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800000048

第48章

“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不是绿的,又不是紫的,不是黄的,更不是灰的。明白了吧?当染匠的阿凡提!”法官不怀好意地说:“听说你的智慧不光存在脑子里,还会用,你能染出来吗?”

跟在法官身后的财主,也狗仗人势地说:“阿凡提!你要染不出法官老爷要的颜色来,你骂过法官老爷,法官老爷可不会轻易饶恕你!”

阿凡提知道他俩是故意来寻衅闹事的,但仍毫不在意地把布接过来,说:“这有什么难办的呢?我一定照法官先生的意思染。”

“你真的能染?”法官看着阿凡提那不慌不忙、蛮有把握的样子,吃惊地说,“那么,我哪一天来取呢?”

“你就照我说的那一天来取。”阿凡提顺手把布锁在柜子里,对法官说,“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三,不是星期四,不是星期五,又不是星期六,连星期日也不是。到了那一天,我的法官先生,你就来取吧,我一定会使你满意的!”

法官被说得没了主意,那个财主更傻了眼,他俩一块儿灰溜溜地退出了染坊。

李汝珍审鹅

《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曾在河南当县丞,断过不少奇案。

这天,有个财主和农民扭着来告状,县官只顾在内宅喝酒,便推给他代办。

原来这农民进城卖鹅,不小心让两只鹅跑了,钻进财主的鹅群里,农民要捉回自己的鹅,财主便说他是贼。李汝珍听完,当即吩咐衙役:“把那些鹅统统都抓来审问”,衙役们暗暗好笑,可又不敢不照办。鹅捉来了,李汝珍又叫差役给每只鹅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供。差役也只得按吩咐去做。鹅一边“呜哇”地傻叫着,一边在纸上乱踩。叫呀踩呀,便拉起屎来,差役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财主乘机说李汝珍瞎胡闹,要把鹅赶回去。李汝珍说:“慢,你的鹅喂的是什么料?”财主说:“稻糠玉米。”李汝珍跟着问农民:“你的呢?”农民答:“青草野菜”。李汝珍说:“鹅吃稻糠玉米,粪是黄白色的;如果吃青草野菜,粪是青绿色的。来人,验鹅粪!”衙役验完后,说有两只大肥鹅,拉的屎又青又绿。财主一听,吓得跪在地上求饶。李汝珍将那两只鹅断回农民后,喝令衙役乱棍把财主打出大堂。

包公智断牛舌案

包拯年轻时,曾当过天长县(今属安徽)县令。一日,有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说他的耕牛被人割掉舌头(宋代为保护农业,曾颁布法令,严禁屠宰耕牛)。

包拯问:“你来告状,别人知道吗?”“不知道。”“耕牛被割去舌头,邻居知道吗?”“也没人知道。”包拯对告状的农民说:“你回去偷偷地把牛杀了,把肉卖出去。但一定不要声张,我会有办法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

农民按包拯的嘱咐去做了。隔了几天,有个人跑到县衙告那个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见割牛舌的人自投罗网。心里很高兴。他听完诉状,大喝道:“你为什么要割掉耕牛的舌头?”那人吓得呆若木鸡,只得供认出割牛舌的经过。

原来,此人想害牛主,便偷偷割了牛舌头。他以为牛没了舌头便不能吃草,牛主人只能将牛杀死,这样就要触犯私宰耕牛的法令。聪明过人的包拯将计就计,找到了割牛舌的人,并依法治了他的罪。

伊索指路

伊索是古希腊伟大的寓言作家,聪明又幽默。一天,他到野外溜达,遇见一个游客。游客问伊索:“先生,请您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才能走到城里去呢?”伊索看了他一眼,微笑着说:“走吧!”游客说:“我明白是要走的,不过我想了解一下,还要走多少时间。”伊索仍然回答:“走吧!”游客非常生气,头也不回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嘀咕:“疯子,疯子!”

