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正思维决定正能量:好父母要给孩子的52种正思维
19280700000003

第3章 正思维之自我篇——教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合己”思维

几十年前的人们认为,多读书坐办公室才是好的、成功的,后来人们又认为能赚钱才是最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意识到,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么,适合自己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做对事,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有特长、有潜能的事。

很多孩子都认为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也不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能做什么或真正想做什么。于是在刚刚踏入社会时野心勃勃,充满了玫瑰般的梦想,但几年过去,依然一事无成,变得沮丧和颓废,甚至麻木不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应该让孩子首先了解他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就是“合己”思维。孩子具备了这种思维能力后,在做事和选择职业上,就会比较清醒地明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适合自己的天空翱翔

平时,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爱好不同,所以评判事物好坏的标准也不同。一件美丽的东西适合于这个人,却不一定适合于另一个人。因此,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不一定是最美丽的。

美国女强人赖斯小时候,她的母亲希望她能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家。于是,母亲就努力培养她练习钢琴,希望她的人生就像动人的乐章一样。赖斯的名字“康多莉扎”源于意大利文,意为“弹奏得很甜美”,其名字的用意可见一斑。

有的时候,每个人的发展都很出人意料。在赖斯读到大二的时候,她参加了著名的亚斯平音乐节,正是在这个音乐节上的经历改变了她人生的方向。

赖斯后来就这个音乐节比赛说道:“我碰到了一位11岁的孩子,他只看一眼就能演奏的曲子,可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耐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她认真地告诉CNN的记者说:“我意识到如果我继续搞音乐,我最终的前途不是在卡耐基音乐厅,而只能是在一个钢琴酒吧里演奏,或者教13岁的孩子谋杀贝多芬。”

在丹佛大学上学期间,赖斯很想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新专业。有一天她上了一堂的约瑟夫·科贝尔讲的课。科贝尔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当然在他女儿没有当选为国务卿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他。那堂课的主题是: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听着科贝尔的课,赖斯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在课堂上,赖斯忽然感觉到:“俄罗斯政治居然那么有意思……”

就这样,课堂上讲的“俄罗斯”让她从此从音乐中跳了出来,走向了适合自己的领域,迈进了美国政界,直至做了国务卿。

赖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于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最终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美国轮胎制造商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长大卫·古里奇说:“喜爱你的工作。如果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哪怕工作时间再长再累,你都不觉得是在工作,相反像是在做游戏。”他的话就贯穿了“合己”思维。

加拿大最知名的风景园艺家琼尼·马汶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习非常用功,但是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一天,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医生在例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与16岁的琼尼·马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心理学家说:“马汶,我看过了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身体检查,对于你各方面的情况我都仔细研究过了。”

“我学习向来是很用功的。”马汶向心理学家说道。

心理医生告诉他:“孩子,其实症结就出在这里,就是因为你学习一向很用功,可是学习成绩没有多大进步,你的成绩表显示你的学习不理想,如果再这样继续学下去,那可能对你一生都有不好的影响。”

同时,心理医生安慰马汶说:“不要难过,孩子。只要你记住我的话,你将来肯定会成功的:一位画家不懂五线谱,一位医生不会写诉状或者一位数学家不会写小说,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你也不例外,我相信你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谁都会为你感到自豪的。”

心理医生和他谈话之后,马汶就离开了学校开始四处找工作。他很快找到的工作就是帮人护理花园及修剪花草。他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工作并自我感觉“手特别巧”,很多人也高兴地称赞他“绿拇指”。事实证明,马汶修理过的花草都格外的美丽。

马汶也因此喜欢上了园艺这一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马汶身上得到了切实的诠释。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到适合你的那一行,并为之不懈地努力,你迟早会做出突出的贡献的。

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在他孩提时代曾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学画画,但是效果不佳。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戏剧艺术上的天赋被发掘出来了,最终使他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无独有偶,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读小学时,除语文成绩较好外,许多门功课成绩都不好,尤其是数学成绩,常常考试都在六十分以下。他的父母发现他写作有天赋的时候,对他写作很是支持。帮助他在语言和作文方面用心练笔,他本人因为喜欢写作,也很乐意下工夫。多年后,他被评为“北京十佳青年”,很多孩子都喜欢他的作品,他也因此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作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不管是正是追梦的人,还是正在教育孩子的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一点并遵照这一原则行动。因为小鸟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天空中,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父母教子智慧: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要逼兔子去游泳,不要让鸭子去跑步;是兔子,就应该给它一片广阔的草地,让它自由自在地在上面奔跑;是鸭子,就应该给它一片碧绿的湖泊,让它跳进里面去游泳。”

