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1925800000008

第8章 遭遇小人(7)

的确,朱温在淫乱上是有别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本事,但如果把他的淫乱与继承人问题等同起来似乎就说不过去了。朱温从参加黄巢起义军,后又洞悉形势回归大唐,又以无数战功被唐昭宗封为梁王,并领四镇。这一切不仅仅是靠蛮力就能得来的,在五代史上,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治上,最狡猾之人非朱温莫属。

后来之所以敢杀唐帝而篡唐,也是因为他审时度势,认为天下可与自己抗衡的人所剩无几。并不似其他武人那样手下兵将一多就敢称帝。

他后期的淫乱只是短短的三年而已,在这三年之前,由于他的老婆张皇后在世,作为一个男人,他是十分老实的,作为一个皇帝,其品德上在五代时期还是说得过去的。

况且,他虽然淫乱到儿媳,但并没有将对儿媳的宠爱转移到儿子们身上。也就是说,他还不糊涂,不然,他不会说出自己死后将无葬身之地的话来。

在他临死前的一年里,他还在与李克用家族争斗,并四处搜访贤良,与宰相敬翔商讨国家事务。临死前对朱友珪的安置可看出其并不糊涂。

他之所以选择朱友文,不过是因为平时就对此义子倍加宠爱,王氏在他身边只不过是一个润滑剂的作用。至于大问题大方向,以狡猾而闻名五代的朱温还是凭着自己的头脑来进行策划并运作的。

可惜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所精心策划的一切并没有运作起来时,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彻底的打乱了。

朱友文以谋反罪名被诛的一年后才得以昭雪,而这个昭雪的人正是当初杀他的人,命运似乎跟朱友文开了一个太大的玩笑。对于这份迟到的正义,朱友文,这个五代时期的第一位太子在九泉之下不知作何感想。

是心甘情愿为父亲偿还淫乱之债,还是悔恨自己生不逢时,遇到了朱温这个混帐干爹!

太子允礽:浮沉谁做主

满清进关后,一切都效法汉人,在立太子上也效仿了三代帝王,直到允礽的出现。他不但在满清史上,即使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两立两废,害得活了那么多年的康熙都有些烦躁不安了,但这位明君却不死,还活着。而他在活着的同时还“培养”了无数个儿子来充当无耻的小人,允礽无法抵挡,也无处躲藏,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失败,然后回光返照似的崛起,最后又失败。

事实上,之与满清前几代帝王的“文成武德”,我们无法猜测允礽执政后的功绩是否会超过雍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光明磊落的做事,堂堂正正的做人,雍正绝不如他。

首立首废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允礽被立为太子,其时才两岁。这是清以来诸帝中第一次打破旧制,明立太子。但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被明立太子的皇子。

康熙对这个小太子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在他略懂事时,就亲自为他讲书。允礽也是聪慧异常,四岁时便能熟读四书。两年后,康熙又请当时大学士张英和李光地任皇太子师傅。并建“无逸斋”当其书房,还规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一有时间,康熙就会去“无逸斋”,用各种问题考察太子。太子回答的常能让康熙满意,在允礽十岁左右,康熙便决定培养他的从政能力,常常带着他四出出巡,熟悉各地风俗习惯与当时的百姓疾苦,为的是让太子知道江山稳固之不易。

康熙的宠爱和大力培养,太子的聪慧好学,使得其少年早成。文武兼备,更为难得是,太子,体格健硕,相貌堂堂。在康熙身边,每当遇到康熙所不能解决或是左右为难时,太子会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来,总让康熙心花怒放。

康熙二十九年,太子十六岁那年,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忽然病倒。人一遇到病自然就会想到自己最亲的人,他派人去招太子和皇三子来塞北行宫请安。而两个儿子见到父亲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神情来。太子见到康熙的清瘦模样,却毫无悲戚之情,仿佛是看着别人的老父亲生病一样。皇三子却是泪痕满面,恨不得替父亲生病。

康熙当时就想,我带兵在外打仗,胜了还可以,若是不胜,这份忧愁谁来替我分担。我叫你们来不过是想分担一下我的忧愁,而这个允礽却没拿自己的这份意思放在心上。我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心血,我现在得了重病,你居然没把我当回事!这个儿子是不是木头?

