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1936200000013

第13章 巨人族传说

古老而动人的希腊神话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它其中就有关于泰坦巨人族的传说。泰坦是侍奉司时神克罗诺斯的巨人神,后来克罗诺斯背叛了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因此,泰坦的巨人们便被投入地狱或藏匿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带。

其实,有关巨人的传说不仅在古希腊,在印加文化中或其他国家的流传故事中都有所记载。例如在公元前400年希罗多德所着的《波斯战史》里,就说曾发现过2.5米身高的完整人体骨骼。前几年,巴西的科学家奥兰多·维托里奥在其本国北部罗赖马山附近的圭亚那高原的原始森林之中探险时,发现了6个平均身高2米的巨人。他试图接近他们,可那些巨人朝他投掷石块,防止他靠近。

在爪哇、非洲东南部、中国南部、蒙古及印度等地先后发现过直立猿人和大型猿人的遗骨。人类学家的见解是,这些是类人猿的一种,但不是人类的祖先。

前苏联人类学家雅基莫夫博士根据这些骨骼的大小,推算出它们的体重在500千克以上。大概由于头盖骨和大脑的生长跟不上躯体的发达程度,所以它们的进化停止了。

1966年印度生物学家在德里附近,发现了身高4米、肋骨长1米的酷似人类的骨骼,后来鉴定证实这是生活在100万年前的猿人骨骼。

19世纪末,在马来半岛探险的一位学者听说在半岛的腹地有巨人族,便前往调查。结果并未见到巨人族,但发现了他们使用过的棍棒,一根棍棒,由好几个人都拿不起来。

还有,不靠种族遗传而由普通的父母生育出来的巨人也很多,如公元1511年,一名巨大的男子被送到罗马皇帝马克西来安一世那里,此人一顿饭就吃了一头小牛和一只羊。

公元1576年,一个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男子也是身高3米。这些巨人的父母是否也是巨人呢?当初法国有一个贵族,出钱撮合几对巨人夫妇,但生下的孩子却是普通身材。

那么巨人族是否现在还生存呢?对于这一科学上的疑问,很多人类学家的答复还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在地球的某一角落,巨人族继续生存还是可能的。

古希腊神话常提到“巨人”家族,如泰坦巨人和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等。古代巴比伦的胶泥板上也记载有祭主向巨人学习天文学知识的传说。还传说在非洲的古代基督教父奥格斯底斯和古希腊历史学家海洛特斯分别发现过“巨人”的牙和骨架。此外,巴西的胡伊拉斯着文写道:“在辛格鸟山附近的强格鲁地方发现7个‘巨人’家族的群体,他们平均身高2.5米,体力超群。”上述传说一直使人将信将疑。自从“巨猿”化石问世以后,人们产生一种想法,在众多“巨人”传说中或许包含着某些确凿的证据。

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于1935年在香港中药铺买了很多龙骨,从中首次发现了3枚“巨猿”牙化石的故事已成为古生物学界人人皆知的一段佳话。孔尼华深入观察、测量了一枚巨猿的右下第三齿,认为它明显是一种灵长类的牙,长22毫米、宽18毫米,这样大的尺寸,比现代体格最大的山地大猩猩(长、宽只有19和16毫米)的同类牙还要大。巨猿牙化石除尺寸“巨大”之外,其他的形状,如牙体的轮廓、牙尖和纹饰等与人类的非常相似。孔尼华认为它是近代较晚的一种灭绝了的大型类人猿,命名为步氏巨猿。此后,孔尼华非常热衷于对“龙骨”的寻求,到1943年他已收集到四枚巨猿牙,牙上都粘有黄褐色的土,推测这种土质的堆积物可能分布在华南珠江流域的石灰岩地带。20世纪50年代始,中国发现大量巨猿化石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推测的正确性。