作为父母应当记住:不要因为自己的愿望,而勉强孩子从事某一行业,也不要让孩子贸然决定从事某一行业。而是应当给孩子合理的建议,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潜力、特长做出选择,而父母只需要在旁边适当地指导即可,请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孩子。父母要告诉孩子:“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你做得到的事,并且做好你正在做的事。”

“赢自己”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比着”生活,事事、时时都要跟别人比:比分数、比幸福、比成功、比快乐……

看到别人获得了成功与幸福,我们就会失落、落寞,甚至心生嫉妒;看到别人失败而遭受了痛苦,我们或许会幸灾乐祸而暗自庆幸;这些盲目攀比的害处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比如,它使人们的虚荣心更强、追求奢华、做事浮躁。和他人相比的话,比不过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比过了就会产生骄傲自大心理。

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攀比有好的一面。比如,看到和他人的差距,就会促使人们去努力;看到他人赚得钱多,自己就会努力多挣钱;看到他人考进了好的大学,自己就会暗下决心努力考上名牌大学;看到他人获奖,自己就会加倍努力也要获奖等等。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下,攀比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具有积极的一面。

总的来说,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而又浮躁的社会,攀比的害处是远远大于其好处的。为了避免这些坏处危害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思维:拿自己跟自己比——自己比昨天进步了,这次比上次好了,这就是“赢自己”思维。

只要“赢了自己”就行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超越的人就是你自己”。的确如此,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你最大的敌人也是你自己。有的人没有超越过去的自己,他们彷徨了;有的人前进一步了,他们便从平庸走向了成功。

事实上,没有人时时充当你的对手,也没有人时时记着你进步或退步。只是今天与昨天之间,你知道自己的输赢。

台球冠军潘晓婷的成长故事,就是一个赢自己的故事。

潘晓婷曾评价自己:我是个内向、安静、骨子里要强的人,后来有人称我“寂寞高手”,我想就是因为这个。我觉得,安静的人很适合做职业台球手,因为打台球需要很专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质要特别好……而这些我都具备。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

潘晓婷在美国和爱里森·费舍尔打的那场公开赛前,曾经和这个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比赛过两次,结果为:胜一次、负一次。这样的比赛成绩让她从一开始就得以轻装上阵。当比赛进行到决胜盘8比8平时,局势对她来说是有利的。可她没把握好机会,同时还有客观原因,那就是比赛主场在美国。在她击关键一杆时,主办方突然通知观众可以换票离场了,美国人用这种混乱的局面影响了她的情绪,最终输掉了可以赢的比赛。

由于自己的失误没能战胜对手,她无法原谅自己。在那场比赛失利的当晚,她彻底失眠了。潘晓婷和父亲通话时表示会牢记这场比赛。她躺在床上反复重温着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行走,而这片田野布满了很多沼泽。而在她行走的时候,她却迷路了。可女孩并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之后试走新的路线。无论环境是多么可怕,但是她总归是离开了令人恐怖的沼泽区。这使潘晓婷感觉到,即使输了一场比赛,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总能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这件事之后,潘晓婷悟出了一个道理:人能赢自己比赢别人要重要许多。

人想成功,必须先赢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总做人群中的翘楚,如果我们因为某事输给别人而一蹶不振,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再取得成功。我们只要有清醒地认识,今天的自己赢了昨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自己总有一天能成功就足够了。就如潘晓婷所言,“赢了自己就行”。

好父母教子智慧:

其实,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对手只有自己,我们必须要赢的对手也只有我们自己。只有一心想赢得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欠缺,然后去及时地纠正和补救。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赢得别人才努力,那将永远无法突破自己,取得质的飞跃。

作为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每天审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努力纠正,摆正自己的心态,最终做到赢自己,做自己人生的冠军。

