抓获,江南叛乱全部被平定。

李靖力排众议,出谋划策,以奇补正之不足,无疑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自忠脱险

中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发生时,张自忠方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兼天津市长,事变不断扩大,北平危急,二十九军军长兼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宗哲元决定放弃防地,率军离平,命张自忠在后掩护退却。

日军入城了,张已无法出走,乃化名匿居于美国的同仁医院,后又转入东郊民巷的德国医院。

日军成立治安维持会,汉奸江朝宗粉墨登场,第一步工作就是捉拿张自忠,挨门逐户搜查,终无所获。张自忠虽躲于外国医院,始终怕有被俘的一天,于是铤而走险,利用局势尚混乱之时,只身出走,伪装成孝子,头扎白布,身披麻衣,携带一串纸钱及香烛,一清早就骑脚踏车直出朝阳门。守城门的日军不认识张自忠,检查时,张告以出城扫墓,竟被瞒过,得以放行。

张出城,乃飞驰疾驶,途中车子坏了,自己修理,一直到晚上才抵达天津,与北部李文田会合,撤回后方,消息一传,日方懊丧不已。

张自忠回重庆后,又奉命鏖战湖北襄河,随枣一役,歼敌一师团,后以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波兰的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充分利用了西方盟国的绥靖主义政策,实行远交近攻。

1939年8月3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提出了关于召开德、意、法、英四国代表会议的建议。9月2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作为特使,就召开四国代表会议的条件问题专程来到了巴黎。

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拼命要把德国这股祸水推向苏联,因而热衷于对德国搞“绥靖”政策。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签订了反苏、反共的“慕尼黑协定”。

苏联曾想联合英、法共同对付德国,但被英、法拒绝了。苏联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了解到西方盟国和苏联再也不会援助波兰,便在远交政策的庇护下,大胆地首先向东灭亡了邻国捷克、波兰,后向西北攻陷了丹麦、挪威,再向西南灭亡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绕道阿登山脉攻入法国,直趋英吉利海峡……

詹天佑修筑铁路

我们乘京包线火车,从北京向西北行驶,进入南口,穿过两个山洞,来到青龙桥车站。车站旁耸立着一座庄严的铜像,雕塑出一个身材不高、面容严肃而沉静的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纪念铜像。詹天佑在中国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修建了帝国主义认为中国人绝对修不成的、工程异常艰巨的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

詹天佑于1861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县,祖上是安徽婺源人,后来到广州做茶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的入侵,到詹天佑的父亲时已经破产了。因此,便搬到南海县,靠种田生活。

1871年,詹天佑读完私塾,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再三迟疑,同意詹天佑出国留学。詹天佑经过考试,被录取了。

1872年7月,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学生共30名,从上海乘船去美国。在美国,詹天佑先后进了小学、中学。1878年,詹天佑考上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修铁路工程。在美国几年,詹天佑深切体会到由于祖国的贫弱,中国人在美国备受歧视。他迫切希望中国富强起来,因此,在学习期间,一直刻苦钻研。

1881年,詹天佑大学毕业,和留美的同学一起回到上海,在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统治下,土木工程系毕业的詹天佑,因无门路也无钱,被分到福州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这对詹天佑是个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以一等第一名在水师学堂毕业,被分配到扬武兵舰上当加强官,指挥操练。

在中法战争的马江之战中,詹天佑同福建水师广大下级官兵,英勇抵抗法舰的突然袭击。由于他的建议,扬武舰用炮弹打中了法国旗舰司令台,致使法国远征军司令孤拔受伤。扬武舰同敌人激战5个多小时,最后中敌人水雷沉没。詹天佑在生死关头,镇定如常,从水中救起很多人,才离开沉船,泅到岸上。直到1888年,詹天佑经老同学推荐,才北上天津,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那时中国的铁路事业,操纵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官僚买办手里。中国铁路公司就是李鸿章直接控制下的“官督准则办”企业,詹天佑去时,铁路公司正准备把唐山到芒台的铁路展修到天津。有些人提出最好由中国人自己出钱、出人来修。李鸿章则认为不用外国人修铁路,尤属“妄诞”。在这种买办思想指使下,中国铁路公司向英国汇丰银行贷款100万两,聘请英国人金达、德国人鲍尔为工程师,来修筑这段铁路。

詹天佑到任后,就接管了唐津路的塘沽到天津的铺轨工程,他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80天内,就指挥完成了这段铺轨工程。唐津铁路全线通车时,李鸿章竟厚颜无耻地赞美金达,并长任金达为总工程师,从来不提詹天佑的功绩。

1891年,詹天佑又参加了古冶到滦州的铁路工程。工程进展到滦河,任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先后聘请英国人、日本人、德国人修建滦河铁桥,都失败了,最后还是由詹天佑率领中国工人修建起来,那些自命不凡的外国工程师,起初用怀疑和嘲讽的眼光注视着工程的进展;铁桥建成以后,才感到惊奇和恐惧。

1905年,清政府从政治、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英俄争着承包,双方争吵很久,相持不下,最后只好同意中国自己修建。同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和工程队人员,开始勘测和选择线路。在紧张的选线工程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技术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他对青年人要求尤其严格。青年技术人员测量过的地点,他常常再去复勘一次。有个青年技术人员背后不高兴地说:“你既然自己还要测量,又何必叫我们测量呢?”詹天佑知道后,就严肃而和蔼地对他说:“并不是我不信任你们,科学的工作,多一个人检查,总是好的。你们的责任太重大了!”

初测以后,詹天佑又组织大家复勘定线。他亲自背着标杆,冒着狂风飞沙,在峭壁悬崖上定点制图。他还亲自访问当地农民,征求意见。白天翻山越岭,晚上他又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在工作中,詹天佑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如果选线不好,不只外国人要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失掉信心,所以必须缜密测量,周详计划。结果,詹天佑测定的线路,比金达过去偷测的关沟段线路,可以少开2000多米的隧道。

这年9月4日,京张铁路正式动工。欧美各国报纸都认为这条铁路靠中国人是一定修不成的,并把这事作为笑谈,有的报纸甚至嘲笑说:“中国能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詹天佑满怀信心地驳斥说:“我们会修铁路的工程师有没有诞生,倒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已有很多要学习工程的人,这些人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就什么都可以做得到。我们相信,这条新路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从工程一开始,詹天佑就敢于打破洋框框。当时外国的经验是,修好路基后一年才能铺轨。詹天佑认为这样太慢,他说:“只要工程做的结实,保证质量不发生问题,就可以一边筑路基,一边铺路轨。”开工以后,他和工人一起操作,战胜重重困难,在当年12月12日开始从丰台站铺轨。詹天佑在群众的欢呼声中,亲手在路轨上钉下第一颗道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