才走几步,就听见伊索在后面喊道:“喂,小伙子,在两个钟头之后就可以到达城里啦!”游客转过身来问:“刚才为什么不告诉我?”伊索说:“刚才我不知道你走路的速度,怎么能回答你呀!”

海瑞智惩胡公子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他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嫌驿站的马匹不称心,就大发脾气,喝令爪牙把驿吏捆了,倒挂在树上。驿站的人慌了,跑到县衙报告了海瑞。

海瑞立即带人来到驿站,看到胡公子还在指手画脚骂人呢。在胡公子的旁边,摆满了他带来的大小几十个箱子,上面都贴着总督衙门的封条。海瑞略思片刻便叫人把箱子打开,原来里面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海瑞脸色一沉,指着胡公子对着围观的群众说:“这棍徒真可恶,竟敢假冒总督府的公子,败坏总督名声!上次总督出来巡查时,再三布告,叫地方上不要铺张,不要浪费。你们看这棍徒带着这么多行李,这么多银子,怎么会是总督大人的公子,一定是假冒的公子,诈骗钱财,还不给我拿下。”

接着,海瑞将胡公子押起来,将这些银两上交国库,并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有人冒充您的公子,在本县为非作歹,现将人犯押送府上,请大人发落。”然后连人带信一并转交给胡宗宪。胡宗宪看了,气得说不出话,怕海瑞把事情闹大,只好忍气吞声。

抱瓜破案

一天,明代清官海瑞来到浙江淳安排头岭下。

忽然听见有人争吵,便叫衙役前去看看。一会儿,衙役将一个汉子和一个妇人带来。汉子说妇人偷他的西瓜;妇人说他蹲在瓜地边给孩子把尿,汉子乘机来抢她新买的裙子,抢不到手就赖她偷瓜。海瑞问汉子:“她偷了你几个瓜?”汉子回答说:“两个,都是上好的!”海瑞:“到瓜地看看去!”来到瓜地,海瑞说叫妇人把孩子交给汉子抱着,叫汉子将妇人偷瓜的情景表演一遍。汉子右手抱着孩子,蹲下来用左手抱两个大西瓜。无论他怎样抱,只能抱起一个,到抱另一个时,这个便滑了下来。围观的人看了,哈哈大笑。汉子无法只好承认自己抢不到妇人的新裙子,便摘下这两只瓜,诬赖她偷瓜。

海瑞经过一番了解,知道这汉子叫王二根,外号“双头蛇”,是排头岭一害,便严惩了他。

九方皋相马

相马能手伯乐老了,国王问他谁可以接替他。伯乐说:“我的儿子是个平庸的人,他只会挑一般的好马,却不会识别罕见的千里马。不过,我有一个挑担打柴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相马的能力不比我差,请您见见他吧。”

国王接受了伯乐的建议,派九方皋出去挑选良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在沙丘那地方找到一匹千里马。”国王问:“什么样的马?”九方皋说:“黄色母马。”国王派人把马牵来一看,竟是一匹黑色公马。国王很不高兴,把伯乐叫来质问:“黄色、黑色,母马、公马都分不清,还相什么马!你推荐的人太差劲啦!”

伯乐却说:“这正是九方皋比我高明的地方。他所注意的是马的本质和内在的力量,而不让皮毛颜色和雌雄性别之类外表的东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只观察他需要观察的东西,而略去不需要观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挑出比一般的好马珍贵千万倍的真正的千里马来。”

后来一试,这匹马果然是天下罕见的十分珍贵的千里马。

正午牡丹

宋朝的时候,有个大文学家叫欧阳修。一天,有人赠送他一幅古画,画上有一丛牡丹花和一只猫。欧阳修觉得这幅画很珍贵,可看不出这幅画的细微处。于是,他拿着画去请教当时的丞相吴育。

吴育一看这幅画,连声叫绝:“多妙的正午牡丹,好画,好画!”“什么,正午牡丹?”欧阳修不解地问。吴育不慌不忙地指着画说:“你仔细看看那花,再看看那猫。”欧阳修展平了画,真的端详起来:牡丹花开得也艳,但没有水株,显得干燥;猫蹲在牡丹花下,眼睛眯缝成一条线,等欧阳修把观赏到的情形叙述以后,吴育笑笑地说:“对了,牡丹花的这个颜色和猫的这个神态,正是正午时辰的特征,所以这幅画是正午的牡丹。”

欧阳修这才恍然大悟,他赞叹地说:“画家的构思太巧了!”

