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800000067

第67章

屈原绝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恩怨,只认为救国家之急难义无反顾;而且他指望楚怀王能吸取教训,回心转意,重新任用自己,使楚国国富兵强,所以立即接受重任,出使齐国。到了齐国,他向齐宣王再三陈说利害,婉言解释误会,特别指出,楚、齐两国不和,会使秦国得利,到头来齐国也不得安宁。齐宣王一向敬重屈原的才学和人品,把他的话想了又想,也觉得确实在理,就下令撤回军队,同楚国恢复了邦交。

秦惠王得知楚国和齐国在屈原的努力下重建了联盟,恐怕破坏合纵的指望又要落空,决定对楚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他派使者去见愚蠢贪婪的楚怀王,表示愿意同楚国讲和,分一半汉中的土地归还给楚国。

楚怀王恨透了张仪。他想,要不是张仪诓骗我,我也不会跟秦国开战,楚国也就不会吃那么大的败仗,得想办法弄到张仪,把这家伙千刀万剐!于是,他对秦国使者说:“寡人情愿不要土地,只要秦国把张仪送过来!”

秦惠王知道张仪此去性命难保,犹豫不决。可是张仪仗着自己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以及与靳尚等人的关系,叫秦惠王尽管放心让他前去。他打发手下人先走一步,向靳尚等人送上厚礼,并要他们打通楚怀王宠姬郑袖的关节,然后自己才动身去楚国。

楚怀王听说张仪已到楚国,眼睛都发了红,立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准备一刀一刀地宰割,叫他慢慢地死!

屈原正在齐国,得到张仪被拘禁的消息,异常兴奋,心想楚怀王既然有过上当的教训,现在再杀掉张仪,准会下决心实行合纵,抗击秦国,自己又可以重新制定《宪令》,楚国也终将会富强起来。他当即辞别齐宣王,兴冲冲返回楚国。

在长江岸边,屈原看到到处竖立着白色的灵幡,楚国的父老百姓正在含泪祭奠不久前对秦国作战中阵亡的将士。被江风吹得上下翻飞的灵幡和百姓们哀悼同胞的呜咽,激起屈原满腔爱国忠愤。他下车来到设奠的人群中,热泪纵横地吟起了《国殇》:

手执锐利的吴戈,身披坚韧的铠甲,

战车敌我交错,战士短兵相接。

旌旗遮天蔽日,强敌密如乌云,

箭镞相交飞落,战士杀敌争先!

既然出发赴战就不打算活着回来,

平原迷迷茫茫,征途尚远。

带着长剑扶着弯弓,

身首分离意志不屈。

真是既英勇呵又威武,

始终刚强呵不可侵凌!

身体虽死但精神永不灭,

坚毅的魂魄在鬼中也是豪杰英雄!

所有在场的人听了这悲壮慷慨的《国殇》,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屈原对牺牲将士的热烈歌颂,也正是对邪恶势力的愤怒谴责。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了父老百姓,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楚国一定要强盛起来,也只有强盛起来,才能告慰阵亡将士;自己一定要勉力国事,也只有勉力国事,才对得起全国的父老百姓!

可是,当屈原还在回国途中时,郢都的情势又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楚怀王身边的靳尚、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整天围着他,无耻地用张仪的话恫吓道:“大王要是杀掉张仪,就是得罪了秦国;秦军比楚国强大得多,一旦水陆两路杀来,不出3个月就要灭了咱楚国!”“张仪是秦王的宠臣,万万杀不得!咱们可是替楚国着想,替大王着想呀!”楚怀王被搅得心烦意乱,回到后宫,仍不得清静。那个早已成为靳尚一党的郑袖,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哭啼啼地撒着娇,死缠着他把张仪放了:“要是杀掉张仪,惹恼了秦王,楚国可就完了,大王还不如让我母子早点到南方去避难吧!”

