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1925700000006

第6章 谁在凭空捏造(1)

凭空捏造与完全是卑鄙的诬陷者本人的意淫,他靠着丰富的联想力几乎不借助任何道具的情况下,就能将一件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或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娓娓道来。他不需要蛛丝马迹,只需要按照步骤和按照情绪就能完成这样的意淫,凭借出色的表达能力从而使接收者相信。

1、子上之死

子上是春秋时期楚国成王时代的令尹,主要掌管国家的军队。子上死于被诬陷,诬陷他的人是楚成王的太子熊商臣。

楚成王在位多年后想要立儿子商臣为太子,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子上的时候,希望能得到子上的支持。子上不同意,他先是说楚成王还年轻,精力充沛,根本用不着这么早立太子。况且,商臣不是最好的,楚成王有那么多老婆,万一哪一天生下来一个优秀的儿子,再行废立,影响国家的安定。

楚成王有点不高兴,就问他商臣怎么不好。

子上说,商臣这个人毒蜂眼,豺狼声,生性凶残,不是国家之主。这个特征跟后来的秦始皇很相像。商臣的确性情残暴,而且还有严重的气管炎。从身心上而言,根本不适合做国家的主人。

但楚成王非就立了商臣做太子,子上的话等于了废话。这说明一件事,有时候上级向你请教一件事的解决方法,事实上他只是希望你赞成他的计划,而不是让你真的选择解决方法。

子上不但没能得到楚成王的嘉奖,还得罪了商臣。商臣后来得知子上当初居然阻止父亲立自己为太子,心胸并不宽广的他就想报仇。而如何报仇,他虽然凶残,却并不卤莽,他是个最善于等待时机的人。

公元前627年,楚国的劲敌晋国侵略其同盟国蔡国,楚成王令子上率楚军救援。晋、楚两军隔着一条河对峙。晋军当时就提出,楚军可以过河来交锋。子上不同意,他认为晋国人向来不讲信用,一旦他们渡河,晋军很可能趁他们在河中央的时候发起进攻。子上对晋国人说,你们过河来,我们退后三十里。晋国人表示同意,子上就命令军队后撤。想不到的是,楚军刚一撤退,晋军中就有大喊:“楚国军队逃走了。”

子上指挥的军队却一点都不乱,而是非常有秩序地向后撤,晋国人喊了半天不见效果,就突然宣布撤兵。子上在这个时候想要追击,可惜已经来不及。这是一次非常有戏剧性的战役,事实上根本称不上战役。子上悻悻地带领军队回国后不久,就遭到了太子商臣的诬陷。

诬陷的手法是凭空捏造。他对楚成王说:“子上接受了晋国的贿赂而故意躲避晋军,这是楚国的耻辱。没有比这再大的罪了。”让人感到诧异的是,楚成王居然没有做任何调查就相信了商臣的诬陷,对子上执行了死刑。

楚成王并非是昏庸的国王,他所以要不加详查而将子上定为死罪,可能缘于他对晋国的仇恨。多年以前,晋国国君文公(重耳)还未登基时曾受到国内内乱的影响而跑到了楚国,楚成王热情地招待了他。一次,成王设饭局,席上开玩笑说:“公子将来回到了晋国,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微笑着说:“大王这话说得很生分,如果我能回到晋国并且主持晋国,愿与贵国交好。万一两国交战,两军相遇,我一定退避三含。”。

后来,重耳经秦国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英明的他通过一系列整顿,让晋国成长为一个强国。不久,他曾经流浪过的宋国来讨救兵,说楚国联合陈、慕、郑、许四国攻击宋。估计晋文公当年四处流亡,许下了许多诺言。为了兑现承诺,他只好出兵。

当他率军浩浩荡荡奔赴宋国途中,遇到了楚成王率领的联军。楚成王不愿意与这个当年一起吃饭的人开战,就派手下臣子带领军队与晋国对峙。

晋文公一见是楚军旗帜,就下令后撤,手下将士一脸茫然:“我们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

有人站出来就解释开了:“楚王曾帮助过主公,主公答应楚王,要是两军交战,晋军情愿退避三合。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诺言。如果我们退了兵,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我们再跟他交手也不迟。”

就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布置阵势。楚军将领见晋军后撤,也不知道当初国君与晋文公的约定,就一步盯一步地追到了城濮。大约是轻敌了,战斗刚一开始,楚军就显出败绩来。结果是楚军惨败,尸横遍野。

城濮之战让楚国多年以来想要称霸中原的梦想被击碎,楚国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从理想上就放弃了向中原各国示威的念头。很可能楚成王始终对这件事无法释怀,当听到商臣的凭空捏造后立即就让自己去相信。

商臣的凭空捏造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成王,简直就是胡闹。当时,跟随子上行军的高级官员有很多,成王如果真的肯用心来办理此诬告案,只需要找来当时行军的其他将领一问便知真伪。但他没有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商臣的诬陷起了作用,事实上,却是成王有杀子上的心。所以说,这次凭空捏造实在是三岁孩童所不屑的。