从走到爬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燕国有个年轻人觉得自己家乡的人走路姿势难看,决心走很远的路到赵国去,专门学习邯郸人走路。

这年轻人一到邯郸,真让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迷住了。他觉得,人家邯郸人一抬腿、一晃动胳膊,都显得好看极了。他越看越爱看,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

事情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呀!这位燕国的青年模仿来模仿去,总是学不像,一举一动都非常别扭。他非常苦恼。甚至气愤地说:“我爹娘为什么是燕人呀?他们要是赵人多好哟!”

这青年还不死心,他发誓:非把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赵国邯郸人不可!他更加细心地观察邯郸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暗中测量邯郸人迈步、甩手、扭腰的尺寸,一丝不差地仿照着练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青年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他走起路来变得怪模怪样,处处惹人发笑。不但邯郸人嘲笑,就连燕国人也嘲笑他。到后来,他没有学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倒把自己原来走路的习惯也忘了。他只好爬回燕国了。

任伯年画虎

任伯年,清代着名画家,为人落拓不羁,蔑视权贵,为生活所迫,曾卖画为生。

一日,一权贵请他画虎。明明酬金需十两白银,可来人高低只出五两。任伯年思忖:好吧,我非治治你这刁钻之人。于是收下酬金,言定次日取画。

来人走后,任伯年研浓墨,展宣纸,提笔挥毫,不一会儿,就画好了。

第二天,买主前来取画,他展卷一看,不禁愣住了。画卷上有阴森山洞,古藤枯木,盘绕洞侧。洞口露出一只老虎的后半身,一脚踏地,一脚提起,正欲进洞。虎尾如鞭竖起,虎屁股正冲着看画之人。

这样的画如何挂得出?权贵气得脸色煞白,本想发作,却苦无借口,只好装出一副大方的样子,连声赞道:“真妙!真妙!”

张策辨鼎识真伪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着名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城里,在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一只古鼎。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行。”

古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珍宝。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可是,张策望古鼎一会儿,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个老学究却不服气,冷笑道:“唉!你这小子不过十二三岁,怎晓得几百年前一个古物的真伪呢?

张策的父亲张同也有此感,怒声责问道:“你可要谦逊一些!”

张策也不气恼,只是轻声慢语地对老学究说:“老先生,晚辈斗胆说一下根由,请您指教。”

老学究笑笑,话内含刺说:“愿听高见。”

张策侃侃而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上,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改年号为黄初。这就是黄初元年,请问哪来的二月呢?可见,古鼎上的篆文说什么‘黄初元年春二月’,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老学究和张同听了,相对着望了一眼,不再言语了。

众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张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国志》来查对一下呢?”

《三国志》取来了,张同翻开其中《魏书》一看,果然书中的记载同张策的说法完全一样。

老学究面色腾地飞红,连忙说:“小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

吴佑劝父避祸难

东汉有个叫吴佑的名士,少年时不仅能洞察世事,又通晓历史,对官场中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事关系有深刻的了解,常常为当官的父亲筹划计谋,使父亲安然地避免了祸患。有一年,吴佑的父亲吴恢奉旨赴南海郡担任太守。当时只有12岁的吴佑随同前去。

上任一些日子后,吴恢认为自己治理南海很有政绩,就要一边记载存册,一边抄写经书。吴佑知道了,便急忙劝阻:“父亲,万万不可。”

吴恢听了很是恼火,厉声责问道:“你懂个啥?”

吴佑从容地问道:“父亲,您不远千里,不辞辛苦,攀越越城、都庞、荫渚、骑田、大庚等五岭,来到这濒临南海的蛮荒之地,您知道其间的利害关系吗?”