楚怀王固然恨透了张仪,但内心也惧怕着秦国,还梦想捞回汉中的一半土地。他禁不住这个说那个哭的,烦躁地把脚一跺:“算啦,放就放了吧!”靳尚一伙正等着这句话,马上叫人放了张仪,还叮嘱他连夜上路,快点儿跑回秦国去,万一赶上屈原回来,怕就走不成还要掉脑袋了。屈原回到郢都,张仪已经离开两天,想追也追不回了。他责问楚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怀王心虚理亏,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反而叫他别管得太多。屈原痛心疾首,连连叹息,再一次被冷淡地赶出朝廷,去当那有职无权的三闾大夫。

悲愤远逐

转眼十多年过去,秦惠王和张仪都死了,秦昭王当上了秦国的国君。秦昭王一再寻找借口,发兵攻打楚国。楚怀王既无力同秦国对抗,又不注意振兴国势,而是把太子横送到齐国作为人质,请求已继齐宣王之后即位的齐湣王发兵助楚。秦昭王知道了这件事,用胁迫的语气写信给楚怀王说:“秦国对楚国送太子入齐求助很不满意。现在我愿意和你在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相会,重商两国和好的大计。你应当以秦、楚两国的和好为重,务必前来!”

楚怀王读了信,心怦怦直跳:去吧,生怕又中了圈套,只怕有去无回;不去吧,秦王发怒,大军压境,怎么得了?可是靳尚和子兰竭力怂恿,说眼下秦强楚弱,是明摆着的事实,秦王主动修好,机会可不能错过,反正同秦国国君见见面,只会有利于两国邦交;要是得罪了秦王,秦楚再起兵端,反倒有伤大局。楚怀王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决定走上这一遭。

楚王要到秦国的武关去了!得到消息的屈原心急火燎,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王宫前,见楚怀王的车驾正要启程。他一把攀住车辕,劈头厉声猛喝:“武关会盟是一场骗局,大王前往定有不测,去不得,去不得!”

“为什么去不得?”送行的子兰瞪了屈原一眼,“拒绝了秦王一番好意,精兵强将杀来,谁能抵挡?”

“秦国狠毒如虎贪残如狼,楚国受骗上当已非一日。只怕大王有去无回,楚国更要遭殃!”屈原双手死死扳住车轮,噙着眼泪大声疾呼。

楚怀王坐在车上,心乱如麻,欲走不敢走,想下不能下。子兰怕他变卦,恶狠狠地喊着:“父王今日赴会,是楚国一大喜事。屈原好大胆子,竟敢挡道拦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实在太放肆了!”说罢,他叫左右武士硬拖强拽拉开屈原,让载着楚怀王的马车径直去了。事情的结果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车驾刚进武关,关门就“轰”的一声紧紧关闭了;秦军士兵一拥而上,解除了楚王卫队的武装,把楚怀王连人带车推推搡搡地一直送到了秦国国都咸阳。

秦昭王压根儿就没打算同楚怀王订什么盟约,倒是大剌剌地摆出强国大王的架子,威逼他割地给秦国。楚怀王悔不该拒听屈原的劝谏,又非常痛恨秦昭王的蓄谋欺诈,倔强地表示拒绝。秦昭王没达到目的,下令把他先关押起来再说。

楚国的当权大臣得知楚怀王已被扣住,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便把太子横从齐国接回,即位为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又让子兰担任了令尹。秦昭王利用楚国国君新立局势不稳的机会,发兵攻楚,斩楚军5万人,夺楚城16座。楚国老百姓都感到楚顷襄王比楚怀王还糟糕。不久,又从秦国传来了坏消息:楚怀王被囚禁后曾试图逃跑,给秦兵抓回,忧郁吐血身亡。秦昭王放着死人反正没用,便把楚怀王的尸体送回到楚国。

楚国的父老百姓,都把楚怀王受秦昭王欺骗客死在秦国这件事,看作是楚国的奇耻大辱,怨怪子兰当初不该要楚怀王入秦,哀叹楚怀王当初没有听屈原忠言。屈原也感到无比忧伤悲愤,写了《招魂》一诗,祭奠楚怀王。诗的最后几句是:

深沉的江水呵,江上有枫林,

极目千里呵,春色伤人心。

灵魂呵归来,快些归来,

哀怜人民的江南,江南的人民……

屈原写《招魂》,实际上是为楚国招魂。他借悼念哀死之心,激励活着的人们雪耻复仇,发愤图强啊!