20世纪50年代,以斐文中为核心的中国科学院的古生物学者开始进行发掘和研究巨猿的工作。他们也从调查中药铺入手,仅1956年这一年,就收集到巨猿牙47枚,其产地果然与孔尼华的推测吻合,在珠江流域。以后连续的调查工作辗转于广西省中酉部,主要在柳城县和大新县等地,所到之处都是重重林立的塔形石灰岩构造地形,调查的总面积约为日本本州岛的3倍。1956年在广西大新县的石灰岩洞穴首次发掘到3枚巨猿牙化石。同年,还在柳城县的石灰岩洞穴首次挖掘到3枚巨猿下颌骨。1956年又发现了两个巨猿下颌,这时累积牙齿已近千枚。不可思议的是巨猿的其他体骨和股骨化石均未发现。1968年在印度新德里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皮拉斯普,发现了一个巨猿下颌化石,其时代比中国的早,为距今630万年的中新世晚期。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南部又涌现出几处巨猿化石地点,1970年,在湖北靠近长江南边恩施州的建始县发现了巨猿化石;1973年,广西的巴马县也发现了巨猿化石;特别是在长期沿岸的三峡地区也发现了巨猿化石,进一步证实了巨猿的分布范围大于珠江流域,可扩大到长江流域。

以研究中国猿人而闻名的美国学者魏郭瑞,最初(1937年)曾认为巨猿牙代表一种体格魁梧的猩猩。1945年他深入研究了巨猿牙,认为它与人类的牙齿很相似。魏郭瑞把它重新命名为“巨人”,并认为它是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直接祖先。他进而把“巨人”化石与在爪哇发现的魁人和爪哇猿人的牙作比较,发现巨猿牙比原来认为牙齿很粗壮的魁人的牙还要大,时代上也早于魁人;魁人的牙又比爪哇猿人的大,时代也早于爪哇猿人。于是他得出结论:人类牙齿演变的规律是由大变小,人类演化的进程是从巨猿开始,经过魁人、爪哇猿人,直到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这就是所谓人类进化理论上的“巨人说”。

1952年起孔尼华接受了魏郭瑞的观点,认为巨猿确是“巨人”,是第四纪时生活在华南的一种原始人类,但它是特化的旁支,而不是人类的直系。“巨人说”短暂地流行了一段时间,又很快被否定。孔尼华根据巨猿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得出巨猿生活的时代为距今200万年到5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分析巨猿的下颌和牙,有助于对它的食性、生活方式及躯体大小的了解。

巨猿的齿式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的一样,全部齿数为32。从牙齿的形成和磨耗情况看,它与人类的很相似。它的前部齿(门齿和犬齿)和颊齿(前臼齿和臼齿)都以研磨方式进行咀嚼,特别是颊齿的釉质很厚、耐磨,适应于咀嚼稻科植物的叶子。

巨猿的下颌支(与上颚相关节的部分)非常高、宽、粗壮,并且垂直于下颌体,表明它附有咀嚼力很强的肌肉。它是以吃草为主的、摄取植物性食物的动物。由下颌的大小估测其体重为270千克,身高为2.7米。这样的庞然大物必然具有高效率的进食本领,对它而言,强大的咀嚼力是至关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有人将巨猿与和它伴生的大熊猫的咀嚼器进行对比,企图寻找它们“灭”与“存”的原因。大熊猫是由食肉类的某种熊演化来的,如今已成为素食者。由于食性大变,它的咀嚼器乃至头形也随之大变,变得与巨猿的很接近。它的牙排列拥挤,无间隙,而且颊齿也变得较宽大,失去食肉类齿系的特征,下颌也较高和宽。

由此推想,大熊猫的食性可能与巨猿的较相似,生活于同一环境,食类似的食物,它们互为对方的竞争者。更新世中期开始,中国南部气候逐渐干燥化,大熊猫可能慢慢向主要食竹叶的食性转变,迁移到稍湿润的竹子丛生的地方,直到今日,勉强生存下来。而巨猿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差,仍然需求大量草本食物,随着气候干燥化的加剧,可供它食用的植物日趋不足,最后导致其灭绝,成为生存竞争的失败者。

关于巨猿的系统位置,现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巨猿的牙与人类的很相似,它与人类处于同类系统地位;另一种见解认为,巨猿与人相似的特点只是外形上雷同,本质上还相差很远,所以它是一种类人猿。对巨猿来说,尚未发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两足直立行走的证据,所以将它纳入人类范畴的根据是不足的。它的分类位置在何处?又为何突然灭绝?……这些疑团尚未解开,有待科学家们进步的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