这种想法是康熙出于父亲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他充当父亲角色的这个同时还充当着皇帝的角色,这个角色如果对允礽的态度进行评价,事情就大了。康熙后来以皇帝的身份评价太子,愤懑道:“此人绝无忠爱君父之心。”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件小事。我们知道得病的人神经脆弱,敏感,别人平时的一举一动可能根本引不起自己的注意,但自己生病时,这种举动就被他完全的吸收在眼里和心里了。当时的允礽不过十五岁,对于生老病死或许懂得一点,但绝对不是很深。况且,在他印象中,父皇永远都是那么健康,精神矍铄,老而不死的。康熙将这件事记在心里甚至达二十多年,可见其小题大做之能事。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康熙是很看中孝道的。

康熙本人就是个孝子,他侍奉孝庄文皇后近三十年,致爱尽诚,恭敬有加,有始有终。但他要求太子也如此,未免有些过分了。他能做到孝,人人称赞。但如果要求别人也和自己一样,就是己所欲,施于人了。况且,太子孝顺与否仅凭这一件事就妄下结论,史上称其为明君,实不敢苟同。但允礽的这件事情的确在康熙心上留下了不好印象,却是事实。

太子似乎和噶尔丹前生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康熙三十五年二月,还是康熙第三次征噶尔丹,让太子处理朝中事务。比如行郊祀礼、处理各部院的奏章,如果是很重要的事就必须要诸大臣议定。

该年六月,康熙大破噶尔丹,返回京师,允礽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康熙。第二年,康熙又出兵宁夏,还让朝中事务归太子管理。

但就在康熙回到京城后,听到这样一件事:太子似乎疯了,见谁打谁,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宫女侍卫,一律在他拳脚之下。康熙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只是因为这样一件事就训斥太子或是给太子加上一个什么罪名,未免有些不入情理。打大臣算什么,他还经常处死大臣呢。

可这件事也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啊,既然不想治主人,那就打狗吧。于是,康熙惩罚了太子身边的几个人。由此以后,康熙对太子的宠爱在渐渐消退。但太子的疯症却越来越厉害了,首先表现在行为上,时时刻刻出手伤人;在起居上,白天睡觉,晚上生龙活虎;在饮食上,仿佛是饿死鬼托生,一顿要吃七八碗,饮酒必须要醉。由上可知,允礽过的是醉生梦死的生活。可这样一个人居然害怕打雷,一听到雷响,就如老鼠一样四处逃窜,魂不附体。

在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巡幸塞外,他总能发现允礽偷偷地在帐篷外向里窥探,这让康熙觉得太子是不是想谋反?当时正巧皇十八子允祄重病,康熙回京城试探,可康熙一想到太子的所作所为,居然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允祄病没有事,一个小孩子得病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你看看我,上有皇太后之忧,下系天下臣民之望,多难啊!”

这显然是一番气话,意思是太子盼望他早点死,可他还不能死,因为上有一个老皇太后,下面还有一群臣民。

该年的九月,康熙把太子召来,有集合了诸王大臣,谕:“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肆恶虐伺朕躬起居动作。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殴挞,大臣官员亦罹其毒。朕巡幸陕西、江南、浙江,未尝一事扰民。允礽与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赋性奢侈,用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以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徵索。凌普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这就是废太子诏,当时的太子跪在下面,一副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偶尔还笑两声。康熙听完自己所草拟的废太子诏后,大哭起来,最后因为哭得动作太过于剧烈,居然倒在了地上。

废黜太子后,康熙每每提到允礽,就失声痛哭,就像是一个自己经营多年的杂货铺倒闭了一样。大臣们里有人说,允礽虽然行事乖张,但谋反是绝不可能的。康熙现在根本不会想这个问题,允礽是否有谋反的心已经不重要,他废黜允礽无非是因为允礽违背了自己多年来对其的教导,这多年来在这位老而弥坚的皇帝来讲已是三十多年。做皇帝做三十多年,即使再做五百年也可以,可做太子的如果做三十多年还看不到自己做上皇帝的希望,那滋味无论是谁都受不了的。

康熙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允礽的感受,但能有什么办法呢,自己身体正壮,国内外还有诸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处理,怎么可能就因为允礽做了无聊的三十多年太子而把皇位让出去呢?

在废黜太子的许多天后,有人提到了允礽的疯病。一位大清帝国的太子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怎么会得上疯病呢?康熙也觉得奇怪,他亲自教育过太子多年,太子所读之书也不算少,允礽虽然与他事无知,难道连人心也失掉了?竟然做出这么多荒唐之事来?康熙似乎提到了问题的重点:作为皇太子的允礽虽然三十多年看不到皇位的希望,但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应该能帮助他“忍”与“熬”之道。在皇宫中,他即使不能如雍正那样假装念佛,但也绝对不会如疯狗一样四处咬人,居然还会去偷窥父皇的帐篷!他如果不是脑袋进水,他应该明白所做的这一切对自己的前途而言是多么的愚蠢。

