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1937400000016

第16章 怎样保护那些被破坏的旅游景观?(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以及半封闭水体,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质问题仍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关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献计献策,为三峡库区的环境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让瀑布奔流不息

全国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黄果树瀑布正面临着断流的局面,实在令人扼腕痛惜。今天的黄果树瀑布已远离了教科书中描写的辉煌,取而代之的是“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

是我们不知道黄果树景区水资源枯竭的原因吗?是观念问题?是制度问题?还是利益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观测,环境地理学家认为,黄果树瀑布流域的岩溶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岩溶灌木林的减少、农作物的变化、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用水量增加、水库拦蓄用水等,则构成了人为生态系统。气候问题是人力难以改变的,但对岩溶地貌的人工改造使用、河湖水库的水文条件、植被的恢复等,却是可以恢复其自然生态的。

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提升,为了自然生态的科学、合理的需要,当地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旅游等部门采取了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措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还有几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黄果树瀑布命运的大型项目虽早已立项,却迄今也没有资金实施。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金,而窘迫的财力显然对此力不从心。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在资金上的资助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也不可忽视:

第一,制止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方式。

坚决制止人工化的以景区盈利为目的的开发、改造工程。对景区自然形态的改建会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然而某些人为了牟利不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顾相关政策的规定而大肆修建现代设施。

据说2001年,由某旅游公司投资的陡坡塘瀑布景区开发施工工地被黄果树景区管理委员会下令停工。据了解,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同样被下令停工的还有黄果树宾馆保龄球馆等工程,而以大型电扶梯替代现在索道的项目进展得也并不顺利。黄果树景区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解释,对陡坡塘等项目做出停工决定,是因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甚至干脆就是无项目立项手续、无环境质量评价、无规划审批手续、无建设施工手续的“四无”工程。按理来说,在景区内任何开发、改造、经营行为,未经地方政府批准和特许,均为违法或违规。然而旅游公司却说是经过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

总而言之,对于黄果树景区的工程,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力度,设立相应的法规、规章,从根本上制止其对景区的“窥探”,最大限度地保证景区的良性发展。否则大量工程的“人住”,会使得本地的水资源需求更加紧张。

第二,保护自然生态体系。

由于黄果树景区的常住人口众多,加之国内外大量旅客的造访,景区内的垃圾日渐增多,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了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据调查,黄果树景区几乎所有的宾馆、餐馆、旅店都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上游的一些企业和小煤窑对河道的污染,景区水质污染逐渐加剧。

针对如此紧迫的问题,相关部门新建了完善的排污系统以及3个污水处理厂和1个以垃圾为原料的有机复合肥厂,以此根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消灭了大量垃圾造成的污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保护了树木、保护了土地、保护了水源。此外,还应协调上游各水库统一调水,即上游小旅游服从下游黄果树大旅游的需要,保证黄果树瀑布水长流。

第三,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森林覆盖率过低对涵养水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量雨水的流失,对瀑布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提高岩溶地貌造林的成活率,促进速生丰产,针对岩溶地貌上层干旱、保水性能差等客观条件,采用爆破挖大坑,客土造林植树等方法,恢复流域内的森林植被。

面对挑战,当地有关部门制定出了植树造林的发展规划。在众多的规划项目中,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及治理项目为重中之重,工程实施的重点是黄果树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石山、半石山和农耕地整治,最大限度地增加景区的森林面积。有关部门应跟踪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因为种植一定规模的树木才能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必要的话,应采纳专家们建议的上游地区实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扭转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的趋势。

第四,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景区生态恢复相结合。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景区生态恢复相结合是保证黄果树瀑布水流量的重要手段。恢复冬季小麦、油菜、荞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生姜、蚕豆、地萝卜、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保护耕地在秋冬季增绿,可起到“雨季保水,旱季渗水”的效应。

第五,帮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外,当地居民和游人的行为也会对黄果树景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帮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当地人尽量做到不乱砍滥伐、不过度开垦,垃圾的及时处理;游人尽量做到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设施,不污染水源,尽可能地做到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尽管已经采取了植树造林的措施,但是小树苗不可能一种下去就可以涵养水源了,小树苗在贫瘠的薄土上缓慢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对现有的树木的爱护是极为重要的。

第六,管理到位,责任明确。

据了解,由于黄果树景区地处两县,管理体制长期难以健全。有利可图时,两县便大力争抢;出了问题时,两县便相互推诿。甚至一些农民在大瀑布顶上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严重影响景观的违章建筑也无人过问。混乱的管理,过量的建筑,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黄果树瀑布面临断流的尴尬的症结所在。

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划分责权、明晰责任,尽快将黄果树景区混乱的局面消失殆尽,真正为黄果树瀑布的长远发展做出一分贡献。

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景观的雄奇伟岸、斑斓锦绣是不需要人工进行雕琢的,它需要的是保护,是精心的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实际的行动人手,让瀑布奔流不息。

八、保护湿地,拯救洞庭湖

造成当今洞庭湖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湿地遭到破坏是一个重要原因。

洞庭湖地区出现的罕见鼠患,从表面上看,其原因是由于田鼠的天敌被人类捕杀造成的,例如猫头鹰和野生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等等。但是,根本原因却在于湿地环境的破坏。

由于洞庭湖湿地环境破坏,水域面积急剧减少,从而形成了有利于田鼠生活的环境,导致了田鼠的大量繁殖。而当雨季来临,上游泄洪导致洞庭湖水位上升,淹没原来裸露的土地时,田鼠被迫四处逃亡游窜并祸害所经之处,形成鼠患。

同时,人类人为捕杀某些动物,也加剧了生态平衡的破坏。湿地破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40年代末期到现在,洞庭湖水面缩小40%,蓄水量减少34%,近年来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加剧。由于这些湿地许多位于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湿地范围内人口密集,对湿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用水,这些湿地的水环境更是面临着严重的污染、侵占和破坏,造成了湿地水资源的枯竭和湿地环境退化的威胁。

加强洞庭湖湿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湿地保护,最重要的是保护湿地水环境。湿地水环境即湿地的水质、水量状况,保护湿地的目的是为了使湿地能够长期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湿地公约的名称看,其最初的主旨在于保护以水禽为代表的地球生物多样性。而没有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水环境,湿地就会退化和萎缩,在其中生活的水禽和其他生物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湿地国际组织在保护湿地的国际活动中把湿地水环境的保护提到了重要位置。2003年的世界湿地日主题甚至提出“没有湿地就没有水”的号召,足见湿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湿地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有比较充足的水,在今天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成为人们的共识之际,必须对湿地水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为湿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要通过立法来保护湿地。

湿地保护需要行之有效的法律。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全流域和湖泊范围的综合治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洞庭湖的湿地保护也是如此,通过法律作为约束,使政府的管理逐渐趋向合理化。