但不得不承认商臣的智商是相当高的。子上死后,楚成王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不该如此冲动将子上斩首。他没有怨自己,却把怨恨加上商臣的头上。几年后,楚成王的小老婆生了公子职,和大多数国王一样,为了想让自己的小老婆开心,楚成王想立王子职为太子。但这件事只有他和宫中的几个女人知道。

商臣隐隐地感觉出了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于是,他想了个主意,派人去宫中请来了成王的宠妃江芈来东宫享宴,在吃饭的时候,商臣故意对其怠慢不敬,甚至把自己“儿子”的身份转变成“情夫”。这位女人自然不会给他好看,就大骂道:“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立公子职为太子!”说完就离去了。商臣大惊,果然跟自己意料的一样。

在经过几日的反复思考后,他决定向父亲发难。于是,他以太子的身份让人打开了武器库,把自己的人武装起来,在一个晚上冲进了父亲的寝宫。

据说,这个儿子一脚踢开父亲寝宫的门,把一根绳子扔在楚成王面前,让他亲爹自己了断。楚成王哀叹不已,后悔当初不听子上的话。然后就愤怒,大骂商臣。商臣警告他说,如果他再不自己了断,他可以帮忙。楚成王开始哀求,希望看在父子一场的份上饶他不死。

宫廷政治讲究的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商臣懂得这个道理,一面摇头一面就要拿起绳子准备为父亲尽最后一点孝道。

楚成王最后说,临死前你让我吃一只熊掌吧。商臣还是摇头,说,现在没有现成的,等我给你煮完,你的救兵可就到了。别当我是傻子。他要帮父亲,绝望的父亲不希望他帮,自己拾起绳子抛到房梁上,系了个扣,然后把脑袋放了进去。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有些时候,忠言因为逆耳使人不喜听;可有些时候,如子上那样的充满了真情实感又很温柔的话也不被人重视。楚成王在临死前想到了子上当初的劝阻,他也想到了子上之死是个冤案,但他却不能为子上翻案了,或许到了地下,见到子上,才有机会对子上抱以歉意,而对在人间的商臣,已经开始了他的国王生涯。

2、白起死有余辜

白起又叫公孙起,秦国名将,被人称为“人屠”,是战国四大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白起的军事才能的确卓越,战功颇多。《史记》记载说,白起曾率军攻打韩国和魏国,杀敌二十四万,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占领了五个城邑。后来又攻击魏国,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个。他曾多次对赵国、楚国进行军事打击,占领城池无数,甚至还攻下了楚国的都城。后来又进攻魏国,俘虏了魏国三员大将,杀敌十三万。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发生前,他就曾把赵国大将贾偃的士兵二万余人淹死在黄河里。可以说,白起双手沾满了鲜血。而这样的人如果不横死,那简直就是老天瞎眼。

白起死于诬陷,诬陷虽然是一种卑鄙的手法,但能让这位人间的屠夫死掉,任何方法都可以使用。诬陷他的人也非常有名气,他就是秦国的著名贤相范睢。

范睢以卓越的才能与充沛的精力著称于世,其治国方略世无其匹。他对白起很多年前就有看法,在长平之战结束,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后,乘胜连下赵国十七城,又进逼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上下一片慌乱。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苏代给赵王出主意说自己愿意冒险赴秦,以救赵国于危难。赵王无计可施,只好允许苏代前行。

苏代已经胸有成竹,他用的计策是釜底抽薪。在秦国,只有一个人可以让白起退兵,此人不是秦王而是范睢。他给范睢带来了厚礼,并且很有礼貌,使得范睢对他的到来虽然已经猜测到目的,却很不好意思拒之门外。苏代对范睢说:“武安君(摆起)这次长平一战可谓是出够了威风,现在又直逼赵国邯郸,倘若真把邯郸攻破,赵国一灭,他可就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

范睢知道苏代下面还有话,所以只是略点了点头。聪明人在一起讲话没有必要绕来绕去,所以苏代立即把话挑明:“我来这里不是为赵国说情,我是担心您啊。您现在的地位是在他之上,但恐怕您将来不得不位居其下了。您与白起同僚多年,自然知道他这个人不是很好相处的人。到那时,您的处境即使不是危险也很尴尬,所以,请您三思。”

苏代的这一席话,范睢明知是挑拨他与白起之间的关系,却不得不听。原因就在“利害”二字上。他的确没有把握应对苏代所说的即将发生的那种局面。苏代给了出了主意:“赵国现在已经行将就木,根本不在话下,您何不劝秦王同意议和。这样既可以使武安君的功劳不能取得,还为您留下时间来祛除他对您的威胁,可谓一举两得啊。”