那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性格突变,行事乖张,不符合常理似的把太子之位拱手让父亲拿了回去。在这位太子身上,似乎一切符合逻辑的推理都不能起到作用,他所做的一切已经不符合人之常情。我们研究他,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下手,而这个角度在他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中就一直在照着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身体,包括他的影子。

允礽被废后

允礽被废不久,皇三子就开始为其申冤。他告诉康熙,允礽性情大变都因为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康熙不知道儿子怎么会和喇嘛扯上关系,皇三子就把事情完完整整地说了出来。据他所言,皇长子曾经请过这个喇嘛用巫术镇魇皇太子,并且拿出了证据——一套严格按照巫术所规定的纸人纸马。

康熙大惊讶,说:“我曾经想过这种事,但毕竟是传说啊。看来,传说的东西也不可不信。此术果然能让人移情别恋,性情大变。”

他又接着分析道:“一个正常人醉后伤人,醒后就后悔。可如果中了此术,似乎就是长睡不醒,自己所做的坏事,自己却不知道,有点梦游的意思。我觉得太子平时学问才艺都是人中之龙,他之所以到了这步田地,定是巫术所致。”

倘若我们对当时情景有所了解,就会对康熙的这段话表示莫大的怀疑。透过事情的背后,我们发现,早在允礽当太子时,朝中就已经形成了两股势力,第一股是太子党,这股势力的形成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太子身边都会有一群人为其出谋划策。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出于对这位准皇帝的溜须拍马,一小部分是为了教育太子而保江山社稷永远。第二股势力是以皇八子为核心的八阿哥党,其成员有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朝中有一些元老级的大臣也支持八阿哥。一方面,八阿哥允禩的确才德兼备,聪明能干,交际能力突出,很是得朝臣之心。另一方面,康熙总是不死,允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即使他自己不着急,别人也着急。就像是看着一棵果树上的果子多年不落,果树的主人不摘,外人也很想去摘一下了。八阿哥就是这个外人,而且在很早以前,他就想摘这个果子了。

本朝因为是少数民族,以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在他们这些人眼里,最有效让人信服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力。这种思想波及到了立储问题上来,就是,允礽虽然被立为太子,文治多么优秀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看武功。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所以,八阿哥党里的头目并不是大阿哥,而是老八。

皇三子给老爹报信说大阿哥曾请喇嘛用巫术镇魇太子,康熙感叹了一阵后就想到了这是不是太子之争的延续。从各种史料来看,康熙的确考虑过要立八阿哥做皇太子。因为这个儿子的确有做太子的能力,并且,朝中大臣对这位太子的印象也是非常的好。在一次征询大臣们立太子的意见时,他满心欢喜地提到了八阿哥的才能。这种明目张胆的暗示对于那群乖巧的臣下们来讲简直就是告诉他们,自己要立老八为皇太子。大臣们自然不会丢掉这份给未来皇帝拍马屁的机会,以大学士马齐为首的朝廷大臣们纷纷上疏让康熙立皇八子做太子。

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康熙看到了朝臣们随声附和的奏疏时候,脑筋一拧,他大怒。他想,好不容易把太子党剪除了,又冒出了一个皇八子党。什么时候兴起了拉党结派了?这种习气要不得。这个时候,被人家告了一壮的大阿哥站出来了,跟康熙说,父亲您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话,我会尽我所能来辅助他。康熙还没听完他的话,就把他踢翻在地。这位老头当时肯定想的是,你怎么尽你所能?找几个巫师神汉来咒别人死?

如果单从康熙踢翻大阿哥这件事来看,康熙简直是个混蛋。首先,是他暗示大臣们皇八子是个不错的太子料。当大臣和大阿哥按照他的暗示这样做的时候,他又翻悔了。我们可以说,他是个糊涂老头,因为年纪大了,而患上了喜怒无常的坏脾气。

但是,当时的情况只能容康熙如此做。允礽被废后,皇八子党的势力从以前的遮遮掩掩变成了明目张胆。与大臣结交,大臣们自然也是聪明居多,看到康熙已老弱成那副德行,迟早要玩完的,便找将来的靠山,而皇八子无疑是最佳人选。在允礽没有被废黜时,势力还如三足着地,康熙在这两股势力中仍旧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另外两股势力当时并不针对他,而是各自在咬。可当他把允礽这股势力切除后,另一股势力就开始咬他了。虽然,作为文治武功的康熙大帝并不怕自己的小毛孩子,但他必须要考虑身后事。他可以安安全全的去死,但死后,他的大清江山谁来做主?他的孩子们会不会立即在他棺材前抽刀拔剑,一不小心再把自己的尸体刺一窟窿?

这一切对于一个老人来讲,是必须要考虑的。老人都害怕死,并不是害怕死亡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而是怕死后不该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