百姓的议论和屈原的祭诗,渐渐传进王宫里面。子兰、靳尚和上官大夫等人对屈原又恨又怕,怂恿楚顷襄王把他放逐到瘴疠不毛之地,想叫屈原死于漂泊和疫病,而他们自己又可以不担杀人的恶名。楚顷襄王当真下令撤掉屈原三闾大夫的官职,把他赶出京城,放逐到汉北(汉水上游)湘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接到放逐令,心中的悲愤难以形容。他含泪告别了郢都的父老乡亲,迈着沉重的步伐,开始了流亡生涯。

他先是沿大江东行,过洞庭,越陵阳,接着又返身南下,溯沅水,入湘西,徜徉于荒山野林间,飘零于凄风苦雨之中,写下了《惜诵》、《涉江》等诗篇:

我痛苦地陈诉我的忧心,

倾吐不平,抒发衷情。

我所说的话无不出于忠贞,

这可以指请苍天,作我的见证。

……忠诚有何罪过反而遭受惩罚,

这并不是我的心所期望的报答。

行动与众不同,以致颠踣倒下。

又遭受那帮人的种种嘲弄笑骂!

只要我的心正直无邪,

虽然放逐僻远又有何妨!

……

哀叹这一生无欢无乐,

孤寂凄凉地在山中独来独往。

我决不改变志向随波逐流,

宁可最终愁苦凄惶地死亡!

投江殉国

战国时代,一个有才干的人,在本国不得志,可以跑到别国去寻求前程,这原是常见的事儿。但是,屈原的心是和楚国的河山、楚国的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的。他怎么能,又怎么会在祖国内忧外患重重、人民遭受不幸祸殃的时候,只顾追求个人的前程,离开楚国到别处去呢!

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目睹楚国国势江河日下,国土大片沦陷;耳闻秦国恃强欺凌楚国,动不动就攻伐征讨,不禁忧心如焚。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构思,终于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歌——《离骚》。

让我们想象一下屈原活动的情景,摘译《离骚》的几个片段吧:

屈原望着滔滔东去、一泻千里的大江,忧虑楚国的政治如此腐败,将来怎么得了,坦述自己一生为国为民的忠贞磊落襟怀:

想到小人们一味苟且偷安,

国家的前途幽暗而又险殃。

我岂是惧怕自己受祸遭灾,

担心的是国家的倾覆败亡!

我固然知道忠直会招致祸患,

但又怎么能对国家的事舍之不顾。

请苍天做我的见证吧,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缘故!

屈原艰难地在崇山峻岭间跋涉攀登,抒写着自己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的不屈意志:

只要我内心真正的美好纯洁,

哪怕永是面黄肌瘦又有何患?

只要我内心觉得行为正确,

即使死上多次也永不后悔。

路途茫茫又遥远呵,

我将上天下地四面八方去寻觅求索!

大好河山满目疮痍,潇湘原野一片荒芜。屈原怨尤楚国的统治者既不体察自己的衷情,又不了解人民的忧心:

君王全然不体察我内心的忠贞,

反而偏信谗言而对我怒气冲冲。

怨你君王实在糊涂荒唐,

始终不了解人民的忧心。

不断地吞声哽咽,我万分难受,

哀叹我竟如此生不逢辰!

一路上到处可遇见逃避灾荒战火而背乡离井的百姓,到处可看到尸骨枕藉和生灵涂炭的惨景。屈原对同胞们的遭遇怀着深深的同情,写道:

我长久地叹息揩拭着眼泪,

哀痛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我多么忧郁不安,寂寞惆怅,

我孤独地受困于这样的时代!

怀着我的深情,却无处倾吐抒发,

我怎么能忍受得了如此地度过一生!

屈原吟诵着《离骚》,漫步在湘水之滨。他碰到一位人们称为渔夫的隐士。渔夫看他那副憔悴枯槁的样子,惊愕地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这等地步?”