“不可能”思维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与困境在所难免。在遇到种种逆境时,许多人脑海中显现的第一个念头是:不可能了。而少数人则认为:虽然很困难,但还是有可能的。最终结果,认为“不可能”的人,最终只能面对失败了,而那些坚信可能的人,在不断地努力下使事情如其所愿成为“可能”。

世界上无数成大事者,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成就大业的。其实,历史就是由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实则有可能演绎而成的。比如过去的人都认为“水不可能倒流”,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抽水机,实现了“水倒流”的愿望,真正做到了过去认为可能的事情。再比如,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但是如果人类能够进一步了解星球,飞到星球上观看太阳升起,那么就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可见,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有些事情现在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警惕“不可能”思维,不要让其靠近,以免影响孩子的斗志。

做“不可能”的事

体操冠军李宁曾经说过:“一切皆有可能。”的确,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一个人的思维态度决定了他能否将自己的潜能、智慧发挥出来以及发挥到什么程度。而一旦人们发挥出了足够的潜力,那么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做成!

很多人遇到问题总是习惯于强调客观原因,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客观条件不允许、这是文化不兼容性,这是宏观调控实施所造成的,这是怎样怎样。而与之相反的有的人遇到问题却会客观分析,冷静思考,找到问题的症结,最终解决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将冰箱卖给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无异于向居住在赤道附近的居民推销暖气一样愚蠢。但是美国人沃特森却将这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沃特森曾到达北极并亲眼目睹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在那里,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冰箱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感觉很寒冷。和他同行的一位朋友与他调侃说,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里才不需要冰箱——谁要是在这里用冰箱,那就是神经有毛病。沃特森想了想同伴的话,心中突然灵光一闪,郑重地说道:“我看未必。”并且胸有成竹地向朋友表示自己有办法将冰箱卖到这儿并让当地人使用。

众所周知,北极圈内的气候几乎长年处于严寒之中,因为这里到处都是冰川雪地,并且北极没有泥土和沙石,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用冰块切割成的砖建造而成的。居住在冰屋里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不能在屋子里生火,否则冰屋便会融化。因此,屋内的温度常在零下几度到零下十几度。

沃特森先找到一位爱斯基摩人作为见证人,向他演示冰箱的另一个作用,而这个作用对于当地人的生活是需要的:把自己带去的啤酒和矿泉水以及爱斯基摩人刚刚捕获的猎物一起放入冰箱,并将冰箱的温度调到4摄氏度。到第二天打开冰箱时,那些存放在里面的东西都没有结冰,而如果存放在冰箱外的话,通常都是结上很厚的冰。

在沃特森向当地人推介冰箱以前,爱斯基摩人储存东西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食物随地一丢,因为不管东西放在哪里,都不用担心食物会变坏——因为这里什么地方都是极度严寒的。做饭时只需在屋外架起大锅,点燃动物的皮毛或者皮内脂肪,烧一锅开水来解冻就行。而现在,有了冰箱,就可以省略做饭前解冻食物的程序。那位见证的爱斯基摩人高兴了,也动心了。他欣然邀请同族人一起使用冰箱——沃特森在北极推介冰箱大功告成。

沃特森的成功在于改变了常用的思维模式:冰箱可以用来冷冻食物,也可以用来防止食物冷冻起来。结果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那么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都是基于哪些原因呢?

一,众人都认为不可能,不会去关注,当然也不会去设防,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去关注,有人去做,那么,事情就极有可能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二,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一般都没有竞争对手,第一个去做的人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做,避免有其他人的竞争而牵扯精力。

三,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开始阶段必然有很多困难。因为难度高,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放弃,甚至认为别人也不可能去做。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个勇敢去做的人往往会将不可能的事情做成。

