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1926400000002

第2章 奴隶转身——决定商亡周兴的牧野之战(1)

平心而论,尽善尽美的周王朝是后世儒生出于某种目的意淫出来的,这个王朝即使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也是在他建立后的事情。如果不是一群奴隶在战场上突然转身,化友为敌,周武王能否伐纣成功还真是个问题。等于说,周武王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历史的拐点也就在那群奴隶的转身后出现,最终决定了商亡周兴的历史。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44年)正月,周武王率领兵车300乘,亲兵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向商朝都城开来。从阵势来看,他并非是旅游,而是想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纣王摊牌。正月下旬,这支军队抵达黄河附近的孟津,周武王施展交际能力与十多个方国部落的人达成协议,一起和纣王摊牌,胜利果实人人有份。

该月二十八日,周武王率领这支军队顺利渡过黄河,兼程北上,到达百泉折而东行,直指商朝都城朝歌。让他兴奋的是,军队在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仅用了六天时间,二月初四,太阳还没有升起,他就到达了离朝歌还有70里的牧野。

商朝朝廷早在三天前就得到周武王来摊牌的消息,但纣王没有想到会这么快。面对朝廷上下狼奔豕突似的恐慌,这位大王强稳阵脚,吩咐立即部署防御。

但军队负责人和他都知道,王朝主力部队正在遥远的东南地区作战,一时之间根本召不回。纣王想到了一个唯一的办法:把在徐州战役中获得的俘虏送上战场。

商朝的行政效率很高,仅半天时间,一支17万的军队组建完成,这支军队的组成是大批奴隶和守卫京城的商军。比例为1比9。按照纣王的吩咐,军队的前队为奴隶,正规军最后。他们当时的任务只有一个,监督奴隶作战。

同一天,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地雷”军队奔赴前线,准备与周武王一决高下。那个时候,周武王还不叫周武王,他不过是个造反的诸侯,纣王称他为姬发小儿。

轻视对手或是对手的名字注定不会发生什么好事,尤其对手是姬发小儿这样的人。双方对阵,姬发小儿做出了一件让纣王惊讶不已的事,他在阵前庄严誓师,史称“牧誓”。首先,他大声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目的有两个:激发从征将士的必杀之心和给自己犯上作乱“平反”。接着,他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对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对齐,以稳住阵脚。最后,他大声叫喊,不准杀害降者。

这段“牧誓”表面上看是在激发自己士兵的士气,实际上是为在瓦解纣王前面的那批奴隶。可谓奸诈之极。

姬发喊得声音非常大,纣王早在那里听不下去了,他大骂姬发犯上作乱。姬发回他:我是吊民伐罪。纣王骂他是趁火打劫,因为自己的主力部队正在跟东夷打仗。姬发回他:玩得就是智慧。

纣王知道,双方已经没有谈下去的可能了,就下令冲锋。姬发也命令军队冲锋。

但双方士兵一动,明眼人就看出来,纣王这场仗不好打。首先,姬发一方先冲上来的是战车,那个时候,战车作战还刚刚起步,300乘战车已经好比后来的百团大战了。纣王放在最前面的是奴隶,他即使有那么多战车,也不可能给奴隶用。其次,这些战车一启动,速度奇快,最后,他认为的姬发小儿又出奇兵,让一批战车从侧面冲杀过来。纣王有些慌了,那些奴隶更慌,在阵前,始终不肯多走一步,并互相揣摩着到底该走多远才算完成任务。

纣王由心慌导致恼怒,下令正规军驱赶奴隶勇往直前。事实上就当时的历史情境来讲,如果阵前的这些奴隶是已经为纣王服务很久的,那肯定不会发生后来的事。在商周时期,奴隶自己并没有“被奴役”的概念,他们永远都把“一切听命主人”奉为法典。但在阵前慢慢向前的这些奴隶刚刚被纣王从徐州领回来,他们在几个月前还都是战场上的士兵,并且将商朝视为仇人。如今,却被仇人压着上战场送死,所以,心总有点不情不愿。

正规军在他们的屁股后面留下了许多支箭,向前大概是死,不动肯定是死。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决定:先向前,然后转身。

就在他们马上要遇到冲上前来的姬发小儿的战车时,他们飞快转身,将纣王发给他们的武器对准了纣王。

纣王再次大慌张,不过这一次慌张却坚定了他的信心,因为他前面还有近两万的正规军。他指挥他们向前冲锋。这是一场非常奇怪的战役,敌方突然多了许多士兵,而己方突然少了许多士兵。

前面有奴隶的开辟血路,后面有战车的驰骋纵横,经过一天的冲杀,姬发小儿顺利成章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纣王狼狈逃回朝歌,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投降;要么自杀。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检讨,最终,他选择了后一条。他跑到粮库(鹿台)上,把自己点着,一动不动地学后来的老和尚坐化了。

他刚成灰烬不久,姬发就率领着军队和那群奴隶冲进了朝歌,此时,历史宣布:商朝灭亡。姬发又经过了一年时间,分兵四出,将还听命于商朝的各地诸侯一一消灭,周朝建立。

如果不是那群奴隶临阵倒戈,姬发建立周朝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我们可以从周国领导人有吊民伐罪的“野心”开始谈起。

周国是商朝封在东面的一个诸侯国,由于这个周国的几届领导人都能把国家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事业,当经过了公刘、古公掸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后,周迅速强盛起来,后来的周文王继位后,周的势力已伸入江、汉流域。商朝上下对这个崛起的诸侯国警惕万分,纣王还把周文王请到朝歌,软禁了一段时间。周文王在朝歌过得日子并不好,简直就是受到了奴隶般的待遇。回国后,他一心想要报此待遇之仇,再加上纣王当时把商朝治理得的确不怎么样,周文王开始了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这个宏伟大业在周朝建立后,其意义可谓重大无比。首先表现在政治上,文王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其次,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纣王“去炮烙之刑”,这当然并非是他有仁慈之心,而是为了争天下人心,最大限度地孤立纣王。最能体现他优秀政治家身份的是他轻松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

在羽翼未丰时,他的重中之重是要处理好与商朝的关系,表面上,他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亨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他开始制定伐纣军事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的最终目的就是打开进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而第一个步骤就是把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他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于、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死掉了。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后来的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但这一切行动并不能决定商朝的灭亡,周文王所做的一切之所以在历史上称有意义,是因为他的后继者建立了周朝。

姬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当初亲附父亲的那些诸侯未必亲附自己,为了验证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态度,在牧野之战发生的两年前,他利用文王在诸侯中的声望,载着文王的灵牌于军中,兴师东进,观察诸侯的态度。在到达孟津时,前来参加会盟的有八百诸侯。这些人都认为,干脆渡过黄河灭了商朝。姬发思考再三,最终放弃了这一自大的想法,在与诸侯结盟后,便率师西归。

他当时之所以不敢问鼎朝歌,是因为商朝朝堂上还有三个优秀人才。一个是比干,另外两个是箕子和微子,这三个人撑着商朝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