屈原坦然回答:“举世都浑浑浊浊而我独自清白,众人都醉醉昏昏而我独自醒悟,这才遭到了流放啊!”

渔夫大概觉得这样没必要,劝他不妨“随俗”一点:“举世都浑浊,何不索性搅起烂泥扬弄脏水;众人都醉昏,何不索性连那酒糟酒渣也统统吃下去!”

屈原指着清澈的湘水,洁身自好地说:“我宁可跳进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怎么能使自身皓皓之白,而蒙上世俗之尘埃呢!”

屈原绝不向恶势力妥协投降,绝不与反动者同流合污。他流放江南将近20年,扩大了同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丰富了自己诗歌创作的源泉。人民传诵着他的爱国诗篇,也敬仰着他有爱国品格,常常找他倾诉对国家大事的忧虑,痛斥当政者的昏庸与腐败。

公元前278年的一个春日,屈原想到自己已经年逾花甲,恐怕这一辈子再难为国家出力;他抚拭着随身携带的长剑,心潮翻滚,久久不能平静。这时,路过的一群逃难的百姓,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了郢都,把楚国的宗室祖坟都烧毁了!

屈原悲痛欲绝,昏倒在地,半晌才苏醒过来。他由人扶着,写了《哀郢》这首诗:

老天这样意志变幻,糊涂不公,

为什么对老百姓如此横加摧残!

写着写着,屈原肝肠寸断,又失声痛哭起来:

望着高高的梓树连声叹息,

眼泪纷纷像细雨一般滚淌!

他痛心于国家的危亡,人民的遭殃,独自久久徘徊在汩罗江(今湖南省湘阴县北,向西流入湘水)边,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怀沙》哀叹楚国的政局:

混淆黑白,颠倒上下。

凤凰敛翅笼中,鸡鸭鼓翼舞蹈。他并且嗟伤自己的不幸:

悲哀不断,长叹无止。

尘世浑浊不知我,“人心”糟到不能再说!

诗的最后,屈原表达了自己追求的最后目标:

知道人固有一死,

何必怜惜自己的身体。

正人君子光明磊落地宣告:

我将以死来追随圣明的前辈!

五月初五日这天,屈原费力地登上高丘,最后一次环视了楚国的山山水水。他深挚地强烈地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人民,又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终于怀着愤恨和绝望,抱着一块洁白的石头,纵身跃入了清澄的汨罗江中……

人民热爱屈原,怀念英烈,纷纷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划龙舟寻找他的遗体;为了不让鱼蛟噬食屈原的遗体,又用竹箬裹成粽子投入江中(也有的说粽子是供屈原食用的)。每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剑,饮雄黄酒(菖蒲、雄黄既有驱虫杀菌的消毒作用,又象征着屈原刚强正直,战胜邪恶的精神),这些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所熟悉。那是人民在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啊!

伍子胥逃亡

伍子胥逃亡的故事,起因于一次“选妃事件”,说起来真是令人感慨。伍子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楚平王的太子名建,以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费无忌其人心术不正。楚平王派他到秦国去为太子“选妃”,费无忌别的才干不大,选美却有一套,真的在秦国找到了一个绝色佳人,他立即报告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取。”楚平王也是色眼迷迷,遂自娶秦女为妃。

费无忌感到献秦女有功,于是干脆离开太子建而去侍奉楚平王。费无忌担心平王一死,太子建将诛杀他。因此就开始在楚平王面前进谗言,首先让太子建离开楚国京城,和老师伍奢一起镇守城父(在今河南省)。随后又在平王面前诋毁太子建,说太子因秦女之故,早已结下怨恨,又在外面领兵,将来肯定要作乱。楚平王于是召太傅伍奢讯问。伍奢为太子辩解说:“大王为何独听谗贼小人之言,而疏远自己的亲骨肉呢?!”费无忌立即火上加油:“大王如果今天不制止,让他们成了气候,明天就会被擒。”于是楚王大怒,囚禁了伍奢,并令城父司马奋扬前去刺杀太子。奋扬一边走,一边却先使人向太子通风报信:“太子急去,不能将诛。”太子建得信赶紧逃亡到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