然而,很多父母却不懂这个道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少应用这个道理。其实,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成年人大有不同,经常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举个例子来说,尼尔·阿姆斯特朗,这位美国宇航员小时候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蹦蹦跳跳地望着月亮对他妈妈说:“妈妈,我想跳到月球上去!”他妈妈听后没说不可能,反而显得很高兴,并且鼓励他好好学本领,将来一定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一名宇航员,将他儿时的梦想——当时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可能。他乘坐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往往会对孩子说:“别想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尽管这些父母对孩子说“不可能”的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但他们没有往深处想这句话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因为长期向孩子灌输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会被“不可能”的思维禁锢住,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了挑战困难的激情,结果很多可能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就真的变成了不可能。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并非每一个“不可能的想法”都能马上立竿见影成为现实。但改变我们身边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所以,只要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并为自己认定的事情而不懈努力,总有一天奇迹会发生在你的身上的,将在世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好父母教子智慧: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与思维方式不同。具体讲前者是用眼光看问题,后者只是用眼睛看问题。眼睛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想到的只是当前的状态,而眼光却能看到问题的内涵及外延,用眼光看待问题能够延伸到以后,具有眼光的人能够把不可能做成的事做成;两者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用眼光看问题,让孩子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在有些人看来是多么不可能。但是只要孩子敢于去做,并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有可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拥抱成功女神。

“善终”思维

很多人做事都很重视开始,比如当官的刚上任则会有三把火,这就是所谓的谋始。谋始的重要性绝不可否定,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之前,首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考察论证可行性,从战略战术角度、高度看待其发展势头,审时度势地决定投入与否。然后要选人、用人、决定规模大小、权衡取舍等。谋始决定成败,得当可事半功倍,成就大业。成功谋始之人定是大谋之才,必是识人之才。《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谋、谋成才有真正谋始。

但是,光有一个好的开头是不够的,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做着做着就松懈了,当初的很多想法没有实施就停止下来了,最终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结果的。所以,古人曾感叹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所以,成大事者往往不仅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前进过程中也会坚持不懈,最终的结局亦非常圆满,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善终”思维。所谓“善终”思维,是指追求最后的胜利,让结局圆满而美好的思维模式。

做到善终才是“圆满”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大奸大忠之人。绝大多数忠臣与奸臣在刚开始时都有报效国家、善待百姓的凌云壮志,只不过奸臣在行动的过程中,或被困难吓倒,或被金钱诱惑,或被权势俘虏,逐渐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越走越远,最后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而不得善终。而忠臣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善始善终,最终流芳百世。

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灵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虔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3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周公一生竭力辅佐君王,爱护百姓,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他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流传至今。周公在接受武王的重托之后,尽力辅佐年幼的成王,即便后来遇到很大的挫折——管叔、蔡叔反叛周朝,周公仍然坚持己任,想尽一切帮助成王稳定朝纲,造福百姓。再加上他洁身自好,即便身居高位依然谦虚温和,所以才受到了天下百姓与后人的敬仰与爱戴。

周公是善始善终的典范,有的人则与之正好相反。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年轻时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这个时期他一直是一个礼贤下士、清廉俭朴的人,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可以说,王莽直到公元前后几年都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拥戴的人。

但是,在他被封了“安汉公”的爵位,女儿也成了皇后之后。他的野心逐渐膨胀,想要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他毒死汉平帝,立孺子婴为帝,自己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后来,他又逼迫孺子婴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但是,王莽的皇位没做多久就被拉了下来,最终身首异处。

王莽刚开始也是想做一个受人敬仰的贤士,但是他没有“善终”思维,被权力迷了心智,最终偏离了原始的轨道,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由此可见,拥有“善终”思维,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重要。

好父母教子智慧:

“万事开头难”。开个好头固然重要,但若想完美地谢幕,还须有善始善终的坚持。

善终如始是一门哲学,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唐僧正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了正果。同样农民在田间劳作,需要始终耕耘才能收获丰硕;军人在方阵操练,需要多年来如一日才能严整强大;学子在书海奋笔,也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卓尔不群。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做事不但要怀着雄心开始,带着信念坚持,还要最终做出结果。在前进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会在开始不久就厌倦、松懈,因为没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而半途放弃,最终失败。因此,如果做事想要最终取得成功,就要像唐僧在西天路上那样,意志坚定,摒除一切不良影响,不轻易言败,直至最终达成目的为止。

“敢想”思维

苹果公司的创办人之一乔布斯,是世界公认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大家公认他的一系列发明改变了现代人的通讯、娱乐甚至生活方式。他的人生信念就是“只要敢想,就没什么不可能!”