吴恢听了儿子出口不凡,言辞凿凿,语气不免和缓了,惊疑地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吴佑解释道:“据我观察和调查,南海郡百姓所受文化教育很少,风俗鄙陋人情险恶,这是一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啊。朝廷并不相信您短短时间就有治理的政绩,而是怀疑您是否贪污了许多财宝;那些权势显要人物并不赞扬你治理的政绩,而且日夜盼您能向他们贡献一些稀世珍宝,因为它本是盛产黄金、宝石的地方啊。”

吴恢觉得儿子有些杞人忧天,便说:“我可以不记政绩,但与我抄写经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吴佑笑道:“大有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可能有杀身之祸呢!”吴恢说:“你这是危言耸听!”

吴佑说:“父亲,就算把六经抄写一遍,您估计要几辆马车才能装载得下?”

吴恢说:“抄在竹片上,那需两辆哩!”

吴佑笑道:“好,两辆马车回京城,人们会怎样看这件事呢?”

吴恢惊问道:“两车经书嘛!”

吴佑严肃地辩道:“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过去马援将军曾经把南方薏苡果(药玉米)带回一车,原先是准备做种子,在北方推广种植的,不料却被别人识认为珍宝。他死后遭人揭发,蒙受了不白之冤。王阳平喜欢驾驭精美的车马,穿戴华贵的衣服到处炫耀,结果引起别人的妒忌,以至纷纷传说他捞取了不少黄金,害得他有口难辩。这种遭人怀疑、忌恨和陷害的事,是古时候的先贤时刻警惕的呀!”

吴恢恍然大悟,立即打消了抄经书的计划。他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啊,我们吴家也出了一个像古代谦让豁达的季札一类贤人了。”“咏絮才”谢道蕴

古代,人们对有才能的女子冠以“咏絮才”的称赞。为什么有这个“咏絮才”的称谓呢?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典故。

东晋时代有个着名的文学家叫谢安。有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围火炉同侄女一起谈诗论文。

大雪预示着庄稼的丰收,所以谢安非常高兴,他望着室外一片银白世界,不由诗兴大发,想考一考侄儿侄女的文才,便出了一道诗题:“白雪纷纷何所在?”要侄儿侄女们接他的诗句作为回答。

谢安的侄儿叫谢郎,当时只有8岁,素有神童之称,他略一思索,便接口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平心而论,这句对得很工整,也很形象,意思是大雪纷纷飞就像空中撒了白盐一般,这对一个8岁的儿童来说,已是很难为他了。但谢安摇摇头评论道:“盐的体积很小却分量很重,如何能够纷飞?怎能形容出大雪飘落的动态?”

谢安的侄女名叫谢道蕴,当时只有7岁,见谢郎被难住了,便接口道:“我已想好了一句诗,不知妥否?”

谢安平时对谢道蕴不留意,听到她已想好诗句,倒有些出乎意料,便说:“快说出来听听!”谢道蕴不慌不忙地接上一句诗:“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啊!风吹柳絮上云霄,像雪花飘舞,絮白如雪,雪轻如絮,字句工整,比喻恰当,场景鲜明,动态醒目。

谢安听了不由抚掌大笑,夸奖谢道蕴的奇才,谢郎也觉得自愧不如,不由羞红了脸。

谢道蕴谦虚地说:“我是信口胡诌的,不值得夸奖!”

其实,这句诗哪是什么信口胡诌,而是谢道蕴深厚的文学修养的反映。她从小就喜爱读书,而且不囿于书本知识,善于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养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能力。后人虽然有很多咏雪的诗文,但却无法超过谢道蕴这个用柳絮比作雪花的比喻。所以人们不仅以她的咏雪诗句作为范句,还以“咏絮才”来称呼有才能的女子。

路边苦李不能摘

西晋时期的宰相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

夏日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到临沂城外去游玩。他们跳呀蹦的,玩得正带劲,玩了一会儿,他们觉得口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