战国末期,纵横之士始终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这是因为他们常常通过分析个人的利害而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纵横之士似乎也认同荀子的思想,人性本恶。即使人性不是大奸大恶,但驱利避害却是人类的通病,纵横家只需要抓住人的这一心理,再危言耸听一番,没有人不会中计。范睢听了苏代的话后,立即去见秦王,说:“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休整,而白起不体恤士卒,却要以疲惫之兵攻邯郸防备之城,实在是下策。不如暂时宣谕息兵,给赵国一个台阶下,让他们割地求和算了。”

秦王当时不知因为什么,或许是多年以来已经对范睢言听计从习惯了,又或许是他真认为范睢分析的有道理,就让白起收兵。

白起此时已经杀红了眼,势如破竹就快接近邯郸城下,即使凭借他向前猛冲的惯性,也能轻松地拿下邯郸城。得到了秦王让他停止行动返回国内的命令,这位屠夫的心不甘情不愿可想而知。

但白起是个忠君的屠夫,心上虽然不快,还是撤了兵。回到秦国后知道了这是范睢的意思,心上就对范睢有了意见。在他看来,这位有着经国方略的丞相只靠嘴皮子和动歪脑筋取悦国王。他在外攻城略地,却被他的一张嘴轻易地就剥夺了即将到手的战功,这实在不象话。

两年后,秦王与赵国出现了小摩擦,决定再攻赵。范睢推荐白起,范睢为什么要推荐白起,是因为两年来二人的关系始终不融洽。二人由于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所以势均力敌。这自然让范睢想到“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古训,推荐白起,是因为此时白起有病。他知道白起不会去。秦王召白起,白起果然以有病为由拒绝。屠夫也有生病的时候,即使是给他准备好了屠刀和被屠宰的对象,生病的他也不会改变主意。

范睢这个时候就暗示秦王,白起的病生得可疑。虽然白起之前就有病在身,但范睢还是认为即使病生得不可以,但用病来当不挂帅的借口,不是为臣之道。

秦王对这种暗示并没有过多的表示,他认为国家人才济济,白起不去,自然有人去。于是派出了大将王陵率十万大军对赵国实施军事打击。王陵没有白屠夫那么好的运气,白屠夫当年在长平的对手是智慧几乎障碍到了极点的赵括。而他此时的对手是赵国老将廉颇。廉将军见秦军来势凶猛,就严守城池,避而不战。王陵久攻不下,只好向秦王求救。秦王认为王陵能力薄弱,就再请白起执帅旗。

白起此时已经痊愈,他仍旧不想去攻打赵国,他对秦王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尤为重要的是,两国在两年前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我认为此次出兵,徒劳无功。”

秦王不相信这位白屠夫杀了那么多人,并且杀得容易至极,居然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不死心,就派出范睢去说服白起,希望他能执帅印。二人原本就不和睦,所以当范睢刚出现在白起家门口,白起立即躲避,并让人告之,自己任何人都不想见。

意料之中,范睢没有任何气恼,回见秦王,把事情说了一遍,再次暗示秦王,白起有怨气。秦王震惊。范睢却不说了。

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不能半途而废,这是秦王的想法,他把王陵换掉,令王龁去攻打邯郸。这位王将军也不能攻下。用白起的话而言,即使是战神,也不可能在此时攻下邯郸。因为此时的赵国已经是背水一战,又有廉颇指挥守城,秦军不可能成功。

白起说这段话的时候,秦王正第三次请求他出山。这段话让秦王彻底失去了信心,但却没有想把白起怎么样。但范睢听完这话后,诬陷说:“白起这是有怨言啊。他怪您当初把他从邯郸城下招了回来。”秦王思来想去,觉得白起的确可疑。愤怒之下,将白起贬为平民,令他出城。范睢岂能放过这样的机会,他立即再次展开迁移能力,诬陷道:“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将来必是秦国的祸害。”秦王就让人带着剑让白起自杀了。

范睢不愧是人中之杰,把诬陷这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先是不经意地暗示秦王,然后就是添油加醋、火上浇油,最后落井下石。

整个诬陷程序,由他一人完成,干净利落、了无痕迹。

白起死后的许多年后,有人认为中国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他们可能忘记了白起事实上是一个屠夫,这个屠夫凭借着国家机器来发挥自己禽兽的那一面,并到极至。

一个军人双手难免不沾腥带血,但白起杀人之多,并且杀人伎俩之卑鄙实是不世出。长平之战,他骗得了赵军士兵的信任而投降,接着却将其全部坑杀。战争固然残忍,但绝不是卑鄙的欺骗与对弱者的屠杀。倘若他是为复仇,仍旧情有可原,但赵国从无与秦国有如此深仇大恨,其屠杀四十万赵军,无疑于作孽。

在这一点上,范睢杀他以凭空捏造的手段已趋于卑劣,目的也并不纯洁,但这一行为却是在替天行道。因为白起死有余辜。他临死时拿着秦王给他的剑,说:“我做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苍天要这样惩罚我。”但过了一会儿,他却说道:“我的确该死,长平一战,赵军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骗了他们,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就足够让我千刀万剐!”

其言也善!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