从乔布斯的想法里,我们不难看出敢想对一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有多大。成功永远不可能眷顾畏首畏尾的人。敢想敢干,是获得成功的入场券。培养孩子的“敢想”思维,无异于为他们将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赏识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能为孩子插上一双在创造力世界中自由翱翔的翅膀。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孩子丰富而美好的想象力会因常规教育体制的影响,或人们固有观念的作祟,被成年人有意或无意地扼杀掉。这样做,扼杀掉的可能不是一个孩子的想象力,而是未来的一个科学奇才!

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在英国,有个小学生在同学中人缘不好,究其缘由就是因为他经常“说谎”“吹牛”。就拿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来说吧,说是有一天他捡到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的样子很是怪异。他拿着这块石头到处向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我这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他的同学听后都大笑不止,可是这个学生一点也不把同学的嘲笑放在心上,平时仍然我行我素,照旧会对身边的东西和事物发表很独特的看法。终于有一天,他的老师受不了这个问题学生,就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他父亲那里,申明让他的父亲严格管教他,让他改掉胡说八道的毛病。但是他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并要求他“改正”,只是从此留意暗中观察孩子。

后来有一天,这个孩子在田地里玩耍的时候捡到一枚硬币,他拿着这个硬币观察了半天后回到家里,神秘兮兮地向姐姐炫耀说:“我捡到的这个硬币是古罗马造的硬币。”孩子的姐姐接过来瞧了一瞧,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却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硬币。只不过时间久远了而且又受潮生锈,因而显得有些古旧罢了。根本就不是他说的什么古罗马造的硬币!他姐姐认为他这样持续的“说谎”对他以后不好,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其目的就是想让父亲好好管管他,让他改掉这让人反感的“说谎”毛病,但是父亲听了姐姐的话后,把他叫到身边说了另一番话:“我怎么能责备你呢,我打心眼里高兴,因为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这位父亲“纵容”孩子“说谎”的做法,很多人都认为这孩子的父亲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了,他这样纵容孩子“说谎”就会害了孩子。孩子这样“说谎”下去,待以后成年了一定会成为一个满口假话的“伪君子”。但是出乎这些人的意料,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就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这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的三大定律之一的“进化论”,正是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假如没有他从小养成的敢于想象的思维模式,假如他父亲不“纵容”他因为想象而“说谎”,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了。

好父母教子智慧: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想象是十分脆弱的,他们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得到肯定,是他们“敢想”的原动力。有了“敢想”才会有敢做,敢想敢做,孩子才有在日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那么,就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建立“敢想”思维开始吧!

“逼迫”思维

每个人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要“大声啼哭”——这样的啼哭逼迫肺泡呼吸新鲜氧气;接下来为适应世界上的一切,都逼着每一个新生儿去适应、去争取;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逼迫”下迈开的。比如生活所逼、环境所逼、亲情所逼、工作所逼、社会所逼、自己所逼、时间所逼、空间所逼……面对种种无奈和层层压力,纷纷迫使你不得不努力拼搏、勇往向前。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各种“强迫”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逼迫”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让人经常处于一个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状态,从而有所创造并取得收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逼迫”思维。如果你能够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这种思维,那么,你的人生势必会变得更加精彩!

要坚信“天无绝人之路”

人生没有绝境!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坚定信念,“逼迫”自己勇敢地面对,然后脚踏实地地去“突围”,那么极有可能赢得柳暗花明、绚烂无比的明天。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在业界有着极大的声望,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蓝色狂想曲》备受人们的推崇。但是,你知道格什温这部天籁之作是如何编辑出来的吗?答案竟然是:他是在被“逼迫”下完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诞生经过吧。

格什温最擅长写的是通俗音乐,在写出《蓝色狂想曲》之前,从没有写过交响乐,对交响乐的知识也是知之甚少。但是有一天,一位爵士乐团指挥突然提出请格什温写一部交响乐,并且提出要求,要让作品显得“庄严”。对此,格什温显得一筹莫展,他深感自己难以完成这部作品。

乐团指挥看出了格什温的犹豫和踌躇不前,但是为了促使格什温早日写出作品,他在无奈之下想出一个办法: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向公众声明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作品。

格什温看到公告后哭笑不得,没想到乐团指挥会用这种荒唐的办法“逼迫”自己就范。假如三周后自己没能写出交响乐作品,那将会是什么后果呢?肯定是自己的声誉受损。想到这里,格什温倒吸了一口凉气。

