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1925800000001

第1章 写在出版前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历史的评价都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基础上,胜者可对败者进行一切他们认为应该的凌辱与抹杀,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对高高在上的人的顶礼膜拜。对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我们似乎除了叹息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了解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皇帝。因为纵观历史,他们的名字已被无数个所谓英明或者昏聩的皇帝掩盖殆尽了。

当我们自己地解读他们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本来有做皇帝的能力,也有成为皇帝的资格。可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成为皇帝?

这已经不是一道普通的分析题,而是一个值得让人长时间思考的定律。

虽然,每个皇帝在立太子时都会遵循“立嫡以长”的传统,但历史上也不乏将长子废黜而改立其他皇子的事情发生。作为长子,他们只不过拥有了传统所给予的并不厚重的资本。特别是封建社会帝王的随意性不受任何因素约束,帝王之言便是圣旨。所以,诸多英明之主往往会将一些不配作皇帝的长子以各种理由废黜。而本书中所罗列的他们却完全是父皇认可并大加培养的,因为作为曾经做过皇帝的父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立的太子是有能力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作为储君的他们会成为未来的皇帝,可谓名正言顺。君子得此天道,又遵天理。便以为宫廷太平、东宫安稳无恙。谁知却有小人从中作梗,甚者血溅宫廷,为后世怒。李世民的狠毒、杨广的诈伪,异曲同工。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聪明在篡改了历史。

简单地以“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解释诸多太子的未继大统,显然不能服众。他们的失败是多方面的,既有自己道德上的瑕疵而让小人趁势而入,又有对当时形势的把握不准,过分信赖于传统与父皇所给予的真命太子之衔。另外,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以及所信奉的“仁义”、“信义”让自己不得不轻信于他人篡改的父皇之命,从而使他们走上了失败之路。秦始皇长子扶苏就是这类悲惨结局的最好代表。

死后被唐玄宗封为“让皇帝”的李成器在诸多史学家那里往往被称颂,称颂他的品德,称颂他的自知之明。但细读那段历史可以发现,他的自知之明是无可奈何的。他的品德要求他绝不可因为自己想继任大统而发生“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当皇位与传统道德并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在他之前,汉光武太子刘强便是此等道德上的圣人。无论他是否心甘情愿,但毕竟,他的礼让,避免了几千年来血溅宫廷的重复。试想,在以道德为朝纲经纬的皇权社会,若是他们成为皇帝,必将是帝国的明君。

西汉贾谊说,太子正则天下正。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不仅说明了太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阐释了准皇帝之位的不稳定。贾谊还说,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这是告诉帝王们,对未来皇帝一定要进行良好的帝王教育,惟有如此,才能在他们登基后成为一个好皇帝。

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

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除了可惜,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有点别的?比如,问问为什么?

让他们没有成为皇帝的那些“机缘”,偏偏一定要降落到他们的头上?让我们因此而错过了一段本可以重读历史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