但是交响乐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啊,况且自己从没有涉足过,他深感自己没有把握也没有底气。可现在他感到自己被“置之死地”了,要想“后生”,就只有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格什温居然在两个星期后完成了一部惊世之作——《蓝色狂想曲》。这部作品的首场演出便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奠定了格什温在乐坛上的地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你遭遇某种挫折,甚至劫难的时候,或许这也是一个新生的机遇。站在悬崖峭壁前,有的人只看到了眼前的绝路,而有的人却将其视为救命的梯子。很显然,格什温属于后者。他不仅抓住了这架他原本不甚喜欢的梯子,而且还意外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当我们面临各种磨难的时候,请不要慌张,当我们镇定自若地“强迫”自己勇敢面对的时候,也许就能激发我们隐藏的潜能,将“磨难”变成“机遇”,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再上一层楼。

有一对姐弟俩,弟弟在上大学前从没出过县城。后来弟弟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需要坐火车来北京上学。父母担心男孩的安全,就打电话让在北京工作的姐姐去火车站接他。但是姐姐想好好锻炼一下弟弟的自立自强能力,就很坚决地拒绝了父母的要求。

弟弟心里很不高兴,不明白姐姐为什么会这样无情,便决心要靠自己。姐姐能想象出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弟弟来说,从小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之后再从省城坐火车到北京,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弟弟不知道该怎么买火车票,也不知道怎么上火车。但是姐姐希望在这样备受压力的情况下,“逼迫”弟弟抛却“羞涩”,多问多打听。

弟弟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言语而又腼腆的男孩。他一个人在火车上站了十二个小时(他买的是无座票),不知道有无厕所,又羞于问他人,为了避免上厕所,他一路上没有敢喝水。终于熬到了北京站,下车后被人流裹挟着稀里糊涂才出了站。一路上挤公交车(他不知道有校车来接),因为没注意听站名,坐过了站点,不得不再返回来。好不容易到了大学门口却意外地见姐姐在那等他。姐姐快步走上前高兴地给他说:“祝贺你,终于可以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姐姐离开他前,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并郑重地告诉他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且努力,你也会像我一样,自己养活自己。”但基于年龄和阅历所限,弟弟并不理解姐姐,在心里无数次埋怨姐姐的不近人情。

大约一个月后,弟弟给姐姐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姐姐给他找份兼职。姐姐在电话里尖刻地反问他:“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是个敏感的男孩,一听便很快地挂断了。很快,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埋怨姐姐的冷酷无情。

在电话里实在拗不过母亲,姐姐不得不答应照顾弟弟。但也只是写了封信,告诉弟弟所有能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弟弟凭借姐姐积累起来的无价的“财富”,终于在一周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工作不轻松,薪酬也不多,但完全可以维持他的生活。但弟弟还是在电话里埋怨姐姐。姐姐将自己当年的窘境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当年的情况要比他现在惨很多。

从此之后,弟弟的电话就很少了,姐姐知道他开始“心疼”钱了,也知道他在生自己的气。但姐姐依然认为弟弟应该经历和体会生活的磨难,并相信弟弟在经过磨难洗礼后,会变得更加坚强。

一年后,弟弟忽然在一家还算高档的咖啡馆请姐姐喝咖啡。姐姐看到眼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却自信的男孩,他的言语透露出的是淡定和沉稳,眉宇里透露出了成熟男人的味道……

在姐姐的“逼迫”下,弟弟不得不自己解决各种困难,不得不自己做兼职来养活自己。不过,也正是因为姐姐的“逼迫”,才让弟弟快速地成长起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从一个说话吞吐、遇事慌张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谈吐文雅、自信勇敢的大男孩。

其实,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逼迫”,只要我们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强迫”自己冷静面对,勇敢处理,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克服困难,登上成功的宝塔。

好父母教子智慧:

“安逸的环境练不出惊叹的水手”,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只有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水手才是一流的水手。从小到大都衣食无忧且过惯了平静生活的人,是很难适应艰辛而寂寞的日子的。而那些经常处在被“逼迫”的环境下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吃过了各种各样的苦,尝遍了生活的艰辛,只能依靠自己来拯救自己。最终,他们在被迫的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将各种磨难踩在脚下。

所以,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逼迫”,“逼迫”孩子前进,“逼迫”磨炼出一把征服世界的利剑。如此一来,在没有父母庇护的世界中,孩子仍然可以劈风斩浪,摘取胜利的桂冠。

“视短”思维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长得倾国倾城,但是,在这美丽光环的背后,她也是有缺点的。比如,西施虽然长得美若天仙,但她体弱多病,尤其脾胃不和,经常胃痛。不过,西施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她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想办法弥补。所以,西施喜欢用手扶住自己的胃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她自身疼痛,还能使她自己看起来更加美丽动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完美,不能正视自身的不足,那就活得很累。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不足的人,才能不断向完美跨越。这就是“视短”思维。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看他如何扬长避短了。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人就会成长,就会拥抱成功,从而开创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和弱点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阳光,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丝黑暗。同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缺陷或弱点。有的表现在身体上,有的表现在心理上,有的表现在性格上。

美国的福利事业很健全。有一天,在华盛顿一个福利院门前躺着一名女婴,旁边有很多人在围观。院长闻讯后亲自赶来,将女婴抱到福利院内。经工作人员检查得知:这名女婴的一只手上少了五根指头。院长像收留别的弃婴一样,很认真地安排人员护理这孩子。同时,院长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珍妮。

其实,在这所福利院里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有身体缺陷的。基于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不论是院长、老师还是义工,都努力呵护着孩子们脆弱的心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同时,尽最大可能防止对孩子们的自尊产生刺激的事情发生。

可是,新来的体育老师却打破了这个规则。他居然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将有缺陷的孩子分成小组,又根据每组情况的不同,要求他们做各种他们的心理似乎难于承受的游戏。院长为此专门找他谈话并批评了他,同时明确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理智的。这些孩子需要呵护,谁都不能伤害他们。

然而,这位倔强的体育老师却坚持认为,即使是身体有缺陷,也应该有正视自己缺陷的勇气,并且有为自己开拓新天地的想法,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缺陷不思进取。

于是,他在认真和院长沟通之后,争得了校长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认真观察与悉心开导,他依然坚持让一些腿部有疾病的孩子坐着去打球,让上肢有问题的孩子去参加赛跑游戏……

令人欣慰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有缺陷的孩子们都有了惊人的进步。尤其是那个叫珍妮的小女孩,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敏感,那样自怨自艾了,脸上整天挂着自信的笑容。原来,小珍妮虽然少了5根指头,但却在赛跑上有惊人的天赋。

后来陆续发生了很多令人振奋的事情。孩子们纷纷展示出一些许多常人意想不到的优点:有的孩子擅长沟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玩具推销出去;有的孩子喜欢游泳,能在预计的时间内游到对岸;有的练就了一番不错的厨艺,成了了不起的厨师……20年后,那位早年的弃婴——珍妮,凭借她锲而不舍的努力,登上了残奥会的领奖台。

在揭开伤疤的时候,固然会令人感到非常痛苦,但是在痛苦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获得生存的勇气。既然有些缺陷或弱点给人无限打击,令人难以忘记,那么就不要忘记,尝试着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届时,你就会成为一个站在阳光下微笑的人。

伤痛会令一个人麻痹,从而失去享受自我生活;阴影可能会使一个人精神颓废,躲到一个角落里而难于入群。或许,他们的一生就如自己的影子一样,当暴露在阳光下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梦魇,怎样跑都甩不开,直到跑到那没有一丝阳光的阴暗角落里,双臂环腿地靠墙坐着,慢慢地抽泣。这只是一种懦弱,像珍妮一样曾是懦弱的附录。只不过珍妮在没有被黑暗完全吞噬时战胜了自己,从而获得了勇气这枚徽章。

好父母教子智慧:

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父母的任务,是要帮助孩子明白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孩子明白,他们不应该因为有了这些缺点和不足而觉得自卑甚至恐惧,继而丧失努力奋斗的信心。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勇气的表现,更是智慧的表现。维纳斯因为残缺而成为残缺之美的极致!挂在夜空中的那一弯新月也因不圆满而成为另一种优雅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